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530689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69.17KB
成都体育学院Word格式.docx
《成都体育学院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体育学院Word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进一步推动四川及西部地区更好更快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4
2、进一步满足四川省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4
3、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布局、优化我省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结构4
(二)特殊性4
1、我校具有悠久的研究生教育历史和独特的办学地位,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4
2、我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任务的紧迫性与重要性,需要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结构进一步丰富与优化4
3、我校鲜明的学科特色具有国内同类行业院校和省内其他院校不可替代的优势4
三、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建设规划4
(一)临床医学4
1、现有基础4
2、问题及不足4
3、建设目标4
4、建设内容4
5、建设措施4
(二)新闻传播学4
(三)中西医结合4
(四)应用经济学4
2、建设目标4
3、建设内容4
4、建设措施4
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4
(一)现状分析4
1、教学设施功能齐备4
2、实验室体系完善先进,共享性和实用性突出4
3、图书资料较丰富,为从事科学研究提供良好资源保障4
4、校园网建设起点较高、富有特色4
5、校舍建设能基本满足学生需求4
(二)建设目标4
1、总体目标4
2、阶段目标4
(三)建设内容及措施4
1、总体思路4
2、具体内容及措施4
一、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
(一)单位简介
成都体育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前身系始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
1953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学校全建制以西南体育学院之名正式融入新中国六大体育院校之列。
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1957年正式开始招收体育系四年制本科生。
学院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划转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为主的管理方式。
迄今,学校已培养6万余名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其中研究生1308人),为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体育科研枢纽与人才培养基地。
2010年2月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建设单位,这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创造了极佳的发展条件。
学校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成都武侯祠,总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校舍布局合理,环境雅致,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26.4万平方米。
学校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场馆,并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大楼、标准化语音实验室和先进的人体运动机能测评中心,教学、训练场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
截止2009年底,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430万元(其中:
大型专用仪器设备338万元);
校园网完善实用,设备运行良好,校图书馆藏书92.75多万册。
目前,学校设有8系2部2校共12个教学单位,形成了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及理学6大学科门类,15个本科专业的办学格局,是我国体育院校中本科和研究生专业设置最多的院校。
1、注重学科建设,办学特色鲜明
学校经过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
围绕办学思想,学校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一主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在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全国较早开始招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育学、医学、文学3大学科门类的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为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
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体育教育专业、中医学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训练学),省级特色专业7个(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中医学、新闻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3个(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
有四川省重点学科5个,其中体育学所辖4个二级学科均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被遴选作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进行建设。
“运动医学实验室”为国家体育总局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在博士授予单位建设工作的指引和带动下,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获得了稳步提升,正沿着“有特色,高水平”的目标持续发展。
2、学术队伍能力较强,师资结构合理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造就和凝聚一支“有特色,高水平”的学术队伍为目标,启动了“人才工程”,着力实施了“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培训进修计划”等,鼓励青年教师考博,为开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队伍支撑。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86人,其中教授51人、副教授128人,博士56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9.56%),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06人。
在这批教师队伍中,有四川省教学团队4个,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专家、学术带头人36人,国际、国家级裁判98人。
3、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较好
学校始终将教学工作置于中心地位,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进一步证明了学校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
学校现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近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6项;
共出版教材24部;
完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3项。
迄今,学校已为国家培养各类学生6万余人(其中研究生1308人),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
学校现有各类在籍学生近万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7831人、硕士生693人。
4、科学研究水平较高,学术成果较多
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2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含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105项,其中奥运攻关项目12项;
科研成果被采用35项;
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28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2项、奥运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奖1项;
共出版学术专著35部,在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212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642篇,CSCD、CSSCI收录486篇,SCI、EI、ISTP收录15篇。
近3年,学校正高职称教师人均科研经费达4.76万元/年。
5、竞技体育硕果累累,促进国家与地方体育事业发展
学校在竞技体育方面,为国家和四川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20年来,我校为国家培养了国际级运动健将、国家级运动健将86人,一级运动员328人,国际级、国家级裁判98人,获得国际、国内各类比赛金牌256枚、银牌203枚、铜牌178枚。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校师生获得女子帆板金牌1枚、艺术体操、女子曲棍球银牌3枚、女子划艇第4名和女子水球第5名的优异成绩,学校被授予“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大贡献奖”。
目前,学校是国家和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青少年武术套路培训基地,已在艺术体操、举重、田径、武术等竞技项目发展上形成了优势与特色。
6、注重开放式办学,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校外资源的合作交流
学校注重开放式办学,与国内外的交往不断加强。
先后与美国、英国、保加利亚、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
作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与国家体育总局各相关司局(中心)及四川、云南、重庆、西藏等省市区地方政府体育、教育部门建立了良好的体育专门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二)总体建设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使命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宗旨;
坚持“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办学特色;
