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9健康心理学期末考试指导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524547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4.88KB
0279健康心理学期末考试指导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0279健康心理学期末考试指导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79健康心理学期末考试指导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
②自我(ego:
是现实化了的本我,它从本我中分化出来,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主要为意识的;
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
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
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
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
就这样,自我可以说同时在侍奉3个严厉的主人:
超我、本我和现实。
③超我(superego:
也称为理想自我、自我典范,是从自我中分化而来,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它是父母权威的内化,执行父母早年的职责(是遵循至善原则,可分为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和良心(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其主要作用是监督和控制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着。
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有限的表现。
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这3种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协调的。
本我是生存的必要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主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在这种人格动力学的关系中得到阐明。
当然,如果这3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的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的产生。
(2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自我同时服侍着3个严厉的主人:
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为此,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用一定的方式调节冲突,使现实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有满足感。
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mechanism,按照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性,分为:
A、自恋性防御机制(narcissisticdefensemechanism:
包括否认、歪曲、投射等。
B、不成熟的防御机制(inmaturedefensemechanism:
包括内向投射、退行、幻想等。
C、神经症性防御机制(neuroticdefensemechanism:
包括潜抑、隔离、转移、反向作用、抵消、补偿、合理化等。
D、成熟的防御机制(maturedefensemechanism:
包括压抑、升华、利他主义、幽默等。
3、心理动力的人格发展理论
(1性心理的发展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期就已开始,其发展源于力比多的驱动。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的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为5个阶段,即口欲阶段、肛欲阶段、生殖器阶段、潜伏期阶段、青春期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中性欲满足的对象也随之变化。
每一阶段的性活动都可能影响人的人格特征,甚至成为日后发生心理疾病的根源。
其中,儿童早期的经历在弗洛伊德看来,对一个人其后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行为主义学派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的一般概念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
人的一切行为,包括适应性行为和习惯、非适应性行为和习惯、生活方式等都可以通过学习所获得。
因此,学习是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对行为学习各环节进行干预,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疾病。
(1经典条件反射
由条件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在时间上的结合(强化,并经过训练(学习而获得的反射。
(2操作条件反射
由操作活动与环境中任一因素如予实物奖励,或认知因素、欲望、动机、情感奖励相结合(强化而产生的反射。
(3社会学习理论
通过注意观察榜样的行为,通过个人认知、记忆和模仿行为而习得的行为。
注意、记忆、行为、奖励是社会观察学习的四个要点。
模仿学习包括四个阶段:
注意阶段、保持阶段、行动阶段、强化阶段。
影响模仿的因素很多:
被模仿人的特征、观察者的特性、观察者的参与程度。
2、行为的自我观察和监测
在行为治疗时,行为的自我观察和监测是病人自己按要求在目标行为出现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过程。
具体观察和监测的内容包括:
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同时记录那些可能引发和维持该行为的情境变量。
行为治疗中的自我管理或自我控制技术的基本原则或步骤:
选择目标、监测目标、调整行为目标、反馈与强化、巩固行为。
3、行为治疗在心身疾病中的应用
行为学习理论可以解释和解决许多健康和心理学问题。
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是:
如同适应性行为一样,非适应行为也是习得的,即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的行为;
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行为矫正疗法被广泛用于改变各种不良行为,促进个体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协助治疗许多临床疾病特别是心身疾病,例如:
