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体育项目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455783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78KB
中国民族体育项目文档格式.docx
《中国民族体育项目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族体育项目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刀梯上有血、有汗,也有美和甜。
爬 竿
苗族爬竿相传是纪念苗族英雄石孟子。
石孟子率领苗族同胞起义不幸牺牲。
后人在其墓前竖一木杆,以示长燃香烛,并置酒肉其上,让他在阴间吃喝。
人们以这种方法悼念英雄,久而久之,成为传统的运动项目。
现在苗族爬竿分为四种爬法。
一种“手攀法”,两手攀住木杆两脚悬空,髋关节靠住术杆靠手臂力量向上攀爬。
二种手脚并用“抱杆爬”。
三种为“倒爬法”,即头朝下,脚向上手脚夹住杆子倒爬。
四种“爬蹬杆”,即两脚抵蹬木杆,两手攀住杆子,好像蹲在地上走路的模样。
爬竿比赛前,要立两根大小高矮均等的杆,比赛时四种爬法一气呵成,先爬完者为第一,也有分项的单项比赛。
3.傣 族
斗 鸡
斗鸡为西双版纳傣族群众广泛喜爱,在与老挝、缅甸、越南、泰国等国的斗鸡风俗相互交融中,形成了版纳傣族独特的斗鸡文化。
参赛斗鸡最后由两名沙壮的赤膊“导鸡手”抱上擂台,他们分别把握住一只斗鸡,让它们怒目相向,待“剑拔弩张”到火候时,一松手,激烈的搏击开始了,将对手蹬下擂台的鸡就是胜者。
丢 包
丢包是傣族节庆期间举行的一项体育活动,用约16厘米见方的布袋盛满棉花子或其他粒状物,一条l~1.3米长的布带垂在一角,男女各若十人立在场地两边互相对掷,接不到包者受罚。
这种活动往往又成为男女青年寻爱寄情的极好机会。
4.侗 族
毽 球
毽球源自侗族、苗族、水族同胞喜爱的体育活动“手毽”。
手毽是劳动人民在田间播种水稻时,由扔接稻秧的一系列动作启发下诞生的,是侗族带有社交性质的体育项目。
毽球的技法以踢、触为主,可用头、脚及身体去接球,但不能用手臂触球,比赛采用三局两胜每球得分制,其打法类似于藤球、排球。
毽球比赛场地的布局酷似排球场,是长11.88米、宽6.1米的长方形,场地四周2米以内不得有障碍物,比赛场的上空从地面量起,至少要有6米的无障碍空间。
毽球由毽毛、毽垫构成,是用四支白色或彩色鹅羽成十字形插在毛管内,与下部毽垫连接而成。
侗 拳
侗拳是湖南侗族的一个拳种,流传在新晃、通道、正江3个侗族自治县的侗乡。
据传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从外地到侗乡来避难的一个武士,病例在侗寨“鼓楼”里,受侗族青年杨文先的照料护理痊愈后,武士为报答杨文先的救护之恩,将武术传授给杨,经演变而成今天的侗拳。
侗拳讲究内练“心、神、意、气、力”,外练“手、眼、身、腰、腿”,特点是近身短打、发劲猛,擅长手桥功夫,少脚法,转身灵活四面出击;
步形走“田”字形和“凶”字形;
拳路紧凑,通常能在一张2米见方的桌上演练套路。
练功方法有:
拳面(锋)功、指掌功、桩功、腰腹功、排打功等。
5.哈尼族
打磨秋
打磨秋是哈尼族传统体育活动。
磨秋,用一根比较坚硬的木头栽在寨边的草坪上,2米左右高,顶部稍细。
以作轴心,再用一根横木杆,中间凿凹,架在轴上。
打磨秋时,横木两端各伏一二人,既可伏在杆上池可骑在杆上。
先是抵杆来回旋转,继而一头升起一头落地,此起彼落地旋转荡悠。
竹筒舞
“竹筒舞”流传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励阿南朗河拾村及景洪县勐宋乡的哈尼族僾尼人中。
竹筒舞主要是在“耶苦扎”(播种节)时跳。
“耶苦”相传是一个人的名字,“扎”有吃之意。
民间有这样的传说:
“很早以前,哈尼人种的稻谷发生了虫灾,禾苗几乎被吃光,人们求神祭龙也无济于事。
有一个名叫阿培明耶的老人,他有一个儿子叫耶苦。
耶苦非常聪明,智慧超人,对药草有很深的研究,他用很多草制成了一种药,把害虫消灭了。
他死后,人们很怀念他,因此每年播种完后都要杀猪宰鸡敬献他。
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耶苦扎”节。
6.壮 族
抢花炮
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
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由于有强烈的对抗性、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湘、鄂、渝、黔等省边境地区有着雄厚的雄厚的群众基础,深受该地区少数族同胞的喜欢,所以,数百年来长盛不衰。
投绣球
投绣球是广西壮族人民的一项传统体育游戏,它的历史悠久,最早出现于2000年前绘制的花山壁画上(见《宁明花壁画资料汇编?
