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评价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473722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70.96KB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评价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评价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评价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结论:
●通过评价改革促进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通过评价改革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提高;
●通过评价改革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
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功能。
因此,如何评价一堂课成了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性质是什么?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
我们的课堂教学怎样回应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是每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应该怎样创造好的课堂教学,怎样评价课堂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
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
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出,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在课堂教学中运行。
从教学时间上看,课堂教学占据学生的时间最长。
据统计,一个学生受完普通教育要上完一万节课;
一名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有91﹪的时间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可见,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占据了他们学生时代的大部分宝贵时间。
从教学形式上看,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尽管历史已经把我们载入了21世纪,尽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有了远程教育,电脑的普及有了家庭网上学习……但是时至今日,课堂教学仍然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仅在我国,每天就有数有以千万计课时的课堂教学在进行。
从教学功能上看,不同课堂教学水平带来不同教学效果。
同是一本书,一篇文章,同是课堂教学,可不同老师去上课,却带来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具有多功能性,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不仅会使学生爱学,知识掌握得好,而且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发展。
健康的人格也会得到培养。
反之,低质量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力教学目标、思想情感教学目标不能实现,就是知识教学目标也难以落实。
从教学效率上看,不同的课堂效率会带来不同的学习负担。
水平高的老师,他们上起课来就轻松,学生学得就开心;
反之,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苦。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还是要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一番工夫。
(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是什么?
具体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持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观,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产生不同的教学评价结果。
反之,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就有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和教学观做指导。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总结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总体上呈现出两大特征:
一是量少,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
二是质不高,许多课堂教学评价仅局限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再现。
具体情形是课堂里只有教师在认真地演“独角戏”,教师关心的是自己教学方案的按计划完成,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重视不够。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的,而大部分问题是质量不高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机械问题。
这样的评价方式在我国教师的观念中是习以为常的,也是根深蒂固的,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
虽然我国20年来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验很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许多改革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使结果不够理想。
检视这些改革,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验必须找到切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在于没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目的与终结。
因此,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
新的语文课程强调了汉语文的特点,突出了语文学习中感性的作用,重视语文积累,重视培养语感,重视学生学习中的感情和情感体验。
因此,量化和客观评价不能成为语文评价的主要手段,要重视运用定性评价的方法。
不应该只是用量化方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应该更注意运用描述性的方法,运用激励的评语,来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
特别是在那些不宜量化的地方,不应该只是用分数来表示学生学习语文的成绩。
(三)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是什么?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观,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
课堂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必须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探究和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
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关注教师的行为,是关注教师如何引领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看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探究、发现知识,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为此,要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为宗旨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避免语文评价的烦琐化。
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案例1】中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评估表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面向全体(明确具体恰当全面)
教学内容——准确、科学、精当,突出重难点,强调注意点(科学、有效、精当、合理,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强调注意点)
教学程序——安排合理、调节灵活、过渡自然、体现学生主体性(安排合理、密度合适、调节灵活、节奏感强、主次分明、过渡自然)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体现探究教学,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灵活多样、一法为主、多法相辅、启发思维、鼓励诘句、注重学法)
教学手段——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操作熟练(教具使用直观、恰当,动作熟练,电化教学操作准确,没有失误)
教学效果——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课堂信息、双向交流(目标达成度、教学任务、落实双基、培养能力的效果,多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创新精神)
教师素质——语言简洁、教态亲切、书写规范、板书精要、调控能力强、有特色(教学基本功——基本功扎实、普通话准确、讲解清楚、以表情、姿式助教学、无科学性错误,板书简要工整,书写规范,调控能力强。
)
(教学语言——准、精、灵、活、富有特色;
教学态度——精神饱满、感情真挚、教态亲切、衣着整洁、举止大方、面向全体、兼顾“两头”;
学生参与——气氛热烈、思维活跃、学生参与意识强)
1.要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对接
▲基本理念
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前提: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策略: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保障: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语文教育的功能:
