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题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447348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78KB
福建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题Word格式.docx
《福建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题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艺复兴服务于新兴资产阶级.以商业经济为基础。
(3)背景:
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资产阶级掀起反对宗教神学与封建专制的思想运动;
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传统思想批判封建专制统治。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传播;
对中国认识逐步深入,认识到中国的停滞与落后。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有效提炼能力,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西方人的眼中的形象不断变化,时好时坏;
主要是西方解读中国的时候主要是站在自身的立场,找到适合自身的话语;
同时还犹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兴起,开始了理性的思考,不在是人云亦云,对中国的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影响
2.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主编者《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
……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
——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
(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
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
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
(5分)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
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分)
(4)依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1)理由:
在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世界观:
天不变、道亦不变。
(自然界不变化,则伦理道德不变。
)(1分)
特点:
以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学,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区别:
道家的“道”是指世界万物的本原(自然法则),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
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社会法则)。
(3)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表现:
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
注重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4)增强民族认同感;
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内涵;
发挥精神引领作用。
试题分析:
道思想。
第二小问可从材料中总结答案,如:
对中华民族民族气节的养成等。
(4)材料四这强调“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可根据这一精神进行阐发,如:
发扬民族精神,吸收外来文化丰富自身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演变发展历程以及当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客观认识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积极作用。
3.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是一种思想,它最光辉之处在于强调人的尊严,挖掘出被中世纪的黑暗掩盖了的人性。
文艺复兴时期,表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文学艺术作品广为流行。
作品是否表现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试金石。
——桑德拉·
塞德尔《探寻欧洲文艺复兴文明》
材料二
14,15世纪,意大利进入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力量之一是行会工匠,他们在反对中世纪宗教教条的斗争中表现出了伟大的创造性,正因如此,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以天才建筑师布鲁内列斯奇为代表的一批匠师设计建造出了新式教堂建筑,其代表作品是佛罗伦萨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教堂建筑》
(1)材料一中体现的文艺复兴的思想是什么?
这一思想在文艺复兴中的主要诉求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建造背景和艺术特点角度分析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如何体现上述思想的。
3.
(1)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是一种思想,它最光辉之处在于强调人的尊严,挖掘出被中世纪的黑暗掩盖了的人性”得出思想是人文主义;
第二小问诉求,根据所学回答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中的主要诉求即可。
(2)回答这一问主要是结合课本知识,也就是从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建造背景和艺术特点两个角度来回答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
(1)思想:
人文主义
诉求:
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主张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背景:
为了提高共和国的声誉和公民的自豪感,体现了人类的自信心和世俗政权的领导权。
体现:
穹顶的设计给世人一种开阔明朗的风格,而且与周围的世俗建筑十分协调,体现对古罗马文化的继承和人文主义精神。
4.
现代科技的发展影响人类社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科学技术发展到19世纪后半期以后,它不仅给人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生产性手段。
同时也为人类制造出了一套高杀伤的现代化军事,这为交战各方的扩军备战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手段。
在德国,飞速发展的工业技术被飞速地应用于武器生产,非理性地支持了征服的野心……战争爆发之后,科学技术更像一股魔幻般的力量把各方都投入到军力竞赛上来,各种军事发明层出不穷。
——《科学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中外许多历史名人都针对现代科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甘地
“回到纺车去”
爱因斯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取决于人本身”
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学技术发展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2)选择材料二中的一种主张,简要加以评述。
4.
(1)据材料一“当科学技术发展到19世纪后半期以后,它不仅给人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生产性手段。
在德国,飞速发展的工业技术被飞速地应用于武器生产,非理性地支持了征服的野心……战争爆发之后,科学技术更像一股魔幻般的力量把各方都投入到军力竞赛上来,各种军事发明层出不穷”可以得出科学技术发展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即科技的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科技大量应用于战争,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成为了新的科学技术的催化剂。
(2)考生选择一种主张加以评述即可,首先应明确历史人物的主张是什么,评述时要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评述,对史实的分析准确,要求评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1)关系:
科技的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2)评述:
①甘地的主张实质上是恢复印度传统经济方式以振兴印度;
(1分)既反映了其对民族经济独立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科技和工业革命的排斥,不利于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二战中又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
战后领导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致力于防止核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3分)体现了他对科学革命的深刻认识以及人文主义与和平精神。
(1分)
③邓小平关于科学的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重大变革作用的理沦概括;
(2分)成为了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也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任选一种主张,加以评述即可)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学者,大多认同1949年之前的中国早期现代化是一种“外源性”现代化(也有学者称之为“传导性”现代化)。
笔者认为,称之为“传动性”可能更为合适。
这一是因为,“传导”所包含的主要是外国现代社会因素的注入及其所引起的中国人的学习和仿效;
而“传动”所指的除了“传导”所包含的这一层意义之外,还指中国人因外国的民族压迫而激起的谋求自强自立的动机。
二是因为“传导”含有长期的意思,而“传动”突出初期的促动意义。
当中国自己产生了现代化的意识和行动之后,外国现代社会因素的促动作用逐渐减少而日益转变为可资中国利用的外国资源,两者的关系也相应地从注入与学习、压迫与应对的不正常关系,逐渐朝着引进与应用、互动与互利的正常关系转变。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传动性”与“传导性”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解释有何明显不同,并据此说明导致上述历史解释不同的主要因素。
(2)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任择其一,运用传导性或传动性现代化的观点加以说明。
(9分)
5.
