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520404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554.86KB
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标准九:
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表1:
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
2、课题的理论基础
(1)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其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
它主张基础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而且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素质教育包括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体发展。
其中,全面发展意味着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等等。
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的生存素养,也是学会学习的有利保障。
实施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创造和使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将人类科学、文化、审美、劳动、道德等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发挥与提高。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用探究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在建构意义过程中学会如何主动去搜集、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而信息技术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3)课程整合理论
课程整合理论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
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learnabout,learnfrom,learnwith。
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儒德博士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计算机素养的培养阶段、课程整合阶段、课程改革阶段、全方位教改阶段。
还有学者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
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技术投入与学生学习投入是不同的。
3、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内容分类、层级整合”主体性模式
演示工具
教 师
学 生
因特网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网络教室
校园网
图2:
构建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内容分类、层级整合”主体性模式
“内容分类”指根据学生特征(学生、心理特点、学生需求、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及认知风格等)、学科特色(学科种类、学科阶段特征等)、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情感等),将学科内容分门别类,为整合方式提供决策依据。
“层级整合”指依据内容分类和实际学习环境,循序渐进,分层次分级别选择整合方式。
所谓主体性模式,就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条件,充分发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三、研究目标
1、探索构建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内容分类、层级整合”主体性模式。
2、运用构建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内容分类、层级整合”主体性模式,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研究内容
1、探索构建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内容分类、层级整合”主体性模式。
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五、研究方法
为实现研究的目标,本课题的研究采用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辅之以准实验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
1、行动研究法:
通过对教学的不断反思,提取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探索符合小学学科特点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模式,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准实验法:
实验假设:
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学科课程有机地整合,将能促进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自变量:
多媒体网络环境与小学学科语文、数学、科学、英语、音乐、美术在内容及形式上相整合的方法、模式。
因变量:
学生的信息道德修养、信息态度、信息知识及信息检索、加工、处理、应用的能力。
3、调查法:
拟制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于研究前期和后期分两轮发给实验学生和学生家长,对调查结果进行前后对比分析。
4、文献法:
参照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各学科和学校学生的特点探索一些新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模式和方法。
5、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六、研究步骤
1、2002.1——2002.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2002.3——2002.8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交流、研讨活动。
3、2002.9——2004.10开展深入实验研究。
4、2004.11——2004.12总结与结题,接受二级课题组专家的终审评估,汇报实验研究成果。
七、研究结果
(一)学生信息素养问卷调查
调查的对象分学生和家长两类。
对学生的调查是采取抽样调查,2002年取当时全校的一、二、三年级的学生作为样本,发放前测问卷进行调查,并对这些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2004年11月对原来被调查的学生及其家长再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后测。
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学生信息道德水平
(1)问卷题1:
写作文时,看到类似文章时的态度:
图3:
学生写作文看到类似的作文图4:
家长认为学生看到类似的作文
这表明,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会随意抄袭别人的作品。
(2)问卷题2:
题2:
在上电脑课时,你随意删除过电脑上的资料吗?
实验前
实验后
人数
百分比
没有
1350
75%
1644
90.1%
有时
412
23%
165
9.2%
经常
38
2%
11
0.7%
表2:
在上电脑课时,是否随意删除过电脑上的资料
图5:
在上电脑课时,您的孩子随意删除过电脑上的资料吗?
