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污泥斗设计规范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457057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9.67KB
沉淀池污泥斗设计规范Word下载.docx
《沉淀池污泥斗设计规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淀池污泥斗设计规范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心管内流速不大于0.03m/s。
中心管下端至反射板之间的缝隙中污水流速不大于0.02m/s。
中心管下端至反射板之间的缝隙高在0.25~0.5m。
喇叭口直径及高度为中心管直径的1.35倍。
辐流式沉淀池:
池子直径与有效水深的比值一般在6~12.
池径不小于16m。
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
斜板(管)沉淀池设计:
斜板垂直净距一般采用80~100mm,管孔径50~80mm。
长度一般1~1.2m。
倾角一般采用60?
斜板(管)区底部缓冲层高度一般0.5~1.0m。
斜板(管)区上部水深一般为0.5~1.0m。
斜板(管)沉淀池一般采用重力排泥,每日至少排泥
2
1~2次,或连续排泥。
初沉池池内停留时间不超过30min,二沉池不超过60min。
篇二:
沉淀池设计的规定
沉淀池
I一般规定
6.5.1关于沉淀池设计的规定。
为使用方便和易于比较,根据目前国内的实践经验并参照美国、日本等的资料,沉淀池以表面水力负荷为主要设计参数。
按表面水力负荷设计沉淀池时,应校核固体负荷、沉淀时间和沉淀池各部分主要尺寸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
表12为国外有关表面水力负荷和沉淀时间的取值范围。
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要求,对排放的污水应进行脱氮除磷处理,为保证较高的脱氮除磷效果,初次沉淀池的处理效果不宜太高,以维持足够碳氮和碳磷的比例。
通过函调返回资料统计分析,建议适当缩短初次沉淀池的沉淀时间。
当沉淀池的有效水深为2.0,4.Om时,初次沉淀池的沉淀时间为0.5,2.0h,其相应的表面水力负荷为1.5,4.5m3/(m2?
h);
二次沉淀池活性污泥法后的沉淀时间为1.5,4.0h,其相应的表面水力负荷为0.6,
1.5m3/(m2?
h)。
沉淀池的污泥量是根据每人每日SS和BOD5数值,按沉淀池沉淀效
3
率经理论推算求得。
污泥含水率,按国内污水厂的实践数据制定。
6.5.2关于沉淀池超高的规定。
沉淀池的超高按国内污水厂实践经验取0.3,0.5m。
6.5.3关于沉淀池有效水深的规定。
沉淀池的沉淀效率由池的表面积决定,与池深无多大关系,因此宁可采用浅池。
但实际上若水深过浅,则因水流会引起污泥的扰动,使污泥上浮。
温度、风等外界影响也会使沉淀效率降低。
若水池过深,会造成投资增加。
有效水深一般以2.0,4.Om为宜。
6.5.4规定采用污泥斗排泥的要求。
本条是根据国内实践经验制定,国外规范也有类似规定。
每个泥斗分别设闸阀和排泥管,目的是便于控制排泥。
6.5.5关于污泥区容积的规定。
本条是根据国内实践数据,并参照国外规范而制定。
污泥区容积包括污泥斗和池底贮泥部分的容积。
6.5.6关于排泥管直径的规定。
6.5.7关于静水压力排泥的若干规定。
6.5.8关于沉淀池出水堰最大负荷的规定。
参照国外资料,规定了出水堰最大负荷,各种类型的沉淀池都宜遵守。
4
6.5.9关于撇渣设施的规定。
据调查,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出流处会有浮渣积聚,为防止浮渣随出水溢出,影响出水水质,应设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沉淀池
6.5.10关于平流沉淀池设计的规定。
1长宽比和长深比的要求。
长宽比过小,水流不易均匀平稳,过大会增加池中水平流速,二者都影响沉淀效率。
长宽比值日本指南规定为
3,5,英、美资料建议也是3,5,本规范规定为不宜小于4。
