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与汉字书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401161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4.36KB
秘书与汉字书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秘书与汉字书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秘书与汉字书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所以又叫八分体。
这种汉隶比起古丰I、的秦隶,更讲求藻饰,字体上有俯仰的变化,字画上产生波(捺的折波)磔(捺笔)之类。
东汉末年的蔡邕,隶书造诣极高,汉灵帝将他写的六经书丹于46块石碑,使I镌刻,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
碑成之后摹写者络绎不绝,有时每天多达千余车乘。
蔡邕不仅是个书法家,还是一个书法理论家,他所著的《笔论》、《九势》、《篆书势》、《隶书势》等均是书法史的辉煌之作。
在汉代;
由于国家重视书法,大力提倡书法,因此除隶书之外,楷书、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的书法,如同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汉末钟繇的楷书,古雅绝妙,如“云鹄游天,飞鸿戏海”,为楷书书法之祖。
西汉元帝时期黄门令史游,是首创章草(隶书草写)的书法家,相传《急救章》为史游所书。
汉代草书书法成就最辉煌的是东汉末年的张芝,相传他临池写字,池水为之尽墨。
他是今草的创始人,所写草书一笔而成,字字相连,史称“草圣”。
东汉末年,颖川人刘德升在楷书的基础上开创行书书法。
唐人张怀
璀《书断》说:
“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
至汉末,中国古代的书法——大篆、小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俱全,开魏、晋书法之先河。
三、魏、晋、南北朝——中国古代书法的勃发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古代的书法由汉代以隶为主而进入行、草、楷、隶皆蓬勃发展的时期。
尤其是晋代的书法艺术,可以与历史上的唐诗、宋诗、元曲并论,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峰,其杰出的代表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王羲之(32l~379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人。
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最初与卫夫人学书法,后改学张芝、钟繇,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一变魏、晋以来质朴书风,首创妍美流变的新书体。
王羲之不仅精于行书,他的草书也俊逸超凡,对后世影响极大。
他的字奇而正,雄而逸,健而美。
后人评论他的书法,“措意皆自然之象,其点曳之功,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还连;
风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
作草如真,作真如草。
”被推崇为“书圣”,是中国古今最伟大的书法家。
其现存的遗墨主要有:
楷书《乐毅论》、《黄庭经》;
行书《兰亭序》、《圣教序》;
行草书《寒切》、《姨母》等。
王献之为王羲之之子,其字较其父更有逸气,俊拔英迈,彻底破除了当时自守古拙的书风,称为“破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王献之工草、隶,兼精诸体,尤以行草为长。
他的既非草书又非真书(楷书)的字体,“笔姿兼真者谓之真行,笔姿带草者谓之行草”。
他的主要作品有《鸭头凡帖》、《中秋帖》、《洛阳赋》等。
南北朝时期,由于地分南北,受政治、宗教、民族等诸因素影响,形成不同的书法特征。
南朝书法婉丽清媚,富有逸气,飘洒;
北朝书法则雄奇方朴,豪气凌人。
传世作品中以北魏碑文居多,后世称为“魏碑”。
魏碑体继承汉隶笔法,结构严谨,笔姿厚重,沉稳大方,雄健挺拔,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四、唐、宋一一中国古代书法的全盛
