逍遥游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541566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3.05KB
逍遥游Word格式.docx
《逍遥游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逍遥游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此小大之辩也____________(4)而征一国者____________
(5)旬有五日而后反____________(6)而御六气之辩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
今义:
(2)众人匹之古义:
(3)腹犹果然古义:
(4)蟪蛄不知春古义:
4.词类活用
而后乃今将图南
置杯焉则胶,
而征一国者
5.文言句式
倒装句:
奚以知其然也(
)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彼且奚适也(
)
之二虫又何知(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固定句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
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
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
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
“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
“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
”(《列御寇》)
今天我们要通过《逍遥游》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二、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
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解题:
"
逍遥"
,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
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⒈学生听课文录音,集体正音正句:
北冥(mí
ng)
鲲鹏(kūn)抟(tuá
n)
迁徙(xǐ)
坳堂(āo)
草芥(jiè
夭阏(è
) 蜩蝉(tiá
o)
舂粮(chōng)蟪蛄(huì
gū)大椿(chūn)斥鴳(yà
泠然(lí
万仞(rè
蓬蒿(gǎo)
⒉指名朗读,注意读音和断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
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
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
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向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
渺小、短视的蔑视。
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
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⒊疏通、积累:
⑴通假字:
冥——溟 反——返 知——智 已——矣 辩——辨 有——又
⑵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 志怪 抟扶摇 六月息 负大舟 覆杯 培风 决起 枪榆枋 控于地
适千里 小年 知其然 绝云气 斯已矣 天地之正
⑶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 扶摇 野马 坳堂 夭阏 莽苍 果 然泠 然数数然 羊角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课文举例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即都要凭借力才能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和人有哪些?
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否定的?
明确:
先后例举的事物有: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
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⒉第一段中,庄子说及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都城是“有所待”,因而也都是不自由的,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
强调“小大之辩”,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
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的差别的,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对鲲鹏之类伟岸者的热爱、赞扬,和对蜩、学鸠、斥
之类肖小的鄙夷。
为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动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
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
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
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⒊课文第三段写了哪三种不同层次的人?
作者是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的?
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是: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
列子。
第一种人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
之类;
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率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
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
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
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御元气之辩”(驾驭阴阳等元气的变化)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
什么人才可入此境?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⒋《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
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更显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
其次,是作者倾注笔力描绘的鱼而化鸟的鲲鹏形象。
课文多次描绘这一形象,前后相互补充印证,使其形象更丰满鲜活。
在这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又无法逍遥的大鹏鸟身上,显示了作者的才情,也隐藏着作者的苦衷。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蔽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除课堂学习外,还可课后细细品味,逐步消化。
五板书设计
朝菌、蟪蛄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小知
汤之问棘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六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熟读课文,做课后练习二。
随堂检测
1.整理本文出现的通假字: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2)三餐而反
(3)小知不及大知
(4)此小大之辩也
(5)而征一国者
(6)而御六气之辩
(7)旬有五日而后反
2.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
(2)而后乃今将图南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莫之夭阏者。
(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
(6)彼且奚适也?
(7)彼且恶乎待哉?
4.古今异义词
(1)果然:
;
今义:
(2)虽然:
5.固定句式
(1)奚以……为?
(2)其……?
其……?
6.翻译下列文段,加深对逍遥游的理解:
(1)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
逍遥游》)
参考译文:
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了一个神人,肌肤有若冰雪一般洁白,容态有如处女一般柔美。
不吃五谷,吸清风饮露水。
乘着云气,驾御飞龙,而遨游于四海之外。
(2)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齐物论》)
(3)古之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大宗师》)
答案1.
(1)冥通“溟”
(2)反通“返”(3)知通“智”(4)辩通“辨”(5)而通“能”
(6)辩通“变”(7)、有通“又”,反通“返”
2.
(1)水:
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南:
名词作动词,南飞
(3)非: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3.
(1)
(2)判断句
(3)~(7)宾语前置
4.
