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十二五划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464301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49.48KB
深圳市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十二五划Word格式.docx
《深圳市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十二五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十二五划Word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民办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工程18
3.生态型学校建设工程20
4.生态型教学改革工程22
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程24
6.生态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25
7.教育科学研究工程27
8.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28
9.学习型社区与家庭建设工程29
(四)实施保障31
1.组织保障31
2.人力保障32
3.经费保障32
附表:
光明新区“十二五”期间学校建设项目表34
深圳市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十二五”规划
(教育部分)
序
2007年5月31日,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光明新区。
2007年8月19日,光明新区正式揭牌运作。
作为深圳市成立的第一个新区,光明新区被市委市政府赋予建设“绿色新城、创业新城、和谐新城”的发展定位和神圣使命。
对于造福新区的百姓、推动特区内外一体化、全面提高深圳城市化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尤其是从2010年7月1日起,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光明新区又被赋予了更高、更明确的发展要求——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打造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配合深圳市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和推进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更是光明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全面构建“创业新城、绿色新城、和谐新城”的关键时期。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市委、市政府“十二五”规划总目标,确立新区教育改革新理念、教育发展新目标,继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文化体育事业与新城建设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文、教、卫、体、计生等公共事业在优化投资环境中的引擎作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条例》、《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圳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精神以及深圳市特区一体化的有关政策,结合新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光明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作为深圳市成立的第一个新区,光明新区被市委市政府赋予了建设“绿色新城、创业新城、和谐新城”的发展定位和神圣使命,对于造福新区的百姓,推动特区内外一体化,全面提高深圳城市化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尤其是,从2010年7月1日起,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光明新区又被赋予了更高、更明确的发展要求——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打造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新区未来的发展,必须继续坚持教育先行。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
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
”教育不仅关系千家万户、子孙后代的幸福,而且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居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反映了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绿色新城、创业新城、和谐新城”的现实需要,而且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是最大的民生福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确立新区教育改革新理念、教育发展新目标,以及今后五年教育事业的重要工程与任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1.发展基础
光明新区位于深圳市西北部,是深圳市辐射穗深港、连接珠三角城市群的重要节点与门户之一,面积约156.1平方公里,下辖光明、公明两个办事处;
2009年底人口约80万,其中常住人口约41.6万,户籍人口约4.4万。
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比达8.45:
1,比例严重倒挂。
光明新区是深圳归侨侨眷最为集中的地区。
归侨侨眷7000多人,占户籍人口的37%,绝大部分是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归侨,主要居住在新区所辖光明办事处,经济能力及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截至2010年12月底,新区共有区属各级各类学校(园)71所(见表一),总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7万平方米,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在深圳现有八区居第五。
其它驻新区的职业培训学校或实训基地共6个(其中市属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两所)。
公办初中学校的服务半径平均最大为4100余米,小学最大为3300余米。
表一光明新区区属学校一览表
类
别
公办学校(园)
民办学校(园)
高级
中学
初级中学
完全中学
九年
一
贯
制
小
学
成
人
校
幼
儿
园
中
数量
1
13
2
10
41
小计
20
51
截至2010年9月底,新区中小学、幼儿园共有在校生近5万人,其中高中学生3700人,初中8600人,小学2.66万人,幼儿园1.1万人;
公办中小学2万人,民办中小学1.87万人。
全区非户籍学生共3.95万人,占学生总数的79.01%,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非户籍生3万人,占85.7%。
新区中小学、幼儿园共有教职工3935人,其中专任教师2902人,专任教师比为73.7%。
公办中小学教职工1379人,其中在编989人,专任教师1262人;
民办教职工1081人,其中专任教师793人;
幼儿园教师约1475人,其中在编2人,专任教师854人。
新区专任教师中共有享受市政府津贴1人,特级教师7人。
2009年7月,光明新区成立公共事业局。