(1)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传导’所包含的主要是外国现代社会因素的注入厦其所引起的中国人的学习和仿效”得出“传导性”现代化强调引发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外因;
由材料“‘传动’所指的除了‘传导’所包含的这一层意义之外,还指中国人因外国的民族压迫而激起的谋求自强自立的动机。
二是因为‘传导’含有长期的意思,而‘传动’突出初期的促动意义。
当中国自己产生了现代化的意识和行动之后,外国现代社会因素的促动作用逐渐减少而日益转变为可资中国利用的外国资源,两者的关系也相应地从注入与学习、压迫与应对的不正常关系,逐渐朝着引进与应用、互动与互利的正常关系转变”得出“传动性”现代化则更为强调内因及内外因的互动和转换。
第二小问主要因素,由所学知识得出,研究者的研究视角
(2)根据第一问首先明确传导性或传动性现代化的不同,掌握其含义,再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事件中选择其一进行论证。
例如洋务运动从“传导性”现代化则强调洋务运动的外来因素的作用;
从“传动性”现代化不仅强调外来因素的作用,还重视洋务运动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如民族工业的产生。
(1)不同:
“传导性”现代化强调引发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外因,“传动性”现代化则更为强调内因及内外因的互动和转换。
因素:
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其他如研究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研究者的政治立场或学识素养,亦可酌情给分)。
(2)
层次
论证
(9~7分)
①能认清传导、传动性现代化观点的异同,并运用其中之一进行阐述,逻辑严密。
②能结合时代特征,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
(6~4分)
②基本能够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
(3~0分)
①对材料观点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②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6.
历史学家马克认为,中西文明的双向交流使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但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阅读下列材料:
启蒙运动者认为惟有向非基督教世界的东方求助借鉴,吸取合乎理性法则的思想材料。
儒家学说以“道”这一理性为基本原则,成为法国哲学家倡导理性主义的基本来源。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更是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扩张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伏尔泰认为人类文明、科技的发展史都是从中国肇始,而且长期遥遥领先。
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通过对中国思想和政治的赞美,表示了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而把一个具有崇高理性、合于道德的政治制度作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革命与改良两派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
卢梭、孟德斯鸠等英雄形象,成为两派人汲取思想和战斗激情的共同来源。
自维新运动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怀忧国忧时之思,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而后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产生了中华民国。
如果说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下挣脱出来,但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启蒙思想家为什么会推崇古代中华文明?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革命与改良两派”所汲取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主要政治学说。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马克的观点。
(9分)(要求: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述通畅;
280字左右)
6.
(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由“儒家学说以‘道’这一理性为基本原则,……理性主义的基本来源”“反对神权统治下……”可得出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反对神权统治,由“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更是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扩张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可以得出传统仁君政治可用来开展反对欧洲君主专制;
第二小问学说,根据材料二“革命与改良两派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并结合所学,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汲取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君主立宪的政治学说,资产阶级革命派如孙中山主张汲取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2)首先根据题干概括马克的观点,有两个观点:
一、文明的交流推动中西文明的进步,推动欧洲文明发展的论据有:
根据材料一“通过对中国……的赞美,表示了反对……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而把一个具有崇高理性……的政治制度作为理想目标”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启蒙思想家利用儒家思想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专制王朝,推动近代中国的进步的论据有:
根据材料二“自维新运动起,……怀忧国忧时之思,为中国寻找出路”可以得出维新运动促使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救亡图存,“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产生了中华民国”可以得出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下挣脱出来”可以得出新文化运动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观点之二:
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论据:
根据材料一“伏尔泰认为人类文明、科技的发展史都是从中国肇始,而且长期遥遥领先”可得出启蒙思想家过度美化儒家文明,没有看到儒家思想维护封建专制的本质,对社会发展有阻碍的作用,根据材料二“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可得出新文化运动过于批判旧传统。
(1)原因:
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反对神权统治;
传统仁君政治可用来开展反对欧洲君主专制。
学说:
君主立宪制;
“三权分立”学说。
(2)评分表
等级
观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8—9分
文明的交流推动中西文明的进步。
推动欧洲的发展:
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
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专制王朝。
推动近代中国的进步:
维新运动促使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救亡图存;
新文化运动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论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启蒙思想家过度美化儒家文明。
新文化运动过于批判旧传统。
6—7分
能从上述两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
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5分
观点较明确;
能从上述1-2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
论证表述清楚。
0—1分
观点不明确;
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
表述不清楚。
7.
