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终身学习1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492291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9.63KB
教师终身学习1Word文件下载.docx
《教师终身学习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终身学习1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郎格朗首先提出的,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终身教育(jià
)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教育方针、政策或构建国民教育体系框架时,均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依据,以终身教育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基点,并以实现这些原则为主要目标。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人类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
自此,终身教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运动。
终身学习的涵义是:
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需要继续教育、终身教育(zhōnɡshēnjià
oyù
),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终身教育的理念是20世纪最富有冲击力的教育思想,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告《学会关心(guān〃xīn):
21世纪的教育》指出,为适应21世纪的要求,教育体制不同于目前的形式,最重要的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学习将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
1996年,德洛尔主持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认为:
终身教育贯穿人们一生的学习(xué
xí
),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yà
oshi)”,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zhōngxīn)位置上”。
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
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设想,如果一位教师他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从始至终都是一成不变的,他如何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崇尚科学精神(jīngshé
n),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现实要求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时期,国家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shè
huì
)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新理念、新型专业、新知识、新方法相继出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要旨。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不同年龄和知识梯度的新老教师,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师生观。
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学术精神,造就创新人才。
第二,针对少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精神与判断能力,因循守旧(yīnxú
nshǒujiù
)、习惯模仿、缺乏创新精神。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jīngjì
)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在增强国力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越来越受人类重视。
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和信息发展加上政治变迁,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个人潜能的变化是终身教育思潮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历史背景。
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教育不再是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与垄断者,抱着学历证书、躺在功劳簿上而抱怨“谁动了我的奶酪(nǎilà
o)”的人必将被淘汰,“逆水行舟,慢进则退,不进则亡。
第三(dì
sān),针对一些老师,很少读书,只求文凭、不求水平;
只求学历、不求学力;
只求职称、不求称职的现象。
资料(zīlià
o):
教师教育标准正酝酿出台
多数老师(lǎoshī)或不合格
今年六月,据法制晚报报道:
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出台的《教师(jià
oshī)教育标准》,对教师的入职标准有所提高,确立了“儿童(é
rtó
ng)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将改变目前偏重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式。
领衔起草标准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告诉法晚记者,该标准意味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要进行大改革,改革后的师范课程将着重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师工作的重心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所谓的“授之以渔”。
钟启泉教授说,新的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单单是“教书匠”,教师尊重孩子的学习权,与学生平等地对话。
所以新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要研究教育对象(学生),杜绝“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
钟启泉表示,按照他领衔起草的标准,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
现在我国的中小学老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
分析其原因,他认为,这主要归结于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fāzhǎn)实际至少落后50年,现在使用的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理论,尽管有过一些改革,但是目前仍然是偏重书本知识,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控制,是封闭式的教学方式。
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的中小学教学,制约着教师教育的质量。
钟启泉教授(jià
oshò
u)特别强调:
“我提到(tí
dà
o)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不合格并不是说这些不合格的老师要遭到淘汰,而是说大多数的老师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事实上所有的老师都应该是终身学习者。
”。
(2010年06月28日09:
00
来源(lá
iyuá
n):
新华网)
3、终身学习(xué
)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世纪的教师必须道德高尚,知识渊博,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终身学习和创新教育能力。
终身学习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要求。
终身学习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在深刻认识教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用的基础上,必须把终身学习看作是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一种人自身发展的需求。
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
教师强则学生强,教师强则教育强,教师强则民族强。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良好的素质并不是表现在一纸文凭上,教师的学历不等于能力(né
nglì
),只有持久的学习力,才能使教师的能力不断增长,素质不断提高。
只有教师学会读书,才能教会学生学会读书;
只有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
只有教师学会终身学习,才能教会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终身(zhōngshēn)学习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教师绝不能满足于原有知识的掌握,满足于原有教育经验的积累,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在提高自身知识传授能力的同时,着重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自觉(zì
jué
)地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不仅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让学生不仅接受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独创性方法。
