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故事唯物辩证法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517982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50.46KB
哲学故事唯物辩证法Word下载.docx
《哲学故事唯物辩证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故事唯物辩证法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学家布拉格任卡尔迪许实验室主任。
该实验室有两位“狂人”,—位是19岁的马丁·
赖尔,另—位是23岁的佩鲁茨。
前者想用无线电进行天文观察,后者则想用新射线观察血红蛋白。
他们的想法异想天开,因而受到核物理学家的嘲笑,甚至认为他们是“疯子”。
但是布拉格支持、鼓励他们,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学术地位。
结果是众所周知的:
前者开创了射电天文学,后者开辟了分子生物学。
他们分别获得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
【哲理启示】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同时也是客观的。
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无线电学与天文学、核物理学与血液学,二者似无必然联系,但是马丁·
赖尔、佩鲁茨两位“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看似无干的两门科学之间,建立了新的具体联系,从而创立了新的学科。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现念。
物理学家布拉格对两位年轻人的支持和鼓励体现了这一哲理,他们在学术上的造诣与布拉格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19、莫如杀人
有个人喜欢谈轮回报应,逢人就劝说要积德,不要杀生。
因为佛经上说过,杀什么,来世就会变成什么:
杀牛变牛,杀猪变猪,即使杀一只蝼蛄、蚂蚁,也莫不如此。
有个姓 许的 先生说:
“那些都不要杀,最好去杀人。
他不是说杀什么变什么吗?
那么今生杀人,来世还变人,不是好得很码?
”。
【哲理启示】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佛教中的轮回报应,其实是某些人主观想象出来的,在这个寓言中变得如此的不堪一击。
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和自觉性和预见性。
20、大圆圈和小圆圈
一次,有位学生问古希腊哲学家捷诺:
“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的呢?
”
捷诺顺手在桌面上画了大小两个圆圈,并指着它们说:
“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
我的知识比你们多,但是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
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长,因而我接触到的无知范围比你们多。
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哲理启示】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先因后果、彼此制约的,都是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上述论辩中的捷诺认为正因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比学生多,所接触的无知范围也比学生多。
因此,自己常常怀疑自己的知识。
这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因果关系原理,这样的论辩令人信服。
唯物辩证法又认为,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在矛盾作用下无限发展,人的认识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
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捷诺的答辩结合具体的内容,运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加以分析研究。
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自然也就多了,却会觉得自己有许多问题尚不明白,感到知识贫乏。
这是知与不知,知之不多与知之较多的矛盾作用的结果,从而启迪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应是无限的。
这样的论辩深刻、有力、新颖,更富有深邃的哲理性。
21、工程师和哲学家
一位工程师和一位哲学家相约旅行。
一天,哲学家在宾馆写旅行日记,工程师则独自逛街。
忽然听见一位老妇人叫喊:
“卖猫呀!
卖猫呀!
”只见老妇人身旁摆着一只黑色的玩具猫,标价500美元。
老妇人解释说,它是祖传宝物,只因孙子病重,才不得已卖之以作住院治疗费。
工程师用手掂量这只猫,感到猫身很重,看起来像是黑铸铁的。
不过,那一对猫眼则是一对珍珠,于是工程师以300美元买下了那对猫眼。
他回到宾馆,高兴地对哲学家说:
“我只花了300美元竟然买下了两颗硕大的珍珠!
哲学家一看这两颗珍珠至少要值上千美元,忙问是怎么回事。
待工程师说完缘由,哲学家忙问:
“那位妇人是否还在原处?
”工程师答道:
“她还坐在那里,想卖掉那只没有眼珠的黑铁猫”。
听完,哲学家忙跑到街上,用200美元买下了铁猫。
工程师见后,嘲笑道:
“你呀,花200美元买个没眼珠的铁猫!
哲学家找来一把小刀,用小刀刮猫脚,当黑漆脱落之后,露出的是黄灿灿的一道金色的印迹。
他高兴地大叫:
“正如我所料,这猫是纯金的!
