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学年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地理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519748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34MB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学年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地理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学年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地理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学年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地理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S,B对。
故选B。
【2题详解】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楼甲影子最长,此时其正午太阳高度角H=90°
-(23°
26′+21°
),即45°
,故楼甲高度与其影长相等,即L+h,C对。
故选C。
【点睛】解答该题需要对太阳高度角的概念非常熟练,理解坡面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
时,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坡面角互余。
雨洪式河流是指由于暴雨引发流域型洪水的河流,洪水与雨季同期。
图1为不同流域形态示意图,图2为不同流城形态下洪水流量过程线示意图。
3.图中流域形态与洪水流量过程关系匹配正确的是()
A.甲-①B.乙-②C.丙-③D.丁-④
4.下列有关河流洪水流量过程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半干旱和干旱
地区,洪峰缓涨缓落持续时间较长
B.半湿润和湿润的地区,洪峰陡涨陡落持续时间较短
C.修建水库和恢复植被对洪水流量过程线的影响相似
D.流域宽度越大且越接近圆形,洪水发生可能性越小
【答案】3.B4.C
【3题详解】
甲河上游流域面积小,支流少,下游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洪水到达出口时间短,洪峰流量增长迅速,③符合,A错误。
乙河与甲河相反,洪峰流量增长慢,②符合,B正确。
丙河上游和下游流域面积大,中游小,上游和下游洪峰间隔到达出口,有双峰岀现,①符合,C错误。
丁河河水平缓,④不符合,D错误。
【4题详解】
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流域降水有限,洪峰缓涨缓落时间短,湿润区相反,A、B错误。
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都有调节地表径流的作用,C正确。
流域形状为圆形也会发生洪灾,只是强度变小了而已,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系形状与洪水流量过程线之间的关系,难度较大,需要明确的是,洪峰流量汇集速度与集水区和水文站的距离有较大关系。
一般而言,大河、较大流域河流流域面积大,流程长,直流多,洪峰汇集速度慢,流量大,持续时间长。
下图为某区城地质地貌示意图,A、B、C为地质年代依次变老的沉积地层。
5.图中地质构造与地形的组合正确的是()
A.甲一背斜谷B.乙一向斜谷C.丙一背斜山D.丁一向斜山
6.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东部区域以内力作用为主导B.中部地区属于同一水系的流域范围
C.西部区域古今地形倒置显著D.区域至少存在两对水平方向挤压力
【答案】5.D6.D
【5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处有河流流经,是河谷地区,沉积地层从中心向两侧岩层变老,因此此处为向斜谷,A错误;
乙处等高线凸向高海拔为山谷地形,沉积地层由老向新,属于背斜,此处为背斜谷,B错误;
丙等高线向高海拔凸出为山脊,从地层新老关系看是背斜,因此为背斜谷,C错误;
丁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地形,根据地层年代判断为向斜山,D正确。
故选D。
【6题详解】
读图可知,东部地区为背斜谷,按照向斜背斜最原始
地形形态,背斜应该为山,表明该地在后来受到了更大的风化、侵蚀作用,山地地形演变为河谷地形,A错误;
丁处的山峰为该区域的分水岭,不属于同一流域的范围,B错误;
西部地区的地形为向斜谷,保持着原始的向斜谷地形,因此古今地形是保持一致的,C错误;
该地区有两处背斜构造,褶皱较多,表明该区域至少会存在两对水平方向上的挤压力,D正确。
【点睛】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岩层向下弯曲。
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谷地。
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林线是山地森林上限连续不断的森林分布界线,此界线以上为适应高寒、风大的高山灌丛和草甸。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大的山脉,其林线高度一般在1800-2200米,最高可达2400米。
左图为阿尔卑斯山地理位置和部分山体林线高度示意图。
右图为山体效应概念示意图。
7.阿尔卑斯山内部林线处的植被类型最可能为()
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8.阿尔卑斯山林线的大致分布规律及主要原因是()
A.自边缘向内部递增,同海拔内部
气温更高B.自边缘向内部递增,同海拔内部的气温更低
C.自边缘向内部递减,同海拔内部的降水更多D.自边缘向内部递减,同海拔内部的降水更少
【答案】7.D8.A
【7题详解】
材料中提到,阿尔卑斯山脉“其林线高度一般在1800-2200米,最高可达2400米。
”受山体效应影响,山体内部温度较高,林线海拔也较高,再结合题目中“此界线以上为适应高寒、风大的高山灌丛和草甸。
”可判断山体内部林线的植被应为针叶林。
【8题详解】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大的山脉,山体越大,其气候和低地上空的自由大气相比变化也越大。
山体效应在山体内部比边缘地区明显,阿尔卑斯山内部比同海拔的山体外部温度略高,林线也略高,边缘则较低,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山体效应和林线判断。
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力。
巨大山体(山系或高原)创造其周围的气候,在任给定的海拔高度上,隆起地块的表面积越大,山体对其本身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大。
