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402327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85
- 大小:366.41KB
中药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
《中药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活性炭层析11
(五)大孔吸附树脂层析13
第三章实验15
实验一延胡索生物碱的系统分离法15
Experiment2Extraction,SeparationandIdentificationofAnthraquinonesfromRhubarb19
实验二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别28
实验三灰毛寄生叶中槲皮苷和广寄生苷的提取、分离及鉴定33
Experiment4TheIdentificationofRutin37
实验四芸香苷的提取、分离和鉴定43
实验五栀子中京尼平苷的提取和分离纯化49
实验六穿心莲内酯的提取、分离、鉴定52
与亚硫酸氢钠加成物的制备52
实验七齐墩果酸的提取、分离及鉴定58
实验八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分离及鉴定61
附录63
附录一常用有机溶剂的物理常数和精制方法63
附录二常用鉴定试剂的配制和应用69
附录三中药化学成分的鉴定法79
附录四常用酸碱的密度与浓度86
附录五常用缓冲液的配制87
第一章中药化学实验须知
一.实验要求
1.实验前应认真预习,做好预习笔记,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步骤,安排好当天实验计划。
2.实验时要遵守实验室制度,按照操作要求,认真操作,正确使用各种仪器,努力掌握基本操作技术。
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以及有关的重量、体积、温度或其它数据,应立即如实记录。
3.实验室内保持安静、整洁。
不许大声喧嚷,不许吸烟,不迟到、不随便离开。
随时注意反应情况和做好下一步的准备工作。
保持桌面、仪器、水槽、地面四洁。
废弃的固体和滤纸等丢入废物缸内,绝不能丢入水槽或丢到窗外。
4.实验后要认真分析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提取纯化产品包好,贴上标签,交给老师。
必要时还需进一步查阅某些尚未理解的理论和知识。
5.每次实验完毕,值日生负责整理公用仪器,将实验台、地面打扫干净,倒清废物缸,检查水电开关,关好门窗。
二.实验室规则
1.在实验室中要穿白大衣,实验中不准做与实验无关的事。
2.必须遵守实验室的各项制度,听从教师指导,尊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权。
3.实验前应清点并检查仪器是否完整,装置是否正确,合格后才能开始实验。
4.使用仪器时要轻拿、轻放,贵重仪器未经教师允许不得擅自动用。
一旦损坏仪器应及时报损、补领,不得乱拿,乱用别人的仪器。
5.公用仪器和药品,用完后立即归还原处,不可调错瓶塞,以免污染。
仪器使用完毕应清理干净。
节约用水、用电,节约试剂,严格药品用量。
三.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
1.实验前应检查仪器是否完整无损,装置是否正确。
回流、蒸馏时,冷凝水是否通畅,干燥管是否阻塞,在常压下进行蒸馏或回流,仪器装置必须与大气相通,不能密闭。
2.回流或蒸馏易燃溶剂(特别是低沸点易燃溶剂),不能使用明火加热,要根据溶剂的沸点选用水浴、油浴或电热套。
液内要放几颗沸石,防止过热冲瓶或暴沸。
若在加热后发现未放入沸石,则应待冷后放入,加热过程中也不得加入活性炭脱色,否则会发生暴沸。
3.蒸馏、回流易燃、易挥发、有毒液体时,仪器装置切勿漏气,冷凝管流出液应用弯接管导至接收瓶中,余气应用橡皮管通往室外或水槽里。
4.减压系统应装有安全瓶。
加压柱色谱时,层析柱及储液瓶机械性能要高,连接要牢,注意控制压力,以防炸裂。
5.使用易燃溶剂时,应在远离火源和通风的地方进行,启封易挥发溶剂瓶盖时,脸要避开瓶口,并慢慢启开,以防气体冲到脸上。
