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知识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475173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66.85KB
瓷器知识Word下载.docx
《瓷器知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瓷器知识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
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
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
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
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
可分为:
(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
(2)支圈叠
烧,如定窑。
(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
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
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
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
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
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
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
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浸釉——又称“蘸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
浸釉时手拿器坯底部浸入釉缸内,使其表层挂釉,然后取出,浸釉质量的好坏与器坯浸入时间长短与操作得当与否有直接关系。
吹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
用竹筒蒙上细纱,蘸釉后用口吹,吹釉的遍数视器物大小而定,多至17~18遍,少则3~4遍。
其优点使器物内外着釉均匀一致,凡大型器物、薄胎及色釉制品等多采用此法。
明代景德镇首创。
浇釉——大型器物的一种上釉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
操作时两手各执一碗或勺,舀取釉浆,向坯体上交相泼浇。
荡釉——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
操作时把釉浆倒入器坯内部,然后晃荡,使上下左右均匀上釉,多余的釉浆倒出即成,这种方法适合于瓶、壶等琢器。
三
烧
成
垫饼——一种垫烧工具。
多用粗耐火粘土或高岭土制作,因其状似饼,故名。
使用时,器坯底足置于扩建饼之上,可防止器物与匣钵粘结。
支钉——一种支烧工具。
古代常用的支钉,形状有圆环形、圆饼形、三叉形、四叉形、直简形等多种,上面都有齿状凸起,其数不等。
用支钉支烧的器物,烧成后底部留有支钉痕迹。
宋代汝窑、官窑等器物的支钉痕迹很小,形似芝麻(看作业环境)。
支圈——一种适应覆烧法的特殊工具。
创始于宋代定窑。
使用支圈烧一窑瓷器,用同样的燃料、同样的时间,比使用其它类型匣钵产量增加数倍,定窑支圈先后为其它瓷窑仿效。
齿形支具——早期制瓷主要的支烧窑具。
其形状为圆形,下有一周齿形凸起。
使用时齿口向下,上面再叠装其它器坯。
这种支具流行于晋代至唐代的浙江地区越窑系瓷窑。
火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
火照一般利用碗坯改做,上平下尖,中间挖一圆孔,一般呈“〓”形。
置于窑膛,当要检验窑温时,用长钩勾出火照观察。
每烧一窑要验火照多次,每个火照只能使用一次。
匣钵——置放瓷坯的窑具。
始于隋唐。
匣钵的使用,使制品受热均匀,避免烟尘直接熏染釉面,并使制品互相隔离,不致粘结在一起,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窑室高度,提高装窑密度,增加产量。
龙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
战国已普遍采用,东汉时有所改进,以后南方各瓷窑广泛采用。
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在30—80米之间,形状似长龙,故称龙窑。
因其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差,故具有自然抽力。
龙窑的特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烧成成本低,对我国古代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阶级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
在坡地10度—20度倾斜度砌筑而成,窑长在15—30米之间,一般分5—10间窑室,以墙隔开,一室高于一室,有如阶级,故称阶级窑。
室与室之间的墙下部有通火孔,火焰可依次通过各室,既可节省燃料,又可烧还原焰。
阶级窑始于宋代的分室龙窑,完善于明代,最早出现于福建地区,对日本窑的设计有很大影响。
馒头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
这种窑的特点是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称馒头窑。
它利用夹墙竖烟道产生的抽力来控制一定的空气进窑,温度可达1300℃。
北方的耀州窑、钧窑等都采用馒头窑。
蛋形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
像一个平卧在地的半个鸭蛋,前大后小,故称为蛋形窑。
全长约18—20米,高近6米。
这种窑有一个与窑长相等的烟囱,抽力大,烧成时间短,产量高,热耗低,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釉面呈色良好。
景德镇即采用蛋形窑烧瓷,这种窑对欧洲有很大的影响,英国的纽卡斯特尔窑,德国的卡塞勒窑都是仿照景德镇蛋形窑设计的。
红炉——烘烤釉上彩的低温炉。
景德镇创用。
红炉亦称暗炉,炉径、高各1米左右。
周围夹层贮炭火,下留风眼,烘烤时将绘彩的瓷件装入炉膛内,炉顶用匣钵土制的薄片覆盖,中留小孔,以便察看火色,然后点燃木炭,炉温约在800℃左右。
红炉内烘彩属第二次烧成。
氧化焰——又称“氧化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充分,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
我国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氧化焰烧成。
还原焰——又称“还原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不充分,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
我国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还原焰烧成。
瓷器知识第二讲:
瓷器发展及窑口区分基本知识
谈到收藏。
人们都会论道,中国的收藏历史有多长?
