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448807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57.07KB
有效课堂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
《有效课堂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课堂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案例:
几种常见的教学目标设计:
(一)(目标制定不全面,没有过程方法目标,案例)二年级上9.《欢庆》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0.《北京》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热爱祖国的意识和感情。
(二)(重点不准确:
案例):
三年级《蜜蜂》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4个生字及词语。
2.了解法布尔的试验做法及结论的推测依据。
3.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及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弄清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法布尔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原因剖析:
究其原因,一是我们的教师对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所起的定向、诊断、矫正等作用认识不足,以为目标只是教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和作用,当前有一定数量的的教师备课不从制定目标开始,教学目标往往是最后镶嵌上去的内容,本末倒置。
二是对课标的阶段要求不很明了,心中无数自然就教无方向,学也盲目(例谈能力体系的制定);
三是没有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不知道本篇课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所以,教学思路混乱也就不可避免了。
(案例:
当前流行有感情读,便不管什么题材、什么文体,一律重点设计读。
如二年级下册31课《恐龙的灭绝。
》一课,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讲述的是科学家关于恐龙灭绝的种种猜想。
文中并没有更多的人文内涵,低年级重在识字的基础上发展一些科学意识即可。
如果训练可以发展学生的口语能力。
如学生理解课文后创设展览室等情境,让学生做个讲解员,或小恐龙的自述等。
但“重读”思想却让我们使劲地设计从字里行间里寻找情感因素设计教学:
针对第二自然段“一种说法是,有一段时间,地球上突然变得十分寒冷。
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它们不能像蛇和乌龟那样,借冬眠来躲避寒冷。
加上恐龙身上没有皮毛来保暖,它们耐不住严寒,就慢慢地消失了”,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恐龙生活环境的恶劣,用换词法体会“十分寒冷”“耐不住”等词,在学生说出“特别寒冷、极其寒冷”,恐龙“受不了、忍不住”后,教师有的用语言创设情境,有的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呼呼的北风刮过树梢,温度已经达到零下40多度,泼出去的水顷刻间变成了冰,一只只恐龙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抵挡,都冻僵了”。
在学生沉浸于那时那景中后,教师便顺理成章的让学生把恐龙的可怜用读表现出来,于是学生一遍遍近于悲惨地读,于是一篇关于恐龙灭绝的科学小品文婉然成了“悲惨世界”,令人揪心。
)
传统教学目标陈述的方式及弊端:
主要问题:
第一:
在表述教学后学生要能“做什么”时,使用意义含糊的词语。
如“懂得”“理解”“认识”“掌握”“体会”“加深体会”“进一步认识。
”这是最常见的问题。
第二:
由于教师普遍缺乏分类思想的指导,因而陈述的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
现大多教师常将目标分为三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由于知识能力与过程方法界限不清,在实际操作中有时顾此失彼。
第三:
目标主体的偏离。
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最常用的句式是;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使学生掌握……,使学生认识……“使能”使目标主体发生了偏差。
良好陈述的目标的标准:
第一,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或态度)教学目标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应陈述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或会说什么。
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一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
用一些行为动词将会做什么和会说什么具体化。
一年下册《胖乎乎的小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拼音:
利用拼音读通句子,读准生字的音。
能看拼音写句子(爸爸会画画。
2.字词:
认识13个字,会写6字。
理解“看、画、笑、会”的意思。
3.课文理解:
(1)能独立找出课文中分别描写兰兰的小手为家人做了什么的句子;
(2)会读疑问和感叹的语气。
4.句式:
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课文的内容。
因为兰兰替爸爸拿拖鞋,所以爸爸喜欢兰兰的小手。
因为,所以妈妈喜欢兰兰的小手。
因为,所以姥姥喜欢兰兰的小手。
因为,所以大家都喜欢兰兰的小手。
1.会用形近字比较法、加一加的方法记忆生字。
通过给四会字组词或联系实际说句子理解四会字、运用四会字。
2.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读出句子中“?