作为区级教育、卫生、文化、计生主管部门,其中教育序列公务员编制正处级1人、副处级1人,教育科4人,负责全区教育行政业务的管理与指导,并直接管辖四所公办中学。
公共事业局下设事业单位教育科学研究管理中心,事业编制13人,负责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指导,教师培训等工作。
公明、光明办事处设教育办公室,公务员编制共4人,具体负责辖区公办小学与民办学校、幼儿园的行政管理业务。
经过几年的发展与积累,光明新区的教育整体水平与面貌得到了以下改变:
(1)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新区成立以来,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每年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2008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1.87亿元,占财政预算内支出19%;
2009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3.44亿元,占财政预算内支出29.6%;
2010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3.98亿元,占财政预算内支出28.21%。
为解决学校硬件落后的问题,新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克服财力紧张的困难。
教育系统共有基础建设项目35个,总投资约3.0亿元(其中新区投资1.8亿元),已下达经费1.8亿元。
教育技术装备及标准化建设共投入资金1.37亿元。
新区2010年十大民心工程中,教育项目就有原村办小学标准化改造工程、光明新区高级中学改造工程、公明实验学校初中部建设工程三个,总概算3个多亿元。
新区共增加公办小学教学班85个、优质学位3825个,高中教学班77个、优质学位3850个。
新区公办学校拥有各类电脑(含校园网电脑)3840台,民办学校、幼儿园1866台。
公办学校每个教师拥有1台电脑,生机比为8.8:
1。
公办学校已基本配备电脑室、多媒体教学平台及科学实验室等功能室。
2010年2月,新区教育网络从宝安教育城域网脱离,建立光明教育在线门户网站,各学校全部建立了校园网,实现了市、区、校三级互联互通。
新区三年级以上班级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全面普及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为学校在现代化水平上快速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2)制度建设初具成效,教育管理趋向规范
新区规范教育管理主要表现在“六个坚持和六个抓紧”:
坚持有效管理,抓紧规范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坚持以教师为本,紧抓专业队伍建设;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抓紧基层指导和教育服务;
坚持均衡发展,抓紧对(相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坚持科学的质量观,紧抓以学业评价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坚持以学生为本,紧抓校园安全、卫生工作,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按此思路,新区陆续出台了教师培训、教科研管理、教育教学奖励、学校安全与维稳、固定资产管理、专项资金使用、教育费附加管理、调动、民办幼儿园审批、民办教育扶持等系列制度和办法,并成立相应机构。
系列管理制度的出台实施,有力地克服了以往学校管理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现象,全区教育管理开始趋向规范化。
(3)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教育结构逐步完善
2007到2010年间,新区共新办高中1所、民办幼儿园13所,复办公办小学1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数量增长了18.52%,幼儿园在园生增长了146.18%;
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增长了8.62%;
高中阶段在校生增长了158.27%,高中班级规模从新区成立前仅6个教学班规模发展到83班。
成人学校接受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培训人员数量15万人次,增长了50%。
社区教育网络正在不断健全,成人培训发展势头良好,接受培训人员的数量稳步增长,年培训量在15万人次左右。
新区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优化了新区的教育结构,初步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衔接日益合理,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体系较不断完善,比较适合光明新区当前需要的教育发展体系。
(4)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大幅提高
光明新区现有等级学校(幼儿园)31所,占新区学校(幼儿园)总数的43.6%。
其中9所是在新区成立后上等级的,占等级学校总数的29%,新增幅度40.9%。
现有各级各类绿色学校14所,占新区学校(幼儿园)总数的20.9%。
等级学校的总量和增量充分反映了新区办学总体水平的显著提升。
新区学校中高考频传捷报。
2009年光明中学首届高考成绩突出;
2010年新区高考再创佳绩,重点上线近百人,省专上线率90%。
光明新区高级中学获得市教育局“高考超越奖”荣誉,是一个首届高考获此殊荣的学校;
三所公办初中2010年600分以上人数达到175人,700分以上19人,800分以上1人,高分区进步明显。
同时,新区成立为学校、师生参加竞赛提供了良好平台,三年来新区学校、师生共获得市级以上奖励3057个,其中国家级773个,省级447个,在数量和质量上超过了新区成立前30年的总和。
(5)重视发展民办教育,呈现多元办学格局
截至2010年9月,新区共有民办中小学、幼儿园51所,增加了13所,增长了34.2%。
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87万人,占新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47.9%。
新区成立以来,在“民办教育是新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理念指引下,重视发展和管理民办教育。
制定了《深圳市光明新区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若干意见》,开展民办学校等级评估,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规定和落实政府对民办教育发展的责任,推进和保障民办教育规范发展。
三年来,新区民办学校、幼儿园共有8所成功上等级,其中省一级1所、市一级4所、区一级4所,办学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6)教师素质有所提高,教师结构明显优化
截至2010年9月,新区共引进优秀教师530多人,是2007年在编教师的一倍多,比较快地破解了新区成立时无特级教师、缺乏学科带头人、教学质量徘徊难进的难题。
其中,“绿色通道”引进36人,有特级教师6人;
招调考试引进294人;
选聘副高以上职称教师46人;
选拔接收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应届优秀毕业生本科67人、研究生42人。
在编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比例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
