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总复习第14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1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师用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527861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55.42KB
高考政治总复习第14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1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师用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政治总复习第14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1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师用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总复习第14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1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师用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马识途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201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有本质的差别。
3.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客观事物本身没有意志,只有人才有意志。
[抓重点·
析难点——互动探究]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易懂问题 名师点拨)
(1)物质概念
[温馨提示]
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2)弄清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
联系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
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温馨提示]
(1)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共性的概括,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正确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易懂问题 名师点拨)
(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
[练题组·
链热点——直通高考]
题组一 世界的物质性
1.荀子说: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的意思是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停止它的广大,说明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选D。
A、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主旨。
C说法错误,客观事物本身没有意志,只有人才有意志。
答案:
D
2.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电影《狼图腾》与纪录片《穹顶之下》内容虽然迥异,但主题都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应深刻把握(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③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不可协调 ④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给予重大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电影《狼图腾》与纪录片《穹顶之下》内容虽然迥异,但主题都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因此要正确把握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①④正确;
②说法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③本身说法错误,可以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故选D。
题组二 物质的概念
3.现行理论认为,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时产生了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但我们很难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
后来,欧洲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使其存在了0.17秒,这是物理学界的突破性发现,也是人类首次捕获到反物质。
材料表明( )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知性
B.正物质和反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材料中的实验验证了反物质的存在,说明不管是正物质还是反物质,都包含着一切物质所共有的客观实在性,B正确。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混淆了物质的可知性与客观实在性。
意识有正误之分,C说法错误。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中“主要标准”的说法错误。
故选B。
B
4.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三项均排除;
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故选B。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由此可见,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 )
①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④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①④符合题意,②③排除。
题组三 全球多地连续出现极端天气
2016年7月份以来,全球各地连续出现极端恶劣天气,再次引发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担忧。
世界气象组织称,今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极端事件的严重性、持续性以及发生的地理范围,赶上甚至超过历史上最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
6.材料告诉我们( )
A.人与自然是难以和谐相处的
B.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B两项说法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灾害,说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故选C项;
D项与题干无关。
C
7.科学家预测,在21世纪,气候变暖会带来的灾难数将以6倍的比率增加。
地球两极的冰块正在大量融化,这是温室效应的结果,而它又将反过来加速地球气候变暖,使未来的人类在温室效应的热浪中“倍受折磨”。
这说明( )
A.人类的活动要尊重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C.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温室效应”导致人们“备受折磨”,说明人们没有很好地与自然界相处,没有尊重自然,故选A项;
B、D两项说法错误;
C项与题干无关。
A
考点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
[抓教材·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而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
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015·
高考江苏卷)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3.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绝对性。
高考山东卷)
既要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相对性。
物质的运动(重难问题 师生共研)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有些事物的运动是显而易见的,如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
有些事物的运动是不易察觉的,如泰山在100万年间升高了几百米;
还有些事物的运动虽然是快速的,但也不容易感觉到,如织女星看起来是不动的,其实,它以14千米/秒的速度飞奔,微观世界的许多粒子从“出生”到“衰变”,只有几百亿甚至几万亿分之一秒。
从哲学角度看,材料中的“运动”体现了什么?