6.有毒、有腐蚀性的药品应妥善保管,操作后立即洗手,勿沾及五官及伤口。
7.使用电器设备及各种分析仪器时,要事先了解电路及操作规程。
使用时,注意仪器和电线不要放在潮湿处,手湿不要接触电源。
8.欲将玻璃管插入塞中,可在塞孔涂些水或甘油等润滑剂,用布包住玻璃管使其旋转而入,防止折断。
实验室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应保持镇静,并采取各种相应措施。
首先,要立即断绝火源,切断电源并移开附近的易燃物质。
三角瓶内溶剂着火可用石棉网或湿布盖熄。
小火可用湿布或黄沙盖熄,火较大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灭火器材。
四.实验报告格式
中药化学实验报告的格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按题目的内容及要求作适当的调整。
除应标明专业、班级、实验组、姓名和实验时间外,一般还包括下列内容:
1.题目
2.目的要求
3.基本原理——主要的提取分离及鉴定原理。
4.操作——以流程图表示,简明扼要,包括现象纪录。
5.鉴定——包括化学反应的试剂、现象及结论,色谱鉴定条件,结果及结论。
6.产品——产品颜色、晶形、重量、熔点及得率。
7.讨论——包括实验过程中主要注意事项、关键步骤、实验成败的原因及心得体会。
8.思考题——可以根据老师的要求,回答各实验中的某些思考题。
实验报告要求字迹端正,图表清楚,叙述有条理;
尽量做到既有观察的实验现象,又有说明和解释;
既有实验数据又有分析和讨论:
既有成败的经验教训又有自己的实践体会,甚至有改进的建议。
第二章中药化学实验技术
第一节经典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一)溶剂法
1.基本概念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有的亲水性基团多,极性大而疏于油;
有的亲水性基团少,极性小而疏于水,这种亲水性和亲脂性的程度大小与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直接相关。
一般来说,两种基本母核相同的成分,其分子中官能团的极性越大或极性官能团数量越多,则整个分子的极性就越大,表现亲水性强,而亲脂性就越弱;
其分子非极性部分越大或碳链越长,则极性小,亲脂性强,而亲水性就越弱。
各类溶剂的性质,同样与其分子结构有关。
常用的甲醇、乙醇是亲水性比较强的溶剂,它们的分子比较小,并存在羟基与水分子的结构近似,可和水任意混合。
丁醇和戊醇分子中虽亦都有羟基,但分子中的碳键逐渐加多,与水性质也就逐渐疏远,所以它们彼此仅能部分互溶,在它们互溶达到饱和状态后,两者都能与水分层。
氯仿、苯和石油醚是烃类或氯烃衍生物,属于亲脂性强的溶剂。
常见溶剂的极性度强弱顺序可表示如下:
石油醚(低沸点一一高沸点)〈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三氯乙烷〈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乙睛〈水〈吡啶〈乙酸。
通常按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化合物易溶于非极性溶剂,同类分子或官能团相似的彼此互溶的一般规律来选择,溶剂选择适当,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将需要的成分提取出来。
一般对溶剂的要求是:
(1)溶剂对所需成分的溶解度要大,对杂质溶解度要小,或反之。
(2)溶剂不能与中药成分产生化学反应,即使反应亦属于可逆性的。
(3)溶剂要经济易得,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4)沸点宜适中,便于回收反复使用。
2.提取方法
用溶剂提取中药成分时,常用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及连续回流提取法等。
同时,原料的粉碎度、提取时间、温度以及设备条件等因素也都能影响提取效率,必须加以考虑,所用容器一般为玻璃或搪瓷器皿。
(二)水蒸气蒸馏法
此法适用于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中药成分的提取。