(1)果然:
古义:
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
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这样;
转折连词
5.
(1)奚以……为?
(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
(表示选择,译为“是……呢?
还是……呢?
6.
(1)参考译文:
(2)参考译文:
至人神妙极了!
山林焚烧而不能使他感到热,江河冻结而不能使他感到冷,雷霆撼山岳而不能使他受到伤害,狂风激起海浪而不能使他感到惊恐。
这样的至人,驾着云气,骑着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
(3)参考译文:
古时候的真人……登高而不发抖,下水而不觉湿,入火而不觉热。
(以上联系视学生学习情况选择布置)
第二课时
导学案
1、翻译句子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去以六月息者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如?
彼且奚适也?
2、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段:
不自由)
第二段:
(亦不自由)
第三段:
(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3.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
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2)、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3)、作者在第三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
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4)、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
这是怎样的境界?
哪种人能达到此种境界?
教学步骤:
在诸子散文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
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庄子。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
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
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
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
由于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
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这是怎样的“自由”呢?
希望我们能够在《逍遥游》中能够窥见其中的点滴。
二、理解文章内容:
⒈听读全文前,提醒学生思考:
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
各笑什么?
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⒉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
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
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
三、问题探究:
⒈先看第一板块。
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⑴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⑵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为什么反对?
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
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
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
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
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
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
⑶本段中其实有一句话可以证明以上的内容,而且这句话是作者写鹏如何大,如何飞至九万里的目的,是哪一句?
“天之苍苍,……亦若是而已矣。
”就是说,人们仰而观天,苍苍而无所至极;
殊不知九万里高空的鹏俯而下视,也如人们仰视苍天一样。
在九万里高空的鹏把地面的人、物看得很渺小,但地面的人或其他小生物看远在至极的高空的大鹏不是一样的渺小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完全消除了事物的大小。
在他看来,世间的万物都是一律平等的。
鲲鹏之大,尘埃之小,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
⑷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
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
⒉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⑴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⑵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
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
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意即像大年之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
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消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
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鴳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
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
庄子为何用斥鴳来喻自己呢?
这是由于庄子的时代背景所限。
他常常托别人或别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今人物,禽兽鱼虫无一不成为他借用的对象。
他之对己、对人、对物根本就没什么分别,只不过他有时在明处,有时在暗处,有时当场导演,有时幕后指挥,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张默生)。
⒊最后看第三板块,齐读朗读第三节。
⑴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⑵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
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⑶蜩鸠与大鹏都是有所待,蜩鸠却去讥笑大鹏,这不可取;
同样,如果大鹏去讥笑蜩鸠的话,是否可取?
人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强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国的人,虽然他们都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是有所待,所以与消遥的境界来说实在相差太远了,理所当然要被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
但庄子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
宋荣子尽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但却“未数数然也”。
他仍是始终“未树”消遥境界。
再如比宋荣子更高一筹的列子,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但和宋荣子一样也是“未数数然”的。
他能御风而行,虽说免去步履之劳,可是没有风,不是也无能为力了吗?
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所待也”。
⒋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
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
⑴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也都作了否定。
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
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
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
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
笑!
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
庄子“笑”万物!
⑵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⑶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
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
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
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
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
无己而后无所待。
小结: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
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⒌课堂讨论:
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何看法?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世上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于“有己”,“有己”则“有待”,只有做到“无己”才能进而达到“无功”“无名”。
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
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得道而生,形体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到外物的束缚,达不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只求保身全生养亲以尽天年而无建功立业的理想。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俯仰随我,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
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便是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合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而超现实地在精神上追求绝对的自由。
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庄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
在庄子看来,“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的活动总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
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从自我中提升一级,达到无待的自由。
专家的看法:
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的人。
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起发出来的;
同时,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
没有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
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来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
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认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有人会以为是无稽之谈。
事实上,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群众听的,他的声音有如来自高山空谷。
读庄子书确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
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
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
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
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的透视。
四、课文总结: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