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docx
- 文档编号:2151404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4.76KB
半月谈.docx
《半月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月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半月谈
半月谈公考热点解析-专题透视2014版-试读版
半月谈公考热点解析-专题透视2014版样张
(购买请直接到淘宝天猫店搜索)
出版说明
30多年来,作为中宣部委托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以其权威、专业、通俗的时政报道与解读,在时政报道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在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誉。
特别是有关时事政策的解读,时政热点的解析,国内外大事的梳理等,为参加高考、研究生考试,特别是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很大的帮助。
据市场调查,每100个公务员考生中有72个人阅读过半月谈系列刊物,走上公务员岗位的考生普遍给予半月谈极高的评价,“考公务员,看半月谈”的流行语不胫而走。
作为公务员,必须了解、熟悉、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基本国情,了解、熟悉、掌握一段时期以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尤其是民生方面的大事要事以及政策措施,要做到大事要事和基本国情了然于胸。
同时,还要有相当的政策水平,也就是对政策有足够的了解、理解、把握和运用的能力。
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行测》常识部分,会直接涉及时事,考察考生的时政常识。
同时,《申论》写作也会间较多涉及时政。
《申论》给出的材料本身就是时事,而要写好申论,就得熟悉和掌握党和政府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方针政策、指导思想、执政理念,并且能够准确运用,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之目的。
因此,立志于成为公务员的考生,必须多了解时事政策,多分析实际问题,多掌握基本国情,通过时政学习和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政策水平,不断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半月谈多年来形成的时政优势,帮助广大公务员考生更为高效、便捷地把握时事热点,掌握政经大事,提高时政素养,半月谈杂志社决定出版这套增刊。
增刊坚持“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这一宗旨,将一年来的时政热点、时事评论进行集中梳理,重点归纳,权威点评,目的就是帮助广大公务员考生能够迅速提高时政素养,成功走上公务员之路。
半月谈杂志社
2013年6月
一、
数量超过2亿的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建设和二、三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农业劳动力减少了2亿,而且减少的都是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
据相关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随着农民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还在不断下降。
农民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仅有1/3左右“知道一些”。
务农劳动力素质的下降难以适应当前农业科技大变革、现代农业大发展的需要,培育一大批新型农民迫在眉睫。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去年底出台的《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指出,要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民。
可见,新型农民培育已经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具体实施。
那么新型农民从哪里来?
如何去服务他们、壮大他们?
在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
本期专题带您一起关注。
1、现代农业凸现“人才荒”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进程中。
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说,现代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主要体现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然而半月谈记者最近在山东、黑龙江、江苏等地采访发现,务农群体老化严重,文化水平、生产技能、市场应变等方面多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现代化受人才瓶颈制约明显,令人忧虑。
“年轻人过完年就外出打工了”
山东菏泽市是粮食主产区,当地不少种粮大户获得过省级农业部门的奖励。
记者近日在该市走进新型农民
定陶县等地采访了解到,青壮劳力不足、留守劳力学习能力差导致该市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人才“捉襟见肘”。
定陶县农业局局长张庭吉介绍,农村留守劳力主要以“386199部队”(妇女、孩子、老人)为主,“从事粮食生产的精壮劳力最少,经济作物还能吸引少量年轻劳力”。
30岁以下的年轻劳力,除非同时有副业,基本没有在家种粮的。
张庭吉说,定陶县有14.7万户农民,耕地93万亩,种粮农民年龄在50~75岁的占该县种粮农民总数的80%以上,“都是老头老太太种地,65岁以上的又占了这80%里的一半”。
菏泽市郓城县农技推广站站长朱以发对这种情况也很发愁。
他说,去年冬天播种量过多,现在小麦有些旺长,我们打算给农民讲授划锄镇压、打化控药等防旺长措施,前几天去丁里长镇乔庄村、苑楼村两个村主讲“春季麦田管理”,“结果去听课的都是老幼妇女,年轻人过完年就外出打工了”。
在另一个产粮大省黑龙江,桦川、宝清等地农业干部无奈地说,在农民看来,种田跟打工比哪个划算,是一笔算起来再容易不过的“明白账”:
普通劳力150元/天,要是懂点木瓦工之类的技术,能赚300元/天,干几个月活就赶上种地一年的收入,谁会安心种地?