这些化合物与水不相混溶或仅微溶,且在约100℃时有一定的蒸汽压。
当水蒸气加热沸腾时,能将该物质—并随水蒸气带出。
如中药中的挥发油,某些小分子生物碱,如麻黄碱、槟榔碱等,以及某些小分子的酸性物质,如丹皮酚等均可应用本法提取。
对一些在水中溶解度较大的挥发性成分可采用蒸馏液重新蒸馏的办法,收集最先馏出部分,使挥发油分层,或用盐析法将蒸馏液中挥发性成分用低沸点非极性溶剂如石油醚、乙醚抽提出来。
(三)分馏法
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馏,然后精制纯化,在分离毒芹总碱中的毒芹碱和羟基毒芹碱以及石榴皮中的伪石榴皮碱、异石榴皮碱和甲基异石榴皮碱时均可利用它们的沸点不同进行常压或减压分馏,然后再精制纯化。
(四)吸附法
吸附法的目的,一种是吸附除去杂质,这常指鞣质、色素;
另一种是吸附所需物质。
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氧化镁、酸性白土和活性炭等。
如京尼平苷的分离,取栀子粉,用乙醇提取,提取物的水溶液加氧化镁吸附,然后用乙酸乙酯洗脱,洗脱液浓缩得黄色固体粉末,再经乙酸乙酯/丙酮(1:
1)重结晶即得到京尼平苷的纯品。
(五)沉淀法
利用某些中药成分与某些试剂产生沉淀的性质而得到分离或除去“杂质”的方法。
但对所需成分来讲,这种沉淀反应是可逆性的。
最常用的是铅盐法,利用中性乙酸铅或碱式乙酸铅在水或稀醇溶液中能与许多物质生成难溶性的铅盐沉淀,故可利用这种性质使所需成分与杂质分离,脱铅方法常通以硫化氢气体,使其分解并转为不溶性硫化铅沉淀而除去。
但溶液中可能有多余的硫化氢存在,可通入空气或二氧化碳让气泡带出多余的硫化氢气体。
若对热稳定的化合物,可将溶液置于蒸发皿内,水浴上加热,浓缩除去。
脱铅的方法也可用硫酸、磷酸、硫酸钠、磷酸钠等,但生成的硫酸铅及磷酸铅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所以脱铅不彻底。
但由于方法比较简便,故实验室中仍常采用。
此外,还有乙酸钾、氢氧化钡、磷钨酸、矽钨酸等沉淀剂。
对多糖、蛋白质等常用丙酮、乙醇或乙醚沉淀。
(六)盐析法
盐析法通常是向中药水提取液中加入易溶性无机盐至一定浓度或达到饱和状态,使某些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沉淀析出或被有机溶剂提取出。
常用的无机盐有氯化钠、氯化铵、硫酸铵、硫酸钠、硫酸镁等。
如三颗针根粉用稀酸浸泡,稀酸液加氯化钠近饱和即析出小檗碱盐酸盐。
(七)透析法
利用小分子物质在溶液中可透过半透膜,而大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性质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常用于纯化皂苷、蛋白质、多肽和多糖等化合物。
透析法可除去其中无机盐、单糖、双糖等。
透析是否成功与膜孔的大小密切相关,根据欲分离成分分子的大小选择适当规格的透析膜。
常用的有动物膜(如猪、牛的膀胱),火棉胶膜、蛋白质胶膜和玻璃纸膜等。
在进行透析时应经常更换膜外清水,增加透析膜内外溶液的浓度差,必要时可适当加温并加以搅拌,以加快透析速度。
(八)升华法
固体物质加热时,直接变成气态,遇冷凝结成原来的固体,此现象称为升华。
中药中凡具有升华性质的化合物,均可用此法进行纯化。
例如樟木中的樟脑,茶叶中的咖啡因以及存在中药中的苯甲酸等成分。
升华法简单易行,但往往不完全,常伴有分解现象,产率低,操作时采用减压下加热升华则可避免,但该法很少用于大规模制备。
第二节结晶和重结晶
结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分离纯化,便于进行化学鉴定及结构测定工作。
中药成分中大半是固体化合物,且具有结晶的通性,可以根据其溶解度的不同用结晶法来达到分离精制的目的。
一般能结晶的化台物可望得到单纯晶体,纯化合物的结晶有一定的熔点和结晶学特征,这有利于化合物性质的判断,所以结晶是研究分子结构的重要步骤。
由于初析出的结晶多少总会带有一些杂质,因此需要通过反复结晶才能得到纯粹的单一晶体,此步骤称为复结晶或重结晶。
有时中药中某一成分含量特别高,找到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提取液放冷或稍浓缩,便可得到结晶。
