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调整划分技术方案.docx
- 文档编号:2141834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294.14KB
亳州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调整划分技术方案.docx
《亳州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调整划分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亳州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调整划分技术方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亳州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调整划分技术方案
亳州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保护区调整划分技术方案
亳州市环境保护局
2013年9月
前言
2011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与管理,定期开展水质全分析,实施水源地环境整治、恢复和建设工程,提高水质达标率。
国务院于2011年12月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全面完成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审批工作,取缔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要定期开展水质全分析,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综合整治。
201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了国务院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情况,并对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9年3月,《关于印发安徽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的通知》(环水函〔2009〕268号)批复同意了亳州市5个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
近年来,随着亳州近年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工农业用水量及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均大为增加。
谯城区于2012年新建成了涡北自来水公司,各县自来水厂(公司)均建设了新井区,停用了个别严重老化井区,为切实加强集中式水源地源头管理,保护好饮用水水源,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亟需重新调整划分。
第一章总则
为切实加强集中式水源地源头管理,保护好饮用水水源,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要求,结合亳州实际制定本方案。
1.1保护区划分概况
(一)调整划分的目的和意义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让群众喝上干净水的目标,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法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饮用水水源,保障饮用水安全提供依据。
(二)调整划分的范围
亳州市6个县级以上(含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其中谯城区3个,即亳州市一水厂、亳州市三水厂、亳州市涡北自来水厂;涡阳县1个,即涡阳县自来水厂;蒙城县1个,即蒙城县自来水厂;利辛县1个,即利辛县自来水公司。
1.2划分的依据和原则
(一)划分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5.《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
6.《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
7.《亳州市城市建设2005-2020年整体规划》
(二)划分原则
1.全面保护:
对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全面保护,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2.统一规范:
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省环保条例,统一划分水源保护区,对我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实施统一的保护和管理。
3.继承发展:
根据近年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管理经验,结合亳州发展实际,注重科学性、前瞻性,实现持续发展。
4.现实可行:
区划方案与管理体系相结合,满足水源保护的需要,达到水污染防治法的管理要求,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第二章保护区背景分析
2.1自然状况
(一)地理位置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
三面与河南省接壤,西接郸城县、鹿邑县,北接商丘县、虞城县,东邻永城县,南面、东南面分别与本省的太和县、涡阳县相接。
亳州全境跨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成东南西北向斜长形,长约150公里,宽约90公里。
(二)地形、地貌及地质
亳州市地处黄淮海平原,系淮河流域,境内皆为冲击平原,地势平缓,自西北向东南微倾,坡降约1/7500,地面标高在37~39m之间,仅东部有龙山、石弓山、齐山、狼山、双锁山等10余处石灰岩残丘分布,平均海拔22~42.5米。
表现为际台型的以下降为主的新构造运动,使本区接受了连续而广泛的沉积物,沉积物厚达600m以上(附亳州地区地层图)。
土壤主要是砂礓黑土,其次为潮土、棕壤土类,并有少量石灰石。
矿产资源种类偏少,主要有煤、石油、水泥用灰岩、石料用灰岩、矿泉水等。
根据卫星图片、物探和地质资料反映,亳州市有活动断层穿过,市区及周围主要活动断层为涡河断裂,在第四纪有强烈活动,并发生过二次6度以上地震。
现行的《国内地震烈度区划图》,确定亳州市区抗震防灾的防御目标为6度。
亳州地区地层表
(三)气候特征
亳州气候处在暖温带南缘,为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表现为气候温湿,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长且感。
年平均气温14.9℃。
季风交替明显,秋冬季节以北风和东风为主,春夏季节以南风和东南风为主,平均风速2.2m/s;静风频率约15%。
年平均降水831毫米,雨水集中于6、7、8三个月;年平均蒸发量1748.6毫米;日照百分率57%;相对湿度70%;年平均气压1014.2hpa;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平均无霜期213天。
灾害性天气主要亳州市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旱涝、大风、冰雹、干热风、低温、霜冻等,其中旱涝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四)区域水系
亳州市自然河流主要有涡河、芡河、西淝河、北淝河、包河及人工河流茨淮新河六大水系,水体流向除茨淮新河均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淮河。