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学生每天都在接受(jiēshò
u)着大量的信息,面对东西方不同文化思维的碰撞,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压力,他们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疑惑,具有“一桶水”的教师再也难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了,教师必须具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方可担当人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习是教师专业水平持续增长的源头活水,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
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丰富自己(zì
jǐ)的专业知识;
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
教师的学习就像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一样,一天也不能缺少,否则,教师的职业生命将会逐渐枯萎,教师只有做到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教育是需要以品德化育品德、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素质提高素质的崇高事业,教师要终身加强道德修养,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shù
lì
)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才能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创造。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是对教师学识水平的基本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
教师必须认清(rè
nqīn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二、勇于探索创新(chuà
ngxīn),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
08师德规范(guīfà
n)要求教师,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叶澜教授就明确说过:
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夸美纽斯引用那齐恩曾的话:
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
如果教师仅仅把教学看成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并以这种思想来统领和指导教学,那么在教学中他(她)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名教书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他只是在砌砖,而不是在建造。
再进一步设想,如果教师停滞不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我们如何能期待这样的教师去开展创新(chuà
ngxīn)教育,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因此,教师不能只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满的的创造者,在创造中快乐地、充实地生活着。
新时代的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创新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
教育者不是(bù
shi)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
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现代教师要努力(nǔlì
)成为一个创造型的教师。
有学者认为:
所谓创造型的教师是指教师能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来发现和创造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成功地影响学生。
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地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xí
yǐwé
ichá
ng)、司空见惯、又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报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
日本学者恩田彰对创造型教师提出9点要求:
(1)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动机并及时给予评价;
(2)要善于使学生自发地学习并发挥他们进行研究的主动性;
(3)要善于创造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学习环境;
(4)要善于提出适当的课题不使学生气馁;
(5)要善于创造令人感到温暖的互相谅解和理解的气氛;
(6)要善于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立性;
(7)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形成概念;
(8)要善于创造性地组织小组学习;
(9)要善于建立与各类专家协作的体制,借助社会(shè
)力量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我国学者认为(rè
nwé
i),创造型教师要具备如下特点:
(1)具有现代师生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2)具有现代教育的目的观、人才观、德育观,致力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3)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选自《现代教师人格塑造》,天津(tiānjīn)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创造型的教师是指能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来发现(fāxià
n)和创造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成功地影响学生,否则,就不是一位好教师。
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努力把传递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发展的过程。
过去那种往往把学生看做知识的“受纳(shò
unà
)器”而单向进行灌输的教学方式,是不能促进学生(xué
sheng)的发展的。
案例:
深圳新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吴泓,是个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教师,他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教学之余细心研读了《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国语》等。
为了(wè
ile)读懂这些经书,他又细读了许慎的《说文解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陆宗达的《说文解字通论》、《训诂学》和洪诚的《训诂学》等。
读这些经典书籍,他常常会联系教育上的问题来思考,并且把思考记录下来。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深厚的文化积累,吴泓在语文教学上游刃有余,应变自如。
他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用国学与学生对话,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引导、启发学生。
吴泓对语文教学现状有着深沉而独特的思考。
面对花样翻新的语文教学理论、模式、技术、方法,他不迷信,不盲从,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
他认为铸就思想、构筑精神、“精神与语言共生”是高中语文走出困境的“第一要著”。
并提出语文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以语言技能学习去领悟作品的思想、精神、意蕴的,即侧重于“先技后道”;
在高中阶段,则要遵循“必须先道后技”的语文学习规律。
吴泓的创新成果(ché
ngguǒ),体现在学生一篇篇思想鲜活语言也鲜活的习作中。
于是,吴泓创立了他的“家园(jiāyuá
n)——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网站(wǎnɡzhà
n)”,融合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结合现代信息(xì
nxī)教育技术,创造出了一种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样板和方式。
(选自《教育文摘(wé
nzhāi)周报》2007年5月16日)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教会学生学习。
教材对教师而言仅仅是一种媒介,教师处理教材时,不能简单地灌输教材,而要高水平地、有创意地处理教材。
创造性的知识传递者是一个能处理知识、发现结构、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的教育者。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及展望学科发展前沿的眼光。
如果教师具有了高知识素质,就能高屋建瓴地理解、把握、发现、处理、驾驭教材的内部组织结构并将其充分地表达出来。
创造型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教师自身教育习惯的一种超越,包括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形成新的教学风格、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都可以看作是教育创新。
同时,教师正是在这种创造中使自己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
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教师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丧失人的本质,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
