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540866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982.01KB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③产生原因:
由K+外流引起。
(2)动作电位
兴奋区的电位。
外负内正。
由Na+内流引起。
2.局部电流
(1)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
由未兴奋区域向兴奋区域传导。
(2)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
由兴奋区域向未兴奋区域传导。
3.兴奋传导的特点:
双向传导。
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如下图)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2.静息电位的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形成的;
动作电位的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是由Na+内流形成的。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式是局部电流,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的电流方向一致。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可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为: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有关神经调节的6个易混易错点
(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3)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
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6)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
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是单向传导的。
对应学生用书第164页
考点一 人体神经调节和高级神经活动
[核心考点通关]
1.反射弧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
兴奋
传导
反射弧
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
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感受
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适宜的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兴奋(神经冲动)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
神经
感觉神经元的一部分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胞体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传出
运动神经元的一部分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对内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规律性应答
相互
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2.人体部分生理(或病理)现象的生物学解释
生理或病
理现象
参与(损伤)神经中枢
考试专心
答题时
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聋哑人学
习舞蹈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椎受损伤,大脑皮层、小脑等功能正常
[易混易错]
(1)产生反应≠反射:
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当电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时,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2)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破坏后,产生的结果相同,但机理不同:
感受器破坏,无法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破坏,无法传导兴奋;
神经中枢破坏,无法分析综合兴奋和向大脑传导兴奋。
(3)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部位,低级中枢都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非条件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各中枢参与。
[题组突破演练]
题组一 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1.(2017·
山东淄博期中)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结构②的存在保证了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应
D.当以适宜电流刺激①时,该处细胞膜内的电位由正转负
解析:
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
结构②是突触,结构②的存在保证了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
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兴奋能够传到效应器,效应器能产生反应,C正确;
当以适宜电流刺激①时,该处细胞膜内的电位应该是“由负转正”,D错误。
答案:
D
2.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
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
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
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
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
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部位d受损。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因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
(2)因兴奋在经过突触传递时具有单向性,故用b刺激骨骼肌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可能是传出神经受损,也可能是骨骼肌或部位d受损。
要证明传出神经受损,只需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
要证明骨骼肌受损,只需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要证明部位d受损,只需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而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1)不属于
(2)不能 (3)①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 ②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③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
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题组二 人体生理现象的生物学解释
3.(2017·
河北衡水中学期中)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温度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D.下丘脑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看懂文字,B错误;
温度感受器位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C错误;
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D错误。
A
4.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起跑动作的产生是一种条件反射,故A错误;
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中的躯体运动中枢,故B错误;
起跑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突触的多少,故D错误。
C
考点二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的产生及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传导特点分析
(1)双向传导:
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如下图)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生理完整性: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是神经纤维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如果神经纤维在切断、机械压力、冷冻、电击和化学药品等因素作用下,使其结构和局部功能改变,都会中断冲动的传导。
3.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1)曲线表示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情况。
(2)a点:
静息电位,膜电位为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使K+外流。
(3)b点:
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
(4)bc段:
动作电位,膜电位为外负内正,Na+通道继续开放。
(5)cd段:
静息电位恢复,K+通道开放使K+外流。
(6)de段:
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活动加强,排Na+吸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初静息水平。
4.电位测量与电流计偏转原理
(1)膜电位的测量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
(2)指针偏转原理图
下面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如下:
(1)细胞内外K+、Na+浓度对神经电位的影响不同。
细胞外液中K+浓度会影响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大小,而细胞外液中Na+浓度对神经元静息电位几乎无影响;
细胞外液中Na+浓度会影响受刺激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大小,而细胞外液中K+浓度对神经元动作电位几乎无影响。
(2)兴奋产生和传导中K+、Na+的运输方式不同。
①静息电位产生时,K+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
②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②恢复静息电位时,起初的K+外流是协助扩散;
但随后的Na+—K+泵排Na+吸K+是逆浓度梯度运输,为消耗能量的主动运输。
题组 兴奋的产生及特点分析
5.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丁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此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的浓度高于膜内,即外正内负,A错误;
甲区与丙区此时都是处于“外正内负”状态,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B正确;
电流方向为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因此膜内电流方向是从乙到丁,C正确;
该图不能判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D正确。
6.(2017·
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常会受到机体或细胞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图甲表示某种反射弧中的部分调节过程,图乙表示突触后膜上A、B、C三处受到某种刺激后的相关电位变化。
请分析回答:
(1)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形式传导,在体内兴奋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填“单”或“双”)向的。
(2)图乙中a段表示________电位。
图甲中,运动神经元1兴奋后,释放的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Na+内流,符合图乙中的________(填“A”或“B”或“C”)处;
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释放的递质可使________(填“阴”或“阳”)离子内流,此时膜外为________(填“正”或“负”)电荷、膜内外两侧电位差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出现图乙中C处的现象可能引起细胞________(填“内”或“外”)液中阳离子浓度减小。
