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一散文阅读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436536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4.68KB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一散文阅读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一散文阅读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一散文阅读课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天往来徘徊,从一切角度,来看这个垂瀑:
站在马蹄铁大瀑布的边缘上,看着奔腾的水,在快到崖头的时候,力充劲足,然而却又好像在驰下崖头、投入深渊之前,先停顿一下似的;
从河面上往上看巨涛下涌;
攀上邻岭,从树杪间瞭望,看激湍盘旋而前,翻下万丈悬崖;
站在下游三英里的巨石森岩下面,看着河水,波涌涡旋,砰訇应答,表面上看不出来它之所以这样的原因,实在在河水深处,却受到巨瀑奔腾的骚扰;
永远有尼亚加拉当前,看它受日光的蒸腾,受月华的迤逗,夕阳西下中一片红,暮色苍茫中一片灰;
白天整天眼里看它,夜里枕上醒来耳里听它。
⑧我现在每天平静之时都要想:
那片浩瀚汹涌的水,仍旧尽日横冲直滚,飞悬倒洒,砰訇漰渤,雷鸣山崩;
那些虹霓仍旧在它下面一百英尺的空中弯亘横跨。
太阳照在它上面的时候,它仍旧像玉液金波,晶莹明澈。
天色暗淡的时候,它仍旧像玉霰琼雪,纷纷飞洒;
像轻屑细末,从白垩质的悬崖峭壁上阵阵剥落;
像如絮如棉的浓烟,从山腹幽岫里蒸腾喷涌。
但是这个滔天的巨瀑,在它要往下流去的时候,永远像要先死去一番似的,从它那深不可测、以水为国的坟里,永远有浪花和迷雾的鬼魂,其大无物可与伦比,其强永远不受降伏,在宇宙还是一片混沌,黑暗还复掩渊面的时候,在匝地的巨瀑——水——以前,另一个漫天的巨瀑——光——还没经上帝吩咐而一下弥漫宇宙的时候,就在这儿森然庄严地呈异显灵。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首先渲染了寒冷的冬日氛围,以此影射作者苦闷抑郁的心情,从而与下文见到瀑布的惊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B.文章开篇没有直接描写尼亚加拉大瀑布,而是先听“砰訇”之声,是为了体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神秘感。
C.第⑤段使用了排比的手法,连用了四个“如何”、一个“何等”引导的反问句,抒发了作者的强烈震撼感,内容集中,气势磅礴。
D.作者在美国境内的瀑布下“毫无概念,只渺渺茫茫”,不久离开,却在加拿大观赏了十天,可见美国境内的瀑布不及加拿大境内的瀑布。
E.第⑦段的画线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迤逗”二字俏皮幽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下瀑布美不胜收的场景。
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
答A、D不给分。
解析A项,“以此影射作者苦闷抑郁的心情”错误,作者的心情是期盼憧憬。
C项,不是反问句,是感叹句。
D项,强加因果,没有两者之间的比较,不能由观赏时间的长短武断推断景色的差异性。
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尼亚加拉大瀑布给作者的印象。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泉飞水立、浩瀚汪洋的宏伟壮观,这是作者初见时的客观印象。
(2)宁静恬适、淡泊安详的和平之感,这是永烙作者心头的主观印象。
(3)亘古长存、森然庄严地呈异显灵,这是作者离开之后思考的哲学印象。
(每点2分)
解析先找出答题区间,然后整合。
②⑤⑦三段从各个角度来谈瀑布的宏伟壮观,④段主要谈及作者的心灵印象——宁静恬适、淡泊安详,⑧段主要谈瀑布存在之久。
3.请根据文章第⑦⑧两段的内容,分析作者刻画尼亚加拉大瀑布时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答案
(1)视听结合,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刻画瀑布。
(2)时空结合,在马蹄铁大瀑布的边缘、河面上、邻岭等空间角度欣赏它的千姿百态;
从阳光下、夕阳里、月光下等代表的时间里,看它的变幻多端。
(3)虚实结合,第⑦段实写具体所见,第⑧段联想想象。
(4)动静结合,既写了巨涛奔涌,横冲直滚,飞悬倒洒的动景;