山体作为突起的热岛,太阳辐射被吸收并转换成长波热能,其温度远高于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
山地林线高度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7℃等温线相吻合。
若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7℃,森林就不能正常生长,只能生长草甸或灌丛。
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一般规律为:
纬度较低,最热月气温越高的山体,林线越高;
水热条件充足的山体,林线越高。
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全面二孩政策,对我国未来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下图为某研究机构提供的2015-2030年中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
9.到2030年,与“独生子女政策不变”相比,“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
A.人口总量增加,劳动力供给明显改善B.15~59岁劳动人口规模总量基本相当
C.15~59岁劳动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D.人口总抚养比较低,且处于上升之中
10.“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①拉动消费增长提高环境人口容量②短时期内会加重社会抚养的负担③促进母婴、教育等有关行业发展④改变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空间格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9.B10.C
【9题详解】
到2030年,与“独生子女政策不变”相比,“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人口增长速度变快;
0~14岁人口比例上升;
15~59岁人口比例下降;
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下降,人口总抚养比依然较高,C、D错误。
人口增长依然为低增长,劳动力供给没有明显改善,A错误。
15~59岁人口比例虽下降,但人口总量也有相应增加,因此劳动人口规模相当,B正确。
【10题详解】
拉动消费会降低人口容量,①错误。
出生率上升短期内加重少年儿童的抚养负担,但能促进婴幼儿相关的母婴、教育等行业的发展,②③正确。
“全面二孩”不会改变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空间格局,④错误。
【点睛】“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带来的有利影响主要有:
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顺应群众期盼,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通勤是指从居住地往返工作地的过程,是城市化的必然现象,下图为北京市某郊区就业者的三类通勤模式图。
11.逆向通勤模式中,就业者选用比例最高的通勤方式是()
A.私家车B.出租车C.公共交通D.共享单车
12.图示三类通勤者的主体特征与实际相符的是()
A.就地通勤者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相对较高B.逆向通勤者本地户籍人数较多,呈两极分化
C.侧向通勤者收入水平较低,房屋租住率较高D.年轻且房屋自有率低的北漂族属就地通勤者
【答案】11.C12.B
【11题详解】
逆向通勤模式,受北京市交通拥堵状况、私家车限号等因素的影响,采用公共交通方式一方面可节省运费用,另一方面可减少市区部分交通拥堵所产生的拥堵成本。
【12题详解】
就地通勤者多在郊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相对较低,A错误。
逆向通勤者京籍比例最高,人群分化为两类:
薪资不高、职位较低、年轻的群体与少量职位较高、收入高、成熟群体。
两极分化严重,B正确。
侧向通勤者,居住地位于城内,收入水平较高,房屋所属无法判断,C错误。
年轻的租房者大多是北漂,要到内城工作,但收入水平较低,不属于就地通勤,D错误。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仔细看明白三幅图中的图例,弄清楚三种通勤的概念,再结合北京交通住房的实际情况即可判断,难度较高,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首先,代表主动郊区化的群体,侧面通勤者是年轻化、单身、租房、非京籍、相对高收入的“白领北漂”以及京籍、已婚、有车有房、高收入的主动郊区化的“新中产阶层”,其工作时间“朝九晚六”、加班明显,通勤距离适中但通勤时间最长;
活动空间呈现广域化的特征,郊区中心对其而言不仅是就业中心也是重要的非工作活动中心。
其次,作为受郊区化影响而被动调整的典型代表,逆向通勤者京籍比例最高,人群分化为两类:
逆通勤者对于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依赖性更强,承受最严峻的职住分离,“早出晚归”、错峰出行,但由于人群分异,其工作活动时间差异性也较大;
生活活动空间呈现出以家和工作地为主的两极化特征。
最后,作为郊区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共同影响的人群,就地通勤者以自有住房、中等收入、中低技能职位的就业者为主,其通勤特征郊区化新型的职住平衡模式,具体体现在职住接近、“晚出早归”、通勤方式多样化等优势。
然而,由于郊区就业中心内部交通拥堵,该群体通勤速度最慢、效率最低。
此外,其活动空间高度集中在郊区中心内部,需要在郊区就业中心内部适度配套居住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以促进职住接近与提高生活质量。
博物馆作为城市记忆和文化遗存的载体,是展示城市文明与重塑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左图为中国国有与民办博物馆的省城分布图,右图为不同类型博物馆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布示意图。
13.东部地区博物馆数量排序列第三位的是()
A.河南B.广东C.浙江D.山东
14.下列有关博物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文艺类博物馆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B.大多数省份以民办博物馆为主体
C.综合类博物馆东中西数量差异明显D.民办博物馆主要集中分布中东部
【答案】13.B14.D
【13题详解】
从题干“中东部地区”可知,河南位于中部地区,A错误。
