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各省市文言文题目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421291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85.99KB
高考各省市文言文题目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各省市文言文题目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各省市文言文题目Word文件下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凭借父亲的官职被任命为郎官,正好15岁,喜好儒家经典,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博学之人学习经传。
他通晓《诗经》、《礼》,擅长论辩、质疑。
到了20多岁的时候,被调任辰阳做长官。
那里的风俗是很少有求学的人却相信巫术和鬼神,宋均为百姓建立了学校,禁止、杜绝一切过分、不合理的祭祀,百姓们对这件事都平静地接受了。
后来宋均升任上蔡令,当时朝廷禁止百姓丧葬时不得多加浪费,宋均说:
“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
现在有的百姓不懂得礼仪,还没有教化好,就立刻因为超过礼制而惩罚他们,这并不是施政的首要做法。
”他最终不肯实施这个政策。
升任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凶暴的老虎,屡次成为百姓的祸患,官府常常征集、设立捕兽的栅栏、陷阱却仍然有很多人被伤害。
宋均说:
“虎豹在山上,龟和鳄鱼在水里,它们各自有生活的处所。
况且江淮之地有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
现在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而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捞,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
一定要斥退奸邪、贪婪的人,考虑提拔忠诚、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栅栏、陷阱,免除赋税。
”这件事过了以后有传言说老虎都相互结伴向东边渡过长江了。
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虫(闹蝗灾),它们一起飞到九江的边界,就向东西两个方向散去,由于这件事宋均的名声被远近的人们称颂。
浚遒县有唐、后两座山,百姓共同祭祀它,所有的巫神都要娶百姓的女儿为妻,每年都要更换,百姓于是就不敢进行嫁娶之事,前后几任太守都不敢禁止。
宋均下达命令说:
“从现在开始,给山神娶的妻子都要从从事巫术的人家中选娶,千万不要打扰百姓。
”于是,这种事就再也没有了。
永平元年,宋均升任东海相,在任5年,因为犯法而被免官。
但东海的官吏和百姓都感念他的恩惠、教化,为他写了些歌谣,到朝廷请求他回来做官的有数千人。
显宗认为他贤能,永平7年,征召他做了尚书令。
每当在朝廷上辩论的时候,他的话大多能符合皇上的心意。
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不向上汇报),皇帝认为他有私邪之心,十分生气。
各位尚书都很害怕,个个磕头告罪。
宋均看着他们态度严肃地说:
“忠臣坚持道义,没有二心。
如果畏惧皇上的威势失去公正,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改变志向。
”皇帝喜欢他不屈服的性格,升任他做司隶校尉。
过了几个月,又出任河内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推行。
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晚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
宋均用生病作借口向皇帝请求辞官,皇帝派贴身侍从前去慰问,于是留在职位上养病。
司徒这个官位空缺了,皇帝认为宋均有才能任命他做宰相,宋均哭着向皇帝推辞。
宋均性格宽厚、温和,不喜欢法令、条文,常认为那些严酷而明察秋毫的人,自己或许能廉洁守法,但对待百姓机巧奸猾、严酷刻薄,百姓常被他所侵害,百姓的灾难、流亡都是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
等到他作了尚书,常想要向皇帝叩头争谏此事,因为当时的环境严酷,所以不敢陈奏。
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话,感到追悔和悲伤。
建初元年,宋均死在家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失:
过错。
B。
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募:
招求。
C。
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祠:
祭祀。
D。
帝菩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挠:
阻碍。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②诣闻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
④⑤⑥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
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
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
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
撤除槛阱;
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
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
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
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11。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译文: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
8答案:
D
解析:
挠的意思是屈服不是阻碍。
9答案:
C
此题可用排除法,①为皇上所言,排除了B,D由A,C差别可知③正确,故选C。
10答案:
11答案:
(1)译文:
现在成为百姓的祸害,是酷吏的过失,而劳民伤财并不是体恤百姓的根本办法。
(2)译文:
大多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害怕皇帝的威严而不坚持正义,我即使死,也不改变我的志愿。
本题考察了对原文的理解,注意对个别关键字的翻译,然后将句子愿意翻译出来即可。
全国二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
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
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
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
“不忍也!