桦川县创业乡一位干部介绍,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妇女、老人在家的任务多是把地种上就行,多打点粮食、少打点粮食都无所谓,在外面打工挣钱成了一些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花在种地上的心思自然就少了。
“年年讲,年年有人出问题”
留守农业的老年人多是有着几十年种地经验的“老把式”,他们成为农业主力军虽然带来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导致知识结构固化老化、学习能力差等现实问题。
黑龙江省农科院副研究员张国民认为,在基层农业技术知识培训中,接受培训的农民以50岁以上的“老把式”居多,即便有好的种植方法和技术,他们也很难学好。
“农民多愿意接受一些实用性技术,特别是那些应用之后能够马上见效的培训内容。
”
定陶县农业技术推广学校校长李振勇对此也深有体会。
他说,给上了岁数的人讲授新技术难度很大,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才相信,光靠嘴说他们很难理解,这也跟老一辈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有很大关系。
定陶县滨河办事处李王庄村村民侯正玉前几年种粮一直都是小麦返青期就施氮肥。
“当时俺觉得早施肥挺好的,都用了好多年了,可是秋收后一算账,打的粮食却没有邻居多。
”侯正玉说,后来才弄明白,氮肥施早了,小麦前期易旺长,后期易倒伏,“吃过亏,俺才弄明白‘氮肥后移’这个词是啥意思”。
近几年,黄淮一带玉米主产区灰飞虱病虫害处于上升期,常发生在小麦生长后期、玉米苗期,造成玉米“粗缩病”并最终减产,可是一些病虫害防治方法“年年讲,年年有人出问题”。
李振勇说,有些“老把式”不认晚播的理儿,在小麦没有收割之前就套种玉米,认为这样生长期才足够长,结果套种期正是灰飞虱病虫害多发期,最终导致玉米减产。
有不明就里的村民还会找农业部门索赔,认为咱推广的种子不好,其实完全与种子无关,只要适当晚播就能避开这种病害。
“要发展现代农业,非新型农民不行”
“年轻人都出去了,种田的人新老一代接不上,我的儿子闺女都不愿意种田了!
真拿这些年轻人没办法。
”一想起家里的几亩耕地“后继无人”,江苏省阜宁县东沟镇66岁的张林发就愁眉不展,“我们这些老年人,想把地种好越来越难了。
”
阜宁县东沟镇62岁的返聘农技人员张必根说,镇里农技人员10年前有10个,如今只有3个,最年轻的也50岁了,队伍建设跟不上。
再过几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恐怕都没人会了。
农民的老化同样严重,工作越来越难开展。
江苏东海县的部分农技人员也反映,当地在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但是相关技术和肥料发放下去,未必会被真正采用——老一辈农民的种植心理和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让新技术推广举步维艰。
在黑龙江海伦市,南华村的农民王益生虽然种了100多亩大豆,但他对农业技术的了解并不多,只希望能够有好的品种和适宜的化肥使用就行。
“海伦市场上有100多个大豆品种,每年种什么品种全凭自己感觉和看周围农民种的效果。
”王益生说,每个品种的说明书上都介绍高产,我们没什么文化,无法分辨清楚。
菏泽市郓城县农技推广站站长朱以发认为,老一辈农民知识已严重老化,推广良种良法和新肥料经常不接受,特别是一些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只认自己的老经验、老品种,很难改变。
“要发展现代农业,非新型农民不行。
”朱以发说。
※
2、成长中的新型农民
春耕在即,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鹤山农场职工张洪斌已经检修好了自己的设备——一台装有GPS卫星定位系统的现代化大农机。
张洪斌说,自己是一个有着20多年驾龄的老司机,从十几马力的小四轮到现在的大农机,他切身感受到了现代农业带来的改变。
张洪斌是正在成长的新型农民群体中的一员。
当前,我国务农人群中传统农民仍为主体,但
新型农民也在不断涌现,有像张洪斌一样的现代农机操作手,也有种养大户、技术能手、科技示范户、合作社带头人等等,他们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军人。
稻田里走出职业经理人
60岁的农民邢恩厚已经“上班”一周了,他的身份是“水稻职业经理人”。
邢恩厚是黑龙江省桦川县创业乡丰年村农民,从1983年开始种水稻。
2008年,老邢第一次当上了“水稻职业经理人”,由于田间管理到位,他的身价也不断上涨,年薪从去年的1.7万元涨到今年的3万元,翻了近一番。
何为“水稻职业经理人”?
