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装置中接触到的主要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及其防护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能指标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473750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0.38KB
现场装置中接触到的主要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及其防护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能指标Word文件下载.docx
《现场装置中接触到的主要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及其防护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能指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场装置中接触到的主要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及其防护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能指标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10
闪点(℃)
<
-50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爆炸极限(%)
12.5%~74.2%
毒性及健康危害
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³
):
30
LD50
前苏联MAC(mg/m³
20
LC50
2069mg/m³
,4小时(大鼠吸入)
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
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
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
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
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
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爆特性
本品易燃。
危险特性
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燃烧产物
二氧化碳。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聚合
禁忌物
强氧化剂、碱类。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生产生活用气必须分路。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操作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
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2二氧化碳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二氧化碳
第2.2类不燃气体
carbondioxide
22019
1013
124-38-9
-56.6(527kPa)
31
-78.5(升华)
7.39
1.56(-79℃)
1.53
无意义
溶于水、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无意义%~无意义%
18000
未制定标准
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
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
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
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能造成-80~-43℃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严重的冻伤。
慢性影响:
经常接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
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见病例报道。
本品不燃。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3氢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氢
hydrogen
21001
1049
133-74-0
无色无臭气体
-259.2
-240
-252.8
1.30
0.07(-252℃)
0.07
241.0
400
不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
4.1%~74.1%
吸入
本品在生理学上是惰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窒息。
在很高的分压下,氢气可呈现出麻醉作用。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爆炸。
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
氢气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
水
强氧化剂、卤素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密闭系统,通风,防爆电器与照明。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
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
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
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
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4硫化氢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硫化氢
hydrogensulfide
21006
1053
7783-06-4
无色、有恶臭的气体。
-85.5
100.4
-60.4
9.01
1.19
260
溶于水、乙醇。
4.0%~46.0%
10
618mg/m³
(大鼠吸入)
本品是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短期内吸入高浓度硫化氢后出现流泪、眼痛、眼内异物感、畏光、视物模糊、流涕、咽喉部灼热感、咳嗽、胸闷、头痛、头晕、乏力、意识模糊等。
部分患者可有心肌损害。
重者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
极高浓度(1000mg/m³
以上)时可在数秒钟内突然昏迷,呼吸和心跳骤停,发生闪电型死亡。
高浓度接触眼结膜发生水肿和角膜溃疡。
长期低浓度接触,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本品易燃,具强刺激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浓硝酸、发烟硝酸或其它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
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氧化硫。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300m,严格限制出入。
从上风处进入现场。
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
或使其通过三氯化铁水溶液,管路装止回装置以防溶液吸回。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戴防化学品手套。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及时换洗工作服。
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5硫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硫
第4.1类易燃固体
sulfur
41501
1350
7704-34-9
淡黄色脆性结晶或粉末,有特殊臭味。
119
1040
444.6
11.75
2.0
232
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醚,易溶于二硫化碳。
35mg/m³
%~无资料%
6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因其能在肠内部分转化为硫化氢而被吸收,故大量口服可致硫化氢中毒。
急性硫化氢中毒的全身毒作用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头晕、乏力、呕吐、共济失调、昏迷等。
本品可引起眼结膜炎、皮肤湿疹。
对皮肤有弱刺激性。
生产中长期吸入硫粉尘一般无明显毒性作用。
与卤素、金属粉末等接触剧烈反应。
硫磺为不良导体,在储运过程中易产生静电荷,可导致硫尘起火。
粉尘或蒸气与空气或氧化剂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强氧化剂。
遇小火用砂土闷熄。
遇大火可用雾状水灭火。
切勿将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物,以免引起严重的流淌火灾或引起剧烈的沸溅。
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
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
大量泄漏:
用塑料布、帆布覆盖。
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空气中粉尘浓度较高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穿一般作业防护服。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避免产生粉尘。
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包装密封。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6甲醇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甲醇
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methylalcohol
32058
1230
67-56-1
无色澄清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97.8
240
64.8
7.95
1.11
燃烧热/(Kj/mol)
727.0
385
11
溶于水,可混溶于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5.5%~44.0%
50
5628mg/kg(大鼠经口);
15800mg/kg(兔经皮)
5
83776mg/m³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
可致代射性酸中毒。
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
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
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
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
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
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
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酸类、酸酐、强氧化剂、碱金属。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戴橡胶手套。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金属接触。
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应与氧化剂、酸类、碱金属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7柴油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柴油
——
Dieseloil
稍有粘性的棕色液体。
-18
282-338
0.87-0.9
257
≥55
无资料%~无资料%
皮肤接触可为主要吸收途径,可致急性肾脏损害。
柴油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油性痤疮。
吸入其雾滴或液体呛入可引起吸入性肺炎。
能经胎盘进入胎儿血中。
柴油废气可引起眼、鼻刺激症状,头晕及头痛。
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强氧化剂、卤素。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戴橡胶耐油手套。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场 装置 接触到 主要 危险 化学品 特性 及其 防护 理化 性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