”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
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
“天子宁有种邪?
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
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
”数以此非诮高祖。
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
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
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
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
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
“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
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
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
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
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
藩镇:
指总领一万的军府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
安重荣力大无比,擅长骑马射箭,担任振武巡边指挥使。
安重荣虽是武夫,但通晓做官的事务,下面的人不能骗他。
有一对夫妇控告他们的儿子不孝顺,安重荣拔出剑交给那位父亲,让他自己杀掉儿子,那位父亲哭着说:
“不忍心啊!
”他的母亲在一旁大骂,夺下他的剑追杀儿子。
问她,才知道是继母,安重荣呵斥他的继母出去。
安重荣出身行伍,突然富贵,又见晋高祖从藩侯夺得国家,曾对人说:
“天子难道有种吗?
兵强马壮的人就能做天子!
”虽然怀有二心,但没有表露出来。
这时,晋高祖和契丹约定为父子,契丹很骄横,晋高祖对他们更加谨慎,安重荣愤愤不平,认为“委屈中原来尊奉夷狄,使已经穷困的百姓更加困乏,而满足契丹贪得无厌的欲望,这是晋国的万世耻辱”!
多次拿这些话指责讥诮晋高祖。
契丹使者往来经过镇州,安重荣张开两腿坐着谩骂他们,不给他们行礼,有时还捕杀他们。
这时,吐浑白氏臣服归属契丹,受契丹残暴虐待,安重荣引诱他们入塞。
契丹多次派使臣责问晋高祖,并索求被杀的使臣。
晋高祖对使臣鞠躬低头,受到责备却更加恭谨,多说好话替自己开脱,而姑息安重荣不加责问。
晋高祖天福六年夏天,契丹使臣拽剌经过镇州,安重荣威逼羞辱他,拽剌出言不逊,安重荣大怒,抓住拽剌。
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
晋高祖对此担忧,为此驾临邺都,回答安重荣说:
“前代和契丹和亲,都是为天下考虑,如今我以天下向他们称臣,你以一个藩镇抗拒他们,大小不称,不要自取其辱!
”安重荣认为晋君不能把他怎么样,于是决意反叛。
安重荣虽拿契丹作借口,但暗中派人同幽州节度使刘晞相勾结。
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想借机窥伺中原,因此没有对安重荣发怒。
这年冬天,安从进在襄阳反叛,安重荣听说这件事,于是也举兵反叛。
这年,镇州大旱,又闹蝗灾,安重荣招集饥民几万人,驱使他们去邺都,声称朝见天子。
晋高祖派杜重威迎战,交战后,部将赵彦之和安重荣有矛盾,临阵卷旗投奔晋军。
安重荣听说赵彦之向晋军投降,非常害怕,安重荣率吐浑几百名骑兵守牙城,杜重威派人抓获他,斩下他的头进献,晋高祖登楼接受他的左耳,下令将首级漆好送给契丹。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C)
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
讼:
控告
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
暴:
突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
谨:
严格
D、姑息重荣不能诘。
诘:
追问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B)
A、天子宁有种邪B、兵强骊壮者为之尔
重荣箕踞慢骂屈中国以尊夷狄
C、重荣诱之入塞D、重荣怒,执拽剌
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
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杀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和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肖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
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1)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译文:
(2)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湖南卷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
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
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
有若见之曰:
“子何臞○1也?
”宓子曰:
“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
”有若曰:
“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
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
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
楚王谓田鸠曰:
“墨子者,显学也。
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
”曰:
“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
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仇齐也,筑武宫。
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
王闻,召而赐之。
对曰:
“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
王曰:
“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
”对曰:
“王试度其功。
”癸四板,射稽八板;
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明君治理国家的原则,像有若回答密子所说的那样,要有办法。
君主听取言论时,一味欣赏说话人的口才,观察行动时,一味赞赏远离实际的作风。
所以臣子和民众讲起话来,就高深莫测,做起事来就远离实际。
宓子贱治理单父,有若会见他说:
“您为什么瘦了?
