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477178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78MB
江苏省南京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苏省南京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故在禹之前的尧舜时期是“公天下”(“天下为公”),故选项B符合题意;
山顶洞人时期是原始社会,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西周与商朝都是在夏朝之后,都是“家天下”(“天下为家”),故选项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史记》中记载: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
A.华夏族的形成B.中国王朝的产生C.世袭制的确立D.分封制的实行
【详解】根据“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禹建立了夏朝,所以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故选B;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王朝的产生,不是华夏族的形成、世袭制的确立和分封制的实行,排除ACD。
5.某次考古发现大量的铜器、玉器、石器。
而最著名的当属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这次考古现场可能是在
A.北京人遗址B.河姆渡遗址C.半坡遗址D.商代殷墟
【答案】D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最著名的当属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在商代殷墟中发现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6.引发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各国实行变法改革B.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中发展显著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革新。
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促使劳动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故C正确;
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A错误;
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是在“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之后,故B错误;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D错误。
综上故选C。
7.下列成语
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的是()
A
卧薪尝胆B.纸上谈兵C.围魏救赵D.朝秦暮楚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卧薪尝胆,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
选项A符合题意;
纸上谈兵与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征战相关,B排除;
围魏救赵与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有关,C排除;
朝秦暮楚出自战国时期,D排除。
故选A。
8.战国时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
【详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故选C;
老子和孔子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排除AB;
墨子提出的是“兼爱非攻”等,与题意不符,排除D。
9.“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得用。
”这段材料反映了
A.秦朝百姓以金玉为印
B.秦皇权
民,与民共享
C.秦朝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依据题干信息: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得用”可知,秦始皇自称皇帝,以玉做玉玺,玉玺为皇帝独有,这说明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0.“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材料反映了秦巩固统一措施包括()
①统一货币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④统一文字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详解】依据“一法度衡石丈尺”可知反映了秦统一度量衡的措施,“车同轨”可知反映了秦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的措施,即统一车轨,“书同文字”可知反映了秦统一文字的措施,②③④正确;
统一货币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①排除。
故选D。
11.下列关于下图所示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事件爆发于公元前209年B.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遇雨无法按期到达
C.事件的领导者是项羽、刘邦D.该事件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详解】图片反映的是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又叫大泽乡起义,故A符合题意;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暴政,直接原因是遇雨无法按期到达戍边地点,排除B;
陈胜吴广起义的领导者是陈胜和吴广,排除C;
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但以失败告终,排除D。
12.《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
”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A.秦——西汉B.西汉——东汉C.东汉——三国D.三国——西晋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嬴秦氏,始兼并。
高祖兴,汉业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反映事件的是秦朝建立、秦朝的灭亡和楚汉战争;
“高祖兴,汉业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西汉的建立,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无关。
13.为改变西汉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的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
A.沉重的赋税B.严酷的刑罚C.繁重的徭役D.休养生息政策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改变西汉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的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故选D;
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罚和繁重的徭役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是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排除ABC。
14.下图是《汉代讲经图》,当时“经”的主要内容是()
A.佛教经书B.儒家经典C.法家典籍D.道家学说
【详解】汉武帝时期,采信董仲舒的建议,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地位尊崇,故材料中的“经”当指儒家经典,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15.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
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 )
A.外戚宦官专权B.道教开始兴起C.王莽夺权改制D.黄巾起义爆发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宦官专政,是东汉后期特殊政治事件,对当时的朝野震动颇大。
每个封建王朝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崩坏,皇帝昏庸无能,这就为外戚、宦官操纵朝政提供了绝好的条件。
题干材料是东汉末年的外戚宦官专政的最典型体现。
16.“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A.咸阳B.长安C.洛阳D.成都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向西最远能够到达欧洲,故选B;
咸阳、洛阳和成都都不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ACD。
17.为东汉以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的是()
A.文字的统一B.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
C.造纸术的发明D.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
东汉蔡伦改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
故为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提供物质条件的是造纸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以小篆为通用文字。
从古至今人们对书法美都在不懈追求,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18.下列与“医圣”张仲景相关的是()
A.写成《伤寒杂病论》B.发明“麻沸散”
C.创编“五禽戏”D.能实施外科手术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仲景的代表著作是《伤寒杂病论》,故选A;
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和能实施外科手术的是华佗,排除BCD。
19.小北同学在历史课上表演司马迁,下列属于他的台词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详解】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他在他的代表作《史记》中提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故选D;
A是孔子的观点,B是孟子的观点,C是韩非子的观点,排除ABC。