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等。
三、认知学派理论
1、认知理论的基本内容
(1Ellis(艾里斯的理性情绪治疗
理性情绪治疗基于这样的假设:
非理性或错误的思想、信念是情感障碍或异常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不合理信念的三大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2Meichenbaum(梅钦鲍姆自我指导训练:
(3Beck(贝克的认知治疗:
2、认知治疗在心身疾病中的应用:
:
第三章健康行为
一、健康行为概述
1、人类行为的发展阶段:
被动发展阶段(0~3岁;
主动发展阶段(3~12岁;
自主发展阶段(12岁~成年;
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以后。
2、健康行为的概念
健康行为(healthbehavior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简言之,就是一切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它是一种理想的行为模式。
(1健康行为的分类
1>
按健康行为的主体,分为:
团体健康行为和个体健康行为。
2>
按健康行为的目的,分为:
基本健康行为、预警行为、保健行为、避开环境危害、戒除不良嗜好。
3>
按同一个体健康行为的指向,分为:
外显健康行为和内在健康行为。
(2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指人类个体和群体所具有的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年龄、人口素质因素、健康认知、个人自控能力、个人目标。
3、增进健康行为的概念
增进健康行为(health-promotedbehavior是指个体或群体(不论其健康状况如何所表现出的在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相对明显、确定的一组行为。
二、增进健康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健康行为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对健康有利的行为的形成、巩固或维持;
损害健康行为的放弃或减少。
1、运动
2、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3、控制体重
4、避免事故发生
三、减少损害健康行为
不良生活方式对人健康的影响具有以下特点:
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变异性大、广泛存在。
1、不良饮食行为
2、饮酒与酒依赖
(1酒精对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2酒依赖与问题性饮酒的概念
酒依赖是一种严重的异常饮酒行为,饮酒所导致的躯体性依赖是其主要临床症状,即停止或减少饮酒后在数小时内出现酒精戒断反应。
问题性饮酒,一般认为是一种轻度的不良饮酒行为。
(3酒依赖形成的原因:
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
(4酒依赖的治疗:
脱瘾治疗(detoxification、匿名者戒酒协会(Alcoholics-Anonymous,AA、认知行为疗法、行为自我控制训练(BSCT。
影响酒依赖疗效的相关因素:
社会经济地位、个人的动机和家人的关注程度、治疗的时间、治疗的场所。
健康心理学家呼吁社会各界应担当某种职责。
(5酒依赖的预防原则:
青少年是预防酒依赖的重点人群;
酒依赖的预防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3、吸烟及其干预
4、其它成瘾行为
(1吸毒行为
(2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典型表现有:
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以及易激动,自我评价降低,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滥用药物(包括吸毒等。
5、不良性行为
第四章心理应激及其管理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1、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stress的定义
(1个体产生应激的条件是,至少具有对个体有威胁的刺激存在,或者有客观存在的环境刺激,或者有使人感到紧张的生活事件。
(2应激是个体的一种主观反应,应激是否产生有赖于个体的主观感觉。
(3应激是个体对刺激做出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系统的整体反应,需要个体动用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资源来应对困难事件或不利环境。
2、应激的来源
那些能引起机体稳态失调并唤起适应反应的环境事件与情景,或者说任何能够引起或触发应激反应的刺激被称之为应激源。
应激源的种类可以分为内部性应激源和外部性应激源;
或是生理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和文化性应激源。
无论采用那种分类方法,应激源都有一个共同点:
即被觉察
到的威胁。
(1应激性生活事件
(2与工作相关的应激。
主要包括:
恶劣的工作条件;
工作负荷过重;
工作环境单调;
职业性的人际关系;
角色应激;
职业的发展和经历;
失业。
(3日常生活应激
日常的琐事对个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表现在它的累积效应上。
另一方面,小应激事件可影响重大应激事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4环境应激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突然变故如:
水灾、台风、地震等,以及社会环境的意外与持续变动都可以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
此外,现代生活中的各种污染已成为了现代城市中最惹人注意的应激源之一。
二、应激的中介机制
应激的中介机制是指机体将传入信息(应激源,环境的需求转变为输出信息(应激反应的内在加工过程,是应激的中间环节,包括两类:
心理的中介机制和生理的中介机制。
1、应激的心理中介机制
在应激的心理中介过程中,个人的认知评价起了关键的作用。
为此,Lazarus(1984等提出了个体对应激性刺激的认知评价模型理论,即初级评价和二级评价理论。
(1初级评价
当面对新的或者变化了的环境时,个体对该事件赋予一个意义,即判断事件的性质,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初级评价。
初级评价有三种,根据事件对个体来说是有益的、无关的、还是消极的或应激的,从而分别作出中性的、积极的或应激性的评价。
(2二级评价
指个体在应激情境下对自己的应对能力和自己所掌握资源条件的评价,主要是评价个体的应对能力和资源是否足以对付事件所造成的损害、威胁或者挑战,即判断自己的应对技巧与情景要求间的匹配程度。
初级评价是对情景的类型给出最初的估计,关注的是一个人在所遇到的事件的结果中,所能得到的利益,回答的是“我是不是有麻烦”之类的问题。
