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476147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4.16KB
分子生物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分子生物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生物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核苷酸是核苷与磷酸残基组成的化合物,即核苷的磷酸
第二节DNA的结构
一、dna的一级结构
核酸链的简写式:
1、字符式:
5'pACTTGAACG3'5'pACUUGAACG3'2、
线条式:
二、dna的二级结构⒈右手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学说的要点
1〕两条链沿逆平行方向伸展,围绕同一中心轴围绕呈右手双螺旋。
2〕主链在双链的外侧,侧链在双链的内侧。
3〕两条链之间的碱基相互当对,配对原那么为a-t,g-c。
故a/t=1,4〕
螺旋每上升一圈需10对碱基,螺距为3.4nm。
5〕双螺旋的牢固靠
氢键和碱基堆砌力。
⒉左手双螺旋结构
⒊十字结构
g/c=1,a+g/t+c=1。
⒋三股螺旋结构
影像重复序列
三、dna的三级结构
㈠闭环双链dna形成超螺旋结构
一些细菌和病毒的dna分子可形成封闭环状,并多扭曲成麻花状的
超螺旋结构。
㈡真核生物细胞核dna形成染色体结构⒈染色体的
组成主要化学成分:
dna、r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组蛋白与dna的含量之比凑近1:
1,是染色体的牢固成分。
属于碱
性蛋白质,有5种,
即h1、h2a、h2b、h3和h4。
非组蛋白是酸性蛋白质,协助启动dna复制或转录,调控基因表达。
1%~3%,含量最少,变化较大,可能经过与组蛋白、非组蛋白相
互作
用调控基因表达。
⒉染色体的结构模型
㈢dna三级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1.dna分子的长度在双螺旋基础上高度压缩,有利于包装。
2.高级结构影响dna双螺旋的解链,影响dna与其他分子的作用,
从而影响基因表达。
四、线粒体dna的根本结构
线粒体dna为双链闭环分子,不与蛋白质形成核蛋白结构,分别在
线粒体基质的不相同地域内。
五、端粒与端粒酶
端粒:
以线性染色体形式存在的真核基因组dna尾端的一种特别结构。
组成:
端粒dna和端粒结合蛋白〔tbp〕。
结构特点:
d〔ttaggg〕n组成的5~8kb长的一段特化区。
功能:
保护线性dna的完满复制、保护染色体体尾端、决定细胞寿
命。
端粒酶:
促使端粒合成的酶。
rna和蛋白质,是特其他核糖核蛋白酶复合体。
以自己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序次并增加到染色体尾端。
六、
dna的变性、复性与分子杂交
1.dna变性:
指dna分子由牢固的双螺旋结构松解为无规那么线性结
构的现象。
变性的实质:
氢键断裂、碱基间的积聚力遇到破坏。
变性因素:
加热、极端的ph、有机溶剂、尿素及甲酰胺等。
变性后的改变:
溶液粘度降低。
溶液旋光性发生改变,添色效应。
解链温度〔融解温度〕——tm:
核酸分子内50%的双螺旋结构被
破坏的温度。
2.dna复性:
指变性dna在合适条件下,二条互补链全部或局部恢
复到天然双螺旋结构的
现象,它是变性的一种逆转过程。
热变性dna一般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此过程称之为退火。
3.分子杂交:
不相同本源的核酸变性后,合并在一处进行复性,形成
杂化双链的过程。
第二节rna的结构和功能
rna与dna不相同之处是:
核糖/脱氧核糖,尿嘧啶/胸腺嘧啶。
包括
AMP、GMP、CMP、UMP四种核苷酸。
【篇二:
分子生物学授课设计】
课次:
2
授课目标:
使学生认识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以及染色体的结构和畸
变。
要点:
掌握核小体的结构。
难点:
复习旧课:
认识授课收效。
导入新课: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2学时〕
第一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提问学生,答复两者的异同〕
1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没有真实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存在于整个细
胞中,无核膜,遗传物质dna有时相对集中,以裸露的形式存在,
虽能与少量蛋白质结合,但不组成染色体结构。
经常把原核生物的
核酸分子称作为原核生物染色体。