20.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A.涿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了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
涿鹿之战发生在黄帝炎帝和蚩尤之间,排除A;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B;
淝水之战发生在前秦和东晋之间,排除D。
21.标志东汉末年以来三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西晋灭吴B.西晋灭蜀C.西晋定都洛阳D.八王之乱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A正确;
263年,魏国灭蜀,排除B;
266年西晋滴定洛阳,当时吴国还存在,280年西晋灭掉吴国,排除C;
八王之乱历经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排除D。
故选A.。
22.“王与马,共天下”描述的政权是下图示意图中选项()
A.AB.BC.CD.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与马,共天下”描述的是东晋时期的情况,东晋偏据江南,此时北方处于十六国时期,故选C;
与蜀吴并立的是魏,统一魏蜀吴三国的是西晋,排除AB;
与北朝相对立的是包括宋齐梁陈在内的南朝,排除D。
23.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三国鼎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都是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乱不断,江南地区相对安定。
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
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
同时,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通过日常的接触和频繁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
因此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故D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黄帝、炎帝时期的,故A错误;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故B错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错误。
综上故选D。
24.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A.《道德经》B.《史记》C.《齐民要术》D.《水经注》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的著作,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5.王羲之的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以下评价最能体现他书法特点的是()
A.飘若浮云,矫若惊龙B.线条优美,人物传神
C.苍劲厚重,粗犷雄浑D.刚柔兼备,宏伟精巧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后人评曰:
“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故选项A符合题意;
东晋顾恺之绘画题材广泛,尤擅人物画,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曾给人画肖像却不点眼睛,就怕点了眼睛画中的人会说话。
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南北朝时期雕刻的佛像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
故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西汉建立后,举凡各级行政建制、官僚制度、军制和法律、土地和赋役制度等等,都是秦制的延续和发展。
……但汉武帝一方面推崇儒术,一方面又条定刑法,重用酷吏。
……武帝起用“布衣”公孙弘为相,打破封君为相的惯例。
……武帝陆续采取一些措施,进一步打击王国势力。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写出图一方框A的政权名称及建立者的名字。
结合所学,该政权的建立结束了怎样的局面?
(2)据材料一指出图二疆域与图一疆域
具体最大不同之处。
结合所学,用具体史实说明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3)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制度与秦朝制度之间的关系,并用材料二中具体事例证明。
结合所学,汉武帝“打击王国势力”采取了什么措施?
汉武帝时期一系列措施给西汉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综上所述,概述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特征。
【答案】
(1)秦,嬴政;
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
(2)图二疆域主要增加了西域地区;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
(3)西汉制度是秦朝的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汉武帝定刑法,重用酷吏;
或武帝起用“布衣”公孙弘为相;
实施“推恩令”;
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图一是秦朝形势图。
故方框A的政权是秦。
秦朝的建立者是嬴政。
根据所学知识,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2)根据所学知识,图二是西汉形势图,与图一疆域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增加了西域地区;
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故西汉疆域比秦朝疆域增加了西域地区。
(3)根据材料二“西汉建立后,举凡各级行政建制、官僚制度、军制和法律、土地和赋役制度等等,都是秦制的延续和发展。
”可得出西汉制度是秦朝的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材料中“但汉武帝……定刑法,重用酷吏。
”可得出汉武帝定刑法,重用酷吏;
或武帝起用“布衣”公孙弘为相说明了西汉制度是秦朝的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为了“打击王国势力”,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4)以上材料反映的秦汉时期,可得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长江流域。
(2)商朝;
“泥范铸造法”。
(3)汉武帝;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4)南京;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5)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文物。
(1)根据图一“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体”可推断出河姆渡人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根据所学知识,河姆渡遗址位于我国长江流域。
(2)根据图二“四羊方尊”结合所学知识,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
四羊方尊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3)根据图三“汉代五铢钱的铜范”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4)根据图四“南朝青瓷莲花尊——六朝博物馆藏品”结合所学知识,六朝博物馆位于南京。
根据所学知识,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5)根据图一的“猪纹陶体”、图二“四羊方尊”、图三“汉代五铢钱”、图四“南朝青瓷莲花尊”可得出主题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因为本次探究的都是博物馆的文物,故依据是文物。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二
材料三魏主曰: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
——《魏书》
(1)材料一认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举一例汉武帝时期促进民族交往的史实。
(2)写出材料二中方框A的政权名称。
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3)材料三中“魏主”指的是谁?
材料反映了“魏主”时期哪一重要举措?
结合所学,再举一例魏主“移风易俗”的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何历史作用?
(4)上述材料反映了促进民族交融的哪几种形式?
(1)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
张骞通西域。
(2)西晋;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3)北魏孝文帝;
迁都洛阳;
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的改革
(1)根据材料“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是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
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交流。
故答案为:
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
(2)根据材料二地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西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的内迁,山西、陕西是迁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民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西晋;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
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北魏孝文帝;
(4)根据前三则材料及答案,归纳可得:
材料一反映了通过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材料二反映了通过民族迁徙促进民族交融的,材料三反映了通过统治者的改革促进民族交融。
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的改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南京市 学年 年级 学期 期末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