陶冶情操(思想、道德、情感、审美)、传授知识(语、修、逻、文)、培养能力(听、说、读、写)、发展智力(分析、综合、想象、创造)、提高学力(动机、意志、方法、习惯),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个性地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有序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育的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是语言学科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语言学科的性质,确定语言课程水平、结构、内容以及教与学的目标和最基本的任务,(它的外延最大),指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
语文教材内容——是课程所包含的用来进行母语教学的材料,他是母语教学的范例,是学生学会认知、不断获取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提升精神、完美自我的范例等,(它的外延比课程外延要小,与课程构成被包含与包含关系)指语文教学“用什么去教”;
语文教学内容——属于教学层面的概念,是“实现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工作中介、活动对象和教学凭借”。
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
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
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材内容,有一部分可以直接进入语文教学内容的范畴,但也有一部分是需要通过“重构”、“执行”、“创生”才能进入语文教学内容的。
如果我们以为语文课程有什么内容就教什么内容,语文教材有什么内容我们就教什么内容。
这就是所谓“教教材”。
语文教学“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
2.要明确语文教学评价指标(内容)体系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主要是如何解决好“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的问题。
有人也把它叫做“”。
▲三个维度
●知识与能力是基础目标(语文课程的“智能——基础”系统)
●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语文课程的“智慧——发展”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灵魂,也是最终目标(语文学习的“动力——保障”系统)
▲五个领域
●识字与写字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阅读它是收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取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
●写作它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口语交际它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它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3.要以语文课程总目标任务为基本点
▲总目标: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1)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认识中华文化的存在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2)培植热爱祖国语文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4)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语文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四学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任务
(1)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
(2)强化主观感受,进行探究性阅读
(3)注重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
(4)构筑读写整体,提高读写效益
(5)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新精神
(6)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7)在自主的语文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如何达成目标
(1)教师所教学的内容(语文知识)要与学术界的研究相一致
教科书编者是按照课程标准帮助师生选定阅读文本的中介人,他们为所选课文编写的提示、设计的练习、提出的建议等,已经渗入了他们对课文的阅读体验和评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
所以,必须明确教科书编写是一个专家群体,他们本着与教师平等的态度共同建构教材,集中了一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和集体智慧。
教师要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与教材编写者平等对话,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
另外,教师应该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高度来对待、使用教材,还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因为只有突破传统语文学习的有限空间,让学生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才能是语文课程内容发生变化,同时促使语文教学方式发生转变
(2)作者的表现意图、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接受意向,应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趋于一致。
三者之间的调节者是教师。
20世纪末,阅读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
“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这是世代传承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击出火花的伟大的对话。
”21世纪应该倡导交流互动的“对话”阅读观。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作者、教科书(课外读物)的编者、教师、学生四方处于教室(阅览室)这种特殊的阅读环境中,进行着多向交流、多重对话。
作者所表现的,编者所要求实现的,都要通过学生在阅读分析中发现、领悟并掌握。
介于“表现、实现、发现”三级之中牵引地位的教师,应采取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你所启发的思路去领悟。
教师所处的地位是领路人的地位,“举一反三”是教师追求的目的。
通过引导、启发、示范,使学生在活跃的思维后,对所寻觅的知识产生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真”(知识的功利作用)、“善”(知识的道德作用)、“美”(知识的魅力)在此获得高度统一,才算真正实现三级的合璧。
以《故乡》选文80年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最大程度趋于一致。
《故乡》是现代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名篇,以此勾勒出不同历史阶段的读者群(包括一般知识阶层中学语文科的师生等)对这篇名作的不同诠释。
1921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
1923年,北京新潮社出版鲁迅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收入此篇。
读者群大致是大学师生为主的新兴的高层知识界。
他们的经历又多半与《故乡》中的“我”有许多相似之处:
因故离乡——在外思乡——回乡惊变——离乡思绪,因而阅读《故乡》不免引起强烈反对共鸣。
同时,一些目光锐利而倾向进步的中学国语教科书编者就把它选作课文。
1923年—1937年读者累计达一百多万。
以中学生(主要是初中生)和一部分师范生为主的读者群,他们读《故乡》后的体验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科书的编者和使用者语文教师的理解和诠释。
(无注释、解说、习问等)
1937年中华书局出版《(修正课程标准适用)新编初中国文》上下篇,《故乡》文本有了“注释”和“习问”。
上篇后附的习题是:
1.作者回故乡时所见的景象怎样?
2.幼年的闰土是怎样的一个人?
下篇后附的习题是1.就闰土的话看,那时农村的情况怎样?
2.本篇的结束,表示什么意思?
1949年建国前,国语教科书中凡选录《故乡》的,大致都按这样的问题所体现的思路来指导教学的,学生们读《故乡》后的体验也大体如此。
1949年—1963年,多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科书都选有《故乡》,由于当时的思想界、教育界都开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分析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都试着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和方法,所以《故乡》中的“我”、闰土、杨二嫂都分别隶属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市镇小手工业者。
这样,在新中国,以中学生为广大读者群,对《故乡》的诠释,必然以教科书或教学指导书(教师们大体上都是按此来确定教学内容的)为基准,着重用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来分析和评价人物关系。
所以,建国后至“文革”前一直被作为给中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重要课文。
1963年—“文革”十年,《故乡》几乎在国家和地方的所有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被删去了。
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后,各种新编的、带有探索性的语文教科书纷纷编成出版,《故乡》又重新在语文教科书中出现了。
对《故乡》的构思特点和人物形象的评价,允许同中有异,不强求一致。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市镇小手工业者的看法有所改变,于是杨二嫂便看作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者,值得同情。
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倾向和语文教科书编辑思想也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这在《故乡》被阅读的历史过程中得到鲜明的反映。
中华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故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时代教科书中的《故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邓小平时代教科书中的《故乡》。
今天,我们怎么教?