宁明花山临摹》),但当时是用青铜铸制的兵器,用于甩投,称为“飞砣”,多在作战和狩猎中应用。
后来人们将飞砣改制成绣花囊,互相抛接娱乐。
到了宋代,逐渐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媒介。
现“抛绣球”仍广西百色、柳州、南宁、河池等区流传。
7.东乡族
拔 棍
“东乡族拔棍”今天在贵州体育馆精彩上演。
“东乡族拔棍”,是一项具有东乡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源于东乡族牧童放羊时的夺鞭杆,它与放“炮嘎”、唱“花儿”一样成为放羊娃重要的生活乐趣。
这项把柔韧性、协调性和激烈的对抗性融为一体的民间体育项目,体现了当地人机智勇敢、用于拼搏的民族精神。
踢毛牙
用一撮山羊毛和两枚麻钱缝制的键子,可用脚尖、脚侧、脚背踢出16种花样如“出”、“趄”、“歪”、“侧歪”、“盘”、“跶”、“宾”、“隔”、“跛”、“占悁”、“占脚背”等,一般两人对赛,也可多人分组对赛。
赛法有“十席”、“五席”两种,即每个花样踢十下或五下,以连续先踢够所有的花样者为羸,输方必须给羸方“丢毛牙”,做服役性跑腿,即在羸方前面,附身拾键子。
8.鄂温克族
抢 枢
抢枢是鄂温克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项民间民族体育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这项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逐渐被人们淡忘。
近几年,在鄂温克旗有关部门的重视下,抢救发掘整理了这项运动,制定了详尽的标准,完善了比赛规则,使得这项运动得以传承。
抢枢这项运动场面激烈,竞争残酷,比赛中可以用摔、搂、推、抱等动作,速度快,可看性强,是一项非常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我的总结就是——中国式的橄榄球。
摔 跤
摔跤是鄂温克族比较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通常在青壮年聚集的场合或劳动休息时进行摔跤,他们不分体重大小来较量气力,锻炼了身体同时用娱乐的方式调节了自己的心情。
在敖包会和重大节日时,各地的摔跤手们也赶来聚会,参加摔跤比赛,人数达数十人。
9.羌 族
舞麻龙
舞麻龙原是祭神中的一项活动,现为健身娱乐项目。
参加者为九男八女,每人腰间系一串铜铃,各执一根彩棍。
男的彩棍顶端用麻扎成龙头,拖着的麻髯为龙身。
女的彩棍顶扎彩球与彩带,下面还镶着铁环扣和铜铃。
锣鼓声起,麻龙飞舞,花棍旋转,龙击花棍,球戏麻龙。
铃声、铁环声、鼓声、呼喊声,交织一起,气氛热烈。
经过改进,该项运动有耍花棒、龙凤相会、神棍戏麻龙、跳神棍、麻龙吹彩霞等套路。
推 杆
推杆,是用一根长约一丈,手臂粗细的木杆,一人紧握一端,并将木杆骑在两脚之间作为守方,另一人握住另一端用力向前推,作为攻方。
攻守双方面对面,木杆保持水平线,以十秒钟内能否推出划定界线定胜负,攻守双方轮换位置,一般采取五局三胜制。
据传古羌时用此方法推选大力武士,而民间在婚礼时用推杆来测试新郎能力。
10.回 族
木 球
木球是回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时“打篮子”“赶毛球”活动演变而来。
比赛在长40米、宽25米的场地上进行。
每队上场队员5人,手握击球板,运用传、接、运、抢和击球射门等技术,避开对方防守,将球击入对方球门得分。
全场比赛时间40分钟,每半场时间为20分钟,两半场中间休息10分钟。
木球比赛近似曲棍球和冰球。
运动员持击球板快速奔跑、传接配合,被击出的球快速飞出,瞬间入门得分。
木球竞赛显示个人高超技巧与集体配合默契,深受回族青少年喜爱。
耍中幡
耍中幡是北京地区回族中喜闻乐见的传统游戏。
相传中幡源自佛教法器的“幡”,为佛门八宝之一,中幡由杆伞盖旗组成,全长3丈多高,上有3面旗,中间的叫飞旗,两侧的称小旗,旗下有3把伞。
中幡上一般有6个长方形的竹圈,俗称“拍子”,大小不同,音响各异,悦耳动听。