临聘教师的比例从2007年的42.7%下降到20%以内,极大地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稳定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增强了教师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同时,新区设立专项经费,启动名师工程,加强对全体教师专业培训,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
名师工程成功地培养出了新区首名广东省特级教师、全国百佳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研工作者、深圳市十佳优秀校长、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培养出了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深圳市十佳师德标兵等。
(7)特色学校创建加速,办学特色异彩纷呈
光明新区启动《关于促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工作方案》,着力推进学校办学特色建设。
截至2010年9月,新区公办中小学已建或在建特色项目达到22项,部分特色项目取得优异成绩,达到市级先进水平,已有11所学校的13个特色种类分别申报了市级特色学校,并有5所学校的特色种类分别通过初评、入围复评(入围比例在全市八个区中列第二位),最终3所学校脱颖而出,跻身全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50强。
18所学校的60多个特色种类分别申报了区级特色项目。
德育工作特色、科技教育特色、体艺工作特色、课程改革特色、校园文化特色,异彩纷呈,特色学校创建影响初步展现。
新区着力打造区级特色项目定向越野运动,制定《光明新区中小学定向运动项目推广方案》,编写了地方课程教材《中小学定向运动》,组织了三期教师培训、5次定向教学公开研讨课,举办了光明新区首届中小学生定向越野比赛。
目前该项目已经在新区已经推广6所学校,新区学校多次代表国家走出国门,取得国际先进水平。
2.面临形势
光明新区成立3年来,新区教育从数量规模到质量内涵、从学校文化到师生发展、从公办教育到民办教育都有了快速发展和进步,为未来十二五期间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区教育发展未来5年面临的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
随着新区经济的逐步增长,管理人口特别是外来人口持续快速增加,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失衡性日益凸显,主要体现为“五个失衡”即:
教育供给与需求的数量失衡、教育供给与需求的质量失衡、教育发展需求同队伍素质的失衡、学校建设需求同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构建和谐社会需求同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失衡。
具体表现为:
(1)学位供给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11所原村小改造后新增3825个学位,新增比例约19%,但2010年秋季学期已经有三分之一用来满足新增需求,预计剩余新增学位只能满足到2012年的需求。
新区学校学位紧张和不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办办学位数量不足。
公办小学经过村小改造后新增的学位,预计只能满足到2012年的需求。
比如,2010-2011学年度新区公办小学六年级将毕业38个班,公办初中三年级毕业28个班,下一学年度初一公办学位初始缺口已达到10个班。
与深标相比,各个学段的差距更加明显。
二是学位供给结构性不足。
由于前期规划不足,人口不确定性,以及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等客观因素的约束,部分公办小学学校服务半径过大,学位供需矛盾突出。
中学学位供应量相对小学学位更为紧张。
中学平均服务半径达到了4000多米,是标准的4倍多;
小学平均服务半径达到3300多米,是标准的6倍多。
尤其是人口相对密集的公明中心区,学位供求矛盾2010年已比较突出。
民办学校学位供给潜力大,但学位质量较公办学校有较大差距。
(2)教育质量未能满足人民群众享有优质教育的需求
受发展基础制约,新区教育质量离居民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教育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教师培训经费与外区相比明显不足,优秀教师的流失比较严重,教师幸福指数不高,高级职称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横向比较差距很大,没有高层次的校长、教师、学科带头人,专职教研员人手不足。
优质生源流往外区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光明新区2010年中考600分以上的共175人,但留在新区继续高中学业的仅30人。
(3)教师队伍素质未能适应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求
由于生存环境较差,公明、光明的公办学校师资引进力度一直较弱。
光明新区成立后,在师资引进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优秀教师的流失依然比较严重,教师幸福指数不高;
教师继续教育与专业化发展内在动力、教师队伍思想观念和知识能力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高级职称和研究生学历的横向比较仍有较大差距,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缺少高层次、有权威影响力的一流专家、校长、教师、学科带头人,新区专职教研员人手不足,不能实现各学科各学段的全覆盖,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教育创新团队。
教师培训经费与外区相比明显不足,参加海培和高级进修的教师不足10人。
尤其是民办中小学由于教师待遇低,教师队伍还处于提高学历阶段,至今民办学校无研究生学历教师、本科学历仅38.5%,中级职称仅12%。
专业水平低、流动性强、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办学质量,不能充分有效地满足外来人口对优质义务教育的需求。
(4)学校现代化建设未能适应新区教育发展的需求
一是办学条件尚未实现高标准的均衡化。
原村小改造完成后,学校基础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参照《深圳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配置标准》,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功能场室标准化配备仍然有较大差距,学校功能场室建设、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
原计划三年内完成的学校校舍安全改造工程,进度仍不理想,需要不断加大其推进力度。
二是民办学校建设相对落后。
2010年9月,新区民办中小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为14.71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为8.531平方米,分别仅为公办学校的44.41%、55.42%。
新区90%民办学校为中低收费的公益性学校,收费相对较低,教学设备设施相对公办学校落后。
同时,新区因财力有限,未设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较弱,造成了公、民办学校固定资产、硬件建设的不均衡。
三是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偏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资源建设,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以及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推广。
(5)学习型城区建设未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
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综合素质的现代化。