涡河左岸自谯城区牛集镇灵子门行政村代桥自然村首先入境,东南流经涡阳县至蒙城县移村集出境入怀远县,境内长173公里,流域面积4039平方公里;西淝河自谯城区淝河镇入境,东南流经涡阳县,至利辛县展沟镇出境入凤台、颍上县界,境内长123.4公里,流域面积1871平方公里;茨淮新河自利辛县大李集镇入境,向东流经利辛县境南部,至蒙城县邹楼出境入怀远县,境内长66公里,流域面积1401平方公里。
2.2社会经济状况
亳州从商城王建都开始,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亳州市,辖涡阳、蒙城、利辛和谯城三县一区。
2012年,亳州GDP为715.66亿元,全市共有乡镇、街道(场)91个,其中乡镇79个,街道10个,林场2个。
全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8522.58平方公里,总人口612.6万;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53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49.1万。
亳州是皖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拥有机械制造、酿酒、卷烟、医药、纺织、食品、化工、建筑建材、印刷等十几大门类。
亳州是全国重要的药材、商品粮、优质棉、优质烟、优质茧生产基地,拥有药材、酿酒、果蔬、烤烟、畜禽、蚕桑等资源和经济优势,地方名特优产品较多。
亳州是闻名遐迩的“中华药都”,是名符其实的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市区内建有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好、档次最高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
地级亳州市组建以来,全市中医药制造业尤其是饮片加工业发展加快,初步形成了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10左右,种植40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52.28千公顷,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亳州中药饮片产量约占全国的1/4左右。
亳州境内煤炭储量丰富,煤炭储量达47.23亿吨。
"十一五"期间,亳州市依托蒙城许疃煤矿、涡阳涡北煤矿、刘店煤矿和袁店二矿,加快煤炭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煤化工,重点支持总投资24亿元的涡阳三星化工集团的甲醛、甲醇和1.5万吨/年三聚氰胺项目建设,从而把煤电产业和煤化工产业培育成亳州市的支柱产业。
预计到“十二五”末,将建成15对矿井,年原煤产量2500万吨,形成2—3个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
亳州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畜产品、商品用材林和蔬菜生产基地。
2012年粮食总产88.5亿斤,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其中小麦产量占全省的七分之一,涡阳县成为全省首个“小麦亩产千斤县”。
经济作物以玉米、棉花、烟叶、蔬菜为主;畜禽养殖业发达,涡阳、蒙城、利辛曾被誉为“黄牛金三角”。
全市现有各类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100余家,其中,一批面粉加工企业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在全省和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
作为全国著名的“白酒之乡”,亳州的“古井贡酒”是全国老八大名酒之一,“高炉家酒”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井中集团、板桥酒业、蒙城庄子酒厂等也是名扬四方的白酒企业。
全市有各类白酒生产企业200多家,产量约占安徽省的1/2。
亳州位于中原战略要地,素有“南北通衢,中州锁钥”之称,历来是重要商埠和兵家必争之地,区位优势明显。
亳州交通通信十分便利,京九铁路、青阜铁路纵贯全境,311、105国道和202、203、224、305、307、308省道在市内交叉穿过,济广高速、宁洛高速、泗许高速和即将建设的济祁高速构成亳州市“井”字型高速公路网,涡河、茨淮新河航运可直接通江达海,亳州飞机场正在规划编制中,邮电通信网遍及城镇乡村,与全国乃至世界的联系方便快捷。
2.3饮用水水源(地下水)特征
2.3.1水文地质
亳州市所在地地层隶属华北地层区淮河地层分区淮北地层小区。
下伏基岩主要为太古氏五河群,南部小面积分布有二迭纪碎屑岩层。
亳州地下水系统所处水文地质单元面积为937km2,地下水类型有孔隙水和岩溶水;孔隙水依据埋藏深度分为潜水、中深层和深层承压水,含水地层为第三系和第四系河湖项碎宵沉积物,全市沉积物厚度达500-800m,含水岩性主要有粉细砂、中细砂和中粗砂。
根据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埋藏条件及地下水与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联系程度,将松散岩类含水岩层进一步划分为浅层含水层组、中部弱含水层组及深层含水层组。
亳州地下可供开采的水资源主要是潜水、中深层和深层承压水,其中潜水比例最大,占36%,平均埋深5-40m,水化学类型有HCO3-Ca,Mg;HCO3-Ca,Mg,Na;HCO3型,主要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灌溉渗漏补给、中深层地下水向上越流补给。
浅层地下水已受工业污水及城市生活污水污染,不宜作为饮用水。
2.3.2水源地层分布
亳州市6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均为地下水型,以深层承压水为主。
区内深层地下水赋存于中、下更新统和上第三系含水层中,地下水具承压性,且与大气降水、地表水无直接联系。
本区已控制深度600米,主要开采深度400米以浅的含水层。
深层含水层组具“多层结构”,含水砂层较为发育,其分布主要受基底构造和古河道的控制。
一般较为稳定。
其中第四系中、下更新发育2~3层砂,其顶板埋深60~80米,90~105米及140米;单层厚度一般2~15米,最大达29米;累计厚度一般10~30米。
岩性以细砂、粉砂为主,局部含砾中砂。
上第三系发育4层主要含水砂层,其顶板埋深分别为165~185米、210~220米、240~260米、300~320米,单层厚一般5~15米,累计厚度40~80米,岩性以细砂、粉砂为主,局部为中细砂及含砾中粗砂。
砂层一般结构松散,仅局部为半胶结状。
深层地下水主要的含水层位在160~350米之间。
在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含水层组之间发育有厚度60~130米,以粘性土为主的弱含水层,其特征是南薄北厚。
岩性主要为中、下更新统(Q1-2)的粉质粘土、粘土夹粉土、粉砂、细砂,含水微弱,透水性差,不能作为供水层位。
据三一二地质队1991年在亳州古井酒厂施工的深孔600.12米地层资料来看,440~600米下,砂层也较发育,有4层粉细砂,厚度在7.09~13.75米之间,累计厚达55米,也是良好的供水层位。
根据《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所提供的亳州市城区中深层地下水的构成、补给方式和计算参数,中深层地下水平均开采系数,中深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分别为758.6万m3和803.3万m3。
两项合计,亳州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分别为近期3098.1万m3,远期2722.9万m3。
2.3.3水源补给径流
深层地下水主要接受来自上游的侧向迳流补给和局部浅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
迳流方向与浅层地下水大体一致,水力坡度一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亳州市 县级 上集 中式 饮用水 水源地 保护区 调整 划分 技术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