(3)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当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可引起肌细胞收缩。
“肉毒素美容”已经成为时下普遍接受的面部除皱方式,肉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一种神经毒素,能特异地与突触前膜上Ca2+通道结合,从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结合有关知识分析,“肉毒素美容”后的症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即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由于在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在体内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2)静息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a段;
运动神经元1兴奋后,释放的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相当于图乙的A处变化;
抑制性神经递质促进阴离子内流,加大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导致突触后膜维持外正内负的电位,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无法兴奋);
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引起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细胞外液中阳离子浓度减小。
(3)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可引起肌细胞收缩,而“肉毒素”能够阻止该神经递质的释放,所以“肉毒素美容”后将出现面部肌肉松弛症状。
(1)局部电流 单
(2)静息 A 阴 正 增大 外 (3)面部肌肉松弛
“三看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
考点三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一、兴奋的传递
1.传递结构:
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突触传递。
2.突触的类型(甲图)
(1)甲图中A突触为轴突—胞体型,简画为
。
(2)甲图中B突触为轴突—树突型,简画为
3.突触的形成与结构(乙图)
(1)形成:
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即乙图中g),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2)结构:
由d、e、f组成(填字母),分别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
4.兴奋传递过程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分析
(1)单向传递:
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只存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与受体特异性结合,所以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2)突触延搁: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这是因为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约0.5ms),这段时间就叫突触延搁。
因此,一个反射需要的神经元越多,突触就越多,消耗的时间就越长。
(3)对某些药物敏感:
突触后膜的受体对神经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传递过程,阻断或者加强突触的传递。
这可以应用于医学麻醉。
6.神经递质
(1)种类
(2)释放方式:
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3)受体化学本质:
糖蛋白。
(4)作用:
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5)去向:
迅速被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传递做好准备。
7.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1)正常情况下: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1:
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异常情况2:
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1)突触小体≠突触
①组成不同:
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
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
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在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比较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形式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
过程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未兴奋部位
兴奋―→突触小体
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速度
快
慢(有突触延搁)
方向
可双向传导
单向传递
题组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7.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是突触前膜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
C.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D.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a是轴突末梢膨大的部分,称作突触小体,A错误;
b是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①为突触小泡,内容物是神经递质,其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借助于膜的流动性,B正确;
b兴奋时,膜电位为内正外负,C正确;
②处的液体为细胞间隙液,即组织液,神经递质被释放入其中,③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能特异性识别神经递质,D正确。
8.如图表示某种调节过程的一部分,图中部分神经元间有环状联系。
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有________个突触。
(2)神经细胞逆浓度梯度将细胞内的钠离子移到膜外的方式是________。
神经兴奋时钠离子顺浓度梯度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
(3)单根传入神经传入的一个冲动一般不能引起反射,但能引起相关离子通道发生改变。
如果由同一传入神经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动至同一神经中枢,它们的总和作用就能引起反射活动,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总和。
据此可推测,______________同时传入冲动至同一神经中枢也可能引起兴奋总和。
(4)反射中枢内的某些中间神经元存在着环形的兴奋性突触联系,因此中枢兴奋后兴奋________(填“会”或“不会”)立即消失。
(5)如果该图表示突触后抑制的某种调节过程,中间神经元为抑制性神经元,当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可支配相关的肌肉收缩,同时通过突触A引起抑制性中间神经元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之后又通过突触B抑制运动神经元1的活动。
由此可知,图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是一种__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1)读图可知,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1间有两个突触,和运动神经元2间有一个突触。
(2)分析题意可知,钠离子在细胞膜外浓度较高,所以钠离子移到细胞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而在载体协助下移入细胞内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3)同一传入神经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动至同一神经中枢,其总和作用能引起反射活动;
多条传入神经同时传入冲动至同一神经中枢也可能引起兴奋总和。
(4)反射中枢内的某些中间神经元存在着环形的兴奋性突触联系,所以中枢兴奋后兴奋并不立即消失,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刺激越强,或刺激作用的时间越久,延续时间越长。
(5)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可支配相关的肌肉收缩,同时通过突触A引起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之后又通过突触B抑制运动神经元1的活动,说明图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1)3
(2)主动运输 协助扩散 (3)多条传入神经 (4)不会 (5)兴奋 负
题组二 兴奋传导与传递的综合分析
9.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如图乙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①→②
B.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位计会偏转两次
C.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D.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这是因为麻醉药最可能暂时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所示结构上即突触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所以兴奋不能由①→②传递,A正确;
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电位计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方式是胞吐,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不是主动运输,C错误;
人在拔牙时,感觉不到疼痛,说明兴奋不能传到大脑皮层,因此麻醉药最可能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D正确。
10.(2017·
云南昆明质检)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
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
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
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将电表接于B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所示,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________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
(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__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
若电表指针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
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A神经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电表指针向左偏转,可知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突触后膜处于静息状态。
(2)神经元产生兴奋说明产生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此时电表指针向右偏转。
如果乙酰胆碱抑制神经元,说明乙酰胆碱促进氯离子内流,从而使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变得更大,在这种情况下,电表指针仍向左偏转,只是由于电位差增大,会使指针向左偏转的幅度更大。
刺激A神经元会使A神经元产生兴奋,当兴奋传至该神经元的突触小体时,会引起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从而对实验产生干扰。
(1)静息 内负外正
(2)向右偏转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考点四 实验法探究兴奋传导方向及电流表指针偏转分析
一、兴奋传导方向与特点的分析和判断方法
1.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
具有神经节的是传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生物 一轮 复习 第八 单元 生命 活动 调节 第二 通过 神经系统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