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考试复习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482712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60.25KB
自然辨证法考试复习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然辨证法考试复习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辨证法考试复习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个层次是科学理论,它们把科学定律组成一个复杂的演绎系统。
这些层次的语言中最基本的是术语,可以通过一定的操作,使它们之间相互对应起来,这种操作就是对应规则。
8.拉普拉斯决定论:
以牛顿力学和机械论为背景,从简单性原则和时间的可逆性出发,严格决定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要知道了它的初始状态,就可以根据动力学规律推算出它随着时间变化所经历的一系列状态。
拉普拉斯曾把这种思想方法推广到整个宇宙,认为只要知道了构成宇宙的每个质点在某一瞬间的位置和速度,又知道动力学方程,我们就可以精确地知道宇宙过去和未来的一切情况。
这就是被称为拉普拉斯决定论。
9.生态失衡:
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其干预程度超过生态系统的阈值范围,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状态,而对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的一种生态现象。
例如:
乱砍滥伐森林或毁林开荒,采伐速度大大超过其再生能力,则会使资源衰竭,生态失衡,后果是气候变劣,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的报复。
10.科学:
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一词的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
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而科,单独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因此到近代日本翻译西方著作时,在翻译英文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
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11.可检验性:
提出一个假说,同时就要给出如何检验假说的方法。
即要指出,以该假说为前提,加之相应的先行条件,可从中逻辑地推导出一些关于个体事件的容易检验的推论;
而这些推论可与实际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根据它们的符合程度可对假说给出一个验证的性质。
12.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论,通过创新性思维、概念的预设与分析、理论的假设与构造,从而形成的对科学问题的猜测性解答,对新的科学事实的尝试性说明,对有关自然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的假定性推测和描述。
13.还原与整合:
还原就是复杂因素分解为简单因素,以简要的概念来概括繁多的经验事实。
整合是在分析基础上,把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综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是认识从局部上升到整体。
14.观察术语和理论术语:
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通常把科学的语言划分为理论语言和观察语言,前者涉及观察不到的存在物、特性和关系,后者涉及的是像感觉印象这样的被认为是可观察得到的东西,虽然这种意义上的“观察”包括感觉、知觉甚至内省。
在这种观察语言中,观察术语被用来指可观察得到的东西。
每一观察术语都有清晰确定的扩展范围,并可在一个限定的模式中展现。
在这一观点的支持者看来,观察术语大多是通过实指获得的,它们的意义是由于它们的对象的出现而得到加强,以及有关语境的问题或与理解它们无关的定义获得的。
观察术语被广泛地应用于明显可观察得到的物体以及个人的感觉状况。
观察术语可直接做经验的分析。
相对观察术语而言,理论术语被理论语言用来指观察不到的或假设的存在物及其特征。
15.判决性检验:
一般指能决定性地判决相互对立的两个假说或理论中的一个为“真”而另一个为“假”的实检验。
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相互竞争的理论有相对的、暂时的、局部的判决作用,但是最终的、一劳永逸地宣布证实一个理论而否认另一个理论的判决性检验并不存在。
16.技术异化:
人们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但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甚至于成为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危害社会、反制人类。
这种现象在学术界被称为“技术异化”,也就是指人们利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实践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为影响和压抑人的本质的力量。
技术本是满足人不断增长的愿望的手段,在异化状态下,技术已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控制的,甚至是支配、统治人类与社会的外在力量。
它导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泯灭了人们劳动的价值。
人不再是掌握控制技术的主人,而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
17.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指通过观察和实验而获得的并经科学整理和鉴定了的经验事实,是对观察到的事物与现象的客观描述。
18.技术:
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时间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作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他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活动;
而是技术成果。
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他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19.技术预测:
指人们在技术领域利用已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根据技术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推测和判断技术发展的趋势或未知状况。
20.技术评估:
就是充分评价和估计技术对技术的性能、水平和经济效益及技术对环境、生态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等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在技术被应用之前就对它进行评估,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权衡利弊,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的方法。
21.技术决定论:
技术决定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关于技术发展的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它建立在这样两个原则基础上:
技术是自主的,技术变迁导致社会变迁,其理论认为技术是决定社会发展惟一重要的因素。
2、简答题
1、简述归纳法与演绎法的特点及关系?
P136
答:
归纳法是由个别或特殊推到一般的方法,通常认为,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与不完全归纳法,后者又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法和科学归纳法。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其根本特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涵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
2、科学理论的逻辑特性有哪些?
P149
科学理论的逻辑特性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简单性评价。
相容性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自洽性评价就是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
简单性评价是指“这样的一种努力他要把一切概念和一切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尽可能少的一些逻辑上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
3、简述科学发展的库恩模式?