有多长,可谁也说不清。
美国的收藏历史有多长?
有历史常识的,谁都能说得清,从1776年至今也不过200多年的历史。
中国人为什么说不清中国的历史?
原因是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也太文明。
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世界上有两大奇迹:
一个是原子弹,一个是中国的古陶瓷。
可见凝聚在古陶瓷身上的文化内涵是何等的博大精深。
历史教授面对这个问题,也只能说个模糊话以搪塞学生,自人类有意识的造物之后,人们的收藏行为就产生了。
这种收藏行为,主要是指国家收藏。
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的青铜礼器,都是达官贵人所享用的。
秦始皇兵吞六国,把各国的珠光宝器和美女都聚集在他的宫殿内供他享用,同时把天下的兵器收缴在一起,铸为十二尊铜人,以示他的雄威。
这可能是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国家收藏了。
其次,才是民间收藏。
私人收藏,要算孔子为早了,因为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他的言行举止都有人记录。
所以,在《史记·
孔子世家》中才有"
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书"
的记载。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收藏热潮。
第一次是宋代晚期,第二次是清朝的康乾盛世,第三次是清末民初时期。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民间收藏之风又盛行起来。
从过去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向平民延伸。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从事收藏者已有8
000多万人,从而不断涌现出新的收藏家和鉴赏家。
更令人可喜的是,从过去孤芳自赏,秘不示人,死而殉葬的封闭式向奇珍共欣赏的开放式过渡。
目前全国民间藏馆有600多家供人欣赏,相互交流,从而有力促进收藏业的发展。
同时,民间收藏组织已有200多家,使民间收藏业逐步得到完善。
文物古玩之所以成为人类高雅的精神追求,是由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不可限量的经济价值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比起一般精神产品来,它具有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
比起一般物质产品来,它又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含;
比于金银珠宝,它显得无比高雅;
比之法典经旨,它又显得可视可触,亲切宜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经之营之,虽富而不庸俗,虽雅而不穷酸,虽文而不玄奥。
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结晶,是一项融历史文化和优美外观的高雅事业。
文物古玩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决定了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社会的物质财富越丰富,民间收藏之风就越活跃,全民的文物知识的普及和保护文物的意识就会加强。
收藏和保护好先哲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科技成果和艺术珍品,是我们每一个炎皇子孙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
本书就瓷器类作以介绍以飨读者。
中国陶瓷,源远流长,早在8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后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了。
从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的发明,到东汉成熟青瓷的产生,经历唐宋的发展,直至明清制瓷业的繁荣,中国制瓷业由陶到瓷,由粗到精,由单色到多彩,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
据考古资料表明,成熟的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
800多年的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江南瓷业获得迅速发展的时期,东起东南沿海的江、浙、闽、赣,西达长江中上游的两湖、四川等地都相继设立了窑场,分别烧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
虽然北方地区制瓷业发展较迟,但在山东、河北等处也发现了青瓷窑址。
在晋书《字林》中第一次出现了"
瓷"
字。
同时,赞誉瓷器的诗词歌赋也出现了。
隋、唐五代的瓷业生产呈现初步繁荣景象。
唐代不但窑址之多,还在窑前冠以地名。
在陆羽《茶经》一书记载中就有越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和邢窑等。
北方的白瓷以邢窑成就最高,有"
南青北白"
之称。
其实北方诸窑也兼烧青、黄、黑、花瓷等。
