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家族读后感1500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461174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28KB
神圣家族读后感1500Word下载.docx
《神圣家族读后感1500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圣家族读后感1500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正如《神圣家族》所说:
“法国唯物主义有两个派别:
一派起源于笛卡尔,一派起源于洛克。
后一派主要是法国有教养的分子,它直接导向社会主义。
前一派是机械唯物主义,它成为真正的法国自然科学的财产。
”(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0页。
)
机械唯物主义派的代表人物是拉美特利,其哲学来源是本土的笛卡尔哲学。
在笛卡尔哲学中,物质的本性是广延,运动的特征是位移。
笛卡尔正是依靠这种抽象的物质和抽象的运动“构造出整个物理世界”,并始终主见用机械论的术语去解释自然现象。
实际上,笛卡尔是以力学运动规律为基础,把由地上获得的力学原则应用于天体现象以至整个世界,从而把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观念移植到哲学中并造就了机械论的时代精神。
拉美特利极为崇拜笛卡尔,认为“假如哲学的领域里没有笛卡尔,那就和科学领域里没有牛顿一样,或许还是一片荒原。
北京高校哲学系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神圣家族》由此认为,“拉美特利利用了笛卡尔的物理学,甚至利用了它的每一个细节。
他的《人是机器》一书是仿照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写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6页。
的确,笛卡尔的“世界是机器”、“动物是机器”观念引导着拉美特利走进了一个唯物的同时又是机械论的世界图景之中。
拉美特利沿着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的思路提出了“人是机器”的思想,同时又深化了笛卡尔的观点。
拉美特利认为,物质也在感觉力量,并把感觉同广延和运动相提并论,一并作为物质的基本属性。
由此动身,拉美特利指出,人和动物的基本单位都是原子,二者结构和发生作用的方式相仿,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分。
在《论幸福》一书中,拉美特利明确指出:
“原子的结构组成了人,原子的运动推动人前进,不依靠于人的条件打算他的性质并指引他的命运。
”因此,“人是机器”。
拉美特利实际上是
把笛卡尔的动物结构学运用到人体上,并完全是从机械论的观点来考察人和人的本质的。
这激起了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特别生气,一度恶语相加,指责拉美特利是法国唯物主义者中最恶劣的一个。
实际上,朗格缺乏历史主义意识,未能领悟拉美特利观点的全部内涵。
在我看来,“人是机器”的观点具有双重内涵:
其背后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思想,同时具有反宗教神学的意义。
从根本上说,“人是机器”这一观点强调的是自然的人,这是对人的一种自然科学的讨论,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要求承认人的尊严、价值和天赋权力。
借助自然的人,拉美特利把人从宗教神学的纠缠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了自然的独立性;
同时,由于机械论束缚了拉美特利的视野,刚从神权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的人,在此又变成了一架机器,人和人的主体性都不见了。
当然,我留意到,起源于笛卡尔的机械唯物主义派对当时的自然科学进展却起到了促进作用,其理论归宿是自然科学。
这是因为,笛卡尔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清晰明白的概念”来讨论自然,发觉了一些自然规律,“为后来的创造和校正奠定了基础”,(注:
《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卷,第202页。
)并“供应了自然科学的骨架和基础”。
(注:
《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卷,第123页。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神圣家族》认为,笛卡尔的唯物主义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成为真正的法国自然科学的财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6和160页。
)法国唯物主义的另一派是“现实的人道主义”,(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7-168页。
)即人本唯物主义。
从理论上看,人本唯物主义起源于英国的洛克哲学,其代表人物是爱尔修理。
如前所述,机械唯物主义派起源于本土的笛卡尔哲学。
笛卡尔哲学有明显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不仅体现在二元论的体系中,更重要的,是表现为笛卡尔把反封建的斗争限制在思想范围内。
笛卡尔明确指出:
他“始终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转变自己的欲望,不求转变世界的秩序。
北京高校哲学系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46页。
)明显,这种观点和作为法国政治变革先导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很难相容的。
因此,另一部分法国哲学家盼望找到一个能够作为法国革命哲学依据的学说。
于是,他们便把视线转向海峡彼岸的英国。
这是因为,当时的英国资本主义走在欧洲大陆的前面,新的时代精神总是首先在英国抛头露面。
而此时,英国的哲学微风也飘过英吉利海峡吹到了法国上空,洛克哲学被引进到法国。
法国资产阶级像迎接一位“久盼的客人”一样热闹欢迎洛克哲学这一舶来品。
在法国哲学家看来,从洛克哲学动身可以得出改造环境、变革社会的结论,洛克的唯物主义阅历论因此可以作为法国革命的哲学基础。
根据洛克的观点,社会不是自然 的,而是人们自己制造的;
人的趋乐避苦的自然倾向指向人的利益,而人的利益的实现需要社会以及作为维系社会纽带的道德原则。
所以,人是依据利益需要制造社会和道德原则的。
可以看出,反宗教神学,确定人的感性,这是洛克对“天赋观念论”批判的意义所在。
它表明,洛克的唯物主义阅历论具有双重含义:
既有重要的熟悉论意义,又有重要的政治内涵。
洛克唯物主义阅历论的双重含义深深触动了爱尔修理的心灵,直接成为爱尔修理唯物主义的动身点和先导。
“爱尔修理也是以洛克的学说为动身点的”,并把“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5页。
爱尔修理以洛克哲学为动身点,首先是从洛克的唯物主义阅历论中提取“感觉”这一概念,并把感觉看作是人的存在方式,即“我感觉,所以我存在。
”依据洛克的观点,爱尔修理认为,感觉是连接意识与客观外界的桥梁,通过感觉,人一方面不断地熟悉外在世界,形成和进展自己的感觉和熟悉;
另一方面把存在于内心的关于自由的欲望和要求变为外在的争取自由的活动。
依据第一方面,爱尔修理得出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的结论;
依据第二方面,
爱尔修理又提出了“意见支配环境”的命题。
爱尔修理提出这两个命题的宗旨在于证明这样一个道理,即人的智力自然 公平,人的性格受制于外在环境,所以,要改造人,首先必需改造外在的社会环境。
正如《神圣家族》所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需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7页。
)这样,经过爱尔修理的改造,洛克的唯物主义阅历论这个从英国吹来的哲学微风又夹杂着政治雨丝,而爱尔修理的人本唯物主义本身简直是风雨交织,在法国引起了巨大风暴,因为它为法国革命找到了哲学依据。
通常认为,爱尔修理同时提出这两个命题,即“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环境”是一种规律冲突、循环论证,陷入“二律背反”之中。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会。