P175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库恩认为,科学研究虽然离不开个人,但科学理论本质上是集体研究的产物;
科学理论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一种“范式”,是集体用以不断生产科学知识的工具。
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库恩认为,累计式发展观是渐变的观点,它看不到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否证式的发展观强调不断革命,但它忽略了常规科学发展的长期积累。
为了克服这两种科学发展观的片面性,库恩主张应当尊重历史,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科学理论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据此,他提出如下的发展模式:
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
这个模式认为,科学认识活动是由科学共同体进行的,在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上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前范式时期,各种理论、观点、假说相互竞争,但没有一种在科学共同体中得到确认;
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共同体在范式指导下不断积累只是的时期,常规研究是不断开拓与加深范式的内涵,为新观念、新理论的突破奠定基础;
科学革命时期,出现了与范式所预期的不相符合的反常现象,当调整范式不能解决反常的问题时便出现科学危机,这时候原有的范式受到质疑,科学革命时期从此开始。
因此,科学的发展就是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
4、简述你对技术要素的认识?
P188
从微观的角度看,从单项技术来分析,技术的要素是技术本质的具体表现形态,说明技术活动方式究竟是从哪几个方面反映出来的,是形成一定历史时期的现实技术的基本要素。
技术具有多种要素,如材料、能源、信息、机器、工具、目的、经验、控制、能力、劳动对象等。
这些要素看概况为: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和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
5、简述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
P204
第一阶段,课题规划,它包括对社会需求的调查而提出技术目的,并对技术发展及其后果做出预测、评估等几个环节。
第二阶段,方案的构思与设计。
这是技术研究中最关键、最富于创造性的阶段。
第三阶段,实验与事实。
他是根据技术设计提供的详细图纸和技术文件所进行的产品的研制、小批量生产、技术鉴定和正式投产等环节的工作。
6、简述技术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P214
整体性原则,这要求把对象做为整体来对待,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考察对象。
综合性原则,这要求设计者善于综合的运用各种技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以及创造技巧,全面协调和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以便实现由综合而创造。
最优化元原则,这是系统思考的基本原则,贯穿系统设计的全部过程,技术系统总是未满足一定的需要去执行某种功能而设计的,系统设计的每一步骤都力求经济有效的去保证整体的功能的实现,力求优化整体功能。
7、简述科学的社会规范?
P270
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
公有主义规范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功;
普遍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标准的一致性;
无私利性规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牟取私利;
独创性规范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的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公布新的数据,辩证新的理论或者提出新的学说;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
8、评海德格尔的技术观?
P232
海德格尔持有的观点是技术悲观主义,这个观点认为现在社会发展所存在的一切负面效应都可以归罪与技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危险物,社会最终将毁灭于技术之中,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不仅是改造自然的一种展现,它还是一种“座架”或“框架”,它把自然和人类社会都逼人到其中,并把他们改造成一种失去其独立性甘受其奴役的“持存物”,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毁灭和政治自杀的危险边缘。
9、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
P276
应用研究是导向知识实际应用的研究,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
应用研究的特点:
一是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应用目标,具体表现为:
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
二是在围绕特定目的或目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研究结果一般只影响科学技术的有限范围,并具有专门的性质,针对具体的领域、问题或情况,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
一般可以这样说,所谓应用研究,就是将理论发展成为实际运用的形式。
基础研究是指科学知识增长的研究,其基本目地是获得对研究课题的充分认识和理解,而不是考虑实际应用。
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20世纪初爱因斯坦等所做的“基础研究”推动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完善学科布局,培育和支持新兴交叉学科,在若干科学前沿领域实现重点突破,解决一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2020年跻身世界科学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10.提出科学假说的条件有哪些?
理论发展的需要;
事实材料的一定积累;
出现已有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新关系;
对新事实、新关系产生的原因作出初步的假定;
使初步的假定发展成为较完整的科学假说
11.科学假说的特点及认识意义?
特点:
第一,科学假说是建立在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并经过了一定的科学验证的一种科学理论。
它既与毫无事实根据的猜想、传说不同,也和缺乏科学论据的冥想、臆测有区别。
第二,具有相当的推测性。
它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论点,是根据不够完善的科学知识和不够充分的事实材料推想出来的,它还不是对研究对象的确切可靠的认识。
第三,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推测性的对立与统一。
它既包含着真,又包含着假,是真与假的对立与统一。
它有可能失真而成为假,也有可能由假而转为真。
它是为由假达真而生,也为这种转化的实现而亡。
因此,假说又是理论形成中的生与亡的对立统一。
这种对立统一的转化条件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假说的唯一客观标准。
认识意义:
假说是观察、实验的结果,又是进一步观察、实验的起点。
它使人们已有的感性经验形成条理,更使人们进一步观测研究具有方向。
假说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假说使科学研究成为能动的自觉的活动。
既然假说是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科学的推测,那么,人们便可以根据这种推测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测和实验,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理论思维的作用。
因此也就有可能在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第二,假说是逼近客观真理的通路。
人们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假说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
而往往要借助于提出假说这种方法,运用已知的科学原理和事实去探索未知的客观规律,不断地积累实验材料,增加假说中科学性的内容,减少假定性的成分,逐步建立起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
这样,假说就成为科学理论的预制品,成为达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成为逼近客观真理的通路。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
“对各种相互联系作系统了解的需要,总是一再迫使我们在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周围造起茂密的假说之林。