2真核生物有完满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遗传物质
与特定的蛋白质结合,组装成染色体结构。
有线粒体、叶绿体、高
尔基体、内质网等细胞器。
有胞质流动。
等。
第二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自学〕
第三节染色体
1879年,w.flemming提出了染色质〔chromatin〕这一术语,用
以描述染色后细胞核中强烈着色的细丝状物质。
今后的研究证明染色质和染色体〔细胞分裂中期〕是同一物质在不
同细胞周期中的形态表现。
是同一种物质组成,即dna+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少量
的rna、无机盐、脂类、糖类,它们是在细胞周期中呈动向变化,间期为染色质,m期为染色体。
1染色体的形态特点
1.1着丝粒和主缢痕:
着丝粒〔centromere〕:
是染色体上纺锤丝的附着部位。
主缢痕:
是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上有一不着色的缢缩部位,称为
主缢痕,是纺缍体连接丝与染色体的固定接点,能在细胞分裂中把
染色体牵引到细胞的两极,使染色体组合到子细胞的核中。
动粒〔kinetochore/着丝点〕:
有些动物的染色体的主缢痕两侧为
一对三层结构的特化部位。
这种结构不是全部的生物都有。
着丝粒和动粒是两个不相同的看法,前者指中期染色单体相互联系在
一起的特别部位,后者指主缢痕处两个染色单体外侧表层部位的特
殊结构,它与仿锤丝微管相接触。
没有着丝点的染色体将成为游离
状,不能够组合到子细胞中去而被扔掉。
着丝粒的地址不相同在不相同染色体上,中着丝粒、近中着丝粒、近端
着丝粒、端着丝粒等染色体。
1.2副缢痕和随体
副缢痕:
每个染色体上除了主缢痕,个别染色体上还有一个较淡的
缢缩部位;
副缢痕常出此刻短臂上,与随体相连;
副缢痕经常与核仁的齐聚有关,称核仁组织中心。
随体:
与副缢痕相连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1.3染色粒
减数分裂的粗线期/先期,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念珠状颗粒,是
dna局部缩短形成的。
端粒又称端区,是染色体上的尾端染色粒,当缺失时,该染色体无
正常功能。
保护染色体的完满性和牢固性,防范染色体尾端被酶解或两
条染色体的端区交融、丧失或重排。
1.5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chromatid〕:
中期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两者
在着丝粒的部位相互结合,每一条染色单体是由一条dna双链经过螺旋和折叠而形成的,到后期,着丝粒分裂,两条染色单体分别。
2染色体的超微结构
染色质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比率为1:
1:
〔1-1.5〕:
。
可见dna与组蛋白的含量比较恒定,非组蛋白的
含量变化较大,rna含量最少。
2.1核小体是染色体包装的根本单位
核小体是一种串珠状结构,由核心颗粒和连接dna两局部组成,可
描述以下〔图12-11〕:
①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约200bp的dna、一个组蛋白核心和一个h1;
②由h2a、h2b、h3、h4各两分子形成
八聚体,组成核心颗粒;
③dna分子以左手螺旋围绕在核心颗粒表
面,每圈80bp,共1.75圈,约146bp,两端被h1锁合;
④相邻核
心颗粒之间为一段60bp的连接线dna。
经过核小体,dna长度压缩了7倍,形成直径为11nm的纤维。
但
是染色质不以这种状态存在,在电镜下观察用平易方法分其他染色
质是直径30nm的纤维,这种纤维的形成有两种讲解:
①由核小体
螺旋化形成,每6个核小体绕一圈,组成外径30nm的中空管,长
度压缩6倍;
②由核小体纤维z字形折叠而成,长度压缩40倍。
对于更高级染色体包装方式,到此刻尚不明确。
有两种模型:
1〕螺线管模型:
二级结构是它由核小体长链螺旋化围绕成为螺线体,
6个核小体绕成一圈,成为缩短了六倍的螺线体;
但是螺线管的进
一步包装成染色体却不相同看法。
2〕支架环模型
目前多认为30nm的纤维折叠为一系列的环〔loop〕围绕并连接在
非组蛋白支架上,这种支架环结构进一步盘旋折叠,组后帮装为染
色单体结构〔课本17页图1-7〕。
2.2特别结构的支架环结构
2.2.1灯刷染色体
这种染色体最早发现于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
双线期。
双线期是卵黄合成的旺盛期。
由于染色体主轴两侧有侧环,
状如灯刷,故名灯刷染色体。
侧环是由dna分子外被基质所组成,基质的成分是新合成的rna和
蛋白质形成复合体,每个侧环代表一个转录单位,合成的rna供卵
细胞的发生和早期胚胎发育使用。
2.2.2多线染色体
在昆虫的细胞常有,1881年意大利的balbiani发现于双翅目摇蚊