”“!
”的语气。
3.通过读出文中人物的情感,体会尊敬长辈、为长辈做事的快乐。
体会尊敬长辈、为长辈做事的快乐,有帮助他人的愿望。
目标还应包括:
分析学生和环境、作业目标、评估工具、修正与补救教学。
问题二、工具性问题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强调的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整合。
而当前课堂教学有的教师有“人文当头”,忽视工具性的倾向,导致语文教学缺少语文味,如在“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哪里让你感动?
”等问题支持下,大多教师把大多精力用在了引导学生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揣摩文章的情感态度上,
如一年级的《我多想去看看》,课文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
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山里孩子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
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许多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时,干脆把课文扔到一边,而是展示了许多有关北京风光的图片,如,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亚运村、故宫、长城、颐和园,播放升旗的视频。
再辅之以《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
这样的教学的效果即是学生通过这节课认为北京很美好,个人很向往。
而不是从语言文字中发现山娃的对北京的向往与猜想,而“沿着弯弯的小路”“走出大山”“遥远”“非常壮观”“多想”这些有着表现力的文字,
老师们没给学生平心静气地品读的时间,品味语言文字中的“冷、暖、悲、喜”,想像人物的“情感、心意”,这样的“游离于课本之外”的教学,所谓“得‘意’忘‘形’”,要加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工具性,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扎扎实实听说读写训练。
国家教育部总督娄湘生说:
“语言文字是载体,语文课的目的就是认识载体,不是分析载体载的那个玩意儿。
”“当前的语文教学必须克服偏重人文性倾向,还要以工具性为语文的最基本属性”。
“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以本为本、以读为本。
”
例谈斯霞老师的讲“笑嘻嘻“这个词。
她对学生说:
“你们看老师的脸上怎么样?
”学生们都说,老师脸上笑嘻嘻的,由于老师的表扬,个个学生都自然露出笑嘻嘻的样子。
她又问,“除了笑嘻嘻,还有什么词可以表示笑呢?
”有的说“笑哈哈”有的说笑呵呵。
她问,笑哈哈和笑呵呵有什么不同?
孩子们很积极地回答:
笑哈哈,张大嘴,笑呵呵,嘴张得不那么大。
又问,那么和笑嘻嘻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说,笑哈哈,笑呵呵都有声音,笑嘻嘻没有声音。
要设置语言载体。
我们要经常关注三个“点”:
一是找准听说读写的附着点。
二是洞悉情感发散的栖息点。
三是发现价值引领的切入点。
这三个“点”是相互渗透与交融的,并不孤立存在,只是因其训练价值而有所侧重。
例如:
讲读课中的读,要读出层次,一个基础:
认真解读教材,结构化,形成大问题(1—2个)。
四个步骤:
找:
(找句段)抓:
词、句。
说:
体会(说你是怎么理解词语的,体会人家为什么这样谴词造句的)读:
读出感情
(一)目标定位
布鲁姆曾说:
“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因此,目标定位的基本要求是:
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基础,体现文本特点。
力求恰当、全面、明确;
力求达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适度:
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成。
[案例3]:
四年级上册《检阅》“劝他不去?
要不把他放在队尾?
再不就把他藏在……”语段的教学设计。
许多老师都习惯这样设定目标:
让全班同学都有感请地朗读下来。
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但很多老师都设定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目标。
有位教师设定的目标是:
能有感情地朗读一组连续的问句。
这篇教材中最有语言特点是这组连续的问句。
让学生读好,是有可能的。
因此,教师需要考虑的是:
如何让教学目标定得切合实际。
2.具体:
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可操作,可检测。
[案例4]:
《桂林山水》情感目标的比较
目标一:
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
这样的目录不太好检测,不太好操作。
学好课文,要爱长江,爱黄河,比较空洞。
目标二:
有漓江这样美丽的山水而自豪,产生去桂林山水游览的愿望。
孩子朗读时是否有自豪感就可以进行检测。
尤其是“产生去桂林山水游览的愿望。
”在课后可以检测。
为桂林培养了潜在的游客。
3.全面:
目标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其实,这三个纬度合在一起说比较合适。
[案例5]:
《我是什么》的教学目标描述
人教版教参中的教学目标:
①认识11个字。
会写8个字;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知道云、鱼、豹子、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以上目标中,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对于学生选择的段落很难调控。
第三点的目标属于科学知识,不属于语文范畴。
一位年轻的优秀教师在嵊州上课《我是什么》,片断如下:
(1)读读第一自然段。
找找“我会变?