又写了夕阳西下中一片红,暮色苍茫中一片灰的静景。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常见的描写手法,如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时空结合、正侧结合等。
第⑦段主要运用了视觉和听觉、动态和静态、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三种手法。
第⑦段都是实写,第⑧段是离开之后的联想想象,是虚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4.作者在文中写到“一瞬的感觉,而又是永久的感觉”,请结合全文以及你的经历,谈谈你对瞬间和永恒的理解。
(8分)
答案
(1)瞬间和永恒辩证存在,视觉感受是瞬间的,而心灵震撼是永恒的,作者在看到瀑布的瞬间,产生了震撼性的心理反应,永久难忘,极美的瞬间即成永恒。
(2)实际上,永恒并不存在,它只是一种心理活动,生活中许多人日复一日地追逐着如星辰般遥不可及的永恒,却常常忽略了可能产生永恒的瞬间,这是本末倒置。
(3)在我看来,真心感受生命中的每个瞬间,就能构筑永恒的人生。
(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文中,作者对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瞬间之见却成永恒之感,所见转化为所感,故成永恒。
瞬间其实能成就永恒,永恒则来自某个瞬间,分析了文中对于二者的表述,明白了二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联系经历谈谈个人的理解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大槐树下的母亲
孙彦龙
老家门口有棵大槐树。
小时候,母亲总喜欢站在大槐树下,手搭凉棚不住地张望,追寻着玩耍中的我跑来跑去的影子,看着放学回家的我一步步朝她走来。
在我还没有记事的时候,父亲就离我们而去。
母亲一个人耕田锄地、洗衣做饭、收麦磨面,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她干不了的活。
有人欺负我们的时候,母亲总是挺身而出;
遇到困难的时候,母亲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虽然没有父爱,但我们在母爱的羽翼的庇护下,一天天长大成人。
那时候,母亲就是我们兄妹五个的天,天是塌不下来的。
所以我们压根儿就不会想到母亲有一天也会倒下。
10多年前,我应征入伍的时候,几个姐姐哭得都跟泪人似的。
母亲却说:
“男娃娃长大了就要到外面去,老窝在家里有什么出息?
”坚强的母亲不肯流一滴眼泪,只送我到门口的大槐树下,习惯性地手搭凉棚,目送我远去。
那时候,我感觉母亲比大槐树还高大。
在部队10多年,母亲从不打电话给我。
我打电话的时候母亲也总是让我长话短说,尽量不要浪费电话费。
她说,打电话不如写信,又省钱,还能保存,有空的时候还能拿出来看看,电话打完就什么都没有了。
入伍以来,母亲从没叫过我回家,而我也很少回家。
军校毕业后,因为部队过春节的时候休假干部多,我也懒得去凑热闹,所以回家的次数就更少了。
母亲也从来不会埋怨我没有回家过年过节。
2010年7月,母亲第一次主动打电话叫我回去,而且说越快越好,想看看我的妻子和孩子。
我因为工作忙走不开,她说到部队来看我,但最终却没有来。
后来姐姐告诉我,母亲病倒了。
我急忙汇了钱到家,请他们先给母亲治病,我请到假就回去。
却没想到,这一拖,就拖到了2011年5月。
家还是那个家,树还是那棵树,那个手搭凉棚张望的人却老了。
以前,她的身躯就像门前那棵树,屋后那座山,伟岸挺拔,今天她却拄着拐杖坐在一块石头上,佝偻着身躯不住地咳嗽。
以前,她老远就能看清我,喊着我的乳名催我回家吃饭,今天,直到我走到她的身边她才认出我来。
以前,是她拉着我的手回家,今天却是我扶着她的肩回家。
母亲,我曾经的天,曾经的依靠,曾经永远坚强的后盾,老了,病了。
看到我们后,母亲挪挪屁股,站了两次都没能站起来,我赶紧上前握住母亲的双手。
母亲说怕见不着了,所以让我们早点回来。
我说:
“家里新房刚盖好,生活条件这么好,医疗条件也好多了。
没事的,治好病你就好好享清福吧。
”
看母亲咳得厉害,痰里还带着血,我和爱人要带母亲到医院去检查。
当我拿到化验单时,医生告诉我,癌细胞已经转移了。
我的心跟刀剜似的痛,连续几个晚上都没有一点睡意,心中充满了将要失去母亲的恐惧。
一个当医生的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了,答应用中药给她治治。
给母亲熬了几天中药后,我的假期到了。
当我们提着行李要上车时,母亲让两个姐姐搀扶着,送我们到门口的大槐树底下,嘴巴嚅动了几下。
我赶紧凑上去,拉着母亲的手,母亲还是什么也不说,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
上车后,我的泪水像决了堤的水,直往下淌。
回头看着坐在大槐树下手搭凉棚张望的母亲渐渐变小,最后成了一个点。
那是家。
家就是母亲,母亲就是家,有母亲在我们才会归心似箭。
母亲,我亲爱的母亲,您可一定要好好地活着,等我回来,等我回来呀!
