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四章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534550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63.40KB
课题第四章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件下载.docx
《课题第四章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第四章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布地区
对流雨
空气膨胀上升,冷却凝结致雨。
强度大,时间短,范围小。
赤道地区。
地形雨
遇地形阻挡,气流抬升冷却致雨。
受地形影响。
高地迎风坡。
锋面雨
冷暖气团相遇,暖气团被迫抬升致雨。
强度小,时间长,范围广。
我国东部季风区。
台风雨
暖空气围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
强度大,多为暴雨,伴有狂,风、雷电。
东南沿海地区。
{课堂小结}
水汽凝结的条件及降水类型。
[第二课时]
第五节天气和气候
联系日常生活中的风雨雷电、冷暖交替,引入天气和气候。
一、天气及影响天气的因素
天气—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现象及过程。
特点:
短期性、多变性
1、气团:
大范围内温度、湿度较均匀的大团空气。
形成条件:
①广阔、性质单一的下垫面;
②稳定的大气。
2、锋:
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相遇而形成。
按移动的方向,可分为三类:
1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2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3准静止锋:
两锋势力均等,锋面很少移动。
3、气压系统
气旋、台风—大风、降水
反气旋、副高—晴朗天气
二、气候及影响气候的因素
气候—某地区多年来大气过程的平均状态。
长期性、稳定性
(一)太阳辐射
热量由低纬向高纬地区减少。
(二)大气环流
促进热量及水分交换,调整全球水热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
(三)地面状况
1反射率不同;
2热容量不同;
3地表形态不同,引起辐射、气温、风的变化。
(四)人类活动对气候和影响
人类生产能力的不断发展,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1、改变下垫面性质引起气候变化。
1植树与伐林
2灌溉与干化沼泽
3修建大型水库
4海洋石油污染
2、改变大气成分引起气候变化。
1CO2的“温室效应”
2含氟气体破坏臭氧层
3酸性气体,导致酸雨
3、人为热释放引起气候变化。
“热岛效应”:
日照弱
风速小
湿度小、能见度差
云多、降水量多
锋的移动和锋面天气。
第五章地球上的水
1、了解水圈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认识水循环的意义;
3、了解各种水体的特点和分布,理解河流的流域特征和基本的水文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水循环及其意义。
2、陆地水组成及各种水体特点及分布。
4课时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水的三态变化及过程成为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
水是生命之源。
一、水圈
1、地球上所有水共同组成的地球外部圈层。
2、江河湖海是地球水分布的形式,水圈的一部分。
3、水圈与其它外部层有交叉包含关系。
二、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连续不断地变换地理位置和物理形态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的过程:
1、蒸发液态――汽态
水汽输送
2、降水
3、下渗
4、径流
三、水循环的意义
把各圈层有机联系起来,成为可再生资源。
1、促进自然界物质运动。
塑造地表形态
2、促进自然界能量交换。
3、维持地球上水平衡。
成为可再生资源
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一方面,可改变水循环的时空分布,化害为利。
2、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影响会带来自然灾害。
复习水循环及其意义。
第二节陆地水
陆地水包括河、湖、沼、冰川(地表水)
地下水
一、水系和流域
河流各段水文特征:
上游――落差大,河谷窄,侵蚀强。
中游――流量增大,侧蚀加强,冲刷、淤积并存。
下游――河谷宽,流量大,流速小,淤积占优。
水系――由干流和支流共同组成
流域――集水区域。
二、河流的补给
――河水的来源。
表1:
各种补给形式的比较
补给形式
气候条件
补给特点
地区分布
雨水补给
主要受降水影响
流量大小与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相对应
我国东部季风区
融水补给
流量受气温影响
流量随气温变化面变化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地下水补给
湖泊水补给
受气候影响较小
各季节都较稳定
各地区都有
三、河流径流的变化
沿地面或地下运动的水流,称径流。
1、季节变化
洪水期、枯水期。
2、年际变化
丰水年、枯水年。
四、河流的利用
1、疏浚河道、整修河堤。
2、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
3、进行水产养殖。
结合本地河流的径流变化,分析本地河流补给形式