幼虫的唾腺细胞。
其特点是:
①体积巨大〔,图1-11,p20〕,比其它体细胞染色体长100-200倍,体积大1000-2000倍,这是由于核内有丝分裂的结果,即染色体屡次复制而不分别。
②多线性,每条多线染色体由500-4000条解旋的染色体合并在一起形成。
③体细胞
联会,同源染色体亲密配对,并合并成一个染色体。
④横带纹,染
色后表现出明暗相间的带纹。
⑤膨突和环,在幼虫发育的某个阶段,
多线染色体的某些带区松懈膨大,形成膨突/胀泡〔puff〕,或巴氏
环〔balbianiring〕。
2.3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间期核中染色质可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
〔heterochromatin〕。
常染色质是进行爽朗转录的部位,呈松懈的环状,电镜下表现为浅
染〔图12-14〕;
易被核酸酶在一些敏感的位点〔hypersensitive
sites〕降解。
异染色质的特点是:
在间期核中处于凝缩状态,无转录活性,也叫
非活动染色质(inactivechromatin);
是遗传惰性区;
在细胞周期中
表现为晚复制、早凝缩,即异固缩现象(heteropycnosis)。
结构〔组成〕异染色质〔constitutiveheterochromatin〕:
在所
有细胞内和永久都呈异固缩的染色质,多定位于着丝粒区、端粒、
次缢痕及染色体臂的某些节段,在间期齐聚成多个染色中心
〔chromocenter〕,由相对简单的高度重复序列组成,如卫星dna。
兼性〔功能〕异染色质〔facultativeheterochromatin〕:
是指不
同细胞种类或不相同发育时期出现的异染色质区。
雌性哺乳类动物的x
染色体就是一类特其他兼性异染色质。
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如有两个x
染色体〔平时为雌性〕,那么其中的一个染色体常表现为异染色质,
称巴氏小体〔barrbody〕。
人的胚胎发育到16天今后,一条x染
色体转变为巴氏小体,呈块状紧靠核膜,染色反响表现为深染。
因
此经过检查羊水中胚胎细胞的巴氏小体可展望胎儿的性别。
3染色体的大小和数目
间期染色质分别于细胞核,但在分裂期,染色质经过盘旋折叠压缩
近万倍,包装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短棒状染色体。
中期染色体
由于形态比较牢固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计数的最正确时期。
同一物种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对牢固的,性细胞染色体为单倍体
〔haploid〕,用n表示,体细胞为2倍体〔diploid〕以2n表示,
还有一些物种的染色体成倍增加成为4n、6n、8n等,称为多倍体。
同一个体
的体细胞其实不是都是2倍体,如大鼠肝细胞有4n、8n、16n等多倍体
细胞,果蝇卵巢滋润细胞表现为2n、4n、8n、16n、32n、64n、
128n等不相同倍性,人类子宫内膜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化在2n=17-
103,为非整倍性。
染色体组的看法:
一个个体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
形态结
构功能不相同的一个染色体群称为染色体组。
也许来自二倍体生物一
个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或基因组。
染色体的大小反响了基因组的大小;
单倍体染色体组中的dna含量来表示基因组的大小,称为生物体的
c值,c值是单倍体染色体的dna总量。
同一物种的c值是恒定的,不相同物种不相同。
4核型与带型
核型〔karyotype〕/染色体组型:
一种生物体细胞所具特有的染色
体数目和每一条染色体所特有的形态特点〔包括染色体长度、着丝
粒地址、臂比值、随体的有无、次缢痕的数目和地址、异染色质分
布等〕等特点的总和称为染色体组型。
也有称:
一种生物体细胞所
具染色体的图谱〔形态特点〕。
核型解析是指利用显微摄影的方法,把生物系通通内整套染色体拍
摄下来,尔后依照其相对恒定的特点进行解析的过程。
成对的染色
体按形状、大小依序次排列起来叫核型图;
核型代表一个物种的模
式特点,最为牢固。
染色体分带:
由于有些不相同的染色体其外面形态十分周边,大小、
着丝点地址、随体有无、形态、副缢痕有无、地址都相似。
因此不
易区分。
能够用不相同的染色剂去办理染色体,使染色体在不相同部位
显示出带纹,不相同染色体出现带纹的多少、宽窄、带纹的地址都不
同,而相同染色体用同一种染色剂办理后出现的带纹谱是相同的,
因此在差异染色体时又多了一种标记──染色体的带型。
染色体分带技术〔先用酸、碱、酶办理染色体后,再用染色剂染色
后表现的带纹〕是经物理、化学因素办理后,再用染料对染色体进
行分化染色,使其表现特定的深浅不相同带纹〔band〕的方法。
第四节细胞分裂〔自学〕