唐、宋是中国古代书法的全盛时期。
大家辈出,各有创新,形成更加完美的风格。
唐代的书法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推重,被举人教育、科举、选官之中,所以学习书法之风大盛。
唐代书法以楷书成就最为突出,它继承南北朝的书法传统,脱去隶意,创造出神韵各异的唐代楷书。
涌现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一批杰出的书法家,后人尊称他们为:
初唐四大家”。
晚唐的楷书名家以颜真卿、柳公权最为人所推重。
颜真卿的书法,兼有魏晋、隋唐以来的风流气骨,不为古法所限,萧然绳墨之外,开一代宗风,为唐代楷书之冠,世称“颜体”。
柳公权初学王右军,后遍阅众体,尤得法于颜体,其书方圆兼备,体势劲媚,自成一家,世称“柳体”。
唐代楷书雍客华贵,刚武威猛,庄重沉稳,体现了盛唐之魂。
唐代书法不仅楷书辉煌,亦以草书称著于史,狂草大师张旭、怀素是其代表。
吕忌《续诗品》说:
“张旭草书,立体颠逸,超绝今古。
”相传张旭每饮酒大醉,下笔愈奇,狂奔大呼而作草书。
怀素是僧人,自幼酷爱书法,写坏的毛笔堆如小山,号日“笔冢”。
其草书后人评论说:
“援毫掣电,随手万变”(《续诗品》);
“字字飞劲,圆转之妙,宛若有神。
”(《宣和书谱》)怀素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草书大家。
宋代继盛唐之风,其书法大家灿若群星。
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为蔡京),被称为宋代“四大家”。
尤其是苏东坡,诗文皆佳,书法尤为出众,其书法博采众长,借让奇巧,豪放跌宕;
肉丰骨劲,藏巧于拙代表作主要有《黄柑帖》、《乳母铭》等。
五、元、明、清——中国古代书法的守成
元、明、清三代的书法,虽不无发展’,亦不乏大家,但基本上多是仿效前贤,鲜乎创新,终不越晋、唐规范,守成而已。
元代书法以赵孟烦的成就最高。
赵孟俯的书法无体不工,尤以行草书称著。
明代书法以小楷而闻名。
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有李阳冰、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和董其昌。
以晚明的董其昌最为突出,其善长行草书,可以代表明代书法的水平。
清代书法无大业。
书法家主要有金农、郑燮、刘墉等人,以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为最。
他的隶书独具一格,参用篆、行、楷之风,古秀独绝。
思考题
1.解释词语:
仓颉、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今文、古文、六书、《说文解字》、王羲之、怀素。
2.简述“六书”造字方法。
3.简述中国古代书法的始源与发展。
4.概述篆、隶、楷、草、行诸体书法的特点。
中国汉字的特点
1.汉字的民族性
中华民族祖先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创建我们自己的文字;
既不是根据他人的初文来摹仿,也不是借鉴别人已有的文字加以改造,完全凭借自己的智慧,创建本民族的纪事工具,形成了一整套造字原则——六书(许慎则在《说文解字)序中称:
“周礼,八岁人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日象形、三日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日假借。
”今人大多从许说。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依据这些原则来创造新字。
(2)和其他民族一样,已经创立的文字,总在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的文字走向了以形符表意;
其他民族则作成标音字母,成为表音文字。
表意文字的优点,在于能将不同语种的各民族,以及各民族的不同方言统一起来。
由于汉字成熟较早,很快就成了中华民族的通用文字,一般习称中国字。
尽管语种不同,方言多样,只要用汉字写出来,对方立即能理解是怎么回事。
中国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大国,语言相当复杂。
然而政令、通讯等方面能畅通无阻,中国字的表意性,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以本民族习用的文字,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高尚的艺术,只有中国才有。
中国书法,不同于一般的绘画、摄影或雕塑等艺术。