南方长沙窑也发明了釉下彩绘的艺术,这对瓷业是一个贡献。
宋元时期,是我国瓷器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黄金时代。
举世闻名的六大名窑:
柴、汝、官、钧、哥、定所生产的珍品,为后世视为稀世珍宝。
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景德镇窑也各领风骚。
达到了历史上第一个制瓷的高峰。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不断发展,它汇集了全国制瓷工艺的精华,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瓷器生产,仿古创新,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还承担了宫廷御器的生产,成为闻名中外的瓷都。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我国制瓷的基本概况,分单色釉瓷、青花釉瓷和彩色釉瓷予以介绍:
一、单色釉瓷
单色釉瓷是指胎外施一种颜色的釉彩的瓷器。
是我国制瓷史上出现最早的瓷种。
汉唐瓷器
从历史角度讲,汉代时期,陶瓷很少登大雅之堂。
达官贵府崇尚的是青铜器、金银制品和玉器,绝大多数的陶瓷制品供民间使用。
到了唐代越窑青瓷终于登上了宫廷殿堂。
朝廷设官窑督造,从此开了历代官窑之先河。
越窑青瓷又叫"
秘色瓷"
。
何谓"
秘瓷"
是指越窑专为皇室烧造的器物,其釉料配方和烧制工艺"
秘而不宣"
,故谓秘色瓷。
唐代是陶瓷发展的新时期。
白瓷首推邢窑,造型有盆、瓶、注壶、尊、钵、盂、托等,部分器皿刻有"
盈"
同时,大江南北名窑四处,如越窑秘色瓷,尤以刻、画花的作品为上品,为宫廷御用。
洪州窑青瓷花纹简炼、工艺之佳。
寿州窑采用印、剔花纹、釉色青褐、黄黑不一。
耀州窑始烧黑釉和青釉瓷,其黑釉型罐造型新颖。
长沙窑为南方新兴窑,烧制的青、黄、褐、绿釉瓷,并采用氧化铜等绘以人物、花鸟、题诗抒情,畅销海内外。
河南鲁山窑的花瓷,造型多样化,以多型号拍鼓为特色。
巩县窑的纹胎,先在胎上作出各式花饰,以黄绿釉覆面,色彩鲜明。
造型枕类较多,制瓷名家有"
杜家花枕"
,"
裴家花枕"
青白釉的凤首龙柄壶,贴花工艺如镶嵌,团花应有尽有,其奇特造型促进了与两区文化的交流。
五代时期,越窑的制瓷工艺更加精湛,造型优美,胎薄体轻,釉色碧翠。
以素、印、刻、画花并用。
耀州窑青瓷与之风格相近,但釉色浅淡,别具一格。
定窑烧造的白瓷,以轻盈秀丽为时尚,器多为花瓣型,色白中泛黄,呈现出象牙白的质感,常刻有"
官"
或"
新官"
字样。
越窑秘色瓷
越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窑之一,创烧于东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得到了迅速发展。
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奉化、临海、蕾山、余杭、湖州等地都发现了瓷窑遗址。
其造型有:
碗、盏、盘、盆、洗、壶、钟、瓿、香炉、虎子、小盂等日用器,同时出现了谷仓、鬼灶、鸡笼、狗圈、猪栏等殉器。
到了唐代造型风格突破了以往以圆形为主的单一格局,出现多棱形、仿生形、八棱瓶、莲花形把碗等造型。
其装饰特点仍以釉色精美取胜,厚薄均匀,如冰似玉。
同时出现了画花、印花、刻花和镂雕装饰。
正如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所描绘的那样:
"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到了宋代,其装饰承袭了唐代晚期的风格,刻花、印花和镂空装饰十分丰富,如画花线条简练,寥寥数笔就将一朵盛开的荷花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给人一种简洁而生动的美感。
宋代六大名窑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王朝,结束了200多年的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经济发达,商业兴盛,科技先进,发明了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三大科技成果,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先进大国。
宋太祖赵匡胤执政期间,重视生产,减赋轻徭,崇尚俭朴,以改唐人那种追逐金银玉器的奢侈豪华之风,皇家御用之器以陶瓷制器为上。
上行下效,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以使用陶瓷制品为荣,从而大大推动了陶瓷业的迅猛发展。
据《宣德鼎彝谱》记载:
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六大名窑产品虽不能囊括两宋制瓷业的全部成就,但代表了当时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并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柴
窑
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
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
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河南道所辖之州。
柴窑: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有细纹。