坚持“有特色,高水平”的办学定位,努力构建具有体育特色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创新活力的高层次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立足四川、服务西南、辐射全国,培养“一专多能”的优秀体育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总体目标
我校2010-2015年的总体建设目标是,以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建设单位为契机,努力建设和完善具有体育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加强新增硕士学科一级点的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与科研团队,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体育科技在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以及高等体育教育事业中的贡献率;
加强对学科建设的图书保障、数字信息化设备、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教学科研设施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使之能较好满足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为实现“有特色,高水平”的战略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3、具体目标
(1)学科建设目标
紧紧围绕“构建平台、凝练特色、强化创新、铸造优势”的学科建设工作的思路,依托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新增应用经济学、新闻与传播学、临床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着力打造临床医学、新闻传播学、中西医结合和应用经济学等学科特色,并逐步培育成优势学科群,进而带动和促进相关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增强“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办学特色,努力实现“有特色,高水平”的办学目标。
(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坚持“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竞争、内涵发展”的思路,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构建以高级人才(特聘教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为重点的高水平、高层次的指导教师队伍,着力打造和凝聚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
在未来五年内,这四个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学校将新增教授6-10名;
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培养和引进博士16-20名,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增长50%以上;
培养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专家4-6人;
培养省级教学名师2-3名;
新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3个。
(3)科学研究建设目标
进一步提升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
对申报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在经费和人才配备上给予重点投入,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力争通过5年的建设达到国内同类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较高水平。
加强对新增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的重点扶持,争取进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行列。
培育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力支持教师开展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上有新突破,承担省级重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稳步增加。
增强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提升科研成果为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
(4)教学建设目标
围绕申报新增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的人才培养,不断推进优质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新增2-3门省级精品课程,争取获得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建成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大基础理论课程建设,夯实教学平台,完善研究生教育支撑课程体系。
坚持把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指导原则,抓好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工作关键点,坚持学科建设与学校定位相符合、与学科发展相促进、与人才培养相统一;
围绕学科专业建设目标与要求,按照“全面建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保证质量”的建设原则,通过积极调整专业结构、适当增加专业种类和改善学科结构,提升办学水平。
加大图书和数字化校园的经费投入,加强文献资源和服务能力建设,为开展研究生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全面建设好适合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平台。
(5)人才培养建设目标
围绕人才培养建设的需要,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各项人才培养工作规章制度,完善研究生导师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和科研评价机制,引导导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与培养工作中,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培养和管理模式;
借助“博士点建设专项基金”,建立有效的促进高水平学术成果涌现的奖励机制;
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与国内外高等院校、企业、团体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举措,为提升我省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要加强学术交流,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国内高层学术会议,同时积极举办、承办学科高层次学术会议。
(6)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我校“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特色和优势,增强服务四川省及西南地区体育事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能力,通过应用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为我省的“体育强省”建设,以及为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
充分发挥我校一专多能的体育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提高我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通过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拓展新的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研究领域与方向,进一步发挥我校在经济领域、新闻传播领域和临床医学领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等所需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转化更多的研究成果和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
4、建设内容与进度
第一阶段:
2010年7月-2012年6月
新增临床医学、新闻传播学、中西医结合和应用经济学四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硕士导师总数超过30人,引进或培养博士5-8人。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超过40%。
申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省级精品课程或省重点学科4-5个。
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项以上,科研总经费超过100万元。
出版专著或主编教材5-8部,三大索引收录论文50篇以上。
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2-4项。
第二阶段:
2012年7月-2014年6月
新增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的导师总数超过40人。
申报授权一级学科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在50%左右,引进或培养博士5-8人。
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8项以上,科研总经费超过100万元,出版专著或主编教材2-4部,三大索引收录论文50篇以上。
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2—4项。
第三阶段:
2014年7月-2015年6月
新增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的导师总数超过50人。
申报授权一级学科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在60%左右,引进或培养博士4-6人。
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项以上,科研总经费超过100万元,出版专著或主编教材2-4部,三大索引收录论文70篇以上。
二、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的必要性与特殊性分析
(一)必要性
1、进一步推动四川及西部地区更好更快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中共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明确指出“创造和发挥优势,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实现四川新跨越发展的重要思路。
体育,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及文化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必须顺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与工作取向。
2005年5月11日,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把四川建设成为体育强省的奋斗目标。