第十章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1、知道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知道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和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2、了解世界和我国农业发展概况。
3、了解世界和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的现状。
1、世界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2、中国的农业生主和粮食问题。
5课时
第一节农业概述
三大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
农业(农、林、牧、渔、副)
第二产业:
工业(采掘、原材料、加工)
第三产业:
流通部门、服务部门各业
一、什么是农业
人类依靠动、植物、微生物的生活机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符合需要的产品的一种活动。
国民经济命脉,举足轻重
农业
为生活提供吃、穿、用的物质资料
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原材料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1、地域性(空间上)
2、季节性和周期性(时间上)
三、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1、自然条件:
①气候光热、降水
②水源
③地形
④地壤
2、社会经济条件:
①国家政策
②市场需求
③农业技术革新
影响农业生产的两方面因素。
第二节世界农业发展概况
世界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有不同,因而农业生产也不同。
一、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生产力不断提高
古代(传统)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
手工工具和畜力机械化农具先进生产工具
直接经验应用近代科学技术先进生产技术
自给自足生产商品化生产农业商品率高
二、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
世界各国都有发展,差别较大。
三个差别:
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
发达国家:
高度机械化、集约化、畜牧业产值高于种植业
发展中国家:
农业技术较落后,种植业占优势
②发展中国家之间;
发展较快:
阿根廷、巴西
传统稻米产区:
东亚、南亚
热带种植园: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原始农业:
非洲、南美、太平洋诸岛热带雨林区
③发达国家之间。
地广人少:
美、加、澳侧重机械化
人多地少:
日本侧重生物技术
地少人少:
法、德、丹麦机械、生物并重
根据世界农业发展情况,思考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并与其它国家作比较。
[第三课时]
第三节世界的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
粮食是人类“吃”的主要来源,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基本任务。
一、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
1、“民以食为天”
直接消费:
主要的食物
间接消费:
动物生食物(粮食转化)
2、“社会稳定的基础”
二、世界粮食的生产和分布
总量:
不断增长
主要品种:
小麦、稻谷、玉米
分布地区:
地区分布:
亚洲最多
国家分布:
中、美、印产量最大;
北美、大洋洲人均最多
主要出口国:
美、加、澳、法、阿根廷
三、世界粮食消费和粮食问题
输入国,人口多,增长快,人均产量、消费量下降;
人均消费量大。
粮食问题:
全世界有8.4亿人吃不饱,营养不良;
每天有1.1万儿童死于饥饿;
1993年世界粮食储量可供世界77天,现在只能维持50天;
到2030年,人中由53亿增到80亿,要求粮食增长75%,而未来增长率将在18%的水平上下降。
四、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1、发展农业技术,努力产粮食;
2、控制人口增长。
讨论:
联系自己所见所闻,谈谈世界粮食问题和解决途径。
[第四课时]
第四节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世界的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存在不平衡,造成世界粮食问题,那么粮食问题在中国是怎样的呢?
一、谁来养活中国人?
1、问题的提出:
莱斯达·
布朗(美)
2030年,中国人口达16亿,按人均消费400kg,则要求产量由现在4.4亿吨增加到6.4亿吨;
而人均耕地面积将由现在0.08亩减少到0.03亩,2030年粮食产量将减少20%,即有3.7吨缺口,6亿人将挨饿。
2、答案:
1中国实际耕地面积由0.96上升到1.33亿公顷;
2增产潜力大,2/3是中低产田,产量只有发达国的50%
3从增产过程看,建国-1996年,平均增31%,而1996-2030年,只要年增0.7-1.0%即可。
4400kg的粮食中,有一半作为饲料,而中国草地,水面,宜林山地多,可发展畜牧业。
中科院“中国最大生产能力8.3吨,养活16.6亿人”。
二、严峻的形势,艰巨的任务
1人均占有资源低;
2耕地被大量占用;
3粮食生产水平不高;
4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较差;
5近十年粮食增产缓慢,东南部地区产量下降。
三、解决粮食问题的组合模式
1面向国土,建立完整的食物来源生产体系;
2增加科技投入,强化复合经营,调整畜禽结构,分流人畜用粮;
3提倡东方型的膳食结构,建立健全节粮体系;
4双管齐下,严格控制人口;