第三,假说是开拓科学新领域,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
假说立足于事实,但又不受事实的局限,假说对未知对象提出大胆的设想,而又深入到实践当中去寻求答案。
这样,也就能够不断地推动人们去探索、去突破,这就可能打开另一个新天地,获得惊人的发现。
历史上关于“以太”的假说,曾经推动了许多科学家去寻求这种神奇的物质,结果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可是却导致了相对论的伟大发现。
关于地球以外也有人类存在的假说,现在正吸引着科学家们去探索,无疑这也将引导人们去发现新的奥秘,开拓新的天地。
第四,假说可以唤起众说,促进科学发展。
客观世界是极其复杂的,人们在探知自然界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假说之间的争论,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补充,切磋琢磨,集思广益,以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多种假说对科学认识的“多向”作用与假说对科学认识的“定向”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定向”往往需要经过“多向”,“多向”则有助于“定向”。
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假说,对科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假说,往往也在历史的一定阶段上起着积极作用。
不能简单地否定错误的假说,对错误的假说要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分析,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有些领域在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产生一些错误的假说,往往是难免的。
有些假说,虽然它们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但却包含着或多或少的合理内容。
因而它不仅为以后新假说的形成和新理论的创立,提供一些有益的思想材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不过,错误的假说,当科学实践的发展有可能揭示其错误并建立新的正确的学说的时候,这种错误的假说就要走向反面,变为保守力量,成为妨碍科学发展的阻力。
这时就必须在新的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批判和推翻错误的假说,建立新的正确的学说和理论,促进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12.科学价值中立论?
科学的价值中立说的形成与近代科学诞生的背景有关。
一般认为科学的价值中立说可以追溯到休谟。
继休谟之后,18世纪80年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发展了休谟的这一思想。
1914年,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在其《“伦理的中立性”在社会科学和经济中的意义》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价值中立性”的概念,并把它视为科学的规范原则,比较集中而系统地论述了他关于价值中立说的思想。
所谓价值中立就是在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时候只是力求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状况,而避免介入政治现实和作善与恶、好与坏的评价,就是力求摆脱价值判断,不进行价值判断或者暂停价值判断的意思。
为了保证价值中立原则的实施,科学家就要使用“理性”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做到按照系统的概念对经验进行分类,采用恰当的论证规则,运用正当的逻辑规则和方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在事实与价值截然两分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了科学的“价值中立”观念。
他们认为科学是关于客观的事实判断,与“主观”的价值无关。
科学知识与价值观念是完全对立的两极,二者互不相关———科学是关乎事实的,价值是关乎目的的;
科学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
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价值是追求功利的;
科学是可以进行逻辑分析的,价值是不能进行逻辑分析的;
科学对它的应用不负社会责任,科学家在考虑科学问题时对社会采取超然的态度。
13.简谈你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
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可从如下几方面浅谈:
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
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
科学家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可重复和可检验,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并用于改造客观的知识。
研究客观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就必然出现的事情)就应具备可重复、可检验原则。
因此掌握规律就可以预测和改造客观事物。
经济学就应该研究物质交换的本质规律,而不是经济现象。
实践精神,离开实践,科学毫无意义和真实性。
14.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研工作的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它正确反映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水平。
因此,科学性原则是衡量科研工作的首要标准。
任何课题的确立都应以已知的科学理论或技术事实为基础。
一般地,那些明显相背于已确证理论的题目不应作为选择对象,除非已经掌握或确信将来能够找到有力的反驳证据。
对诸如永动机的研究只能是徒劳。
经过专家论证才得以立项的才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选题科学性才能保证。
2.创新性原则。
这是指选题要有新意。
科研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开拓。
科研工作者应把创新性劳动视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没有创新性的科研课题是没有价值的,也称不上科学研究,这是衡量科研成果大小的重要标准。
科研课题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前者目的在于揭示自然规律,提出新的方法和理论,强调其学术价值;
后者则与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提高相联系,注重实际效果。
无论是哪一类课题。
都要求研究人员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做出创新。
因此,选题时,要优先考虑那些前人没有解决的、能获得预期创新性成果的课题。
当然,创新不是随便说说就可以实现的。
所以,一方面,我们必须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要经得住寂寞的考验;
另一方面,必须走一段导师没有走过的道路,做一些前人还没有做过的工作,应用一些前人还没有用过的方法,勇于尝试,不断进步,按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3).应用性原则。
广义上讲,凡是具有科学性的课题都具有应用性。
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固然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但终究要推广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才能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这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国情,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点。
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把侧重点放在与经济建设有重大效益的技术课题领域,以尽快地增强国力。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针对当时科技理论水平不如美国,而把科研工作的重点转向开发、推广和应用研究上,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我国近几年对科研机构进行大幅度的改革,也是为了这个目标。
因此,我们也要顺应潮流,去关注那些在生产、生活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4).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体现了条件性原则。
如果选题不具备可以完成的主客观条件,再好的选题也只能是一种愿望。
因此,可行性原则是决定选题能否成功的关键。
选题中,应当充分分析估计以下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辨证 考试 复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