原来,当年铸造这只金猫的主人怕金身暴露,便把金猫涂上黑漆,变成了“黑铁猫”。
现在该哲学家来嘲笑后悔不已的工程师了。
【哲理启示】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客观的,而且是多样的,必须对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哲学家高明之处首先在于,由猫眼是珍珠做的推想到猫身一定是贵重材料做成。
因为猫眼是作为猫身整体的部分而存在的。
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要求我们从整体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中,综合地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求我们,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必须清醒地意识利:
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代替本质,其危害是相当大的。
它使人们处于迷恫之中,理不出事物的头绪,分不清事物的性质,看不准事物发展的方向,盲目地进行实践,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么一无所获,要么适得其反。
哲学家高明之处还在于,不是停留在对“黑铁猫”表面现象的认识上,而是抓住了猫眼与猫身的内在联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果断推理出猫身也是贵重材料制成。
此外,哲学家刀刮猫脚显出“金身”印证了他的猜想,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2、罗丹砍手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制作了一座造型别致的巴尔扎克雕像:
他披着睡衣,双手合在胸前,昂着硕大的脑袋,双目注视前方。
—个学生看了雕像之后,对罗丹说:
“老师,这手像极了,我从未见过雕塑如此完美的手。
”听了这话,罗丹皱起了眉头。
他沉思了一会儿,突然举起斧头砍去了雕像的双手。
此举使学生们震惊、伤心和惋惜。
罗丹神色严峻地说:
“这双手太突出了!
既然这双手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那就不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
你们一定要记住:
一件真实完善的艺术品,是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的。
这座雕像是应法国作家协会之邀而作的。
由于砍去双手,作家协会拒绝认购。
罗丹对此深为痛惜,但他向人们预言:
“我的雕像将立于不败之地!
”他把这座雕像安置在自己家中的花园里。
后来,他的预言果然应验了:
这座雕像成了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
【哲理启示】罗丹砍去了在他看来是“败笔”的雕像的双手,从而使这座巴尔扎克雕像成了不朽的杰作,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罗丹的言行告诉我们:
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在于:
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二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
“巴尔扎克的双手”只是“巴尔扎克”的一部分,二者不能混淆。
作为一幅成功的艺术品,它们在雕像中的艺术地位和审美功能是完全不同的。
罗丹砍去“巴尔扎克”的“双手”,防止了“双手”对整个雕像作品的艺术价值喧宾夺主,保证雕像整体的艺术价值和谐统一;
联系在于:
二者不可分割,二者相互影响。
所以,部分也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罗丹砍去巴尔扎克雕像“大突出”的双手,是为了保证不因“双手”大突出而伤害雕像整体审美价值的正常发挥。
23、小狗吃掉大斑马
在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中,曾经看到以下场面:
3条两尺多长的小狼狗,居然能把一匹大斑马吃掉!
3条小狼狗是怎样打败大斑马的呢?
大致过程是,3条小狼狗一齐扑上去,第一条小狼狗一上去就咬住斑马的鼻子,无论斑马怎样撞它,它都死死地不放;
第二条小狼狗一上去就咬住斑马的尾巴,无论斑马怎样踢它,它照样死死地不放。
斑马前后都无比疼痛,已经丧失了自卫能力,第三条小狼狗则开始咬斑马的腿,咬了不久,斑马就已经站立不住了,猛地倒下,三条小狼狗开始置斑马于死地。
【哲理启示】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的功能之和;
当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功能就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之和。
3条小狼狗能吃掉一匹大斑马,其秘诀在于8个字:
分工明确,合作紧密。
如果3条小狼狗都各自为政、一盘散沙,仅仅是东咬一口,西咬一下,是很难制服大斑马的。
正因为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才产生了分工的优势,产生了合作的能量,顺利地实现了预定的目标。
24、“我不是我了”
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
这个人坦然地说:
“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
”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见官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
“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
”赖账人干瞪着眼睛,无言以对。
【哲理启示】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否认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稳定性,会走到何等荒谬的境地。
25、渔夫的誓言
古时候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
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切实际,一次次碰壁也将错就错,死不回头。
这年春天,听说市场上墨鱼的价格很高,于是他便立下誓言:
这个次出海只捕捞墨鱼。
但是,此次鱼汛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好空手而归。
上岸后,他才得知,现在市场上螃蟹的价格最高。
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全身注意力全放到了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全是墨鱼,他只好空手而归。
晚上,渔夫躺在床上,十分懊悔。
于是,他发誓:
无论是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捕捞。
可第三次出海,墨鱼、螃蟹,渔夫都没有遇到,他遇到的只是马鲛鱼。
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
渔夫没有赶上第四次出海,就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离开了人世。
【哲理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故事中的渔夫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死守着誓言,而不会变通,结果只能与希望擦肩而过,身败名裂。
26、楚人过河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并做好标志。
但澭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依旧按原来的标志在深夜里偷渡。
结果被淹死了一千多人,楚军万分惊恐。
原来测量时是可以渡过去的,现在河水已经上涨了,而楚国人还是按照旧的标志在渡河,因此遭到了失败。
【哲理启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河水时涨时落,不断变化,人的认识也应随之变化,绝不能停滞不前、头脑僵化。
否则必定会碰钉子。
27、蓬头赤足
鲁国有一对夫妻,男的编得一手好草鞋,女的织得一手好麻布。
有一天两口子决定到越国去发展。
有人对他们说:
“你们搬到越国去,恐怕会穷得揭不开锅。
”两口子不解:
“为什么呢?