结果表明学生的信息道德有了进一步提高,不会对别人的资料进行随意操作,懂得不应侵犯别人的隐私。
(3)问卷题3:
图6:
是否调用过其他同学电脑上的资料
图7:
您的孩子会调用其他同学电脑上的资料吗
这表明:
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提高了,知道要经过别人的允许才能访问别人的电脑。
(4)问卷题4:
图8:
在网上聊天时,是否说过脏话。
图9:
你的孩子在网上聊天是否说过脏话。
学生的网络文明程度提到了,不会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而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
(5)问卷题5:
你无意间打开了少儿不宜的网站,你会
马上关掉
1535
85%
1694
94%
偷偷地看
244
13%
119
6.5%
津津有味地看
21
3%
7
0.4%
表3:
对待少儿不宜的网站的态度
您的孩子无意间打开了少儿不宜的网站,您的孩子会
1464
81%
1629
89.5%
304
17%
178
9.8%
32
13
0.8%
表4:
您的孩子对待少儿不宜的网站的态度
学生对信息的免疫力有了提高,对不良信息有了进一步的抵制能力、甄别能力、自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2、学生信息意识
问卷题6:
图10:
遇到很想知道的问题的态度
遇到很想知道的问题,您的孩子一般会选择以下什么方式
不问
487
27%
352
19.5%
问老师、家长或同学
773
43%
719
40%
自己找参考书或上网搜索答案
540
30%
749
40.5%
表5:
您的孩子遇到很想知道的问题的态度:
学生获取信息的积极性提高了,不问问题的学生少了,即使不愿去问老师、同学或家长的学生也会通过网络来查找需要的信息。
3、学生信息检索能力
问卷题7:
图11:
搜索一个主题信息所花的时间
图12:
家长认为学生上网搜索所需信息花的时间
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提高了,能够把握关键字,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检索的任务。
4、信息交流、共享的能力
(1)问卷题8:
图13:
是否会上网聊天
您的孩子会网上聊天吗
不会
517
28.8%
302
17.6%
793
44%
747
490
27.2%
771
42.4%
表6: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有了一定的网络交互能力,能通过聊天工具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
(2)问卷题9:
图14:
是否会使用电子邮箱
图15:
您的孩子用电子邮箱发过信吗
结果表明:
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的能力增强了,会使用E-mail发送邮件的学生人数有了明显地提高。
(3)问卷题10:
你发现了一本好书,你会
一个人看
906
50%
134
7.4%
只和自己的好朋友看
580
32%
862
47.3%
拿到学校和许多同学一起看
314
18%
824
45.3%
表7:
发现了一本好书的态度
图16:
您的孩子发现了一本好书,您的孩子会
这表明,更多学生的学生懂得信息交流和共享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信息共享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广阔的知识。
5、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1)问卷题11:
图17:
你会使用什么软件
图18:
您的孩子会用下列哪种软件
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了,会操作基本软件的学生人数增加了,学生意识到了信息时代基本的信息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2)问卷题12:
图19:
会用电脑播放歌曲
图20:
家长认为自己孩子会播放歌曲
更多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操作技能。
(3)问卷题13:
图21:
网上下载资料
图22:
您的孩子会从网上下载资料吗?
学生的信息下载能力提高了,意识到信息下载也是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重要部分。
6、对信息批判能力
认为老师说的都是正确的
是
1570
87%
1335
73.4%
不一定
216
12%
430
23.6%
不知道
14
1%
55
(1)问卷题14:
表8:
对老师所说的话的态度
图23:
您的孩子认为老师说的都是正确的吗
学生对信息的批判意识有了,不会一味地认为老师的话就是正确的。
随着信息获取途径的增多,学生的知识面更广了。
(2)问卷题15:
图24:
发现了书中的错误的态度
题15:
您的孩子发现了书上有错误
埋在心里
218
61
3.3%
和同学小声讨论
456
25.3%
364
20%
向老师提出
1126
62.7%
1395
76.7%
表9:
由此看出:
学生对信息批判意识提高了,全盘接受现有知识的学生减少了,而是敢于提出质疑,不固守成规。
(二)学科(语文、数学)学习成绩测试
1、语数学科各年级平均成绩纵向比较
图25:
语文学科成绩统计
图26:
数学学科成绩统计
2、语数学科成绩横向比较(本校二年级的平均成绩与全市同期的同年级平均成绩相比较)
学科
级
年
比
较
学年项
语文
数学
年级
2002~2003
学校平
均成绩
89.84
91.56
全市平
80.15
81.9
2003~2004
92.1
92.93
78.28
82.44
表10:
语数学科成绩横向比较
(三)学生活动(作品)成果
作文竞赛
省市级学生电脑作品及竞赛
国家
省级
市级
美术
书法
大赛
省级市级声乐舞蹈比赛
省市体
育
比赛
全国百万
读者读报
全国
读书活动
市级演讲
全省科技活动比赛
2002-
2003
10
43
23
34
17
9
5
37
6
2
2003-
2004
16
70
39
78
28
47
85
表11:
学生活动成果统计
八、分析与讨论
1、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内容分类、层级整合”主体性模式的建构
构建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内容分类、层级整合”主体性模式就是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条件,充分发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根据学生特征(学生心理特点、学生需求、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及认知风格等)、学科特色(学科种类、学科阶段特征等)、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情感等),将学科内容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分层次分级别选择整合方式。
学科不同,整合的手段和方式也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子模式:
(1)语文学科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开放性、实践性较强,可以说与生活外延相等。
但其含盖内容较大,时间跨度大,地域范围广,灵活性极高,某些知识点在脱离了实际原创背景后对学生显得有些抽象、单薄。
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因而我们探索了“情境探索”式和“主题合作”式两种子模式。
“情境探索”式