(选自2012年2月21日《解放军报》,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二段特别交代“在我还没有记事的时候,我的父亲就离我们而去”,是为了突出母亲怕“我们”几个受欺负,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B.“那时候,母亲就是我们兄妹五个的天,天是塌不下来的”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母亲是“我们兄妹五个”的依靠。
C.文章重点塑造了大槐树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母亲对子女的疼爱及子女对母亲的深情。
D.“家就是母亲,母亲就是家,有母亲在我们才会归心似箭”一句,阐明了母亲和家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母亲对于家的重要性,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E.全文以“大槐树”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历历往事,表现了“我”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和未尽到责任的自责之情。
答案答B给分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
答C、E不给分。
解析A项,表述不够准确,交代“在我还没有记事的时候,我的父亲就离我们而去”是为了突出母亲的勤劳能干和母爱的伟大;
C项,文章重点塑造的是母亲的形象;
E项,“全文以‘大槐树’为线索”有误,文中的“大槐树”并未起到线索的作用。
6.文章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答案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母亲站在老家大槐树下手搭凉棚张望“我”的情形。
其作用主要有:
①开篇点题,点出题目中的“大槐树”和“母亲”两个形象;
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表现母亲对“我”的疼爱。
7.本文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本文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文章主要设置了两组对比:
一是母亲患病前与患病后形成对比,二是母亲对“我”的疼爱与“我”对母亲难以尽责形成对比。
通过这两组对比,既表现了母亲勤劳能干、疼爱子女,又表达了“我”的自责之情。
8.本文题为“大槐树下的母亲”,能否改为“我的母亲”?
为什么?
答案示例:
本文标题不能改为“我的母亲”。
理由如下:
一是“大槐树下”点明了特定的场所,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空间;
二是文中多处同时写到母亲和大槐树,说明母亲和大槐树有着紧密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三是文中的大槐树象征母亲的慈爱和对子女的庇护。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经典连线
三、(2014·
天津)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3题。
(21分)
枣香醉人
洪丽丽
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给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
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玻璃瓶中,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
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合为一物,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
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
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上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
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
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
寂静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
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
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
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
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刺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额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
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
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
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
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
“不是打电话不叫你来接我吗?
”我慌忙上前搀住她的胳膊,把她全身的重量都揽在自己身上。
“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吗?
”我问。
“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
”奶奶一向报喜不报忧。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
”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
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
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
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奶奶,那棵枣树怎么歪成这样了呢?
”我问奶奶。
奶奶抚摸着干枯的树干说:
“唉,这棵枣树也老了!
”记忆中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即便是刚有点红,滋味也是酸甜酸甜的,最为解渴、解馋。
虽说是棵枣树,它的意义于我来说却是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童年玩伴。
春天,顽皮地在它疙疙瘩瘩的身上攀来爬去;
夏天,撑一个木床,在它绿色庇护伞下纳凉;
秋天,肆意摘取它的果实;
冬天,又把所有积雪堆在它的脚下。
它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
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
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翘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
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
时间,飞逝的时间,残酷的时间,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爷爷、奶奶和枣树,却默默承受住了!