第五节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
是指染色体的结构或数目发生了异常的变化。
染色体畸
变可能是自觉的,也可经过化学物质或放射线办理而引起。
生物体内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是相对牢固的,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
素的影响下,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内因:
营养、温度、生理
外因:
物理因素〔射线〕、化学药剂
1染色体结构变异
结构变异的产生染色体也许染色单体断裂,
主要有四各种类:
缺失〔丧失了某个dna片段〕,重复〔增加了某
个dna片段〕,倒位〔dna没有增加和减少,而是某一dna片段的排列方向发生了改变〕和易位(某一dna片段的染色的某一地址在移
到另一个新的地址上〕。
1.1缺失
1.2重复
1.3倒位
1.4易位
2染色体数目变异
2.1整倍数性变异
染色体组:
在生物细胞内拥有不相同形态、结构、功能、又相互协调、
共同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组成一个完满整体的一组染色体。
一个染
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基数在很多属的不相同物种中相同,用x来表示。
注意:
n与x的差异
n是属于个体发育范围的看法,指的是配子世代染色体数,孢子体
世代的染色体数。
x是属于系统发育范围的看法,与生物的进化有关,表示一个染色
体组的染色体数,表示真实的倍性。
二倍体2n=2x=20多倍体2n=6x=42
2.1.1.单倍体
指体细胞内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即一倍体,由二倍体产生如玉米
2n=2x=20的单倍体n=x=10
2.1.2.二倍体含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多数动物
2.1.3.多倍体含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动物中没有,植
物中60%
〔1〕同源多倍体多个染色体组源于同一物种
〔2〕异源多倍体染色体组本源于不相同物种,不相同染色体组基数可
以相同,也以不相同
比方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2n=4x=aaaa=48,4个染色体组源于同一
物种,每组12条染色体,那么它的单倍体n=2x=24,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12个二价体。
小麦是异源六倍体2n=6x=aabbdd=42,6个染色体组本源于3个
不相同物种,每组7个染色体。
2.2非整倍体变异
整倍体:
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为单位增减。
非整倍体〔aneuploid〕体内的染色体数目比该物种的正常合子染
色体数〔2n〕多或少一个致使假设干个染色体。
超倍体〔hyperploid〕:
比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多出假设干条的
非整倍体。
亚倍体〔hypopid〕:
比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少于假设干条的非
1〕三体〔trisomic〕:
在原有二倍体的基础上,多出其中的某一条,
即2n+1.(n-1)Ⅱ+Ⅲ。
2〕单体〔monosomic〕:
在原有二倍体中,少掉其中的某一条,
即2n-1.〔n-1〕Ⅱ+Ⅲ。
3〕双三体〔doubletrsomic〕:
在二倍体的基础上,某二对染色
体都增加一条,2n+1+1,(n-2)Ⅱ+2Ⅲ。
4〕双单体〔doublemonosomic〕:
两对都少1条,2n-1-1,
〔n-2〕Ⅱ+2Ⅰ。
5〕四体〔tetrasomic〕:
某对染色体多出二条〔个〕,2n+2,
〔n-1〕Ⅱ+Ⅳ。
6〕缺体〔nullisomic〕:
某一对染色体都丧失了2n-2,〔n-1〕Ⅱ。
7〕双体〔disomic〕:
正常的2n个体〔二倍体〕
归纳小结:
染色体的结构,核小体,畸变
部署作业:
1)核小体的结构组成?
2)染色体畸变包括哪些方面?
授课后记:
【篇三:
080306分子生物学授课设计】
山西农业大学
授课设计
第学期
学院名称动物科技学院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授课对
象生动061,生动062,水产051授课教师曹果清职称使
用教材授课时数54
2021年3月2日
授课设计〔首页〕
授课设计〔章节备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子生物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