”宓子贱说:
“君王不知道我没有德才,派我治理单父,政务紧急,心里忧愁,所以瘦了。
”有若说:
“从前舜弹奏着五弦琴,歌唱着《南风》诗,天下就太平了。
现在单父这么个小地方,治理起来却要发愁,那么治理天下该怎么办呢?
所以有了办法来统治国家,就是安闲地坐在朝廷里,脸上有少女般红润的气色,对治理国家也没有什么妨害;
没有办法去统治国家,身体即便又累又瘦,也还是没有什么好处。
楚王对田鸠说:
“墨子是个声名显赫的学者。
他亲自实践起来还是不错的,他讲的话很多,但不动听,为什么?
”田鸠说:
“过去秦国君主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叫晋国为他女儿准备好装饰,衣着华丽的陪嫁女子有七十人。
到了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媵妾,却看不起秦君的女儿。
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妾,不能说是善于嫁女。
楚国有个在郑国出卖宝珠的人,他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匣子用香料熏过,用珠玉作缀,用玫瑰装饰,用翡翠连结。
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把珠子还给了他。
这可以叫做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宝珠。
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是一些漂亮动听的话,君主只看文采而不管它是否有用。
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道术,阐明圣人言论,希望广泛地告知人们。
如果修饰文辞的话,他就担心人们会留意于文采而忘了它的内在价值,从而造成因为文辞而损害实用的恶果。
这和楚人卖宝珠、秦君嫁女儿是同一类型的事,所以墨子的话很多,但不动听。
宋王和齐国作对时,专为习武修建宫殿。
讴癸唱起歌来,走路的人停下来观看,建筑的人不感到疲劳。
宋王听说后,召见讴癸并加以赏赐。
讴癸回答说:
“我老师射稽的歌,唱得比我还好。
”宋王召来射稽让他唱歌,但走路的人还不停地走,建筑的人也感到疲倦。
宋王说:
“走路的人还不停地走,建筑的人也感到疲劳,射稽唱得不如你好,这是为什么?
”讴癸回答说:
“大王可以检查一下我们两人的功效。
”讴癸唱歌时建筑的人只筑了四板,射稽唱歌时却筑了八板;
再检查墙的坚固程度,讴癸唱歌时筑的墙能打进去五寸,射稽唱歌时筑的墙只能打进去两寸。
良药苦口,但聪明人却要努力喝下去,这是因为他知道喝下去后能使自己疾病痊愈。
忠言逆耳,但明智君主愿意听取,这是因为他知道由此可以获得成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
害:
妨害
B.其身体则可体:
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倡:
倡导
D.王试度其功度:
衡量
答案: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故燕王欲结于君
A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
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B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知道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
14.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
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3分)
答:
指墨子“若辩其辞”
四川卷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贺仁杰,字宽甫,京兆人。
父贲,有材略,善攻战,数从军有功。
尝治室于毁垣中,得白金七千五百两,谓其妻郑曰:
“语云:
匹夫无故获千金,必有非常之祸。
”时世祖以皇太弟受诏征云南,驻军六盘山,乃持五千两往献之。
世祖曰:
“天以赐汝,焉用献!
“殿下新封秦,金出秦地,此天以授殿下,臣不敢私,愿以助军。
”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
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
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助劳绩。
后与董文忠居中事上,同志协力,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多所裨益,而言不外泄,帝深爱之。
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
“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
”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
帝欲选民间童女充后宫;
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
山后盐禁,久为民害,皆奏罢之。
民为之立祠。
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
“无以易卿者。
”特授正议大夫、上都留守。
尚书省立,桑哥用事,奏上都留守司钱谷多失实。
召留守忽剌忽耳及仁杰廷辨,仁杰曰:
“臣汉人,不能禁吏戢奸,致钱谷多耗伤,臣之罪。
”忽剌忽耳曰:
“臣为长,印在臣手,事未有不关白而能行者,臣之罪。
”帝曰:
“以爵让人者有之,未有争引咎归己者。
”置勿问。
仁杰在官五十余年,为留守者居半,车驾春秋行幸,出入供亿[注],未尝致上怒。
其妻刘没,帝欲为娶贵族,因辞,乃娶民间女,已而丧明,夫妻相敬如初,未尝置媵妾。
大德九年,年七十二,请老,归第。
后成祖崩,仁宗入清内欲有所咨访,诏赴阙,行至樊桥而卒。
(节选自《元史•贺仁杰传》)
贺仁杰,字宽甫,是京兆人。
父亲贺贲,有才能和谋略,善于攻战,多次参军立功。
曾经在废墟中盖房子,挖得白银七千五百两,他对妻子郑氏说:
“俗话说:
匹夫无故得千金,一定有不同寻常的灾祸。
”当时世祖以皇太弟的身份奉命攻打云南,驻军六盘山,于是他拿五千两前去献给世祖。
世祖说:
“上天赐给你的,何必献给我!
