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天麻素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1例临床观察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443578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3
- 大小:18.35KB
浅论天麻素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1例临床观察Word格式.docx
《浅论天麻素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1例临床观察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天麻素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1例临床观察Word格式.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0%以上的DM足患者合并DPN,周围神经病变占DM足截肢的所有危险因素的45%。
因此,积极治疗DPN在减少DM的致残率、致死率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临床上对DPN的治疗多采用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疗效欠佳,尚缺乏特殊治疗药物。
为了寻找更有效治疗手段,我们应用天麻素、甲钴胺联用治疗51例DPN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入院病例均符合1998年WHODM诊断标准及有关文献制定的DPN的诊断标准[2]:
①有肢体感觉、运动神经病变表现,如肢体“远端麻木、发凉及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闪痛或刀割样疼痛、肌萎缩无力、深浅感觉明显减退、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②肌电图检查显示正中神经、腓神经有传导障碍;
③排除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
选择2005年6月~2007年11月,我院住院病人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岁;
DM病程年;
DPN病程年。
对照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岁;
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类型及血糖等差异无显着性(P均),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先根据DM类型及病情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待血糖稳定后,治疗组用天麻素注射液20ml加入NS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4周,甲钴胺注射液500μg肌注,每天1次,共4周。
对照组单纯给予甲钴胺注射液500μg肌注,每天1次,共4周。
降血压、降血糖及对症处理等两组相同。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液流变学指标、肢体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NCV)及肝肾功能等。
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后于清晨空腹卧床休息30min后进行腱反射检查,并逐项询问观察自觉症状轻重并记录。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采用丹麦生产的Kgpin肌电图仪在治疗前后对全部患者做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查。
室温保持在20~28℃,患者皮温在24~30℃。
使用表面电极(刺激和记录),测定主侧肢体的正中神经(腕至肘)、腓总神经(踝至腓骨小头)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主侧肢体的正中神经(中指至腕顺向)、腓浅神经(腓骨正中段至踝逆向)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血流变学指标(血液黏度、血小板聚集率)测定采用北京中勤世帝公司生产的血流变仪测定。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
自觉症状消失,跟膝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NCV增加5m/s或恢复正常;
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
有效:
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跟膝腱反射未完全恢复正常,肌电图NCV较治疗前增加5m/s;
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无效:
自觉症状无好转,跟膝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NCV无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改善。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χ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液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
t=,,b:
t=,;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c:
t=,,d:
t=,
两组治疗前后MNCV和SNCV变化比较见表3。
表3两组治疗前后MNCV和SNCV变化比较
t=,b:
t=,c:
t=,d:
t=,P均;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e:
t=,f:
t=,g:
t=,P均,h:
不良反应治疗组有1例出现颜面潮红,患者坚持用药,停药后自行缓解。
对照组未见明显不适症状。
所有病例治疗前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3讨论
DPN的发病机制DPN是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患病率高达40%~60%。
它的病理改变以阶段性脱髓鞘为主,使轴索再生能力受损[3],DPN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4],引起DPN的因素主要为缺血及代谢障碍,其中缺血主要是DM引起的代谢紊乱改变了血液成分及血液流变学特征,造成供应神经营养的血管在血流动力及血管壁均受损,致神经缺血缺氧而成。
普遍认为血液流变学异常对DM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血瘀证在DM中具有普遍性已被国内学者研究证实,而血液流变学异常是目前较为公认的血瘀证的重要参考指标[5]。
研究表明,代谢异常和血管损害对DPN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血管的损害主要为微血管病变,表现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透明变性,糖蛋白沉积,管腔狭窄从而导致神经缺血、缺氧[6]。
近年来提出DPN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有关,提示高Hcy与DPN有相关性,其机制为Hcy通过促进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导致神经营养障碍,出现周围神经并发症[7]。
甲钻铵和天麻素的药理作用及二者联用疗效甲钴铵为维生素B12在体内的活性代谢物,其药理作用:
①向神经细胞内细胞器转运性良好,促进核酸蛋白的合成;
②促进神经轴索内输送和轴索的再生;
③促进髓鞘的形成;
④促进正红细胞的成熟分裂,促进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甲基能反应降低血浆Hcy,促进核酸、蛋白质、脂质代谢而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以及神经髓鞘的合成,从而修复受损伤的周围神经[8]。
但是临床上单用甲钴铵效果并不十分显着,甲钴铵虽然能促进受损的神经组织恢复,但是不能改变血管病变所导致的缺血缺氧的发生。
甲钴铵治疗DPN虽然较以往传统治疗效果有提高,但仍不能令人十分满意。
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DPN,可使疗效大为提高。
天麻属兰科植物,从天麻中提炼出的化学成分有天麻素、天麻苷元、香荚兰醇、香荚兰醛、天麻醚苷、对羟基苯甲醛、柠檬酸、琥珀酸等。
其中活性成分含量最高的有效单体成分是天麻素(化学名为对羟甲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9],天麻素具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耐缺氧、抗炎及神经保护等药理作用[10],可以改善微血管病变、缓解或减轻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症状。
据研究报道[11,12],天麻的主要成分天麻素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细胞能量代谢,增强抗损伤能力,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作用及维持细胞膜稳定性的作用。
因而上述二药联用既可改善神经的缺血缺氧性病变及营养障碍,又可促进神经轴索的输送和轴索的再生,促进髓鞘的形成,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临床症状、NCV及血流变指标。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着性();
NCV显着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或);
血流变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着性();
说明二者联用可协同改善神经病变的症状、NCV,并可改善血流变指标,同时通过多种因素使神经功能恢复更为理想,在降糖治疗的基础上,是治疗DPN行之有效的方法,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新型、高效与安全的治疗方法,为DPN的防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岳趋,赵丹阳.丹参注射液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7,24
(2):
36-37.
[2]傅祖植.糖尿病.内科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798-825.
[3]李士明.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诊治[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74-280.
[4]吴红星,张鑫.灯盏细辛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8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5):
103-104.
[5]陈红霞,魏华,冯维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中医血瘀证的关系[J].中医杂志,2004,45:
674.
[6]KashyapAS,AnandKP,KashyapS,etal.PeripheralneuropathyJ[J].Lancet,2004,364(446):
1664-1665.
[7]陈剑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9):
21-23.
[8]张风云.川芎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
(2):
143.
[9]孙中吉,王辉.天麻素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
1011-1012.
[10]吕国平,王春芹,蔡中琴,等.天麻素注射液的药理及临床研究[J].中草药,2002,3:
封3.
[11]尚伟芬,于澎仁.天麻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7,28;
629-632.
[12]杨世林,兰进,徐锦堂.天麻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0,31:
66-6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麻 联合 甲钴胺 治疗 糖尿病 周围神经 病变 51 临床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