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西省晋中市榆社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513868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6.51KB
历史山西省晋中市榆社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历史山西省晋中市榆社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山西省晋中市榆社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故选D。
4.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杜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
材料主要说明了
A.宗法制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
B.宗法制有效地维护了西周的统治
C.宗法制深刻影响了封建统治
D.宗法制保证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封建政治呈现浓厚的宗法色彩,根据所学我们知道宗法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
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
“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对社会习俗中尊宗敬祖.认宗归祖.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传统伦理范式的“忠”“孝”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社会现象等等亦有影响。
而宗法制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而消失,所以A项错误;
B项与材料信息“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相悖;
D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正确答案应该C。
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的“现代化”内涵是
A.从贵族政治到平民政治
B.从君主专制到君民共主
C.国家管理制度化、有序化
D.从礼仪规范到中央集权
据材料提到,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结合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秦朝有完整的国家管理来巩固制度来巩固统治,体现了国家管理制度化有序化,故C项正确。
秦朝不是平民政治,故A项排除。
君主专制不符合宗周时代,君民共主不符合秦朝,故B项排除。
从礼仪规范到中央集权是现象,不是内涵,故D项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
6.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B.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
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错误;
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
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A项正确。
政治制度的特征·
比较
7.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D
A项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很容易导致诸侯混战的局面,排除;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B项是C项的一个表现,排除B、C;
D项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有助于维持长期的文明统一的局面,故选D。
8.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
‘马也,’二世笑曰:
‘丞相误邪?
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
C.丞相制度实行不合时宜
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注意题中问的是“本质问题”,应该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角度回答。
题干材料反映了相权过重威胁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
A、D两项均不是本质问题,排除;
C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
9.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
这一演变反映了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魏晋南北朝到北宋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体现了相权不断被分割,皇权加强,故B项正确。
内外朝制度属于西汉,与题干时间范围不符,排除A。
古代中国相权结构无法对抗皇权,排除C。
古代中国也没有帝相共享决策权的现象,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0.君主专制加强的重要表现一般体现在君权对相权的分割及君主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的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汉武帝组建内外朝
B.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C.元朝行省制度的形成
D.明清分别设置内阁和军机处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内朝,内朝变成决策机构,分割了相权,该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
隋唐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该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地方的行政区划,与加强皇权无关,C符合设问。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立,都加强了皇权,该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1.钱穆认为: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
A.大大削减了宰相的决策权力
B.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C.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
D.确保相权与皇权并驾齐驱
材料的主旨是三省六部制对皇权也有着制约作用,能够促使决策合理化、科学化。
A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相劝削弱的内容。
B符合题意。
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权受到制约。
D错误,不符合封建时代君主专制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2.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
秦朝御史大夫是法定的官职,与题干信息“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不符,故A项排除;
汉朝丞相是正式的官职,与题干信息“皇帝私人顾问”不符,故B项排除;
唐朝的三省六部也是正式的和法定的官职,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C项;
“皇帝私人顾问”及“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表明其地位不是法定的,其权力来自皇帝的宠幸,这与明朝内阁的地位相符,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创立的内阁制
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北宋文官任知州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说的是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是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的趋势,ABC都说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故本题答案选D项。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废除丞相
14.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
这体现了该机构的特点是
A.机构简单
B.处事机密
C.位高权重
D.职能法定
由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地点设在皇宫内,严禁外人出入,办事时他人须回避可知体现了“密”这一特点。
由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且由皇帝钦定,根本没有决策权,所以C、D两项错误。
从材料中得不出“机构简单”的信息,所以A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B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军机处
1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
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
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
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
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
D.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推恩令”的作用。
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王国势力受到削弱,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
故答案为C。
A项说法错误,并未废除分封制,分封制仍然存在;
与宗法制的变化无关,排除B;
此项措施对土地制度没有影响,D说法错误。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推恩令
16.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功授爵制的依据是军事功绩,察举制的依据是品德,九品中正制的依据是门第,科举制的依据是考试成绩,故D正确。
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组合错误,故A排除。
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组合错误,故B排除。
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组合错误,故C排除。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17.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下列选项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节度使
B.御史大夫
C.提刑按察使司
D.刺史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项正确。
唐末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
提刑按察使司是明朝时期设置,比秦朝要晚,排除C。
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比秦朝要晚,排除D。
点睛:
本题以“最早具备监察职能”为切入点,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8.汉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设立“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