在民办博物馆数量上,浙江数量较广东多30个左右,但在国有博物馆上,浙江数量较广东少20个左右,因此广东数量低于浙江,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苏博物馆数量位于广东与浙江之间,所以广东为第三位,B正确,CD错误。
【14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判断a、b、c三者分别代表东部、中部和西部,因为东部科技发展水平最高,科技类博物馆数量较其他两个地区更多,中部多红色革命根据地,革命类相较其他两地区多,西部以民俗文化为主,民俗类博物馆更多。
文艺类博物馆主要分布在东部,A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到,大多数省份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B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到,综合类博物馆三个地区分布较为均衡,C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到,东部地区在民办博物馆数量上处于领先地位,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文化布局的因素。
东部科技发展水平最高,科技类博物馆数量较其他两个地区更多,中部多红色革命根据地,革命类相较其他两地区多,西部以民俗文化为主,民俗类博物馆更多。
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按照范围可分为淹没所影响的河岸带陆地生态系统(包括耕地、林地等)和河流生态系统本身。
下表是我国某河流按照生态系统服务类别、人类的受益情况、主要影响范围等,建立的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影响评估体系。
服务类型
具体指标
正/负效应
主要影响范围
供给
食物生产
粮食产品
—
淹没影响的河岸带生态系统
渔业产品
原料生产
林产品
+/—
水资源供给
涵养水源
+
灌溉
河岸带生态系统
发电
河流生态系统
航运
支持
保持水土
泥沙淤积
控制侵蚀能力
维持养分循环
有机质生产
固碳释氧
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物多样性
调节
气体调节
减少温室气体
气候调节
河岸带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
净化环境
净化水质
水文调节
调蓄洪水
文化
美学景观
旅游
15.研究表明水电开发对该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负效应主要体现在()
A.发电B.水文调节C.气体调节D.生物多样性
16.水电开发使受淹没影响的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主要原因可能为()
A.水电开发使原料生产、土壤保持、净化环境等服务增加
B.与陆地生态系统比,淹没
河岸带生态系统固碳释氧服务增加
C.水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远大于林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
D.水电开发使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维持养分循环等服务增加
【答案】15.D16.C
【15题详解】
从表格信息中可看出发电、水文调节、气体调节均是正效应,而生物多样性是负效应,故选D。
【16题详解】
结合表格信息可知,水电开发使原料生产的服务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而土壤保持、净化环境均是负效应,A错误。
淹没的河岸带生态系统固碳释氧服务减少,B错误。
水电开发的的正效应主要体现在水域单位,林地草地的负效应较多,C正确。
水电开发使水文调节呈正效应,维持养分循环服务呈现负效应,水资源供给正负效应均有,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利用表格信息对水电开发的效益进行评价,难度较低,只需认真对照表格中各项指标的效应即可作出正确选择。
华西雨屏带地处川西平原向高原急剧过渡地带,这里年均降水量1200-2000毫米,堪称我国内陆降水最丰沛的区域。
2020年8月,历史性的暴雨刷新了四川省诸多雨量纪录,8天内的累计降雨量普遍超过250毫米。
下图为华西雨屏带位置示意图。
17.此次暴雨的成因最可能是()
A.海洋的季风与地形共同作用B.强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冷锋作用
C.强台风登陆带来大量的水汽D.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控制
18.有关华西雨屏带周边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壳运动活跃,高山和深切河谷众多B.东西两侧差异大,是农耕与游牧文化分界线
C.垂直自然差异显著,生物种类繁多D.科技发达,地形对铁路和公路建设影响小
【答案】17.A18.D
【17题详解】
从材料可知,此地“地处川西平原向高原急剧过渡地带”,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海上湿润气流在此处被抬升,因此降水量大,A正确;
此时为8月,无强冷空气,B错误;
此处位于内陆,受台风影响小;
高压脊控制下干旱少雨,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A。
【18题详解】
此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因此地壳运动活跃,高山和深切河谷众多,A属于周边地理环境特征,不符合题意,A错误;
读图可知,华西雨屏以东为成都平原,为农耕区,以西为川西高原,地势较高,地形复杂,为游牧区,B不符合题意,B错误;
此地落差大,水热丰富,生物种类繁多,C不符合题意,C错误;
此处科技不发达,地形复杂,对铁路和公路建设影响比较大,D符合题意,D正确。
【点睛】影响降水的因素:
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比内陆多)、大气环流(高压控制干旱,低压控制多雨)、地形(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洋流(暖流增湿,寒流减湿)、植被和水文(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及湖沼、水库周围相对降水较多)。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的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有序转移示意图,A、B、C示意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的开发区。
19.关于产业集群培育过程及转移的叙述正确是()
A.早期阶段,开发区以省级为主且数量不多,相邻开发区之间联系弱
B.中期阶段,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增多,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C.后期阶段,开发区之间形成致密的网络联系,但强度明显减弱