长深比前苏联规范规定为8,12,本条规定为不宜小于8。
池长不宜大于60m。
2排泥机械行进速度的要求。
据国内外资料介绍,链条刮板式的行进速度一般为0.3,1.2m/min,通常为0.6m/min。
3缓冲层高度的要求。
参照前苏联规范制定。
4池底纵坡的要求。
设刮泥机时的池底纵坡不宜小于0.01。
日本指南规定为0.01,0.02。
按表面水力负荷设计平流沉淀池时,可按水平流速进行校核。
平流沉淀池的最大水平流速:
初次沉淀池为7mm/s,二次沉淀池为5mm/s。
6.5.11关于竖流沉淀池设计的规定。
5
1径深比的要求。
根据竖流沉淀池的流态特征,径深比不宜大于3。
2中心管内流速不宜过大,防止影响沉淀区的沉淀作用。
3中心管下口设喇叭口和反射板,以消除进入沉淀区的水流能量,保证沉淀效果。
6.5.12关于辐流沉淀池设计的规定。
根据辐流沉淀池的流态特征,径深比宜为6,12。
日本指南和前苏联规范都规定为6,12,沉淀效果较好,本条文采用6,12。
为减少风对沉淀效果的影响,池径宜小于50m。
2排泥方式及排泥机械的要求。
近年来,国内各地区设计的辐流沉淀池,其直径都较大,配有中心传动或周边驱动的桁架式刮泥机,已取得成功经验。
故规定宜采用机械排泥。
参照日本指南,规定排泥机械旋转速度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大于3m/min。
当池子直径较小,且无配套的排泥机械时,可考虑多斗排泥,但管理较麻烦。
斜管(板)沉淀池
6.5.13规定斜管(板)沉淀池的采用条件。
据调查,国内城镇污水厂采用斜管(板)沉淀池作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积有生产实践经验,认为在用地紧张,需要挖掘原有沉淀池的潜力,或需要压缩沉淀池面积等条件下,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斜管(板)沉淀池。
6
6.5.14关于升流式异向流斜管(板)沉淀池负荷的规定。
根据理论计算,升流式异向流斜管(板)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可比普通沉淀池大几倍,但国内污水厂多年生产运行实践表明,升流式异向流斜管(板)沉淀池的设计表面水力负荷不宜过大,不然沉淀效果
篇三:
沉淀池设计计算
二沉池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后面,用于沉淀去除活性污泥或腐殖污泥(指生物膜法脱落的生物膜)。
本设计二沉池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
4.4.1设计要求
(1)沉淀池个数或分格数不应少于两个,并宜按并联系列设计;
(2)沉淀池的直径一般不小于10m;
当直径大于20mm时,应采用机械排泥;
(3)沉淀池有效水深不大于4m,池子直径与有效水深比值不小于6;
(4)池子超高至少应采用0.3m;
(5)为了使布水均匀,进水管四周设穿孔挡板,穿孔率为10%—20%。
出水堰应用锯齿三角堰,堰前设挡板,拦截浮渣。
(6)池底坡度不小于0.05;
7
(7)用机械刮泥机时,生活污水沉淀池的缓冲层上缘高出刮板0.3m,工业废水沉淀池的缓冲层高度可参照选用,或根据产泥情况适当改变其高度。
(8)当采用机械排泥时,刮泥机由绗架及传动装置组成。
当池径小于20m时用中心传动,当池径大于20m时用周边传动,转速为1.0—
1.5m/min(周边线速),将污泥推入污泥斗,然后用静水压力或污泥泵排除;
作为二沉池时,沉淀的活性污泥含水率高达99%以上,不可能被刮板刮除,可选用静水压力排泥。
(9)进水管有压力时应设置配水井,进水管应由井壁接入不宜由井
底接入,且应将进水管的进口弯头朝向井底。
4.4.2设计参数
(1)表面负荷取0.8—2m3/m2.h,沉淀效率40%—60%;
(2)池子直径一般大于10m,有效水深大于3m;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
(4)进水处设闸门调解流量,进水中心管流速大于0.4m/s,进水采用中心管淹没或潜孔进水,过孔流速为0.1—0.4m/s,潜孔外侧设穿孔挡板或稳流罩,保证水流平稳;
出水处应设置浮渣挡板,挡渣板高出池水面0.15—0.2m,排渣管直径大于0.2m,出水周边采用双边90?