”那人说:
“草鞋是用来穿的,可越国人是光着脚板走路的;
麻布是用来做帽子戴的,可越国人是蓬头披发、从不戴帽的。
你们虽然手艺不错,可是到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去,不穷才怪呢。
【哲理启示】这对鲁国夫妻到越国去一定会受穷吗?
未必!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旁人的劝说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实质上是在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越国人的“篷头赤足”,对这对鲁国夫妻来说,实际上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只要引导得当,设法改变越国人“篷头赤足”的生活习惯,不愁生意没有。
可惜寓言中的主人公目光短浅,没有看到这一点。
28、专修皇冠
从前有个人靠制剪刀、打铁皮为生。
有一天,他碰到皇帝在郊外游玩,跌坏了皇冠,便命他去修补。
补好后,厚厚赏给他一笔银子。
回家途中,遇见一只老虎卧在地上呻吟,见人来了,举起一只血淋淋的脚掌,原来脚掌上戳进了一根竹刺。
他取出铁钳帮老虎拔出了竹刺,老虎立即衔来一条肥鹿作为报答。
他回到家里对妻子说:
“我有两样技术,可立即发财。
”于是他凑足了一大笔钱,把门面装修一新,并挂起一块大招牌,上面写着:
“专修皇冠,专拔虎刺”。
【哲理启示】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应该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
故事中的主人公错把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把希望寄托在了偶然事件上,结果肯定是一无所获。
这个寓言与《守株待兔》有异曲同工之妙。
29、红卫兵的“红灯行,绿灯停”
“红灯停,绿灯行”是一条最重要的交通规则,但是在“文革”期间,很多人特别是红卫兵为了“破四旧”要求把此交通规则改为“红灯行,绿灯停”。
周恩来总理召见了这些红卫兵,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又找到了光学专家来解释,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最终保留了这个规则。
“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不能更改,是由于光在传播中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红光的频率低,波长长,绿光的频率高,波长短,绿光在传输中损失的能量就比红光多。
因此,在大雾的天气、烟尘天气下,在相同的距离内,应该先看到红光,这样便于采取必要措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哲理启示】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
规律又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是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因此,我们在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制定规则的时候,必须依靠客观规律并服从客观规律。
30、老猎手用火灭火
故事发生在南美洲的一个大草原上。
一天,一群游客正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快乐地追逐嬉戏,忽然,他们身后窜出一团大火,火借风势,直向游客们扑来。
就在这死难临头的惊险时刻,一位老猎人出现在游客们的面前:
“各位,别跑了,大家还是听我的话,动手扯掉这一片干草,清出一块地面来。
”游客们见是一位老猎手,觉得他经验丰富,就马上按照他的吩咐,七手八脚地猛干起来,很快清出了一大块地面。
火是从北面烧过来的,老猎人让大家站在空地的南端,自己跑到空地的北端,并把草堆搬到北边去。
望着渐渐靠近的大火,游客中有人恐慌地问:
“老猎人,火再烧过来怎么办?