目前,新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基础文明素质较低,急需通过终身教育不断提升。
由于社区教育网络的不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度不高,家长的素质与家庭教育的水平也亟待提高。
仍需大力营造和不断优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学习型社区与学习型家庭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但是我们新区教育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1)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光明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0年国务院、省市相继发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事业十年内的发展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进行了纲领性的规划,提出和确认了我国教育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这一方针指出教育要改革与发展,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必须致力于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以培育合格的人才为本;
必须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必须着力促进教育公平这个社会的基础公平;
必须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光明新区教育未来五年乃至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2)深圳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争创国家教育改革示范区,为光明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明确了目标
201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也是光明新区成立3周年,在这个重要历史节点,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并做出了《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指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深圳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
《决定》明确提出深圳市要加快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不断提高教育强市建设水平,努力开创深圳经济特区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3)光明新区作为深圳第一个新区,要抓住新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契机,打造与新区发展愿景相适应的生态型教育
光明新区作为深圳市第一个新区,在深圳推进新一轮的改革与创新的进程中,既是发展的机遇、改革的挑战。
站在了新的历史关口和历史的高度,面对重大发展机遇,担待重大发展使命,新区教育必须精心谋划宏图大略,在教育规模、均衡发展、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满足群众在教育方面基本需求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创新,探索符合中央战略要求,又适合新区实际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之路。
作为深圳市第一个“绿色城区”,光明新区追求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社会公平的三维动态平衡,生态型是新区未来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
因此,新区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新区功能定位相适应,打造与绿色城区相适应的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的生态型教育,从而确保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家和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按照建设“创业新城、和谐新城、绿色新城”的要求,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构建均衡、和谐、协调、健康发展的生态型教育为主要任务,进一步夯实教育发展基础,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彰显特色,全面提高新区教育服务水平与人口素质,促进光明新区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2.基本原则
(1)前瞻性原则
要对未来五年教育工作有前瞻性、纲领性的指导作用,要符合新区强势崛起的发展需要,符合新区教育的发展客观实际与规律;
要充分体现对“十二五”时期新区教育发展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明确发展目标和改革思路。
(2)公平性原则
要遵循教育公平的原则,认真衡量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是否受到公正和平等对待,充分考虑光明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学校教育过程的公平,以及校际教育质量的均衡。
(3)可持续发展原则
建立光明新区教育的自我制衡机制,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增强光明新区教育的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促使光明新区教育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光明新区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以生态理念为指导,把光明教育打造成与“绿色新城、创业新城、和谐新城”相适应的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健康发展的生态型教育。
体现为:
(1)所有的幼儿园与中小学,都能建成让师生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生态型学校,每一个孩子们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享受公平的、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在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里快乐地学习。
(2)教师队伍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和良好的师德师风,掌握实施新课程所需要的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
(3)生态型教育覆盖到所有的社区与家庭,能为辖区居民提供便利的终身学习的机会,为青少年及幼儿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与家庭氛围,也为生态光明的构建奠定厚实的教育基础。
4.主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深圳市 光明 新区 公共事业 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