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保健专业建设规划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408185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38.46KB
营养与保健专业建设规划Word格式.docx
《营养与保健专业建设规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养与保健专业建设规划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专业建设内容与建设措施
(一)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目标:
根据康复执业资格标准、康复治疗师国家职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营养与保健专业教学标准,强化“课-训-赛-证-岗”五位一体,探索营养与保健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教学,培养具备必需的医学理论基础及营养与保健专业知识,具有必要的社会人文知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熟练掌握营养与保健技能,毕业后能在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专科医院、医养中心、残联康复中心、社区等机构从事康复医疗服务,能胜任临床物理治疗师(PT师)、作业治疗师(OT师)、言语治疗师(ST)、传统康复治疗师等岗位工作的高技能营养与保健人才。
建设措施:
1.理论教学“课-证”融通
“课-证”将营养与保健中理论知识考试内容教学融合到课堂,同时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方向课程,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逐步增加开设《康复护理学》、《康复心理学》《作业治疗学》《物理治疗学》《言语治疗学》《传统康复(推拿)》等课程;
调整本专业教学进程以适应对口升学招生,打造中高职衔接通道,满足学生升学深造的愿望。
实施严格的考证制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鼓励学生考取《康复医学治疗师证》、《保健按摩师证》,提升就业竞争力。
2.实践教学“训、赛、岗”合一
“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医院的优势,使营养与保健专业学生从入学开始接触临床,逐渐增加接触临床的时间,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见习、实习,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感悟、职业意识、职业认同感、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
提高他们融入职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赛”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对已有一定理论和技能基础的二年级学生,用“以赛促学”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以营养与保健大赛项目作为课程改革和有效载体,将技能大赛项目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实训课模拟大赛训练方式授课,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岗”发挥三甲医院、保健院等校外实习基地的优势,校企合作,实现校外基地“教学性”,使基地成为课堂,专家成为教师,学生成为员工,在校外基地推行导师制、轮科制,使学生临床实习达到100%,实习时间达到10个月,实现专业教学课堂与行业实践“零距离”对接。
3.实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市场反馈信息,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营养与保健人才。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
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打造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及课程体系管理监控制度,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实验-实训-实习实践教学链式的课程结构。
1.职业素质教育实施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诚信作风,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以及敬业精神。
始终坚持以德立人,把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突出社会公德、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2.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引领的课程标准。
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技能竞赛、执业证书、临床岗位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课-训-赛-证-岗”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完成教学目标,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3.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首先从营养与保健核心课程开始,编写专业2门核心课程标准。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围绕康复功能评定、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及实施康复训练三大专业核心能力开设康复疗法评定学、运动疗法技术学、临床作业学、言语治疗学、传统康复治疗学、理疗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确保营养与保健技能的培养。
坚持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出发确定专业课程,以双证书为基本质量标准,合理解决中职教育的简单升级问题,正确把握中职教育技能型和应用型本质。
4.打造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建设,课程设置注重“对口升学”、“单考单招”,调整教学进程以适应中高职,打造升学通道,满足学生升学深造的愿望。
5.课程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以数字化、信息化教学建设为抓手,加盟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全力推进优质共享型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核心课程数字化,开发推广微课、幕课,做到课程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相同步。
(三)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需求建立专业教师团队,专业教师团队参与专业建设规划、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并从招生、教学、就业等环节追踪本专业学生,从而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学校的专业发展相同步。
1.建设一支具备“双师”素质、专兼结合高水平教师团队,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和引进2名骨干教师。
2.实施青蓝工程。
制定《青蓝工程实施细则》,开展老教师对青年的指导与培养工作,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等形式。
制定《骨干教师遴选及管理办法》,逐步做到我校骨干专业核心课程都有1-2名校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担任。
3.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
联合行业营养与保健专家,通过组织专任教师、临床兼职教师加强相互交流,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合作;
开展校级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级以上教学设计说课大赛,以教学比赛为契机,组织省级以上教学设计说课比赛获奖教师说课展示,以赛促教,引导教师接受新知识、新理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努力做到有效教学,推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严格执行兼职教师试讲制、聘用制。
