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540546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60
- 大小:117.28KB
专题02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专题02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2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
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
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
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
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
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
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
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
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
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
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
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
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
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
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
【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恬然:
自然放松,沉静从容
B.袒露:
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
C.盘算:
精打细算
D.曼妙:
舞姿轻盈而美丽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
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21.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
有什么象征意义?
(5分)
22.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
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6分)
23.文章叙写了玛利亚·
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
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
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2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
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
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纯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
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
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
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你,你别打啦!
”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喊啥,小崽子?
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
”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
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
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
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
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
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给,小崽子。
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
你有这个胆子吗?
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
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
“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先别吹。
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
”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
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
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
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
这里准有野兽。
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
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
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
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
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
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
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
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
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
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
“今天,我打了个鹿。
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
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
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⑪“嘿,傻小子。
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
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
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懂吗?
⑫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
“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⑬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
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
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
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
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
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
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⑭快点,狼追上来啦!
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⑮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
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
啊,真有一手。
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
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⑯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
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⑰啊,这只狼真坏。
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
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⑱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⑲鹿胜利了。
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
“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
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
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
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
我想起特吉的话:
“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
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
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
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
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
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
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
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鄂温克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19.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20.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1.请简要概况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
22.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
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
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
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
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
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
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
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
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
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
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
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
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
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
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
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
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
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
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
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
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
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
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
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
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
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
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17.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
为什么?
(3分)
18.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19.(9分)
(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
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80字左右)(6分)
四、【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
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
水!
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
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
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
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
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
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
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
”他喊,却喊不出声。
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
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
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
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
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
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
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
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
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
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
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
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五、【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
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
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
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
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
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
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
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
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
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
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
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
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
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
”地走进门房;
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
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02 文学 文本 阅读 三年 高考 语文试题 分项版 解析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