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
论者必曰:
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绦环玩具,盖难得而贵重之也。
古人所言的"
青如天"
,当指柴瓷的天青颜色。
与汝窑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绿感,但比之唐、五代几个窑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颜色。
明如镜"
当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质感,与唐、五代窑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镜即此。
薄如纸"
,当是形容器物目测手拿时感到极轻薄。
五代青瓷中薄厚不一,尝有极薄者仅达0.15厘米,比作纸,不为过。
声如磬"
,指类似古代玉石制的击打乐器"
磬"
的音响,但从另面反衬出柴瓷胎质与烧结温控极好。
足多粗黄土"
一谈,历来众说不一,有待探讨。
我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先生在《古陶瓷鉴真》一书中写道:
文献中谈到景德镇早期瓷器,大都赋于色质如玉的赞美词句,如《景德镇陶录》对"
陶窑"
和"
霍窑"
有如下描述,唐武德时期陶玉和霍仲初运瓷器到关中地区,称为假玉器,两人所烧瓷器都进贡到宫廷。
三十多年,从景德镇窑址调查,结合陕西地区唐墓出土瓷器,《景德镇陶录》上述记载得不到证实,半个世纪前国内外谈瓷的人对五代柴窑进行了一番考证。
他们以张应文《清秘藏》书中的"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四句描述为依据,考来考去,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只有景德镇青白瓷。
因此迄今"
柴窑"
也仍然得不到解决。
综合上述文献记载,他们所谈的"
、"
都是不存在的,是明、清两代文人把道听途说的不实之词与景德镇宋青白瓷联系一起,牵强附会演绎出来的。
柴窑是否存在?
我认为柴窑的存在是有充分的客观证据的。
其理由如下:
1.
柴窑的存在,是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和翔实的介绍。
如明代洪武时曹昭的《格古要论·
古窑器论》中记载:
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
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
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
清梁同书的《古窑器考》中记载:
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
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辖之州。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
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清程哲的《窑器说》和清佚名《南窑笔记》对柴窑器都作了介绍。
郭葆昌《瓷器概说》对柴窑器介绍道:
柴窑在今河南郑县。
世宗本姓柴,故名柴窑。
2.
柴窑的存在,清宫内府曾有收藏的记载。
据《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一书有四首咏柴窑器的:
《咏柴窑碗》
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
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
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
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
《咏柴窑枕》
《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
大辂椎轮溯,春天明镜开。
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
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
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
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
《咏柴窑如意瓷枕》
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
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
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
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从这几首咏柴窑器的诗文看,乾隆皇帝不但欣赏到柴窑器物,他还亲自睡过柴窑如意枕。
否则,他老先生不会有"
睡醒总如意"
的感受。
据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记载:
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
传说蒋介石出逃台湾,把故宫内藏的柴窑器带走了。
3.