人和环境的确处在一种相互作用之中,“人制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制造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爱尔修理同时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世界”这两个命题,实际上揭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朴实的相互作用观点。
相互作用存在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只有从这种普遍的相互作用动身,我们才能达到现实的因果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8页。
)历史唯物主义决不排解相互作用,而是要求对相互作用作出合理的解释;
决不取消相互作用,而是要求查找相互作用的基础。
在我看来,爱尔修理的失误并不在于同时提出了“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环境”这两个命题,而是仅仅停留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上,没有去进一步探寻既打算社会环境进展又打算意见进展,引起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现实基础。
这个现实基础就是人的实践活动。
就理论归宿而言,以爱尔修理为代表的“现实的人道主义”“直接导向社会主义”,“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财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7-168和160及166页。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进一步进展爱尔修理的学说,必定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供应“规律基础”。
《神圣家族》指出:
“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阅历中吸取自己的一切学问、感觉等等,那就必需这样支配四周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熟悉和领悟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熟悉到自己是人。
”所以,“并不需要多大的聪慧就可以看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公平,关于阅历、习惯、训练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定的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6-167页。
)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
但科学社会主义也同以爱尔修理为代表的“现实的人道主义”有着肯定的理论联系。
正如恩格斯所说,就理论形式来说,现代社会主义“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宏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好像更彻底的进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页。
在唯物主义进展史上,爱尔修理是一个转折点,以其“现实的人道主义”为标志,自然唯物主义开头衰落,人本唯物主义开头兴起。
由此启示我们应重新考察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二、重新端详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特征
根据传统的观点,朴实或自发唯物主义、机械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进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这三种历史形态在讨论主题或观看世界的理论视角上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即三者都以“整个世界”为讨论对象,只不过朴实唯物主义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混沌的整体;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理解为一个个静止、孤立的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则把世界理解为普遍联系和永恒进展的物质体系,而历史唯物主义不过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
这种观点有其合理因素,但它又把这种合理因素溶解于不合理的理解之中。
在这里,唯物主义进展进程中的主题转换不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划时代贡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抛弃了。
随着自然科学划时代的发觉,唯物主义必定要转变自己的形式。
实际上,随着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唯物主义不但要转变自己的形式,而且要转换自己的主题。
从讨论主题的历史转换这一根本点上看,唯物主义的进展经受了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三种历史形态,即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自然唯物主义始自古希腊哲学,后在霍布斯那里达到系统化的程度,并始终延长到法国唯物主义中的机械唯物主义派。
它或者在直接断言世界本身的意义上去寻求“万物的统一性”,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自然物质的某种形态,或者以阅历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讨论为基础,在“熟悉论转向”过程中去探讨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并把物质世界以及人本身归结为自然物质的某一层次。
从总体上看,自然唯物主义依据“时间在先”的原则,把整个世界还原为自然物质,人则成了自然物质的一种表现形态。
在自然唯物主义那里,“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人和自然都听从于同样的规律”,“人的一切情欲都是正在结束或正在开头的机械运动”。
自然唯物主义确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却一笔抹杀了人的能动性、主体性和历史性。
换言之,在自然唯物主义体系中,存在着“人学空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神圣家族》认为,“唯物主义在以后的进展中变得片面了”,而到了霍布斯那里,“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和164页。
人本唯物主义起源于法国唯物主义中的另一派,即“现实的人道主义”,并在费尔巴哈那里达到了典型的形态。
费尔巴哈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作为其“唯一的、最高的对象”,它“借助人,把一切超自然的东西归结为自然,又借助自然,把一切超人的东西归结为人”,(注: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94页。
)并力图通过对思辨哲学以及神学的批判而“建立人的哲学批判”。
这是一个以自然为基础,以人为核心和动身点的人本唯物主义体系。
根据费尔巴哈的观点,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实体,但人在地位上是更重要的实体,“人是自然界最高级的生物”,因而是理解自然的钥匙。
因此,要“弄清晰自然的起源和进程”,“必需从人的本质动身”。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84页。