这段我变成了什么?
(2)教师:
穿白衣服的云叫什么?
(生词卡片:
白云)穿黑衣服的云叫什么?
有没有更好听的词语?
乌云)披着红袍的云叫做什么?
它还有更好听的名字,叫什么?
红霞),霞就是云的意思。
红霞还分早上的,叫什么?
朝霞)傍晚的红霞叫什么?
晚霞)
(3)教师:
你喜欢穿什么衣服的云?
学生1:
我喜欢红霞。
教师:
你想不想看红霞的图片。
(2张)
学生2:
我喜欢乌云。
听听他怎么说?
因为我们这里很久没有下雨了。
学生3:
我喜欢白云。
原来我们都很喜欢,我们把这个句子来读读。
(4)教师:
学习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我又变成了什么?
(雨、雹子和雪)圈出来,你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教师出示图片。
三者落下来样子是不是一样?
看大屏幕。
(看三者的视频。
三者落下来有什么不同?
我们回到课文找找,哪些句子写出了落、打、飘的句子。
学生想象,教师:
如果你是雨,变成水珠落下来,你想落到什么地方?
学生:
落到有花有草的地方;
落在小朋友的伞上,就像滑滑梯一样。
再听听怎么读这段。
先让学生判断,然后填入具体语境中。
这位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①积累有关“云”的词语,联系生活经验感受“云”的变化美,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②在媒体创设情境中,亲历雨、雹子和雪的场景,了解水的变化,体会落、打、飘的用词准确,并运用“落、打、飘”选词填空。
据上可知:
一个老师课上得好不好,与教学目标具体不具体有密切关系。
教学目标具体化,把教学过程板块化:
我这个环节做什么?
那个环节做什么?
下步做什么……。
这样,在课堂中,就容易带着孩子往目标走,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上随机应变。
(二)内容选择
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我们应当教什么?
教学的内容孩子已经知道或者根本掌握不了,那么有效性就值得怀疑。
语文学科的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学作“二度开发”。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应当选择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1.从文本角度考虑。
当我们采用一个文本来教学的时候,要想一想这个文本对我们班学生来说,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对我们班学生来说,什么最具有价值。
[案例6]:
三年级下册《检阅》
你会怎样选择以下教学内容?
①“这个小伙子真棒!
②“这些小伙子真棒!
这两个内容之间存在三种关系:
一是这个小伙子重这些小伙子轻;
二是这个小伙子轻这些小伙子重;
三是这个小伙子和这些小伙子相等。
在这两个内容之间,应该选择第二个答案。
课文里“这些小伙子真棒!
”另一个观众纠正说。
如何引导班上的学生讨论哪个内容更有价值?
教师心中要有底:
怎么对待残疾人?
我们更多地能学到什么?
我们学到的是如何对待残疾人,不能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别的情况。
本篇课文中5个问句的开发和使用,能帮我们换位思考:
这5个问句的价值在于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对待残疾人,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怎么对待有残疾的同学,如何换位思考,体谅别人。
此外,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发展,对小学生来说,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学习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
[案例7]:
《盘古开天地》原文: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
做语文课件,这个时候要体现在语言文字上: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在这里,有对子,整齐中有变化,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
主要目的是告诉孩子规律,整齐而有变化。
让孩子在想像说他的眼睛变成了什么?