上海博物馆和北京近来发现有两件柴窑器。
上海博物馆有件产于五代的"
白瓷镂雕殿宇人物枕"
此枕既非景德镇产品,又非定窑产品。
而北京有件五代"
白釉刻花碗"
,北京专家对此碗认定为五代时产品,为北方瓷,既非定窑产品也非景德镇产品。
综上所述,北京、上海专家得出相同结论:
一、两件器物同为五代时产品。
二、两件器物均为五代时精美白瓷。
三、同为豆绿色。
四、同为黄土胎。
五、釉汁很薄。
六、声如磬,从白釉碗上可以听到。
七、从瓷化程度看,同现代瓷没有差别,这在1000多年前非一般窑可以做到。
综合分析,上海博物馆的"
白釉枕"
其品质应在当时景德镇和定窑之上。
加上北京"
白釉碗"
的佐证,可以断定:
除柴窑外,不可能有别的窑口能烧出如此精美的器物。
由此,可以断定"
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
应为柴窑产品。
从而解开中国柴窑史的千古之谜。
为此,现提供一件精美柴窑碗,供同仁们鉴赏。
汝
汝窑因地处河南汝州而得名。
汝窑烧造时间较短,产品稀少,据著录的汝窑器全球不超过百件,主要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内。
其器胎质有厚薄之分,质地均很细腻,呈香灰色,故有"
香灰胎"
汝器釉面一般多有开片,常说的蟹爪纹,无纹片的极少,以天青、卵白、粉青为特色,天青为佳,有深浅之分,卵白接近于鸭蛋青,釉面大多失透,粉青以青绿为主调的釉色,青中泛绿,大多透亮,有浓淡之分。
汝窑烧制颇为考究,碗、盘、洗等器皿一般多采用满釉支烧,支钉痕细小如芝麻状,俗称"
芝麻钉"
,个别支钉呈不规则的小圆形。
支钉以三、五、六枚,支钉一般紧靠足跟,支钉断面呈现白色,是硅化形成的。
后仿者无法做到这一点。
传世的器型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尊、三足洗、椭圆形水仙盆、十瓣葵花口碗、撇口碗、葵瓣式盏托及各式盘、碟等。
个别传世的汝器底部刻有"
奉华"
铭文,是为南宋高宗德寿宫的配殿"
奉华堂"
的用器,另有底部带"
蔡"
字的,是为蔡京(徽宗时太师)蔡修(徽宗驸马)父子的私人用器。
有的足底刻有:
甲、乙、丙、丁"
等铭。
汝窑器是北宋末(宋徽宗)定烧御用品,胎质细,近香灰色,原因是胎泥中含极少铜元素。
宋汝器多见鱼子纹开片,传世品中也有个别不开片的。
清代唐英仿烧汝瓷使用了仿铜骨无开片汝釉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只天青无片纹水仙盆,是现今存世唯一可见的无纹片的汝窑器。
汝器烧制考究。
历代均有仿制,唯清代所仿汝器,略得宋意,但"
这一特征,让仿者望尘莫及。
宋汝器迎光斜视,微现红色,迄今仿品,很难有乱真之作。
从近代考古与汝瓷工艺角度看,汝瓷的烧造时段大致可分为北宋早期、中期、晚期(金代)及元代。
早期汝瓷釉色莹润,但少装饰,造型简单,为青瓷特征。
中期汝瓷则造型多,重装饰,釉上出现密纹开片。
晚期为鼎盛期,掺玛瑙入釉,产品工艺日益精湛,但烧造时限仅仅有二十年,产量有限,进入南宋已成"
近尤难得"
之稀物。
晚期对峙与金代,由于技艺南流,金人入主中原,汝器顺势而下,仅可烧制简单一般汝器了。
元代起,金、元中原大战,技艺失传,所谓汝瓷已成了厚胎青瓷,且受北方游牧生活的习俗影响,此时的汝器,几乎全部半釉露胎,鉴时不可不察。
汝瓷由北宋创烧后,发展为宫廷御器,到了元代已近尾声,明代即彻底停烧,历程300余年,在中华青瓷史上创造了辉煌一页。
官
官窑就是指朝廷指定的窑场,产品为宫廷用器。
宋代的官窑主要是指北宋汴京(开封)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
官窑器胎多呈黑灰、深灰或黑褐色,也有灰白米黄等色。
其中米黄釉色是由器物所置窑位的温度较低和还原气氛不够产生的。
官窑胎土淘洗精细,胎质细腻,胎有厚薄之分,因胎的含铁量高,故器物口沿釉薄处与足端无釉处分别呈现黄褐色和赭黑色,俗称"
紫口铁足"
官窑器釉色以青釉为主,其中以粉青最佳,另有淡青、灰青、青绿、米黄等色。
釉面一般不太透亮,一部分呈乳浊状,多有开片,称为蟹爪纹。
从传世产品看,薄胎釉厚,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瓷器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