培养更多的各类高层次体育人才,不仅是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四川体育强省建设的必然要求。
成都体育学院作为西部地区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枢纽和平台,通过新增临床医学、新闻传播学、中西医结合和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的立项建设,培养体育经济、体育新闻与传播、运动康复与健康促进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把体育融入到四川国民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体系中,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和更广的范围去认识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所蕴涵的经济特色、经济含义和社会价值,是新形势与条件下促进四川省及西部地区体育与经济、社会及文化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
同时,可以更好适应四川对体育产业、体育新闻和运动医学等方面人才的需要,使四川形成优势相对突出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枢纽和平台,巩固和发展四川省在西部体育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地位,以及在全国体育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这不仅是四川省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和文化大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2、进一步满足四川省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社会水平的提高对体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体育不仅要在夺标制胜上取得新突破,而且还要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民族健康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我国体育事业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指出:
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体育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和功能不仅要有所加强,而且还要肩负时代发展带来的新的历史使命。
为此,培养高层次的各类优秀体育人才,不仅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建设“体育强国”的具体举措,也是推动群众体育深入开展、提升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存在总量不足,以及人才培养类型不能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中普遍呈现出体育人才素质偏低、学历偏低的突出问题。
因此,充分挖掘体育院校的培养潜力,加大硕士研究生培养力度,开设新兴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能够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体育专门人才,实现“立足四川,服务西南,辐射全国”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以更好地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体育人才的迫切需求。
3、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布局、优化我省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结构
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对科技进步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川是人口大省(8700万,居全国第三),肩负庞大的教育重任。
但目前全省省、市(州)两级政府体育部门、各高水平运动队及体育科研所等单位,从事体育产业、体育管理与经营、体育经纪、体育传媒、体育赛事运作、运动医学及运动康复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中高层次体育人才奇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培养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相当滞后。
目前全国14所专门体育院校中均没有开设应用经济学、新闻与传播学、临床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我校申报新增这四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既凸现学校在学科建设上的前沿意识,同时也为体育院校多学科培养研究生积累经验。
通过新增临床医学、新闻传播学、中西医结合和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的立项建设,培养新兴体育产业、体育新闻、运动医学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体育产业专门人才,还可以化解由于我省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缺乏对体育事业发展形成的制约,有助于我省专门人才的自主培养,也是巩固我省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保持领先地位的需要。
我校作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和体育高等教育的龙头,新增临床医学、新闻传播学、中西医结合和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必将使我国研究生教育布局和四川省学位授予体系的学科布局更加合理,使四川形成立足当地,自主培养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和吸引体育拔尖人才的平台,这对于带动四川、西南乃至西部地区体育实现追赶式、特色化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意义。
(二)特殊性
1、我校具有悠久的研究生教育历史和独特的办学地位,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我校是全国体育院校中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院校,经过60多年的积累与锤炼,形成了“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办学特色,不仅具有其他专门体育院校所共有的优势,更有其自身独特的地位与优势,并为国家和四川省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1)体制的优势
我校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体育总局各部门联系密切,在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等多方面容易得到支持;
2001年实行部省共建体制以后,又得到了四川省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扶植,为我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研究生教育历程悠久
我校自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已有30年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历程,专业、规模不断得到扩展,质量和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并于1992年开始先后与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联合培养体育学博士生,积累了深厚的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经验,为学校新增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人才培养基础雄厚
建校68年来,涌现了体育教育家、体育理论家、“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章获得者胡晓风先生,我国著名的武术家和医学家郑怀贤教授,中国第一位留学归国体育学博士张咏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杰出专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产生了李季芳、周西宽两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与召集人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他们为我校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影响力。
迄今,已为国家和四川培养了大批体育及各类专门人才6万多人。
他们当中,有一批积极投身国家经济社会与国防建设的佼佼者,有我军体能训练的开拓者、大中学体育教师、体育部门行政管理干部、各级运动队教练员以及全民健身指导员等,其中很多人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也包括博士生导师、著名专家、知名学者等。
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各类体育专门人才,及大部分省内高等院校体育院系领导和骨干约80%为我校培养。
我校的运动医学系,培养了包括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在内的省内各级医院以及四川省优秀运动队的一大批骨科及运动创伤专门人才;
我校原附属体育医院发展成为极具特色的三甲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
近年来,随着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新闻等人才的需求,我校人才培养领域不断得到拓展,为四川培养了一批批既懂体育、又熟悉经济、管理、新闻、医学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奉献着聪明才智,一起见证着我校人才培养的辉煌。
(4)为国家和我省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攀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专门体育院校,为国家和四川“奥运争光”做贡献已成为我校服务社会最重要的方面。
20余年来,我校为国家培养了国际级运动健将、国家级运动健将86人,一级运动员328人,国际、国家级裁判98人。
我校师生在国际国内各级各类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56枚、银牌203枚、铜牌178枚。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校师生为中国代表团夺得1枚金牌、3枚银牌等优异成绩。
同时,我校大批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为提高运动训练的效果、保持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为中国国家队、四川省优秀运动队获得奥运会、世界杯及全运会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大赛金牌、奖牌奠定了科技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5)为我省抗震救灾做出了积极贡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都 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