1.主题: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
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主题的理解,要鼓励学生深入探讨,得出自己的见解)2.人物: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
(闰土、杨二嫂、“我”)(重点抓住“变”字,考察人物性格发展的外在和内在的原因,进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教师要心甘情愿地从传授主角退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与帮助者。
具体地说,教师要在课堂阅读教学上做到五个善于:
一是善于倾听,谛听课堂里方方面面的声音,决定推进的速度;
二是善于煽情;
三是善于点评;
四是善于把握问题解决的差异度;
五是善于把握本节课的目标,一定不要忘了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这两个目标。
人的大脑在接收信息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在处理信息时能够遵守严格的程序。
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训练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程序,形成一定的阅读定势,对提高阅读速度将有很大的作用。
如读一篇课文,依次解决如下四个问题:
(1)题目;
(2)文章大意;
(3)文章最能打动吸引自己的部分;
(4)自己从文章中得到了哪些感受和启发。
【案例2】带着问题速读《藤野先生》
1.题目显示文章应该是说什么?
你希望了解的是什么?
2.文章记叙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下发生的一些什么事?
主要人物是谁?
3.文章最能体现人物精神、性格的主要内容是哪些?
4.你认为文章写了藤野先生的哪些高尚品质,主要体现在哪里?
读后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选择阅读,将注意力放在问题指向的主要区域,其余浏览即可,这样不仅作者意图、编者的意图得到了的表现,而且大大地提高了阅读速度。
有时候,我们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议的论题,让学生进行辨析、讨伦、争论,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体会到了作品中的人物的鲜活性、主体感。
这种过程,是观点与观点、知识与知识在语言上的交锋,在思维上撞击,既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又是一种语言的训练。
又如:
1.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颇多争议,看法大致有四种:
第一种,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种,主要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也赞扬了藤野先生;
第三种,怀念歌颂藤野先生;
第四种,主要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其次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你认为哪种观点最恰切?
请说明理由。
2.诵读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写的《自题小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首句表现了作者浓烈的爱国情感,第2句写祖国风雨飘摇、灾难深重的现实,第3、4句则抒发了作者决心为祖国奉献全部心血乃至生命的感情。
全诗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报国之情。
在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学习是具有明确目标指向的学习形式,需要由一个一个任务链来牵引,期间教师的指导和调控是不可替代的。
不能简单追求形式上的火热,忽视实际教学效果。
4.考察课堂教学内容的两个指标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
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第二学段——“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第三学段——“说出自己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第四学段——“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语文阅读的教学设计,从教学方面来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阅读材料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阅读材料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
既包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对阅读材料内容的创生。
考察课堂教学的第一指标是:
学生是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不是绝大多数(或者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看教师有没有给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给了多长时间。
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自读、自学、自练、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探索规律,逐步使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应做到可讲可不讲的不讲,一目了然的不讲,腾出时间去观察学生问题解决的进度与差异度,以根据需要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
【案例3】
社戏探美
有位教师上《社戏》,觉得很难处理好这篇课文,怎么让学生进入到教师希望他们进入的那种境界里去呢?
他后来设计了“社戏探美”活动,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说,能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也是一个孩子心灵美的表现。
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很美的地方并概括这种美。
课堂上每一个同学都在找美,找到相关描写的句子,品读分析,并概括,一共概括了8种美:
社戏的景美、情美;
看戏朦胧美;
偷豆美;
农家兄弟情感美;
童趣美;
行文构思美;
意境美;
语言美。
这些美几乎囊括了全文的所有内容。
有很多同学在品读为何这些东西能给人以美感的时候,都说到了修辞、句式与形成这种美感的关系。
整堂课就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而且所有同学都在找。
如果要用几句话来归纳一种良好的课堂状态的话,我想借用这么几句:
一是课堂里要有学生发问的声音;
二是课堂里要有学生讨论的声音;
三是课堂里要有学生思想的声音;
四是课堂里要有学生研究的声音。
如何进行读写结合呢?
【案例4】《社戏》读写结合(张才中)
结合点一:
学生读课文第10段,画出本段所使用的动词:
跳、拔、聚、点、磕、退、架、飞,并思考动词的作用。
片断训练:
仿照此段以“拔河”、“接力赛”、“陈佩斯吃面”“打针”……为题写一片断,至少使用5个动词,表现人物活动的特征。
结合点二:
学生读课文第11段,讨论:
找出文中使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地方,体会写景从多方面着笔,思考作者运用多种感官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出我渴望看戏的迫切心情)片断写作:
请同学们仿照第11段的写法,以“我”终于获奖了,怀揣奖状回家情景写段环境描写衬托任务喜悦心情;
或月考(考试)失败了,回家见父(母)亲前的情景,写段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烦躁、悲观、失落、懊悔的心情。
在景物描写中至少表达两种感官感受。
结合点三:
学习课文船头看戏的内容,体会“我”与伙伴们看戏时的语言、动作、心情的描写和戏台上演员的表演,体会把角色的出场表演同孩子们的反应紧密结合在一起,情景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理念 语文 评价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