11.朝鲜族
顶罐走
顶罐走路是朝鲜族妇女的生活习俗。
朝鲜族妇女以吃苦耐劳著称,她们从儿时起即开始学飞顶罐走路。
在长期的锻炼中能做到顶罐不用手扶,走起来自然轻松,大方而有节奏。
每逢节日,朝鲜妇女还身着各色彩裙。
“顶罐走”即由此而来。
“顶罐走”类似竞走。
有80米、100米、200米和400米接力走及障碍走等,比赛时可利用田径跑道,设起点和终点,在发令员“各就各位”中,参加者要将水罐放在起跑线上站好位置,“预备”声落,将水罐置于头顶,“走”字喊出后,按规定路线快速前进,比赛令起不得抢行,抢行两次按犯规取消比赛资格。
行走过程中,水从罐中溢出以及水罐跌落等以犯规论。
“顶罐走”也可通过各种不同的动作与队形换来进行表演。
跳 板
跳板是一项朝鲜族的传统综合类女子体育项目,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省朝鲜族聚居地区,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等节日举行。
伴随着有节奏的踏跳,身着彩裙的朝鲜族少女,优美地在空中表演旋转、空翻等各种动作。
这就是生活在松花江畔朝鲜族妇女喜爱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
12.景颇族
圣碟碟
“圣碟碟”是,景颇族成年男女在节假日或婚丧嫁娶的日子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
景颇族把这种活动叫“圣碟碟”。
“圣碟”的具体做法和打法是,把一根约10厘米粗,20多米长的竹子,削去多余的竹梢枝丫,保留竹尖,再用一细竹篾把准备好的物品系在竹尖上,然后把竹竿栽在空地上,这时,竹尖上的物品迎风摆动。
此外,也可把物品挂在树梢上。
“圣碟碟”做好后,男子们就在各自的铜枪上装药填弹。
之后,就瞄准目标“砰砰”打个不停。
打时,只准打系物品的细竹篾或细绳。
谁把绳子打断使物品落下,谁就取胜,奖品就是被他打落的物品。
“圣碟碟”是景颇族男子自己枪法的炫耀。
格畅堵
《格畅堵》是景颇族传统竞技类体育表演项目,是以两个寨子分别出一个男女混合代表队,进行置“格畅”和打“格畅”的娱乐性竞技项目,在优美的景颇音乐旋律和歌曲中,分“出场、传统打法、民族技巧和现场技巧相结合打法、传统力量型打法”等几种动作进行竞赛,具有独特性、技巧性、娱乐性和观赏性。
比赛共分四局,以击倒格畅最多最快的一方为胜。
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有男子单人击打、女子单人击打、男女混双击打、并且男女击打过程中双方男、女队员都要做同等的带有一定难度的技巧性动作,如男子前滚翻、空翻、飞脚踢腿、女子倒退、甩动银泡回旋转、加前桥等,如双方出现平局时由各方出一名队员做远距离击打,先击倒的为胜。
13.黎 族
赛 牛
赛牛是一项锻炼少年勇敢顽强精神的传统体育活动。
方法为:
参赛者在草坡或荒地上划出一定的距离(距离长短由双方定),各人坐在自家的水牛背上,用鞭子或树枝赶着牛跑,看谁坐得稳而牛又跑得快的为赢者。
荡转车
东方市中沙地区的黎族村寨流行着一种“荡转车”的体育项目。
每年的“三月三”期间都开展此活动。
转车架在高6米的木架上,可乘坐数人不等,视具体比赛规则而定。
青年男女坐在车上旋转,口呼“嘿、嘿”一齐出力,使转车旋转不止,在规定的时间里,以荡转次数的多少而决胜负。
14.纳西族
东巴跳
纳西族传统的体育活动很多,主要有打秋千、打磨秋、赛马、摔跤和射箭打靶等;
但属纳西族独有的体育项目是纳西族的“东巴跳”。
东巴跳:
由于过去纳西族信仰东巴教,所以东巴跳多在东巴教的各种祭礼和节日,以及婚、丧活动中出现。
原来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经改革后,东巴跳基本已成为一种以练武为主,文体结合的运动形式。
打磨秋时,横杆上两端各有一或二人,交替蹬踏地面,使横杆上下起落旋转,同时,在杆上做回转翻滚,以腹贴杆四肢悬空,在旋转到地面时,进行伸手拾花等许多技巧动作。
打磨秋规则:
磨秋横杆两头的人数相等,可两人打或四人打。
开始时将横杆摆平,双方在横杆的两端推转磨秋,而后先由一方跃爬上横杆。
落地一方用脚蹬踏地面,横杆便腾地上升,飞转不停。
15.蒙古族
射 箭
射箭,是蒙古族古老久远的一项竞技运动。
它源自于蒙古族早期狩猎时代用弓箭自卫和猎获野兽的活动,后来在作战中他们又用弓箭射杀对手。
在成吉思汗时代射箭比赛已经出现,成为蒙古族一种竞技娱乐活动和蒙古民族擅长的武功之一。
赛 马
蒙古马和阿拉伯马曾是世界两大名马,蒙古马就是蒙古族长期精心培育的优良马种。
蒙古族爱马,赛马也是男女老幼最喜爱的活动。
蒙古族赛马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参加。
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一起上阵,直线赛跑,其距离40、60、80、华里不等。
为了减少马的负荷量,不论老少,大都不备马鞍,不穿靴袜,只着华丽彩衣,配上长长彩带,显得格外英武。
16.满 族
扔沙袋
扔沙袋是满族民间练习武术和摔跤的辅助性游戏活动,多人单人都可练习,能增强体质和臂力,有一定趣味性。
沙袋是由结实的粗布、白帆布和麻袋缝制而成的,内装沙子、豆子或高粱。
有方形和圆形两种,重量和大小根据游戏者需要而定。
游戏方法有自扔自接、两人互扔互接和几个人集体扔接、翻身扔接,举脚扔接、穿裆扔接、腋下扔接、换手转身扔接、背后换手扔接等。
几个人一起游戏,可以同时扔接一个或两三个沙袋。
这样互相穿插扔接,以增加运动量和运动的速度。
沙袋用作武术练功方面,可以放在结实的桌上、板凳上或地上,用手掌或拳头击打、拍打、切击,以增强掌或拳的击打力量。
珍珠球
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由模仿采珠人的劳动演变而来。
珍珠,满族称“尼楚赫”,满族人把珍珠当作光明和幸福的象征。
满族先世女真人曾在牡丹江里采珍珠。
满族人民群众中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采珍珠的传说,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以模仿采珍珠生产活动为内容的儿童游戏和体育活动。
“采珍珠”这项体育活动来源于满族民间,运动器材比较解,场地的选择也不严格,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适合在山区和农村开展。
至今,在一些满族聚集的村屯,仍有开展这项体育活动的习惯。
17.土家族
打飞棒
打飞棒为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产生的历史年代久远,传说是勤劳勇敢的土家族人民为保卫劳动果实不受野兽、鸟类的损害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方式。
现已形成了整套表演竞赛项目。
打飞棒的场地最短30米,宽5米以上;
所用的器材均是用杂木制作,一根长棒长70厘米,粗约3、4厘米;
数根长约20厘米小棒。
比赛方式一般是两个人对抗,(人多亦可分组进行)。
比赛时间不限,以双方约定好的成绩,结束比赛。
竹铃球
竹铃球,顾名思意是用竹编成带铃的竹球,滚动起来铮铮作响,震撼土家山寨,竹铃球是土家人的精灵。
打竹铃球以一块平地为场,置有两个篮、筐,双方以掷球人篮入筐为胜。
可男与女比,也可男女混合组队;
可以双方人数不等;
还可根据水平高低调整比赛规则。
此项目竞技性强,趣味无穷,少男少女尤为喜爱。
笛声一响,场上人声鼎沸,竹球滚滚、铃声铿锵、生机勃勃。
土家先民把竹铃球比赛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后代去竞争、进取、学会与同伴合作、净化、升华土家族之魂魄。
土家人将进一步开发、推广竹铃球,他们深信:
独具魅力的竹铃球将飞出土家山寨,跨越武陵山区.成为华夏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
18.瑶 族
人 龙