)所以,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是思维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力图以“现实的人”为基本原则来理解世界并构造哲学体系,从而建构了一种“新哲学”,即人本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很大的优点:
他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
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8页。
)换言之,费尔巴哈不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
)所以,费尔巴哈最终得到的仍是抽象的人,忽视的仍是人的能动性、主体性和历史性。
他所理解的感性世界因此只能是一个脱离了人及其实践活动,脱离了社会历史的抽象的自然界。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
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因此,超越人本唯物主义,建立和“历史”相结合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论和历史的双重要求。
根据《神圣家族》的观点,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
人们为了能够生存和生活,必需进行物质实践,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为了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和人之间必需互换其活动,并必定结成肯定的社会关系。
这就是说,人们的生存实践活动和“实际日常生活”自始至终包含着并呈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包含着并呈现为人与自然的冲突和人与人的冲突。
而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就“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冲突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因此,作为“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所关注和所要解决的基
本问题,就是人们的生存实践活动、“实际日常生活”所包含和呈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绽开,正如《神圣家族》所说: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中的“历史”,是人的活动及其内在冲突得以绽开的境域。
从形式上看,历史唯物主义讨论的仅仅是人类社会或人类历史,好像与自然无关。
但问题在于,社会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和进展起来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社会存在和进展的“永恒的自然必定性”。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而历史不外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和131页。
)因此,“把人与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从历史中排解出去,必定使社会历史虚无化,从而走向唯心主义历史观。
“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2页。
)这就是说,作为物质实践对象化的劳动产品,即“实物”与“实物”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活动互换的关系,或者说,“实物”不仅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正是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即“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生产方式”作为历史的基础,力图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来转变人与人的关系,通过人对物的占有关系(私有制)的扬弃来转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3页。
“只有当物(dieSache)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我才能在实践(praktisch)上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4页。
)详细地说,在实践中,人是以物的方式去活动并同自然发生关系的,得到的却是自然或物以人的方式而存在,从而使自然与人的关系成为“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这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是一种否定性的冲突关系。
人类要维持自身的存在,即确定自身,就要对自然界进行否定性的活动,即转变自然界的原生形态并在其中注入人的目的,使之成为“人化自然”、“为我之物”。
与动物不同,人总是在不断制造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中去获得与自然的统一关系的,对自然客体的否定正是对主体自身的确定。
这种确定、否定的辩证法使人和自然处于双向运动中:
实践不断地改造、制造着自然界,在自然界中打上社会的烙印,使自然成为“社会的自然”,同时又不断地改造、制造着人本身,包括他的社会关系,不断地把自然转化为社会的要素,使社会成为“自然的社会”。
“自然的社会”和“社会的自然”构成了“感性世界”,使世界二重化为拘束世界和属人世界。
可以看出,人与自然之间这种“为我而存在”的否定性关系是最深刻、最简单的冲突关系。
马克思之前的众多哲学大师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冲突关系及其基础地位,致使唯物论和辩证法遥遥相对。
马克思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进展深化而全面的剖析,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解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同时就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这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日,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形成之时。
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规律上说,历史唯物主义都不是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里的“推广和应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作为理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也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具有应用性质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反,那种“排解历史过程”,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
就其实质而言,它只能是自然唯物主义在现代条件下的“复辟”。
“那种排解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每当它的代表越出自己的专业范围时,就在他们的抽象的和唯心主义的观念中立即显露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10页。
在我看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圣 家族 读后感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