5强化国家对农业的主导作用,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以自己所见所闻,讨论我国的粮食问题,然后小结。
第十一章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1、了解工业生产及特点。
2、了解工业布局的概念及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3、了解世界工业布局的发展趋势。
4、了解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布局的变化情况,以及主要工业部门的生产情况。
1、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2、世界工业发展及布局的新趋向;
3、中国工业发展及布局变化。
8课时
第一节工业概述
前一章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一、什么是工业
1、工业:
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制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或对农产品及半成品进行加工的过程。
自然资源:
矿产-钢材水力-水电
生产对象农产品:
畜产品、食品
半成品:
钢材-机器
2、工业分类
按工业产品性质:
重工业、轻工业
按生产过程:
采掘工业、加工工业
按生产方式:
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产品性质
生产生产资料
生产生活资料
主要工业部门
能源、原材料、机械、化学、新兴工业
纺织、食品、制革、造纸、医药、家电
服务对象
为生产服务
为生活服务
3、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主导地位,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
二、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1、工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关系:
1对自然条件依赖程度小,生产可连续进行;
2生产种类无明显地区差异(与农业比较)。
2、工业生产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
生产工具革新、应用
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3、工业生产的协作关系广泛。
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
有利于专业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
说说本地区有哪些重工业、轻工业。
第二节工业布局
工业生产对比于农业,受到的自然条件和地域差异小,但工业的分布还是受一定因素影响的。
一、工业布局特点
1、工业布局:
工业生产的空间组织形式。
2、特点:
①全面性:
牵涉面广,外向全局;
(资源、环保、国防、效益)
②长远性:
一旦布局,改变则困难;
③战略性:
国民经济战略体现。
3、布局层次:
1地区布局:
国民经济战略环节,决定工业在全国总体轮廓。
(工业地带)如:
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
②地点布局:
合理布点,确定工业基地,工业城镇。
如以钢铁联合企业为核心,布局炼钢、轧钢、焦化、制氧、火电、耐火等工业,形成钢铁工业基地。
③厂址选择:
确定具体位置。
为什么在此建厂?
――赚钱
即解决投入――产出的关系。
二、工业部门布局
(一)重工业布局:
原料消耗大,生产过程运输量大。
1、采掘工业:
矿区附近
2、原材料工业:
钢铁、冶金、建材、化学、电力工业:
A、钢铁工业:
资源型:
接近原料地如鞍钢,攀枝花…
消费型:
接近市场如上海宝钢、广钢…
B、电力工业:
水电厂:
靠近水能丰富地;
避开大城市。
火电厂:
靠近燃料地。
(二)轻工业布局:
1、以农产品为原料:
接近原料地,有时接近消费地。
如棉纺织工业。
2、非农产品为原料:
接近消费地和技术中心。
如钟表、家电、小五金。
复习工业布局的层次。
上节课学习了有关工业布局的理论知识,那么工业布局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的呢?
三、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一)原料地与市场(首要考虑)
原料大,制成品大大减轻;
榨糖厂
原料比较容易变质;
接近原料地
受自然条件限制――采掘工业
原料与产品重量相差不大接近市场
产品不便运输(啤酒、服装、食品)
(二)运输(纽带)
尽量靠近运输便利地。
(三)劳动力、技术
劳力: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人的体力脑力。
(包括劳力数量、技术、劳力费用)
A、劳动密集型工业:
劳动力大,技术要求高。
趋向有大量廉价劳力地区。
如珠三角合资企业
B、知识密集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劳力需求少。
趋向科技发达地区,接近高等教育区。
如电子、飞机、精密仪表工业
北京中关村、广州天河科技园。
(四)地方性因素(厂址选择)
1工业用地:
占地少,靠市场――市中心:
服装厂、食品厂
占地多――远郊,农村:
钢铁、石油化工
2水源水质:
水质要求高――城市河流上游:
自来水厂、半导体
水量大,排污大――下游:
火电、造纸、化工
3环境: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布局污染大的工业,应在成行风向
C、风向:
的垂直两侧,或下风地带。
D、噪声污染。
△无污染
轻度污染
▲严重污染
用工业布局的理论,分析高州市一些重点工业的布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题 第四 地球 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