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多么令人厌恶。
因此,学习本身还在拯救教师自己。
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她使学生亲和你,使你永葆活力,使你有魅力。
所以,当代教师绝不能作为一个把知识装入没有情感、没有个性的僵化的物器中的知识贩卖者,而更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tó
ngshí
),心智能力得到开启,逐步掌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并学会探求知识的方法,获得一种生成性的学习工具。
这样,他们也就获得了自我成长的翅膀。
特别是学生获得了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素质后,这种素质将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源。
另外,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获得一种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
三、学会学习,为可持续(chí
xù
)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
马卡连柯说过:
“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yīmé
n)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
学习是发展之本、提高之策、进步之源、成事之基。
在学习化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将是终身(zhōngshēn)学习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应当学会学习,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活水源(shuǐyuá
n)”,这个“活水源”就来源于不断的学习。
教师为什么要终身(zhōngshēn)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教育报告(1998):
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中指出:
“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qí
tā)职业一样,是一种”‘学习'
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jīhuì
)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尖锐(jiānruì
)的指出:
“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
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而至于未老先衰。
只有(zhǐyǒu)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
”陶行知先生说:
“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
”他还说:
“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太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
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良好的素质并不是表现在一纸文凭上,教师的学历不等于能力,只有持久的学习力,才能使教师的能力不断增长,素质不断提高。
马卡连柯说:
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原谅他的的不学无术。
总之,教师要胜任教书育人和为人类社会造福这一神圣的使命,必须建立起动态的知识库和科学的知识结构,随时补充、更新、调整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知识跟上科学发展的需要。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教师作为专门从事人才培养的职业,从业者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应该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才能担负起为祖国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rì
xīnyuè
yì
),教育者必须日新其德、日勤其业,才能学为人师,身为世范。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
学不可以已。
意思是说,学习是一件永远也不能停止的事情。
近代(jì
ndà
i)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用到老”。
教师应当(yīngdāng)学什么知识?
人类(ré
nlè
i)的任何学习活动都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谁在学?
即学习(xué
)的参与看。
②学什么(shé
nme)?
即学习的内容。
③在哪儿(nǎr)学?
即学习的地点。
④什么时间(shí
jiān)学?
即学习的时间。
⑤怎么学?
即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⑤为什么学?
即学习的目的。
在这六个因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为什么学习”。
无论学习的其它因素如何重要,都要围绕学习目的来运转。
学习目的是第一位的。
过去,教师常常认为知识是确定的,教科书是物化的知识体系,教育的过程就是把这些确定化的知识传播、传授给学生。
但现在,我们知道知识是不定型物,就是说,知识不再仅仅是一个客观化了的、明晰化了的、“真理”化了的东西,而内蕴着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人在知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了,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与生命的丰富关系,享受学习知识的愉悦。
当前美国流行教师资格测验——“国家教师测验”(NTN),从掌握知识的角度对教师资格进行考察,把教师的知识分为:
①教师的一般知识基础,即教师的一般文化背景,如语文、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②教学的职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教学的原则和实践知识等;
③学科知识,即教师对于所教学科具有的知识。
我国学者认为,一位称职的教师(jià
oshī)主要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教师(jià
oshī)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它是教学活动的基础(jīchǔ)。
在教学活动中,一切努力都是围绕着本体性知识的有效传授。
oshī)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kěyǐ)理解的知识、这一过程的顺利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和解决疑难问题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也就是教学经验的积累。
教师要学会学习,在以上知识观的前提下,就意味着,教师要学会学习,教师的学习并不是只读书、读死书。
教师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育人方法、学习教学技能等等。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学习途径可以从书本中学、从网络中学、从他人身上学、从教学实践中学,等等。
还需要教师学习方式必须发生转变。
第一,由被动、机械地学习向主动、探究地学习转变;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由依赖教才、教参向关注社会实践、经验和其它信息资源转变;
第三,由盲从权威、迷信书本向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
第四,由过分关注单一应试知识向注重认知、兴趣、意志、毅力、信仰、科学精神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转变。
总之,学习是教师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和源泉。
所以教师要注意不断地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tí
shēng)自己的整体素质,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
教师应当(yīngdāng)怎么学?
1、勤于读书(dú
shū)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就曾建议青年教师们要每月买三本书: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kēxué
)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这无非是让教师们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腹有诗书(shīshū)气自华”读书是人一生当中最应该养成的一种重要习惯。
一个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人有了读书的习惯,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才会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才能走的更远!
教师读书持续走低令人堪忧。
2007年6月27日,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公布了在全区范围内进行的一项教师阅读状况调查。
“目前,有半数以上教师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到七本。
此次调查选取了小学、初中、高中80所不同类型学校、每校选12-14位教师共1011人(其中男教师167人,占16.5%,女教师为844人,占总人数的83.5%),她认为:
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统计表明,教师阅读时间明显不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终身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