(一)结晶的条件
需要结晶的溶液,往往呈过饱和状态。
通常是在加热的情况下,使化合物溶解,过滤除去不溶解杂质,然后浓缩、放冷,析晶。
最合适的温度为5~10℃左右。
如果在室温条件下可以析晶,就不一定要放入冰箱中。
放置对形成结晶来说是一个重要条件,它可使溶剂自然挥发到适当的浓度,即可析出结晶。
特别是在探索过程中,对未知成分的结晶浓度是很难预测的,有时溶液太浓,粘度大就不易结晶;
如果浓度适中,逐渐降温,可能析出纯度较高的结晶。
X-射线衍射用的单晶即采用此法。
在结晶过程中溶液浓度高则析出结晶的速度快,颗粒较小,夹杂的杂质可能多些。
有时自溶液中析出结晶的速度太快,超过化合物晶核的形成和分子定向排列的速度,往往只能得到无定形粉末。
(二)结晶溶剂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溶剂是形成结晶的关键。
最好它能对所需成分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同时不产生化学反应,即热时溶解,冷时则析出。
对杂质来说,在该溶剂中应不溶或难溶。
亦可采用对杂质溶解度大的溶剂而对欲分离物质不溶或难溶,则可用洗涤法除去杂质后再用合适溶剂结晶。
要找到合适的溶剂,一方面可查阅有关资料及参阅同类型化合物的结晶条件;
另一方面也可进行少量探索,参考“相似相容原理”加以考虑。
常用的结晶溶剂有甲醇、乙醇、丙酮和乙酸乙酯等。
不能选择适当的单一溶剂时可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要求低沸点溶剂对物质的溶解度大、高沸点溶剂对物质的溶解度小,这样在放置时,沸点低的溶剂较易挥发,而比例逐渐减少易达到过饱和状态,有利于结晶的形成。
选择溶剂的沸点不宜太高,要适中,约在60℃左右,沸点太低溶剂损耗大,亦难以控制;
太高则不便浓缩,同时不易除去。
在结晶或重结晶时要注意化合物是否和溶剂生成加成物或含有结晶溶剂的化合物。
但有时也利用此性质使本来不易形成结晶的化合物得到结晶。
(三)制备结晶的方法
结晶形成过程包括晶核的形成与晶体的增长两步骤。
因此,选择适当的溶剂是形成晶核的关键。
通常将化合物溶于适当溶剂中,过滤、浓缩至适当体积后,塞紧瓶塞,静置,如果放置一段时间后没有结晶析出,可松动瓶塞,使溶剂自动挥发,可望得到结晶;
或可加入少量晶种,加晶种是诱导晶核形成的有效手段。
一般地说,结晶化过程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当加入同种分子,结晶便会立即增长。
如没有晶种时,可用玻璃棒摩擦玻璃容器内壁,产生微小颗粒代替晶核,以诱导方式使形成结晶。
有时用玻璃捧蘸取过饱和液在空气中挥发除去部分溶剂后再摩擦玻璃器壁。
上述条件失败后,应考虑所用物质纯度不够,可能是由于杂质的影响所致,则需进一步分离纯化,再尝试结晶,或化合物本身就是不能形成晶体的化合物,如菸碱等。
(四)不易结晶或非晶体化合物的处理
化合物不易结晶,其原因一种是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另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纯度不够,夹杂不纯物引起的。
若是后者就需要进一步分离纯化,若是本身的性质,往往需要制备结晶性的衍生物或盐,然后用化学方法处理,回复到原来的化合物,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如生物碱,常通过成盐来达到纯化,常用的有盐酸盐,氢溴酸盐、氢碘酸盐、过氯酸盐和苦味酸盐等。
如粉末状莲心碱是通过过氯酸盐结晶而纯化的;
治疗肝炎药物的有效成分垂盆草苷,本身是不结晶的,其乙酰化物却具有良好的针状晶体。
此外,也可利用某些化合物与某种溶剂形成复合物或加成物而结晶,如穿心莲亚硫酸氢钠加成物在稀丙酮中容易结晶;
蝙蝠葛碱能和氯仿或乙醚形成加成物结晶。
但有些结晶性化合物在用不同溶剂结晶时亦可形成溶剂加成物,如汉防己乙素能和丙酮形成结晶的加成物;
千金藤素能与苯形成加成物结晶。
结晶的形状很多,常见为针状、柱状、棱柱状、板状、方晶、粒状、簇状及多边形棱柱状晶体等,结晶形状随结晶的条件不同而异。
(五)结晶纯度的判断
每种化合物的结晶都有一定的形状、色泽和熔点,可以作为初步鉴定的依据,并结合薄层色谱或纸色谱,经三种以上不同展开系统展层,均显示的单一斑点来判断结晶的纯度。