二级评价是判断自己的应对技巧与应激事件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回答的是“这种情况下我该做什么”之类的问题。
(3认知评价结果
由于评价是一种认知加工过程,因此,对同一种应激源有可能做出不同的评价,这取决于个体的认知及应对能力。
Selye将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分为两类:
积极的应激和消极的应激,不同的认知评价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应。
(4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
应激所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主要体现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
当一个应激源被认定对个体有威胁时,个体的认知活动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
应激可引发广泛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恐惧、愤怒、抑郁;
应激的行为反应,具体表现为逃避或回避、敌对与攻击。
2、应激的生理中介机制
应激的生理中介机制指的是当应激源的信息被认知评价后,是怎样将心理应激转化为生理系统的反应,并影响身体的健康。
1992年,Chrousos和Gold提出了“应激系统”(StressSystem的概念,他们认为人类的疾病状态与应激系统的失调有关。
应激反应由两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参与,它们分别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SAM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
3、应激与健康的关系
应激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影响个体的健康与疾病的转换过程。
(1应激直接影响个体的生理功能,而在应激过程中生理功能改变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个体对应激的易感性。
易感性高,机体生理功能改变就大,反之就小。
(2应激通过影响个体的行为(主要是损害健康行为来间接地影响躯体健康。
三、应激管理
大多数人都能选择自己所特有的应对方式来有效地处理应激,只有当应激程度过强或持续时间较长时,才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帮助处理应激,即应激管理。
1、应激的一般性处理方法
(1健康的行为策略:
日常的运动锻炼;
健康的饮食行为;
睡眠与休息。
(2时间管理技术
(3社会支持
2、危机干预
危机(crisis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
(1危机的分类
情景性危机:
是个体对特殊环境中外部事件的突发性反应,具有多样性、突发性、持续时间短暂的特点。
发展性危机:
指的是与心理发展有关的一些危机,即影响了个体在某个阶段正常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危机事件较多地出现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现实生活和自身条件不能及时地满足心理发展的需要,可以突然发生,逐渐消失,持续时间一般较长。
(2危机干预的范围:
丧失因素、适应问题、矛盾冲突、人际紧张。
(3危机干预的方法
干预的方法可有电话危机干预、面谈危机干预及社区性危机干预等多种方式,这三者的干预技巧既有共性之处,也各有侧重。
保持与危机者密切接触,既便于了解危机的原因,也可防止危机者发生意外。
支持性心理治疗或行为技术的应用,即给予危机者适当的心理支持、行为训练等。
电话危机干预比较方便、及时,且经济、保密性强,但难度较大,因为互不见面,声音是获得信息、也是实施干预的唯一途径。
面谈危机干预的基本方法为:
倾听、评价及干预。
4>
迅速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资源,如:
家人、朋友、单位、社会有关机构等。
5>
帮助危机者正确认识所发生的事件,调整认知。
6>
帮助危机者建立积极应对策略,改善应对技巧。
7>
鼓励危机者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
如:
充实生活内容、扩大交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等。
8>
反复评价干预效果,针对个体选择最佳的危机干预方法。
9>
以社区为基础的危机干预,具体内容包括成立各种自助组织,及时识别高危人群,普及相关预防知识,在社区中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意识,预防危机的产生。
3、放松训练:
4、药物治疗:
第五章健康服务相关问题
一、症状的认识与解释
1、影响症状识别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影响症状识别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个体差异
影响不同个体对身体的主观感觉和判断产生差异的一个原因就是机体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体质的强弱,一般说来,病情越严重、体质越弱者,对症状的觉察就越明显。
另一个原因就是对症状感觉的个体差异。
研究表明,过于关注躯体内部情况的人容易夸大疾病的严重程度,且康复过程要比那些只注意外部变化的人缓慢的多。
另外,神经质也是一种普遍的人格特征,以负性情绪、自我意识和对身体过度的关注为特征。
高度神经质的人能很快地识别或报告他们的躯体症状。
(2社会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对疾病征兆的觉察和反应方面也有所不同,也有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和忍受力也不一样。
(3注意差异
注意差异也影响着对症状的识别和体验。
表现在:
①那些过于关注自身(通常指自身的躯体、情感和反应的人,比那些喜欢关注外界环境、外界活动的人更易于注意到自身的症状;
②那些工作单调、社会孤立、生活孤独者,比那些工作有趣、社交活跃者、在户外工作者、与他人一起生活者,更易于注意到自身的症状;
可能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可供转移注意力的事物的多少,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关注外部多一些,就会走出自我中心的圈子,对自我的关注就会少一些。
(4环境因素
人们对躯体症状察觉的程度部分依赖于外界环境的刺激。
当环境信息太多,或者情绪激动时,人们往往注意不到来自躯体内部的刺激;
而当环境枯燥乏味,或者缺少信息时,人们才会更加注意到自己的感觉或有关的躯体症状。
(5社会心理因素
人们对躯体内部的感觉可能更多地受认知、社会及情感的因素的影响。
在对症状的觉察中,认知、社会及情感的因素的联合作用可以从“医学生综合症”和“群体性心理疾病”等两个有趣的现象中得以说明。
“医学生综合症”和“群体性心理疾病”的症状主要是非特异的躯体症状,如:
头疼、眩晕等,症状显得的模糊,定位不清。
当一个人夸大了这些症状时,此时他的认知因素就在起作用。
受他人暗示无疑是导致群体心因性疾病传播的重要社会因素。
在这些现象中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就是应激,研究表明,应激可能导致或夸大某些感觉,如:
感觉自己头疼、恶心等,当人们经历焦虑等情感状态时,他们通常会夸大对自身症状的觉察。
另外,心境也可影响到个体对自身健康的觉察。
一般来说,处于积极的心境状态下,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很健康,与疾病有关的报告也少;
如果个体处于消极的心境状态中,则会报告更多的症状,且更倾向于悲观,认为自己将来更容易患病。
二、求医行为:
三、健康保健服务:
四、医患关系
1、医患关系的概念
是指从事医学职业的人员与患者在医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称。
2、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
(1性格特征
(2移情与反移情
在同一个陌生的医生接触时,病人对这位医生的印象容易受自己以往对类似人物(父母、老师、其他医生印象的影响,并由此决定对该医生的评价与关系。
这种借以将对医生的评价归之于过去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权威人物所具有的品质过程,叫做“移情”。
另一方面,医生也常常基于自己过去与他人的关系,将某些不符合实际的属性归之于病人,这个过程叫做“反移情”。
(3心理应激
(4社会文化因素
(5医护行为。
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加剧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
3、医患关系的模式
(1传统模式
医患关系的传统模式包括三种类型,它们体现了病人的疾病性质和病程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有着各自的特点。
主动——被动模式:
此模式中病人不能同医务人员沟通,而仅仅是医疗活动中的被动接受者。
指导——合作模式:
此模式中,病人有清醒的意识,但因疾病较严重,其复员或康复几乎完全依赖于是否遵守医嘱。
共同参与模式:
此模式中,医务人员和病人作为伙伴在一起工作,医患双方具有大致均等的权利,相互依赖,主要特点是“医生帮助患者自己治疗”。
(2人本模式
医生与病人是合作者,共同为病人的健康负责。
治疗开始前,医生通常要同病人订立“契约”,明确双方的作用、责任和期望。
医生除了起到诊断者和治疗者的通常作用外,还要作为合作者、教育者、情绪与社会性支持的源泉以及病人的技术顾问。
五、疼痛及其管理:
1、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
(1影响疼痛的心理因素:
认知、情绪、注意集中、暗示、人格因素、早期经验。
(2影响疼痛的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背景、年龄和性别。
第六章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健康
一、概述
1、人的发展与生命周期
(1人的发展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人类种族在地球生物种系发生中的有关过程;
二是指人类个体从受孕、出生到成熟、衰老、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变化过程。
(2生命周期则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童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至死亡的整个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指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成熟、变化的过程,而且也包括个体在社会学意义上年龄结构中的过渡和不同年龄时期社会经历的变化过程。
(3毕生发展观的主要观点认为:
人的发展是毕生的过程;
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发展是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的结合,不是简单地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
2、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1心理活动正常
正常的心理活动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
心理活动异常常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2关系协调
指各种心理活动,如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具有内在协调一致性,从而保证了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3内容与现实一致
指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4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就要怀疑他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
3、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水平的三个等级:
一般常态心理者;
轻度失调心理者;
严重病态心理者。
(2我国心理学家郭念峰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
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受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能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力
4、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现代医学认为,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良好、乐观的情绪促进人的健康。
不良的情绪、恶劣的心情对健康的危害则犹如任何病原体,是引起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
5、心理保健原则:
二、婴幼儿心理健康:
三、儿童期与青年期心理健康
1、儿童期心理健康
儿童期心理行为变化的最大特点是以游戏为主的幼儿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校园学生生活。
2、青春期心理健康:
青春期与儿童期的明显区分在于性的成熟。
(1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特点
(2青春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3促进青春期少年心理健康
3、青年期心理健康:
四、中年期心理健康:
1、中年期生理心理特点:
2、更年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
更年期是中年向老年的过渡期,对女性而言,更年期是从生育期向非生育期过渡的时期。
男女均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279 健康 心理学 期末考试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