它们的形成与表现,带有普遍性,是从客观事物写实发展起来的。
中国书法艺术却是从日用.文字引导出来,经过发展、变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与特色。
以上足以说明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所独具,正是我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所铸成的。
2.汉字的二重性
汉字具有二重性,从草创之初,即已显示明白。
汉字既是纪事工具,同时又具有美的成分(装饰性、艺术性)。
凡是汉字出现的场合,在文字功能上已将内容表述清楚,同时也给人以视觉上的舒适感,得到精神的满足。
中国字的这种二重性,是其他字种所不具备或较少的。
(1)实用性。
文字的产生,本是为了纪事,为通讯的手段而已,只是为了实用。
远古神权时期,民智未开,总觉冥冥之中有某种力量在起作用,如太空、雷电、风沙、雨雪等大自然现象以及做梦等,对人有好处的,则称之为“神”;
反之,则名之日“鬼祟”。
人们的心里总希望能得到好的生活,于是在丰收之时,或喜庆日子里,就谢神、祈福,不光是口头念,还用吉祥的文字写或刻在住处的树干上或岩石上;
狩猎或播种时,还作些镇邪、驱魔的咒语,以求得打猎和种植的成功;
闲暇欢乐之际,则歌之舞之以抒发内心的感受。
将这些唱词用文字记下来,便是歌谣。
时间一久,就成为习俗。
往后又出现了路碑、村名、人名等,其所写之字,只是为了实用。
通过经常的使用,书写的文字,令人看了产生一种美感,精神上得到愉悦。
不过在当时,那是写字还是艺术,人们还没有细加分别的能力。
由原始的氏族公社走向奴隶制,即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
人类醒觉了,从兽群中醒觉过来了,于是人类智力日渐开化,生产力也逐渐有所提高,文化层次相应进步,民间习俗日益丰富多样。
人们便从吉祥语、镇邪咒、命名及歌谣等模式中得到启发,渐次移用于家庭和楼台等建筑物上来,以雅语代替民间用语。
当然还是实用的,唯文字书写中的艺术性已在加多。
其实,早期的陶文、卜辞,继起的金文、大小篆,秦汉刻石以及从战国、秦汉直到两晋的简帛、版牍等手写件,无一不是实用的东西,可其中确也含有不同程度的艺术成分。
由于时代的距离,出现了不同的时代特色,便含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流传至今,除考古价值而外,在书法界便成了稀世之珍了。
(2)欣赏性。
中国字因书写所显示的艺术性,很早就已出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因此有关祈福及歌谣等实用文字,既包藏有艺术萌芽,也就有了欣赏价值,它能满足人们的美感,解除人的疲劳。
随后从这些民间习语分化而为较高雅的装饰点缀,欣赏性也就跟着在上升。
时代向前推移,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封建制替代了奴隶制,铁器代替了青铜器。
生产力有了更大的提高,财富的积累日多.也更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
统治者们为了纪功颂德,制作成不同形式的青铜器,铭文除了说明作器的目的而外,其书法艺术的欣赏性就更高了。
进入了铁器时代,生产又前进了一大步,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因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出现质的飞跃。
人们的理解力和认识能力在飞跃发展,过去带迷信色彩的民俗,逐渐为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作品所代替;
而代表天和人之间联系的巫术,升华而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其中对后世书法艺术影响最深远的有两大体系:
一是为以“道”的概念认识宇宙的老、庄哲学;
二是经世致用的孔、孟哲学。
总之,由生活的幻想,经童话、神话而走向文学;
对宇宙的认识,从巫术迷信,走向理性的思辨。
汉字因书写所表现的艺术魅力,有增无减,人们的欣赏力也跟着高涨起来,普及面十分广阔。
然而书法艺术始终是处于附庸地位,是为实用而服务的。
直到魏晋,书法艺术才和写字分开,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不过汉字的实用性依然存在,这并不矛盾,它和那些因应用而附庸表现出来的书法美,有本质上的不同。
大家要记住,中国书法总是和实用“形影不离”的。
因为汉字是工具,无时无处不在使用着,总会随书写人的气质而带到书写中去,融入一些艺术成分是十分自然的。
然则中国书法艺术的实质是什么?