提示:
①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总结提升] 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原理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正确把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易懂问题 名师点拨)
运动
静止
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
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变化;
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唯物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2)割裂物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正确处理社会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要注意政策的调整与连续性,坚持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题组一 物质与运动
1.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为“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找到了确切的科学依据。
“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说明( )
A.人脑是思维运动的物质主体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事物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增强了规律的客观性
大脑越用越灵,强调运动对物质的重要性,B项符合题意。
A项强调物质对运动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
C项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D项错误。
2.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
“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 )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是说法度、事例、风气都是运动变化的,说明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A项错误;
B项符合题意;
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
D项错误,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题组二 运动与静止
3.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题干信息主要告诉我们事物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否认相对静止,B项强调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相对静止,入选。
A、C两项都是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
D项正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目要求。
[方法技巧] 巧解引文类选择题
解答引文类试题一般把握三步:
第一步明确名句内涵,一般结合材料背景,粗略了解名句的具体含义。
还可以通过抓取关键词,明确表达主旨。
第二步:
对应教材,明确名句所体现的教材知识。
第三步:
链接题干与题肢,对应教材,选取答案。
4.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下列观点正确反映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是( )
A.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B.江河竞注而不流
C.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答案为A项;
B项是只看到相对静止而否定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C项是否认物质是运动主体的唯心主义观点;
D项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题组三 2016经济发展总基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6年经济发展定调: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
5.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体现了( )
A.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B.运动属性与物质载体的统一
C.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稳”即相对静止,“求进”意指运动的绝对性,答案为A;
B、C不为材料所反映;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上的两个对子,D错误。
考点三 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规律不等于现象,凡是能够借助人体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方法论要求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1.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高考浙江卷)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2.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2016·
想问题、办事情应把客观存在的实际状况作为出发点。
3.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主观能动性属于意识的范畴,意识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4.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存在差异、各不相同。
规律的客观性(易懂问题 名师点拨)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
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题组一 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1.我国的诗词歌赋往往蕴含丰富的哲学道理。
荀子曰: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
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
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
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
孟浩然)
从诗句中“常道”“常数”“常体”我们能够看到材料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D项与其寓意相近。
A项强调了立足点不同,人们的认识和感觉就不同;
B项强调了动与静的对立统一;
C项强调了意识能动作用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B、C三项均与题意无关。
2.众所周知,饮茶有利于健康。
一般而言,身体健康,身强力壮的体力劳动者、年轻人可以饮用各类茶叶,其中以饮绿茶和青茶为宜。
对于心动过速的冠心病患者,最好不要饮茶,因为茶叶中的生物碱,尤其是咖啡碱和茶碱,都有兴奋作用,能增强心肌的机能,多喝茶或喝浓茶会促进心动过速,从而给冠心病患者带来危险。
由此可见(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B.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
C.物质的有规律运动是普遍存在的
D.规律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材料旨在表明饮茶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效果,这表明只要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规律就会发挥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答案为D;
A、B、C均与材料中心无关。
题组二 发挥主观能动性
3.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
如皋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A错误;
B的观点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排除;
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也是客观的,D错误。
故选C。
4.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暖,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春小麦生长期缩短,产品和品质都有所下降,而冬小麦则更加适宜种植了。
气候变化还适宜棉花、葡萄等喜温作物的生长,而对马铃薯等喜冷作物却不利。
这就使农民不得不对原来的种植结构进行调整。
该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 )
①从根本上说是由农民的主观愿望决定的 ②从根本上说是由当地政府的政策决定的 ③是建立在变化了的实际基础上的 ④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
C.①③D.③④
根据气候变化调整种植结构,体现的是物质决定意识和按客观规律办事,故选③④。
①错误,调整种植结构的“决定”是由农民做出的,但是这个“决定”是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所以,从根本上说还是客观决定主观;
②不选,政策也属于意识范畴,不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技巧] 与“规律”有关的热点类题目的命题依据及答题技巧
规律是高考试题命制的高频知识点。
其中,规律的客观性是重点考查对象。
试题多以贴近生活的事例、古诗、俗语、漫画等为背景,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加以考查,也有个别地区采用主观题的形式命制;
既有专门针对该知识点的考查,又有结合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知识点的综合考查。
解答与规律有关的试题要注意两点:
一是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改变和消灭,但人可以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二是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条件。
题组三 南北“4+8”地区绿色发展座谈会召开
2016年10月11日,由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赣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南北“4+8”地区绿色发展座谈会在赣州市召开。
会议旨在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抓手促进我国北方四省和南方八省资源联通、协作发展,助力新型城镇化、生态扶贫、特色小镇和生态文明建设。
5.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 )
①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规律 ②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④绿色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出发点
A.①③B.②③
规律是客观的,坚持绿色发展,体现了应尊重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①③正确;
②不符合题意。
④错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而不是为“出发点”。
6.中国古人强调“天人合一”,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周易》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这些观点对城镇化建设的哲学启示是( )
①利用自然首先要改造自然 ②利用自然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 ③改造自然要保持自然的原貌 ④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天人合一”的意思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方法论上看,启示我们利用自然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④正确,故选D。
①错误,利用自然首先要尊重自然。
③错误,改造自然不是要保持自然的原貌。
D
对应学生用书第206页
1.(2016·
高考全国卷Ⅱ)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
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本题考查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的知识,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说明他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政治 复习 14 单元 探究 世界 追求 真理 课时 本质 教师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1527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