他的牙齿变成了什么?
[案例8]:
《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天又来了……”你觉得这一段话中有多余的话吗?
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
这时候,如果只摘录好词好句,就容易把好词好句变成孤立了。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段落背诵下来。
2.从学生角度考虑。
一是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
二是学生的已有基础是什么?
需要提升的又是什么?
比较两位老师的课,学生原有的基础,课堂上提升的什么?
[案例9]:
四年级下册《纪昌学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①学习要谦虚
②学习要刻苦
③学习要练基本功
④学习要刻苦要练基本功
学完课文,让学生写一句话,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文主要告诉我们学习要练基本功。
假如教师不教学课文,80%的学生会说学习要刻苦。
这篇课文教与不教不一样,要提升的是苦练基本功。
[案例10]:
《三个儿子》
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班里举手的人不多。
老爷爷年纪大了,只看见一个儿子。
那好,你说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孩子呢?
教师努力寻求与孩子之间的共识,承认也只有一个儿子,然后让学生说。
翻着跟头的孩子。
一桶水,妈妈都拎不动,孩子怎么拎得动?
读读课文,一桶水够用吗?
妈妈拎不动,孩子小,更加拎不动。
根据学生顺势而下,孩子可能只能走三步;
可能只走2米,为什么还要帮妈妈呢?
学生4:
孩子走两步,妈妈就可以少走两步……
没有不出错的课堂,实际是有问题。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往前走,这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
《水知道》的案例
(三)加强理论水平,让教学设计更加科学。
(指导怎样教的问题)
理论不是没有用,是()。
——肖川。
我们学习理论都如如小鹰学飞,学会
了高高兴兴地走下山去。
如考课标,有答100分的,但实际指导能力却无从下手。
我们要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个人的知识素养(自己水平有限,写材料眼高手低;
指导让人更容易听得懂,做得到),这样才能使教学思路清,效率高。
例如,教学心理学。
抛锚理论,注意的特征,记忆的特征。
(发短信,刘儒德。
沉锚效应:
假设现在请一组人都回答两个问题:
1.土耳其人口超过3500万吗?
2.你猜土耳其人口有多少?
1.土耳其人口超过1亿吗?
结论:
前面的信息会限制后面的选择。
教学中的“锚”在何处?
1.在课堂问答中,教师提问是锚。
2.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锚。
3.在问题解决中,例题是锚。
4.在作文教学中,范文是锚。
要注意锚的正负作用。
教学中范例要多样性、抽象化。
知识要存在于情境之中。
课时与位置序列效应:
80分钟
25
30
40分钟
20
10
20分钟
2
8
高效期
低沉期
1.在高效期教新知识。
2.避免在高效做其他活动。
如交作业。
3.把低沉期交给学生,可讨论或参与。
4.在高效期做总结。
回顾的价值不如总结。
再如,语文生字教学的设计原理。
(大和太)教学设计问题
当前教学设计有明显的局限性,缺乏现代学习论基础。
大多设计凭借经验或外出学习模仿(因此有许多教师说近一段没有外出学习,不会上课了之说),而不能依据科学的理论设计教学。
识字教学
美国的心理学家加涅在1974年推出了《教学设计原理》,他把学习结果分成5类,
1.言语信息:
指可以用言语符号或文字符号表达的信息,包括:
符号,如
知道书的英文是“book”,事实,如知道一星期有七天等。
2、智慧技能:
指用符号对外办事的能力。
学生理解与运用概念、规则进行逻辑推理。
3、认知策略:
指运用规则调控自己的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的能力。
如在打电话时,为了记住要拨打的电话号码,在打之前,先重述几遍。
这种重复的方法被称为复述策略。
4、动作技能“指运用规则调控自身肌肉协调的能力。
如婴儿学会发”猫咪“音。
5、态度:
指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倾向。
汉语拼音的学习和识字是属于言语信息中的“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
人的一生要记忆大量符号,如学习汉语,要记忆3000——5000个汉字。
其心理机制是人为联想。
其学习的基本规律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等概念来解释。
A、
扩大目标物的有关特征。
如教“大”和“太”字的区别时,把“太”字
和一点加以强调。
B、对比,如教字母“b”“d”进行对比。
C、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
D、强化与反馈。
如有些字音的平翘舌,让学生反复感知这些音,并对发音正确与否提供反馈与纠正。
还可以采取精加工策略:
指对记忆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记忆术是典型的精加工的技术。
语文识字教学
一位教师在教“能”字时,说“能”是左右结构,右边像两个“七”字,教师板书后,让学生抄写,结果许多学生在作业本上将“匕”写成“七”。
有经验的教师在出示“能”之后,这样来教,
师:
这个字是怎样的结构?