“人龙”一般由17人组成,构成八节,每两人组成一节,一人站立,另一人跨于其肩,向后仰头搭在后一组跨者的腿上,并双手扶住其双脚,后一组站立者双手扣住前一组仰卧者的胸部。
这样各组前后互相连接是为“龙身”。
最前边一组的站立者由另一人紧贴胸前,双腿反夹其腰下部,是为“龙”头,有时站立者肩上还坐一小孩。
最后一组的骑者身向后仰,悬空摆动,是为“龙”尾。
运动时,由“龙”头领先,作“之”字形、圆形、弧形的路线走动,速度或快或慢。
每个运动员靠脖、肩、腰、腿的力量互相配合,协调行动,可以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和集:
体主义精神。
打陀螺
打陀螺,是瑶族群众喜爱的一种群众性文体活动。
岁末时节,他们到山坡上砍回光照足,水分少,身干直的栗木、油茶、脱皮龙等树干,精心砍削成陀螺。
陀螺顶部平滑,脚尖锲有铁钉,用树皮搓成的绳索缠绕旋放,旋转时间长的可达十分种。
儿童玩的陀螺重半斤左右,成年人玩的陀螺重一至三斤,并用颜色染成红、黄、蓝、绿、青等色,所以成群旋放时,五彩斑斓,耀眼夺目,十分好看。
新春正月,是瑶族社员打陀螺的月份。
19.藏 族
风 筝
藏族风筝虽然它的形态单一,菱形平面,但是它的图形丰富,具有争斗玩耍的功能。
在很久以前雪域高原就有许多民间广为流传的游艺,其中的风筝有它别具一格的特点。
按以往的习俗,放风筝的季节一般为每年的秋季中旬间,问一些老者就可知一二。
为何认为秋天才能放风筝,因为卫藏地区这时风力较足。
放风筝时间过早会引起农民的非议,说放风筝的时间早了秋季就过早终结。
比如:
庄稼和果树的叶子过早的凋落。
一般在藏区的各个地方都有放风筝的习俗,但最集中的在拉萨和日喀则的各城镇中。
赛耗牛
相传在唐朝初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迎亲、娶亲队伍到了玉树后,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其中有精彩的赛马、马球、射箭、摔跤活动,令久居深宫的文成公主及送亲的官员大开眼界。
尤其是黑、白、花各色牦牛组成的赛牦牛活动,更让人们惊奇不已。
文成公主等异常欣喜,忘却了背井离乡的忧愁,松赞干布便诏定以后每年赛马的同时举行赛牦牛这一富有情趣的活动。
赛牦牛一般由一个部落或地区发起,邀请邻近部落参加,也有闻讯后从百里之外赶来参加者,受到邀请的部落立即准备,选取派优良的牦牛和骑手,由长者召集人世间人研究对策,比赛选拔,驯养调教赛牛,以求在比赛中夺魁。
20.维吾尔族
打嘎嘎
维吾尔族人有时称这种游戏为“瓦来”,这种游戏一般四五个人一起玩。
打”嘎嘎“就是将一根长约30厘米、粗3厘米的木棒,两头削尖,状若苦瓜,置于地上,然后双手紧握一根棍子,轻敲木棒一头,俟弹起约半米高时,抡圆了棍子,”嘎“的一声将木棒击向空中。
打得最远的为赢家,打得最近的为输者。
这种游戏多在秋冬季玩,以此锻炼青少年的敏捷,有利于身体健康。
叼 羊
叼羊是西北地区维吾尔族和许多兄弟民族中普遍盛行的体育游戏活动,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被誉为“草原上勇敢者运动”。
叼羊比赛,一般是选用2岁或3岁的健壮的山羊,先割去头和四蹄,紧紧扎住羊的食管,再放到清水中浸泡或向羊肚中灌水。
这是为了使有一定重量,和增加羊皮坚韧性,不易在剧烈争夺中被扯烂,参加叼羊比赛的骑手,事先都安排好助手。
一个人要在十几名强手中单打独斗夺得羊,还要冲出重重包围,所以,要想获胜是有相当难度的,一般是一个队与另一个队的集体较量。
每一个队的众多骑手,要有战略战术,首先是要有明确分工,如有的人专门负责一马当先,冲群叼夺;
有的人负责掩护;
有的人是专门追赶阻挡对手,各司其责。
一旦夺得山羊,同队的伙伴有人向前拽缰绳,抽打马背,前拉后推,左右手护卫,才有可能顺利冲出对手设下的重重包围,把夺到的山羊先放到规定的地方,以获得胜利。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民族 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