三角堰,汇入集水槽,槽内流速为0.2—0.6m/s;
8
(5)排泥管设于池底,管径大于200mm,管内流速大于0.4m/s,排泥静水压力1.2—2.0m,排泥时间大于10min。
4.4.3设计计算
污水总量:
5000m3/d=0.058m3/s,单池设计流量为0.029m3/s
(1)主要尺寸计算
1)池表面积:
A=Qmaxq?
式中:
A——池表面积,m2;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q?
——水力表面负荷,本设计1.0m/m?
h。
32
A=0.058?
3600=208.33m21.0
2)单池面积:
本次设计设两座辐流式沉淀池
A单池=A208.33==104.17m222
3)池直径:
D=
D取12m。
4)沉淀部分有效水深:
h2=q,.t
t——沉淀时间,本设计取t=2h。
h2=1.0×
2=2.0m4A单池?
=4?
104.17=11.51m结合刮泥机考虑本次设计3.14
5)沉淀池底坡落差:
9
取池底坡度I=0.05
12?
D?
h4=i?
r1?
=0.05×
2?
=0.2m?
6)泥斗高度的计算:
设r1=2m,r2=1m,α=60?
h5=?
r2?
tg?
=(2,1)×
tg60。
=1.73m
7)沉淀池总高度:
H=h1+h2+h3+h4+h5
H——沉淀池总高度;
h1——沉淀池超高,取0.3m;
h3——缓冲层高度,取0.5m。
H=0.3+2.0+0.5+0.2+1.73=4.73m
8)沉淀池池边高度:
H,=h1+h2+h3=0.3+2.0+0.5=2.8m
9)径深比校核:
D/h2=12/2.0=6.0(一般为6—12,符合要求)
10)每池每天污泥量:
W1=SNt1000n
W1——每池每天污泥量,m3/d;
S——每人每天产生的污泥量,本设计取0.5L/(p?
d);
N——设计人口数;
t——两次排泥的间隔时间,本设计取4h。
10
W1=0.5?
40000?
4=1.7m31000?
24
11)污泥斗容积:
V1?
h5?
r12?
r22?
3.14?
1.73?
22?
1?
12==12.68m33?
12)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
V2?
h4?
R2?
R?
0.2?
82?
8?
22==17.6m33?
13)污泥总容积:
V=V1+V2=12.68+17.6=30.28m3
(2)二沉池进水管路计算
设计参数:
V1=0.6—0.8m/sV2=0.2—0.4m/sV3=0.1—0.2m/sV4=0.05m/sh=0.25mb=h=0.25m
池内管路的计算及校核
Qmax0.058m3/s?
0.029m3/s单池流量为:
Q,22
1)进水管:
取D1=250mm
V1=4Q4?
0.029?
0.6m/s,在0.6—0.8之间;
22?
D13.14?
0.25
2)进水竖井:
取D2=400mm
V2=4Q4?
0.23m/s,在0.2—0.4之间。
11
D23.14?
0.4
设V3?
0.11m/s,可算出中心管开孔数:
n=Q0.029?
4.2
个取5个V3?
b?
h0.11?
0.25?
4Q2?
0.42?
0.73m,取0.8m。
V43.14?
0.05则:
D4=D22?
相关热词搜索:
污泥设计规范沉淀池斜管沉淀池设计规范高密沉淀池设计规范
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沉淀 污泥 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