右边部分跟什么字差不多?
但又有什么区别?
生:
左右结构。
右边跟两个“七”差不多,但不相同——七的第一笔是横,匕的第一笔是撇,七的第二笔竖弯钩在一横的中间,而匕的竖弯钩却在一撇的左边。
现在我们先书写这个字,再默写这个字。
第二,教学设计侧重教,即教师的行为,忽视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三,缺乏系统观。
对教学目标、过程、方法、媒体、教学结果测评等教学的诸方面缺乏系统考虑。
每节课课前是否想过,本节下课前如果用5分钟检测学习结果,我应设计哪些内容,学生会完成的怎么样?
再次,对训练方法缺少设计。
训练方式因训练目标和语言载体的不同而千变万化。
譬如,从训练对象的多少看,有个别训练,小组训练,全班集体训练;
从语言的运用形式上看,又有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
口头语言训练主要有朗读、背诵、复述、讨论、回答、对话等形式,书面语言训练主要有默写、连线、填空、写词、练句、仿写片断等形式。
但无论选择哪一种训练方法,都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趣味性和语言训练的实效性。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新的内涵。
比如,把机械的、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练习变成动态的语文实践。
训练如果进行得好,就能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三、过程展开
教学应当遵循教学规律,由浅入深,深入展开;
让孩子亲历过程。
1.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学生学习状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
“自主”主要指自觉主动。
自己做,你想怎么样就怎么做。
教育学上的自主是自觉主动,勇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2.当前的趋势:
一是走向语言学习;
二是走向学生文本。
3.经历探究的过程。
把学生过程变成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形成正确的方法。
不要把学生的自主“感悟”变成了教师的“赶悟”。
[案例11]:
三年级上册《花钟》
教师要让学生感悟这段好写得好在哪里,自己可以先试着写一写。
比如:
①采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语言很整齐;
②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③用词准确,语言活泼生动;
④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⑤都是说开花,但是写法不一样;
⑥写时间的词语有变化,要不在前面,要不后面……这样,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孩子把这段话读20分钟,把优点找出来,然后让学生仿写。
4.优化练习过程。
精心设计练习,通过练习、拓展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
[案例12]:
《搭石》的一个练习设计
搭石前还有哪些人在做着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
用“理所当然”写一句话,能多写几句就更好了!
这位教师设计的落脚点在语言运用上。
当前,很多老师在设计练习时,把落脚点都放在人文精神上,而不是在语言文字上。
[案例13]:
《火烧云》“色彩”板块教学设计
①火烧云有哪些颜色?
列出来并归归类。
②你为什么分成这几类?
这些写色彩的词语在结构上各有什么特点?
③你能再写几个这几种机构的写色彩的词语吗?
④把你自己写的词语代入课文读一读,你有什么感触?
③和④题做得不好,孩子们很可能发生的问题:
做第三题的时候会出现绿油油这样的词语,把这个词语代入课文里时候,教师可以怎么做?
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
为什么“绿油油”不能代进去呢?
这样,就可以让练习贯穿我们的课堂。
在“教”上,“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
在“学”上,“有教无类”“学而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效 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