邢恩厚说:
“就像种粮大户的‘大管家’,凭着种水稻经验和不断学习的新技术,指挥临时工适时适量放水、施肥、用药等。
”丰年村是当地有名的水稻种植专业村,自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种稻,村里像邢恩厚这样的“水稻职业经理人”有六七个。
去年,邢恩厚给黑龙江垦区859农场一位种粮大户管理了16公顷水稻,亩产从上年的七八百斤提高到1000斤。
由于增产明显,老邢得到不少“老板”的青睐,今年就被高薪“挖”到了黑龙江垦区的291农场。
“撒肥、放水,我都可以安排其他人干,惟独撒药得我亲自上手。
必须保证撒药均匀,同时根据不同叶片颜色、生长态势适当增减药量,确保药到病除,还不能影响到健康植株。
”老邢说。
丰富的田间管理经验和过硬的种植技术,是这些“水稻职业经理人”吃饭的本钱。
老邢说:
“咱是凭本事挣钱,在省内第四五积温带种水稻,要用浅、干、湿的放水方式,避免水深,温度低,影响水稻品质;在第二三积温带就用深、浅、干的方式放水,在碱性土地中种水稻就要注意调酸、育苗、撒肥„„这些咱都在行。
”
桦川县农业局副局长陈跃龙说,最近两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快,周边地区很多旱田改成了水田。
由于水田管理比较复杂,一些刚改种水田的种粮大户没有把握,就聘请一些有经验、懂技术的农民帮忙管理。
仅桦川县就向抚远县、同江市、友谊农场等地输出了五六十个这样的人才。
新型农民能念好“现代经”
山东省定陶县杜堂乡中远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农业部设立的蔬菜标准园,成立于2009年。
目前已经有黄瓜、苦瓜等6个蔬菜品种通过无公害认证,种植面积350余亩,发展农户数从最开始的20多户增加到现在的280户。
记者近日见到了正在修建育苗棚的合作社理事长杨立。
他说,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种植已经不能满足蔬菜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俺这合作社就是靠着规模化才发展起来的”。
“合作社建一个棚只需要8万元,相比‘一户一棚’式的经营,节省了20%的建设资金。
”杨立说,统一建棚、统一流转土地、统一采购大棚建材的“批量式建设”降低了成本。
此外,从种子一直到农药、生物有机肥、薄膜,合作社社员采购比普通菜农便宜30%,仅农资一项就可为每位社员节约4000元/年。
不过杨立这个理事长为此付出的也很多。
他说,合作社的几个负责人要参与土地流转、大棚建设、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没有一定的能力是干不下来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是边干边学,逐渐摸索,才把合作社做到了现在的规模”。
杨立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从寿光引进了高标准的现代化蔬菜大棚,采用全天候温度、湿度监控系统,一旦棚内温度和湿度波动超出蔬菜最佳生长范围,马上自动发送短信到菜农的手机上,菜农可以及时采取通风或保温措施,保证蔬菜在最佳环境中生长。
杜堂乡党委书记王利军介绍,近年来定陶县蔬菜产业发展很快,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专业合作社的引领,而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