而非结晶物质则不具备上述物理性质。
纯结晶性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通常在同一种溶剂下结晶形状是一致的,单纯化合物晶体的熔点熔距应在0.5℃左右,但由于晶体结构的原因可允许在1—2℃内。
但也有例外,特别有些化合物仅有分解点,而熔点不明显。
对立体异构体和结构非常类似的混合物,如土槿皮酸从晶形、熔点、熔距来看,是纯化合物的特征,但薄层检查有三个斑点。
第三节层析分离方法
层析法是目前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分离纯化的方法。
由于中药中的各类成分结构不同,性质各异,选择的层析法也是不同的。
层析法的分类有两种:
一种是根据两相所处的状态来划分,当液体作为流动相时称液相层析,气体作为流动相时称气相层析。
另一种是根据层析过程的机理来分类,利用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吸附性能的差异来分离的称吸附层析;
利用不同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的称分配层析;
利用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称排阻层析或分子筛层析;
利用不同组分对离子交换剂亲和力不同进行分离的称离子交换层析等等。
需要提出的是,在层析过程中并非是单因素的作用,而是多因素的作用来达到分离目的的。
下面介绍实验室中常用的一些层析方法。
(一)硅胶柱层析
硅胶为一多孔性物质,可用通式SiO2·
xH2O表示。
它具有多孔性的硅氧环的交键结构,由于其骨架表面具有很多游离、键合的硅醇基基团,它能够通过氢键与极性或不饱和分子相互作用,同时能吸附多量的水分。
当加热活化(100~110℃)时,硅胶表面因氢键所吸附的水分能可逆地被除去。
但温度升至500℃时,硅胶表面的硅醇基进一步脱水缩合转变为硅氧烷键而不再具有吸附的性质。
硅胶层析适用范围广,适用于非极性和极性化合物,如萜类、甾体、生物碱、强心苷、蒽醌类、酸性、酚性化合物、磷脂类,脂肪酸、氨基酸等的分离。
1.层析柱的制备
硅胶装柱一般用湿法,即将硅胶混悬于装柱溶剂中,不断搅拌,待溶液中气泡除去后,连同溶剂一起倾入层析柱中,层析柱中硅胶段直径与长度之比为1:
20~1:
30。
若硅胶的颗粒较细,而粒度分布范围窄,则可采用短柱(1:
5),这样不仅增大了截面积,而且也增加了样品的载量。
硅胶最好一次倾入,否则由于不同粒度大小的硅胶沉降速度不一,使硅胶柱有明显的分段现象,影响分离效果。
另亦可采用干法装柱,将所需硅胶一次倾入柱中,然后墩紧至硅胶高度不改变为止。
欲分离样品与吸附剂的比例约为1:
30~1:
60。
2.加样
样品上柱可采取二种方式,如样品能溶于流动相,可用少量流动相溶解,从柱顶加入;
如样品难溶于流动相,则可溶于适当的溶剂,拌于干燥硅胶上,待溶剂挥发尽后,再上柱。
最后,在柱顶覆盖一薄层层析用硅胶或棉花,然后用流动相洗脱。
3.洗脱
层析过程中溶剂的选择,对组分分离关系极大,一般没有可循的规律。
通常是根据物质的极性采用相应的极性溶剂来洗脱。
溶剂的洗脱能力随介电常数增大而增大,在实际吸附层析中是采用逐步递增极性的梯度洗脱方式。
通常,借助硅胶薄层层析的结果来摸索分离条件,基本上可以套用于柱层析。
两者所不同的在于样品与硅胶的用量比例,故通常柱层析所用的溶剂比薄层层析展开剂极性略偏小。
再者可参阅前人分离同类型物质时所用的溶剂系统条件。
(二)氧化铝层析
氧化铝层析是常用的层析方法,适用于亲脂性成分分离。
广泛应用于生物碱、甾体化合物、强心苷、精油、内酯化合物等中药成分的分离。
它具有价廉、分离效果好、再生容易、活性容易控制而能适应不同化合物层析要求等优点。
但是氧化铝层析还有许多缺点,有部分酚性化合物(如黄酮类化合物)、部分酸性物质(如三萜酸)能与氧化铝结合而不能应用。
影响氧化铝层析的因素很多,实际操作时主要是选择具有适当活性和适当酸碱度的氧化铝,以及能充分发挥其分离效能的溶剂。
1.氧化铝层析柱的选择
层析柱的装置,其内径与柱长的比例在1:
10—1:
20之间。
有时由于特殊需要,例如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近的成分的分离,为了提高分离效果,可适当采用细长的层析柱。