D.产业由高能级区域向低能级区域转移过程中须拥有类似的产业基础
20.长江经济带开发区分工与合作合理的是()
A
上游地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B.中游地区大力发展矿产金属加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
C.下游地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D.上中下游地区的开发区产业结构能级依次递减,产业转移自上而下
【答案】19.D20.B
【19题详解】
由图中可看出,早期开发区以国家级为主,A错误。
中期省级开发区数量增多,B错误。
后期阶段开发区之间有较强的联系,C错误。
为保证转入地更好的承接相关产业,产业由高能级区域向低能级区域转移过程中须拥有类似的产业基础,D正确。
【20题详解】
上游地区经济技术落后,不适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A错误。
中游地区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冶金等资本密集型行业,B正确。
下游地区经济技术发达,市场广阔,适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错误。
上中下游地区的开发区产业结构能级依次递增,产业转移自下而上,D错误。
【点睛】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对于全国而言优势显著,但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区开发区的产业能级存在梯度差异;
开发区产业布局主要依托"
城市群-中心城市"
劳动密集型产业呈"
小集聚、大分散"
的格局,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集聚在资本雄厚、矿产资源丰富或沿海沿江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已形成规模不等的集聚连绵区。
从演变特征看,开发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度与其设立时间正向相关,且存在上中下游间的差异性,下游地区的开发区产业结构更加高级化;
同时,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
城市开发边界是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划定可进行城市开发建设与不可进行城市开发建设的界线。
从管控对象上看,城市开发边界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城镇开发边界、城乡开发边界。
从管控内容上看,城市开发边界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等。
21.符合城市开发边界特点的是()
A.界线模糊而闭合B.多为道路、河流或山脊线C.内部完全成为建设用地D.兼具保护与引导的功能
22.城镇化过程中不断优化城市开发边界,其主要目的是()
A.扩大土地资源供给B.保障土地集约利用C.缓解城市热岛效应D.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答案】21.D22.B
【21题详解】
城市开发边界属于行政划分的区域,边界清晰,便于执行,A错。
城市开发边界不一定是道路、河流或山脊线,B错。
城市内部有绿地等其他功能区,不是全都为建设用地,C错。
从管控对象上看,城市开发边界对城市建设有引导功能,从管控内容上看,城市开发边界对生态、农田具有保护功能,D对。
【22题详解】
优化城市开发边界并不等同于扩大土地资源供给,A错。
城市建设过程中提高土地利用率是重要目标,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开发边界来进行,B对。
缓解热岛效应需要增加水域或绿地面积,而不是优化城市开发边界,C错。
优化城市开发边界,与产业发展关系不大,C错。
【点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城市开发边界的含义,明确划定边界的目的,分析时要站在规划者的视角看待问题。
二、非选择题:
共3题,共5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内蒙古根河市(左图)有“中国冷极”之称,平均海拔1000米。
根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北段西坡的伊吉奇山,是额尔古纳河的一级支流,全长420多千米。
根河是一条在断裂带上流淌的河流,存在众多来自地层深处的涌泉点,形成了在“冷极”也不会冻结的河面。
材料二2020年11月17日至19日根河市经历了一次强降温天气过程,11月18日在根河岸边出现了一处直径达6米,在河面上缓慢旋转的冰圆盘。
右图为旋转冰盘景观图。
(1)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请列举四例。
(2)分析根河市被称为“中国冷极”的原因。
(3)解释根河冬季不冻的原因。
(4)简析“旋转冰盘”形成的地理条件。
【答案】
(1)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
干早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内流区与外流区;
牧区与农耕区;
内蒙古高原和:
东北平原,二三.级阶梯;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等。
(2)纬度高,气温低;
海拔较高。
加剧寒冷﹔靠近冬季风发源地;
位于冬季风迎风坡。
冷空气易集聚且风力强劲。
(3)位于断裂带;
地热资源丰富:
河底有大量泉水涌出;
泉水提升了河水温度。
(4)严寒的天气:
存在不冻河,缓慢流动的河水。
河道拐弯处,浮冰旋转碰撞并集聚。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包括地理分界线,气候成因、河流水文特征等内容,难度一般,体现了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详解】
(1)大兴安岭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的界线;
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2)从纬度、海拔、地形来分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根河市地处51°
N附近,纬度高,冬季寒冷,根河还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的交界地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苏锡常镇四市 学年 教学情况 调研 地理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