人文主义者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帜,却并非复古派。
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作《神曲》,声称自己的诗首先是写给群众看的,因此不能用群众看不懂的古文来写。
被特拉克极力宣扬“凡人要先关怀世间的事”,薄伽丘则无情地揭露、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与败坏道德,并热情赞美了纯真爱情。
法国文豪蒙太涅指出“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是人的形式”,“每个人创造自己的命运”。
塞万提斯认为“任何作家如果离开了迫近真实的准则,或者是离开了一切创作臻于完美所必经和摹仿自然的道路,那么所有的一切就不可能达到”。
——整理自佛朗·
霍尔《西方文学批评简史》等
晚清道光、咸丰年间,龚自珍的诗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具有变革精神。
同治、光绪年间,黄遵宪的诗广泛地描写了重大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革命军序》等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影响很大。
小说是清后期最为兴盛的文学样式。
粱启超特别重视“政治小说”,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对此,史学界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形成的原因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认为它是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结果,第二种认为它是近代中国现代化潮流的必然产物,第三种认为它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产物。
——摘编自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西方人文主义者与晚清学者文学创作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
(16分)
(2)材料二中的“三种看法”蕴含多种史观,请运用三种不同的史观加以解读。
7.
(1)特征:
西方:
肯定世俗生活,歌颂爱情;
肯定人的价值,高举个性解放的旗帜;
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结合。
(4分,答出两点即可)
晚清:
强烈的批判现实性;
充满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感情;
宣扬西方思想文化。
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由此引起了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
自然科学取得进展。
自然经济受西方经济冲击逐渐解体,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晚清中国已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挽救危亡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
(2)解读:
从文明史角度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本质上是两种文明的交汇与碰撞,是西方新兴的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封建文明的碰撞。
从现代化史观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是自然经济解体、近代经济发展及政治民主、法治化的诉求,是文化领域的理性化、科学化的结果。
从革命史观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是中国人思想上反抗外来侵略、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结果。
(1)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即可。
西方人文主义者的创作特征,根据材料一“关怀世间的事”“赞美了纯真爱情”得出肯定世俗生活、歌颂爱情,根据材料一“最美的是人的形式”“每个人创造自己的命运”得出肯定人的价值、高举个性解放的旗帜,根据材料一“如果离开了迫近真实的准则……所有的一切就不可能达到”得出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结合;
晚清学者的创作特征,根据材料二“龚自珍的诗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得出强烈的批判现实性,根据材料二“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得出宣扬西方思想文化,根据材料二“倡言民族、民主革命”“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得出充满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感情。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时代等方面进行分析。
西方人文主义者的创作受到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自然科学取得进展等方面的影响,晚清学者的创作主要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民族危机加深、挽救危亡成为时代主题等方面分析。
(2)三种看法分别对应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革命史观,根据相应史观进行解读即可。
8.
材料
近200年来,欧洲的学术研究兴盛,对历史文化深入研究继承。
研究出的名理、公例等成果很多。
回顾我们的历史,很多成果都比他们早,这不是附会夸大自己。
我可以举几个铁证来证实这一点。
西方最突出的科学成就,名、数、质、力(哲学、数学、化学、物理)。
我们的《易》就是名、数为经,质、力为纬,合起来就是《易》。
宇宙之内,质、力相互作用,没有质就无法体现力,没有力,质也无法运动、力就是乾,质就是坤。
举个例子来说明印证:
西方人说,静者不自动,动者不自止;
运动的轨道如果是绝对平直,那么物体运动的速度必然是均匀的。
这是古人所没有的观点。
他的这一观点出来之后,天文学取得长足发展,西方人从中受益。
但是我们的《易》早就讲过“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
……这些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
即使是巧合,他们坚持说是自己的发明发现,但是我们中国都要比他们早,甚至完全可以说是他们学习我们的东西。
可是这样也改变不了我们落后的事实,也没有必要来掩耳盗铃、古人开创了学术学说,可惜我们的后人没有进一步的继承发扬,古人规划了大的方面,后人没有进一步充实完善。
这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学无术、不开化造成的后果。
祖先圣明,可是子孙后代愚昧无知,又能怎么办呢?
——编译自严复译著《天演论·
自序》
结合材料与所学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严复与他的西学介绍”或“严复与他的译著”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 高考 历史 三轮 复习 材料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