2.层析柱的制备
一般先量取一定体积的溶剂(V0),将层析柱的活塞稍打开,使溶剂滴入接收器中,同时将氧化铝慢慢地加入使它一面沉降,一面添加,直到加完为止。
氧化铝加入速度不宜太快,否则将带入气泡而“破坏”层析柱。
必要时可在层析管外轻轻给以振动,使氧化铝均匀下降,并有助于氧化铝带入的气泡外溢。
当采用活性较高的氧化铝进行层析时,更应注意。
待氧化铝加完后,仍使溶剂流动一定时间,然后将氧化铝柱上面的溶剂全部滴入接收器,量取接收器内溶剂量(V1)。
从V0—V1之差,称为柱体积。
这样,在层析过程中,我们就能主动掌握大致在什么时候开始收集流份。
当变换溶剂的时候,就新换溶剂大致从何流份开始。
氧化铝的用量一般采用样品量的20~50倍,根据被分离化合物的性质而定。
有时遇到碳氢化合物如萜烯、倍半萜烯等,氧化铝对这些化合物的吸附力较弱,层析时氧化铝用量略增,为样品量的100~200倍,而且为了尽量减少碳氢化合物在层析柱中扩散,层析过程中不能有间歇。
3.加样
一般将样品溶于有机溶剂中,轻轻注入已准备好的氧化铝柱上面,勿使氧化铝柱面受到扰动,否则将影响层析效果。
如果样品不易溶于开始层析时使用的有机溶剂,那么,先将样品溶于能溶的有机溶剂,以少量的氧化铝拌匀,然后将有机溶剂挥发干挣,再按氧化铝一般装柱法,将带有样品的氧化铝加入层析柱中。
4.洗脱
洗脱过程与氧化铝活性、被吸附物质的性质、温度及溶剂的性质及浓度有关。
就溶剂而言,极性溶剂的洗脱能力较非极性溶剂大,所以逐步增加溶剂的极性,可使吸附在氧化铝柱上的不同化合物逐个洗脱,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聚酰胺层析
聚酰胺是由酰胺聚合而成的一类高分子物质,商品名为锦纶、尼龙。
自1955年发现聚酰胺层析分离酚性物质以来,目前已发展成为分离极性和非极性物质的用途广泛的层析方法,如黄酮类、酚类、醌类、有机酸、生物碱、萜类、甾体、苷类、糖类、氨基酸衍生物、核苷类等。
尤其是对黄酮类、酚类、醌类等物质的分离,远比其他方法优越。
其特点是:
对黄酮类等物质的层析是可逆的,分离效果高,可使性质极相近的类似物得到分离;
其柱层析的样品容量大,适于制备分离。
聚酰胺薄膜层析则是一种用途广、快速、简便的分析、分离方法。
因此,聚酰胺层析应用后,不仅为黄酮等酚性物质的分离提供了有效方法,而且也为分离其他物质增加了一种手段。
1.聚酰胺粉的处理
锦纶中通常有两种杂质:
一种是锦纶的聚合原料单体及其小分子聚合物。
另一种是蜡质(锦纶丝在制成后,表面曾涂过一层蜡)。
这些杂质必须除去,否则原料单体及其小分子聚合物可与酚类物质形成复合物。
蜡质能被醇液洗脱下来,与分离物质混在一起则难以除去。
除去单体及小分子聚合物的方法,具体如下:
聚酰胺粉以90~95%乙醇浸泡,不断搅拌,除去气泡后装入层析柱中。
用3~4倍体积的90~95%乙醇洗涤,洗至洗液透明并在蒸干后无残渣(或极少残渣)。
再依次用2~2.5倍体积的5%氢氧化钠水溶液、1倍体积的蒸馏水、2~2.5倍体积的10%醋酸水溶液洗涤,最后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备用。
2.层析柱的制备
若用含水溶剂系统层析,常以水装柱。
在以非极性溶剂系统层析时,常以溶剂组份中极性低的组份装柱。
若以氯仿装柱,因其比重较大,使聚酰胺粉浮在上面,加样时应将柱底端的氯仿层放出,并立即加样,加样后顶端以棉花塞紧,在层析关闭时,应将顶端的多余氯仿液放出,否则,聚酰胺会浮起而搅乱层析带。
聚酰胺的样品容量较大,一般每100ml聚酰胺粉可上样1.5~2.5g,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
若利用聚酰胺除去鞣质,样品上柱量可大大增加,通常观察鞣质在柱上形成的橙红色色带的移动,当样品加至该色带移至柱的近底端时,停止加样。
样品常用洗脱剂溶解,浓度在20~30%。
不溶样品可用甲醇、乙醇、丙酮、乙醚等易挥发溶剂溶解,拌入聚酰胺干粉中,拌匀后将溶剂减压蒸去,以洗脱剂浸泡装入柱中。
4.洗脱
聚酰胺层析的洗脱剂常采用水-乙醇(10%、30%、50%、70%、95%),氯仿-甲醇(19:
1,10:
1,5:
1,2:
1,1:
1)依次洗脱。
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 化学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