会稽郡则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
扬州刺史对其行使的权力是
A.行政权
B.监察权
C.军事权
D.经济权
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设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刺史为监察官员,因此扬州刺史应行使监察权,所以选B
古代中国的政治·
秦汉政治·
汉代刺史制度
19.古罗马法律规定公民对官员的惩罚决定拥有上诉权。
公元前509年《瓦勒甩法》规定“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罗马
A.少数法学家垄断立法和司法活动
B.通过立法手段限制官员的权力
C.政治对话的方式取代了暴力镇压
D.行政实践中注重保护公民权利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通过法律来制约官员的权力即通过立法手段限制官员的权力,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法学家不可能垄断立法和司法活动,选项A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立法的方式而非政治对话,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员权力的限制而非公民权利的保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20.雅典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
五百人会议主要是一个行政机构,但它又拥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据此可知,雅典的国家机构
A.成为近代美国民主共和体制确立的基础
B.权力分工不明确,缺乏权威性决策机构
C.充分调动了全体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D.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下权力制约与平衡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五百人会议主要是一个行政机构,但它又拥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说明行政司法合一,体现权利分工不明确,缺乏权威性决策机构,故B项正确;
A共和制错误;
C中充分调动错误;
D不符合题意。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21.在法律哲学的深度与高度上,罗马人远不如希腊人,他们不重视法的形而上学的研究。
罗马的法学家多是法官、律师,他们更多的解答具体的法律问题。
这说明罗马法
A.更加注重法律的实用性
B.与希腊文化并无关联
C.独特的法学家立法原则
D.明显落后于希腊法律
【解析】从材料中的“不重视法的形而上学的研究”“更多的解答具体的法律问题”,可以看出罗马法更加注重实用性。
故答案为A项。
对罗马法影响巨大的自然法,其源头在古希腊,排除B项;
法学家解答法律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法学家立法,排除C项;
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2.古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说:
“事实上有一种真正的法律﹣﹣即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适应,它适用于所有的人并且是永恒不变的……人类用立法来抵消它的做法是不正当的,限制它的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被允许的,而要消灭它则是更不可能的。
”从中可以看出
A.西塞罗发展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自然法思想
B.自然法是适用于罗马各族人民得具体法律条文
C.自然法继承了古希腊“主权在民”的思想传统
D.西塞罗认为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
西塞罗的理想国家是人人平等的自主的公民社会。
罗马法学关注的不是社会正义的建构,不是柏拉图式的社会工程描述,而是法律主体权利的保障。
这在古代社会似乎是唯一的。
自然法学旨在批判现实社会及其法律的基础上全面重构法律,创造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法律。
自然法继承了被后世称为“狭义法概念”的理性本质法概念,认为法来自超验的人的自然本性,同时通过人的本性,赋予法律以自由、平等、权利的本质。
所以答案选D。
罗马法·
自然法
23.恩格斯指出:
“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
把每天重复着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上述观点的最有力论据是
A.制定《十二铜表法》
B.编纂《民法大全》
C.颁布《拿破仑法典》
D.万民法的形成
材料叙述的是罗马法产生的前提条件的相关内容,材料的主旨是指罗马的习惯法演变成为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开端。
罗马法产生的条件
24.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解析】材料“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说明罗马法是近代大陆的法律基础,故选A;
罗马法维系的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而欧洲近代是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所以罗马法不可能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排除B;
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制民主制度而非资产阶级民主,排除C;
人类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说罗马法改革欧洲历史发展方向是唯心主义观点,排除D。
25.古罗马《民法大全》:
“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A.保护弱者
B.人人平等
C.公正合理
D.注重证据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保护弱者、人人平等、公正合理、注重证据”均是罗马法的主要原则,故ABD项不正确;
但是本题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一人犯法一人担当即在法律的公正合理的原则,故C项正确。
26.伯利克理说:
“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
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
A.全体国民
B.全体成年国民
C.所有的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财产的成年男性
【解析】在雅典有大量的奴隶和外来移民,他们都没有公民的权利,妇女也没有政治权利,所以答案为D。
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公民,因为雅典的民主毕竟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民主,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27.“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这种个性愈是高度发展,愈是强烈地被意识到,就愈不愿意哪怕是部分地牺牲它……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
”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B.轮番而治C.人民主权D.独立自治
28.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写道:
“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被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之时为止。
”为改变此状况,梭伦的做法是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确立陪审法庭为最高司法机关
C.实行财产等级制
D.确定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解析】根据题干“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末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之时为止”可知是债务奴隶的状况,为改变此状况,梭伦废除债务奴隶制,A项正确。
陪审法庭为最高司法机关,与题干中债务奴隶情况不符,排除B。
题干体现的梭伦要求废除债务奴隶制,而不是实行财产等级制、确定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排除C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29.古雅典官员任职期间,“任何公民都可因他行为不敬或侵占公款、叛国,共谋或其他严重犯罪活动而启动一种‘指控程序’来反对他,如果情况属实,他就被判处死刑。
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
这说明古雅典
A.对政治权力实行严格的制约
B.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构
C.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D.司法审判程序缺乏合理性
30.苏格拉底说:
“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
”他这是在批评雅典
A.公民参政方式的弊端
B.参政公民的范围太广
C.民主政治的有名无实
D.民主监督机制的缺乏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苏格拉底认为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同样评判政治的好坏,应当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
可见苏格拉底强调“专业”,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公民无论是否有专业政治知识,都可以直接参与,这就会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误用,故A项正确。
题干强调苏格拉底批评雅典公民参政方式的弊端,而不是批评参政公民的范围太广,排除B。
雅典民主政治不是有名无实,且题干强调苏格拉底批评雅典公民参政方式的弊端,排除C。
题干强调苏格拉底批评雅典公民参政方式的弊端,没有涉及民主监督机制的缺乏,排除D。
二、主观题(本题共2道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3分,共2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
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谈迁《国榷》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
——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试评述此举的意义。
(2)结合上述材料,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3)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答案】
(1)皇帝、中书和门下两省官员。
丞相权力一分为三,且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主要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
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其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丞相制度被废除。
(3)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可知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皇帝、中书和门下两省官员等人的意见。
此举的意义就是回答出三省六部的意义,例如,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提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山西省 晋中市 榆社 中学 学年 上学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