”“别急,我自有办法。
”一会儿,大火快烧近时,老猎人才拿了一束很干的草点燃起来,堆在游客北面的草立刻熊熊地烧着了,竟然逆着风迎着大火方向烧去,这两股火立刻打起架来,火势居然慢慢小了,而留给游客的空间越来越大。
两股大火斗了一阵子,终于“精疲力竭”,慢慢地熄灭了下来。
只剩下大股黄褐色的烟柱,还在草地上不住地盘旋上升。
当获救的游客向老猎人讨教“用火灭火”的奥秘时,老猎人深深地吁出一口气,说:
“在烈火上面的空气受热后会变轻而上升,各方面的冷空气就会去补充,这样,在火的边界附近,一定会有迎着火焰流去的气流。
等到我们北面的大火接近我们的草堆时,我们把草堆点燃后,那么,我们这边的火就会朝着风的相反方面蔓延开去,两股火后面的草都没有了,就会渐渐熄灭。
当然,火不能点燃得太早,也不能太迟。
”游客们优然大悟。
【哲理启示】老猎手以火灭火首先说明: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这次草原大火中,老猎手充分地尊重了火的规律,把握了火的特点,并果断地提出了以火灭火的方案,最终利用两火“相斗”成功地扑灭了大火。
因此,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就必须从对象本身的实际出发,从对象自身的规律出发。
可见,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客观规律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一事无成,甚至会起破坏作用。
老猎手以火灭火还说明,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否则,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对待处于变化发展中的事物,不仅于亨无补,甚至会起负面效应。
31、苍蝇的两面性
苍蝇能给人类带来和传播多种疾病,奇怪的是它在传播疾病的过程中自身却不受感染。
日本科研所通过研究,找出原因:
在苍蝇的唾液中有几种杀菌酶,能够保护其不受传染病菌的感染,更意想不到的是,其中竟有一种酶防治人类的癌症有奇特的效果,一时间“苍蝇治癌”竟成了人们舆论的热门话题。
【哲理启示】苍蝇能治癌这一发现说明: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有自己的两面性。
有朝一日,当人们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提取这种杀菌酶时,苍蝇这一令人厌恶的小生命无疑会给千千万万个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这说明事物内部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是不同的,它们既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上就叫做矛盾
32、船夫和哲学家
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中驾驶着小船,船上坐着一个要渡河的哲学家。
当船划动后,哲学家问船夫:
“你懂得历史吗?
”船夫回答:
“不懂。
”哲学家说:
“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
”过了一会,哲学家又问:
“你研究过数学吗?
”船夫又回答:
“没有”哲学家说:
”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
”正当哲学家和船夫继续交谈时,一阵飓风将船掀翻,哲学家与船夫都被抛进河里。
这时,船夫喊:
“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答道:
“不会。
”船夫说:
“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的生命。
【哲理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万事万物是充满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即总是一分为二,优点和缺点并存。
这就要求我们在处事接物时,决不应以已之长衡人之短,或因人之短矜已之长,而应当随时随地全面地衡量别人,正确地估价自己,避免片面性。
33、舌头
著名的古希腊寓言家伊索,年轻时给贵族当过奴隶。
有一次,他的主人设宴请客,客人都是当时希腊的哲学家。
主人命令伊索备办酒肴,要做最好的菜招待客人,于是伊索专门收集各种动物的舌头,准备了一席“舌头宴”。
开席时,主人大吃一惊,问:
“这是怎么回事?
”伊索回答说:
“您吩咐我为这些尊敬的客人办最好的菜,舌头是引领各种学问的关键,对子这些哲学家来说,‘舌头宴’难道不是最好的菜吗?
”客人们都被伊索说得频频点头,哈哈大笑起来。
主人又吩咐伊索说:
“那我明天要办一次宴席,菜要最坏的。
”到第二天开席上菜时,依然全是舌头。
主人一见此状,便大发雷霆。
伊索却镇定地回答道:
“难道一切坏事不是从口而出的吗?
舌头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东西啊!
”主人被弄得无言以对。
【哲理启示】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矛盾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在这个论辩中,从一个方面去考察讨论,舌头是最好的;
从另一方面考察讨论,它又是最坏的,舌头是“好”与“坏”的统一体。
伊索正是把握了“舌头”这一事物的矛盾属性,进行辩论,因而征服了对手,并给了人们以深刻的理性思考。
34、忘记悲伤的妇人
一个老妇人唯一的儿子死了,她非常悲伤。
便请教一位灵修大师:
“大师,有什么办法使我儿子复活吗?
”大师说:
“我有办法,但你要先去找一杯净水给我。
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过痛苦的家庭,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
”老妇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去寻找这杯水。
可是,无论到了茅舍或华厦,乡村或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他们各自的痛苦。
最后,她为了安慰别人的痛苦而忙碌着,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忘了找水的事。
就这样,在她热心的付出中,丧子的哀伤悄悄地离开了她的心。
痛苦和欢乐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一对矛盾,世界上的任何家庭都有痛苦和欢乐,都存在着矛盾。
【哲理启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事事有矛盾,而且时时有矛盾,采取回避、逃避的办法都是没有用的。
只有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才能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为社会做出贡献。
35、出售贫穷
在日本的兵库县,有一个叫丹波的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 故事 唯物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