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专项三《散文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docx
- 文档编号:2142692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56.58KB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专项三《散文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docx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专项三《散文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专项三《散文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专项三《散文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
专项三《散文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
【形象分析类】
1、常见题型
①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联系全文。
②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③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解题思路
人物形象最基本的评价方法:
首先对人物做一个总的评价,然后从不同侧面逐点说明人物具有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答题要使用总分总结构。
物象的分析:
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3、答题格式
人物形象分析:
他是……的人(概述,总说),从他的……言行中(文中语句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看出他……的性格(分说),可见他是一个……的人(总说)
物象分析:
起到了线索作用;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主旨
附:
物象在散文中的作用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
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
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真题在线
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9分)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
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
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
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
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
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
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
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
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
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
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
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
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
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
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
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
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
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
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
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
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
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
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
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
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
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
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9、(9分)
(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
(3分)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
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80字左右)(6分)
【答案】
(9分)
(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
(2)考生可以任取一点自由发挥。
示例:
我最欣赏竹子的坚韧忍耐。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静下心来,忍受住生活所带来的磨难,像竹子一样,一节节高升,向天空展现自己挺拔的姿态,忍耐得住才能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竹子的精神气质在文本中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作者对柱子的描写中及作者自己对竹子所做的评价里,如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要一一从文本中筛选并概括,还要尽量答全面。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竹子的精神品质,除了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外,还考查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答题内容一定要积极乐观向上。
专题模拟练习
一、【2018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6分)
青青陌上桑
王茵芬
(1)进入谷雨节气,杨花飘落,杜鹃盛开,正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好时节,阳光铺在老家场院上,细密温暖。
一只小白免蹦了过来,母亲捡过几片青菜叶子放在它脚边,说要去田野里弄些嫩草。
(2)我随母亲来到田头,青草遍地,不像那时候,草还在地上探头探脑,就被我们连根挖起,成为兔子和山羊的时鲜。
记得去麦田或红花草地里据草,被队长老王叔发现,挨骂不止,严重的会被他拎去篮子。
有次,我逃跑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心撑在刀口上,血流了许多。
回家后,阿婆用菜油止住血。
那晚,我写在方格簿上的字没一个是端正的。
(3)沟渠里蓬生着丛丛菖蒲,修长碧绿,惹人喜爱。
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灵草,气味清香,用来驱蚊除病。
这时节,它们还在一个劲地长,到了端午日,人们用红线将菖蒲和艾叶各一株,大蒜头一个,扎起,悬于大门边的屋檐下,以防疫驱邪。
(4)缓缓走在青青的陌上,麦子已抽穗扬花,清香飘逸。
我们来到一块地势略高,狭长形的地里。
这块地已经荒芜多年,是父母在年前秋天开垦出来的,他们种了小麦。
在这块
地的最西边,有一棵长得歪斜的老桑树。
记得我年轻时在附近责任田里收割麦子,热了,累了,还坐在这桑树下乘凉歇息。
我走过去,只见苍老的枝干上长出了一片片嫌绿的叶子太阳光照在上面,绿得发亮。
我和母亲说,现在没人种桑养蚕,有点可惜了。
我们苏州是丝绸之乡,丝绸产品非常有名。
在以往,我们还靠种桑养蚕增加收入,桑树是功臣。
我上中学时,就听老师讲过苏州的桑蚕丝绸文化,这里地处太湖流域,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成为我国蚕桑丝绸的重要基地。
(5)母亲弯腰在田里拔野豌豆草,说,那会儿的这个季节,你小时候常和阿婆去采桑叶挣工分,集体公房里养蚕正当时,我笑着说,哪有不记得的,“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6)“秦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无食桑甚”是《诗经》里的一句。
短短十六个字就把桑叶的茂盛青翠和熟的桑葚与飞着的斑鸠描绘得传神鲜活,生趣浓郁。
可见,自古以来,人们种桑养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习俗在吴地早已形成。
从前,人们在房前屋后都成种桑树。
“桑梓”象征故乡、家乡。
桑,蕴含着一种家园情结。
(7)那时,蚕宝宝上山结茧后,到了清晨,队长就如一只报晓的公鸡立在村中央吹哨子,还大着嗓门喊;“摘蚕茧啦!
”“摘蚕茧啦!
”
(8)村里亮起点点灯火,大人们睡眼慢松地匆匆跑出家门,胳臂里都夹了个小板凳,手提着筐,有的手里还端着粥碗。
因为是按多劳多得来记工分的,所以,大家还拖儿带女,整个村里,狗叫鸡鸣,少不了还有哪家不乖巧的孩子在母亲的怒骂声里,又是揉眼又是擤鼻涕的,鸣鸣咽咽上场。
(9)我也被做记工员的母亲叫起来,和阿婆挤在一拨人的后面,好不容易拖到了几条结满蚕茧的柴垄。
我坐在小板凳上不停地摘下一个个饱满而硬实的茧子。
场院上真热闹,人
们说着笑着,一个个的箩筐里堆满了雪白雪白的蚕茧子。
我母亲和会计就给人们摘的茧子一一过磅,记录下来,并把一箩筐一箩筐的茧子装进水泥船的舱里,堆得像一座小雪山似的。
接着,队长、会计和我母亲带了两个壮劳力摇船到镇上收购站去卖茧子。
(10)有次,我跟母亲去的,三四个小时后,卖完了茧子,大人们都笑眯眯的,似乎听到他们在议论今年“好价钱”。
于是,来到镇上唯一的供销社,给我和另外一个小孩各买一支雪糕,那时能吃到雪糕可真是奢侈啊!
也是从那时起,每到夏天,我就对雪糕念念不忘。
然而,近些年,竟然淡忘了它。
(11)我蹲下来,吸纳着青涩的麦香,胸腔特别舒坦。
万物生长时,人的内心也会有一粒种子在萌芽,在长叶。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6年第12期)
13、桑,蕴含着一种家园情结。
它给予“我”哪三点底护?
结合文章内容概述。
(6分)
【答案】提供阴凉;增加收入;滋养品格。
二、【2018年云南省玉溪市高三适应性训练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6分)
瓦下听风
彭家河
瓦是乡村的外衣。
当再次提起瓦的时候,我已远在他乡,多年没有回老家那个小山村。
想起故乡,眼前还是当年离开时的景象。
绿水青山不见苍老,而我却早生华发。
在延而舒缓的群山中,村落就像灌木丛,一簇一簇地分布其间。
远远望去,几面灰白的墙壁和青黑的瓦顶在墨绿的草木间若隐若现,仿佛被弯曲山路串起的萌芦挂在重峦之中。
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
早年乡下没有通电,在漆黑的房顶上,只有几片亮瓦可以透些光亮进来,不过瓦上的落叶和瓦下的蛛网已让光线更加昏暗.亮瓦是玻璃制成的,能透光,但看不到瓦外的天空以及树木,要凭借瓦上的声响,才知道房顶上的过客。
如果声音是一路“嘀、嘀、跨”地传过来,那一定是一只无聊的猫;如果是急促的沙沙声,肯定是心慌的老鼠在顺着瓦沟跑。
更多的时候,只是听听瓦上难以理喻的风,听风在房顶与瓦说些悄悄话。
瓦与风总有说不完的话,人听到的,只是极少极少,瓦与风一般都是轻轻冢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散文阅读 散文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分析概括 高考 语文 散文 阅读 复习 专项 人物形象 物象 分析 概括 考题 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