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
“怎么又包饺子?
不怕累着?
”我嗔怪奶奶。
“不累,你不是爱吃菜馅的吗?
我和你爷爷常包!
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
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
爷爷呼呼噜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听得我一阵阵的揪心。
“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
”我又开始劝奶奶。
“这房子咋了?
不能住人?
你们不都是在这房子中出生的吗?
”耳背的爷爷显然是听到了我的话,像吵架似的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令我好气又好笑。
“不就图你们有个根,有个老家吗?
”奶奶边往锅中下饺子边说。
我正用勺子搅着下到锅中的饺子,听到这儿鼻子一酸。
吃饭时,照例,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劝我多吃。
“别夹了,我都吃饱了,现在都流行减肥,哪有像你们孙女这么胖的!
”我夸张地比画着。
“咱可不减,把胃都减坏了!
”他几乎是对着我吼了。
我要走了,爷爷让我捎上那一罐醉枣。
“这七棵枣树真是老了,今年才结了半筐枣子!
”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很轻很轻,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
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
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无论是谁回老家,总是奶奶送出屋门、院子,一直送到村口。
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
爷爷和奶奶就像这院中七棵老枣树的根,铁铸石雕的根,屹立不倒的根。
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多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哪怕他们走了一段崎岖难行的人生路,耗尽了全部心血、力气,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躯壳。
奶奶目送我坐上了公交车。
汽车缓缓开动,我慢慢地远离了老家,最后消失在我视线里的是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
我紧紧地捧着那罐醉枣,不禁陶醉在了那浓浓的枣香和深深的思念之中。
(选文有删改)
9.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回忆童年快乐,表现浓浓亲情,增添生活气息;
昔日的热闹,反衬出爷爷奶奶晚年的冷清。
解析从内容(主旨、情感)和结构(呼应题目、上下文对比)两方面回答。
10.“哎,这棵枣树也老了!
”这句话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情感?
(3分)
答案叹惜枣树的老去,体现了奶奶对老树的深厚感情;
奶奶借枣树的老去感慨自己的衰老。
解析这种情感是对枣树、自身、世事的感叹,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11.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答案排比、反复、衬托;
句式整齐,语意层进,情感浓烈;
借枣树感念爷爷奶奶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表达了对他们日益衰老的感叹之情。
解析赏析从修辞、句式特点、句子含义等方面着手。
所用修辞主要是排比、反复,主要表达对爷爷奶奶日夜操劳而日渐衰老的感叹。
12.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
请阐明理由。
答案枣香醉人:
“枣”是情感寄托物;
“枣香醉人”实际是亲情“醉”人,有助于表现文章主题;
文章以“醉枣”起,以“醉枣”结,首尾呼应。
根:
“根”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所在;
“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
老房、老树、老人构成“我”的生命之根和精神依托。
解析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需要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见识来评价。
注意评价时要观点鲜明、表达连贯、层次清晰,切不可模棱两可,观点模糊。
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不能强词夺理,故作惊人之语。
要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描写雪后乡村的荒凉寒冷,是为了突出爷爷奶奶坚守老家的可贵品质。
B.奶奶说他们很壮实,经常包饺子,这都是为了不让“我”担心,宽慰“我”而说的。
C.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首尾呼应,表现了“我”对爷爷奶奶的依依不舍之情。
D.爷爷是个固执的倔老头,跟“我”说话像吵架似的,他“吼”的背后是和奶奶一样的对孙辈的关心体贴。
E.文章在塑造爷爷奶奶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
答案AE
解析A项,不是突出爷爷奶奶坚守老家的可贵品质,而是突出表现了爷爷奶奶对“我”的关爱;
E项,没有心理描写。
新题展示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怀念土灶
梦野
土灶像个失恋的人,心灰意冷,似乎早被人遗忘了,但我对她心怀敬意,她一直在我的世界里,点亮我的青春,让我的那份乡情,燃烧得更加炽热。
我生在陕北乡村,在土炕上,度过了婴儿期。
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专题 十二 文学 文本 散文 阅读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