为保证营养与保健教学质量,学校要求兼职教师与校内对应学科教师结对,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
从教学附属医院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行业一线工作5年以上的医护人员中聘请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部分的课堂教学任务;
负责学生课间见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期间的现场指导和带教工作。
5.每年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康复专业学术会议,定期派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通过外出学习交流,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康复专业的新技术、新信息,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水平。
(四)教学条件建设
从教材开发、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康复治疗技术机构、社区实训基地,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建立院-校师生反馈联络网。
1.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既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实用性,又要保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
本专业公共课程均采用教育部规划教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采用全国中医药中职卫生部规划教材。
根据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各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全国中医药中职卫生部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同时开发校本教材。
鼓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自编教材,与行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营养与保健实践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根据实践型、技能操作型康复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本专业配置了设施先进齐备的营养与保健实训中心,内设PT实验室、OT实验室、ST实验室、康复评定室、针灸实验室、推拿实验室、康复练功房、多媒体教室等,各实验室使用面积大于100平方米。
主要实验设备有平行杠、站立训练器、电动站立床、多功能升降床、牵引床、训练阶梯、各种上下肢关节训练器、肌力训练器、墙拉力器、磨沙板、轮椅、助行器、PT床凳、肩梯、量角器,体重计、全身骨架等。
总价值200余万元,教学仪器设备足以满足营养与保健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
3.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三甲医院实习基地、社区实训基地,为专业教学实现课堂与营养与保健临床实践“零距离”提供保障。
进一步完善教学和实习管理制度,编写实习标准,专人负责。
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实习大纲和《生产实习手册》,加强实习过程全程监控。
建立院-校师生反馈联络网,形成系统、完整、规范化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体系。
(五)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改革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基于营养与保健过程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
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
1.以康复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高端模拟人仿真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2.推行以营养与保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的项目导向教学法。
秉承中职教育以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的办学理念,突出早期接触临床,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校内仿真训练与真实岗位学习交替,教学做一体化,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推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推广适合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率达到100%。
建立完善的应用能力考核标准,推进考试改革,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建立完善的试题库。
3.构建基于情景导向的营养与保健教学。
在对秦皇岛市各级医疗营养与保健方向、康复治疗师等岗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构建基于老年健康保健、康复护理的工作情景教学。
4.以国赛、执业技能标准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参照全国职业院校营养与保健大赛和河北省营养与保健考核标准,设计老年健康保健、康复护理、中医保健康复等工作情景,强化技能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认识工作任务和培养职业能力。
(六)教学管理
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监测、评价和保障体系,加强对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
1.在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建立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教学听课制度,师生交流座谈会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多项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2.加强教学档案的整理工作,按照教学运行过程,分别将教学资料分类管理,如: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学生成绩等。
(七)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研研究,以科研促教学。
鼓励教师承担研究课题,定期组织专业学术讲座,同时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1.鼓励教师承担更多市级以上营养与保健研究中心课题项目,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骨干教师共承担5~6项课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8篇。
2.每年组织2~3次营养与保健专业方向学术讲座。
3.同时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八)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以学校附属医院为平台,扩大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承担老年护理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的营养与保健知识培训,为社区人群提供培训、专题讲座。
1.探索建设PT、OT的培训课程,申报我校成为培训机构。
2.探索与行业、社会合作开发康复产业实体,为行业、社会提供技术咨询,并为行业提供技术培训。
3.探索与社区共建引领专业教学、服务社会的开放式教学载体“社区康复资源中心”,形成共建机制和管理制度。
4.为社区康复工作人员培训、为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保健和康复知识宣教、为残疾患者的康复指导。
5.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成立康复志愿者小组,以社区康复服务为载体,开展爱心助残活动,锻炼学生职业技能与沟通能力,培养爱心与奉献精神、创业意识,有利于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五、专业建设进程