其流程为:
创设学习情境——指导观察情境——意义建构——自我评价。
在教小学语文第九册《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先播放“鸟的天堂”的录象,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观察大榕树和树上的小鸟,然后让学生说说刚才观察到了什么。
由于信息技术的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学生对“鸟的天堂”有了深刻的印象和深层次的认识。
有的说“鸟的天堂”是一株神奇的大榕树;
有的说大榕树盘根错节;
有一种独木成林的壮观美;
有的说这里是鸟儿们的幸福乐园,主要是人们保护环境的结果。
孩子们感慨地说:
“这样的课堂太有意思了,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主题合作”式
确定学习主题——制定主题学习计划——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提供相关资源——指导浏览、分析资源——组织协作学习活动——形成、展示作品——评价作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上第五单元安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这个实践活动时,教师先布置学生收集祖国的传统文化形式,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
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他们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形式进行研究。
可以通过问家长,看书或者上网查阅资料等途径收集资料,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
活动成果可以是实物,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电脑作品。
一周后,举行“传统文化形式成果展”,并进行评奖。
(2)数学学科
多维演示式
演示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特殊媒体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教学方法。
数学课中的图形、数量关系讲解一般比较抽象,运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中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以静态或动画的方式出现,可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促进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教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长方体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方体的六个面,使用动画演示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通过动画中对应面的移动,使学生很容易就认识到对应面是完全相同的面。
同样的方法,在认识长方体的十二条棱时,动画移动每组中的棱,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
长方体有十二条棱,可以分三组,每组中的四条棱都相等。
此时,再点出不同组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就顺利完成了。
任务驱动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法,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如下:
任务设计、任务布置、学生自主探求任务的完成、任务完成评估。
任务设计与执行一般选择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可实施的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活动;
教师可提供教学范例、教学素材、评价方法。
数学活动课《走进奇妙的动物世界》课例的设计意图是学生通过局域网上的虚拟购物环境,来完成购物和租车的设计方案,使学生能将数学中的“单价、数量、总价”三者的数量关系应用于生活中,并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完成购物,设计最佳租车方案。
学生在虚拟学习环境中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在交流中获得了知识,拓展了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3)英语学科
主题活动式
主题活动式是在活动教学法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来设计主题,以主题为线,以活动为形式,贴近学生生活,把学生日常接触的生活场境、平常喜欢进行的活动同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一个交融点,以学生为本,关注人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在课堂上培养信息素养。
在2003年圣诞节主题活动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组织了五年级学生的圣诞晚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学习语言的环境。
每个班准备一到两个英文节目,可以是讲故事、唱英文歌、跳舞或演英文课本剧。
各年级的英语老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有关圣诞节的资料,如来源、节日的主要活动等,并准备圣诞礼物。
晚会上,同学尽量用英语进行交流互赠礼物。
学生在这堂课里,信息检索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对晚会的浓厚兴趣,学生在网上搜索资料进行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4)科学/自然学科
协作探究式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协作学习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它包括以下基本环节:
确定主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协作学习——评价及反馈。
小学五年级科学/自然课《宇宙探秘——太阳系》,采用了协作探究模式。
首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宇宙太空的探究欲望。
由于课前学生已经就本课内容查阅了相关资料,于是在课上教师提问,“你们了解了太阳系的哪些知识?
”学生说出了一些如像太阳一样自己能发光的天体叫恒星,太阳系里有九大行星等等。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太阳系里的九大行星,你们对哪个星球感兴趣呢?
你们可以在网络上搜索。
”学生根据兴趣来进行分组,并进行协作探究。
在网络上进行搜索,并将自己搜索到的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精品 培养 小学生 信息 素养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