”他回答说:
“殿下刚封到秦,金子出于秦地,这是上天拿来给殿下的,臣不敢私藏,愿意拿来帮助军队。
”并且说他儿子贺仁杰可以录用的情况,立即召进卫队。
他所在军队的军帅恨贺贲不先报告自己而一个人献金,把贺贲投入监狱。
世祖听说这事,十分愤怒,逮捕军帅要杀他,因是功臣没有杀。
贺仁杰跟随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都有功劳。
后来和董文忠在宫中侍奉皇上,同心协力,知无不言,言无不从,对朝廷多有帮助,而话不外传,皇帝很喜爱敬重他。
帝有一天召贺仁杰到床前,拿出白银,对他说:
“这是你父亲在六盘山所献的,听说你母亲来了,可以拿回去用它赡养母亲。
”他推辞,皇帝不允许,于是回家告诉母亲,全部散发给同族人。
皇帝想要选民的间童女补充后宫;
主管官吏购买东西,大多不是本地出产;
山后盐业禁令,长期危害百姓,他都奏请免除。
百姓为他建祠堂。
上都留守空缺,宰相想用的朝廷大臣十多个,皇上都不用,皇上回头看着贺仁杰说:
“没有人能代替你。
”特别授任正议大夫、上都留守。
尚书省设立,桑哥掌权,报告说上都留守管理钱粮多失实。
皇上召留守忽剌忽耳和贺仁杰当廷辩论,贺仁杰说:
“臣是汉人,不能约束官吏制止奸私,致使钱粮多有损耗,是臣的罪。
”忽剌忽耳说:
“臣为长官,官印在臣手中,凡事没有不禀报我而施行的,是臣的罪。
”皇上说:
“有把官爵让给别人的,没有争着把过错归自己的。
”放下不再追究。
贺仁杰任职五十多年,做留守的时间占一半,皇上春秋出行,往来供应,没有让皇上生过气。
他妻子刘氏去世,皇上要为他娶贵族之女,他坚决推辞,而娶民间女子,不久妻子失明,夫妻相敬如初,没有娶妾。
大德九年,贺仁杰七十二岁,请求退休,回家。
后来成祖驾崩,仁宗入朝清除内乱,想有所咨询,召他去朝廷,走到樊桥去世。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治室于毁垣中治:
修筑B臣不敢私,愿以助军 私:
独占
C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 状:
情况D为留守者居半 居:
超过
D(占数量,居半,有一半)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B辞不许,乃归白母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D帝欲为娶贵族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A连词,来/表修饰的连词,相当于“而”;
B于是,连词/竟然,副词;
C代词/表祈使语气D读音wè
i,介词,替。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贲害怕因意外获金而招致祸患,就以“助军”为由将大部分所获之金献给了受诏征云南的世祖。
世祖任命其子贺仁杰为宿卫。
B、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
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
世祖曾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送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
C、皇帝根据桑哥的反映,要忽剌忽耳与贺仁杰到朝廷说清钱粮管理的问题,他二人都主动承担责任,皇帝为之感慨,就不再追究这件事情了。
D、无论是对皇帝还是对出身低微、双目失明的妻子,贺仁杰的所作所为都无不妥。
仁宗即位后,召请告老归乡的贺仁杰赴京,他却在应诏途中去世。
B(“他最终未接受”错,原文“辞不许”的意思是贺仁杰推辞而皇帝不许,最终他收下了并拿回去告诉了他的母亲,然后将这笔钱财分给了宗族之人)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5分)
参考:
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各省 文言文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