根据总体目标,制定三阶段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第一阶段:
2017~2018学年
从教材开发、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的建设。
为实践教学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建立院-校师生反馈联络网。
聘请专业医师来本校教学,并选派本校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参加研讨会。
1.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根据培养实践型、技能操作型康复治疗人才的目标要求,本专业配置了设施先进齐备的康复治疗实训中心,内设PT实验室、OT实验室、ST实验室、康复评定室、针灸实验室、推拿实验室、康复练功房、多媒体教室等,各实验室使用面积大于100平方米。
总价值200余万元,购置各种教学仪器设备以满足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
2.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三甲医院实习基地、社区实训基地,为专业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营养与保健临床实践“零距离”提供保障。
进一步完善教学和实习管理制度,编写实习标准,专人负责,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
建立院-校师生反馈联络网,形成系统、完整、规范化的校外实习基地整体管理模式。
3.加强教材建设。
。
增加专业方向课程《康复护理学》、《康复心理学》等;
调整本专业教学进程以适应对口升学招生,打造中高职衔接通道。
鼓励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自编教材,与行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康复治疗技术实践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4.从本年度开始,每年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康复专业学术会议,定期派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通过外出学习交流,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康复专业的新技术、新信息,提高教学水平。
聘请医院康复科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培训,承担部分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工作。
第二阶段:
2018~2019学年
课程建设打造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及课程体系管理监控制度,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实验-实训-实习实践教学链式的课程结构,打造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建设。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增加数量、调整结构,使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配置更加合理。
1.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引领的课程标准。
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技能竞赛、执业证书、临床岗位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课-训-赛-证-岗”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完成教学目标,实现与行业的深度融合。
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围绕康复功能评定、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及实施康复训练三大专业核心能力开设康复疗法评定学、运动疗法技术学、临床作业学、言语治疗学、传统康复治疗学、理疗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确保营养与保健技能的培养。
3.打造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建设,课程设置注重“对口升学”。
调整本专业教学进程以适应对口升学招生,打造中高职衔接通道,满足学生升学深造的愿望。
4.建设一支具备“双师”素质、专兼结合专业教师团队,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和3名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引进5名骨干教师。
为保证康复治疗技术教学质量,学校要求兼职教师与校内对应学科教师结对,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
从教学附属医院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行业一线工作5年以上的医护人员中聘请3-5名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部分的课堂教学任务;
5.鼓励教师承担更多市级以上康复治疗技术研究中心课题项目,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骨干教师共承担5~6项课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8篇。
6.每年组织2~3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方向学术讲座。
第三阶段:
2019~2010学年
根据康复执业资格标准、康复治疗师国家职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强化“课-训-赛-证-岗”五位一体,探索康复治疗技术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扩大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承担老年护理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
逐步增加开设《作业治疗学》《物理治疗学》《言语治疗学》《传统康复(推拿)》等课程;
实施严格的考证制度,营养与保健专业学生应取得康复医学治疗师证、保健按摩师证,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医院的优势,使营养与保健专业学生尽早接触临床,逐渐增加接触临床的时间。
“赛”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对已有一定理论和技能基础的二年级学生,用“以赛促学”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岗”发挥三甲医院、保健院等校外实习基地的优势,使基地成为课堂,专家成为教师,学生成为员工,在校外基地推行导师制、轮科制。
3.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不断深化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打造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及课程体系管理监控制度,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实验-实训-实习实践教学链式的课程结构,调整本专业教学进程以适应对口升学招生,打造中高职衔接通道。
4.在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建立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教学听课制度,师生交流座谈会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多项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5.加强教学档案的整理工作,按照教学运行过程,分别将教学资料分类管理,如:
6.实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市场反馈信息,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7.探索建设PT、OT的培训课程,申报我校成为培训机构。
探索与社区共建引领专业教学、服务社会的开放式教学载体“社区康复资源中心”。
为社区康复工作人员培训、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保健和康复知识宣教、残疾患者的康复指导。
成立康复志愿者小组,以社区康复服务为载体,开展爱心助残活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营养 保健 专业 建设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