我们作如下之讨论。
(二)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
1.方块字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有结构的形式美。
中国字是用有弹性的兽毛笔,书写有搭配关系的方块字。
每个字又都规限在同一近似方块形面积之内,这种方块形式是以其组成各概念符的位置、相互组合(搭配)所表现出来的,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方块形而已。
首先就有“外松内紧”和“内松外紧”两大类型;
再就是下面所归纳的六种结构模式,对方块形的变化,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单体结构,只有一个概念符(或形符),如:
日、月、水、火;
(2)左右结构,包括左中右结构,如:
林、佛、谢、粥;
(3)上下结构,包括上中下结构,如:
皂、灵、冀、鼻;
(4)覆盖结构,如:
宝、宇、宙、客;
(5)承托结构,如:
至、圣、孟、盖;
(6)包围结构,如:
周、同、固、国。
这种结构因各字的组合不同,会出现干差万别的形态,也是产生结构美的因素之一。
说中国汉字是方块字,只是大致的概括,仔细考察一下,在四(五)大书体中,从只是一条线到扁(长)方、正方,直到长方形都有,以近似长方形的最多。
它们的外形很接近黄金分割,有的则等同于黄金分割。
这从几何学已经证明,是最适于视觉感受的一种形式美。
上面所举那些只是一条线或扁长方等,并不是方形或长方形,只是在某些书体中为求齐整,也给予同样的面积,其实并未充满。
如果在一幅作品中,千篇一律都是黄金分割型,也会出现呆板单调的局面,相应地穿插一些线条、扁长方和正方形等,以调剂整幅布局,更可起到寓变化于整齐的错落美。
所以在书家手下,四(五)大书体中往往出现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出格”之笔。
一方面是作者当时抒发其内心逸气,另一方面也是在于调剂布局之参差性。
2.概括性的意象美——早期汉字曾有过依物绘形的图画阶段。
经过漫长的岁月,在频繁的写(刻)中,不断趋向简化,集群之间也取得默契。
在先民智慧勤劳下,删繁就简,概括为一些简练的形符。
又经过长期实践,再进一步抽象化成为纯线条式的概念符,这样就完全摆脱了外在物象的束缚,只用线条形成不同的抽象结构,这最宜于书法家抒发其心灵之感受,任其挥洒自如。
凭他当时的情趣,而构成不同的意象,这是纯然出于作者内心的主观意识,所以中国书法属于表现型的抽象艺术。
到了魏晋,书法工作者又将汉字的组成,分解为八个基本笔画,即
人们常说的“永”字八法,实际约为十个基本笔画。
概念符已远离事物
的形构,只剩下它所代表该事物的一个抽象概念。
如“口”成了“水”,再无流水的形象;
偏旁成了“》”,更是抽象了,由于长期的传习,只要一见到这两个符号,立即反映出是代表水,余类推。
这些概念符或基本笔画,在不同的书体里,不同的流派中,以及各书人手下的表现,都各不相同。
因此,用这些概念符所组成的汉字,表现为不同作者的内在意象美,意象既不具体像什么,纯属作者一时的灵感或意蕴的表现,它将一些尘俗习尚理想化,把物质的欲念精神化。
同时也是作者体现其个性、气质的良好载体,历代书家们都在这方面,倾注了毕生心血。
3.笔法的节奏美——用有弹性的兽毛笔书写汉字,不仅能从外形和结构上表达出形式美和意象美,还能从运笔过程中,显示出节奏美。
这种美感是经过刻苦的磨炼而取得的,它能赋予笔触以苍劲、瘦硬、丰腴及遒丽等质感,也能体现奔放、沉着、雄浑、俊发、稚拙、古朴等笔意,总之,是阳刚美或阴柔美,或不同比例的糅合之美。
如刚劲中含有婀娜,稚拙,绵里裹针,既奔放又藏妍丽等。
如再夹以藏露、疾涩等技法和墨的浓、淡、枯、湿等,便可表现出多种内涵,使每一笔都具有生命力,似乎有血液在笔画中流转,能够将易于消逝的节奏感凝聚在纸素上,永不消失。
而且令观赏者感到有了弦外之音或形外之象,也能让观赏者体验出动感,这正是笔法的高妙之处。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笔法中的节奏美,出现得比较晚。
人们发现书法具有艺术美,是从它的形式美中体察出来的。
如甲骨、金文以及大量的版牍和简帛书等,几乎都是形式美,以后才显出意象美。
直到魏晋时代,因书写工具之日趋完备才逐渐显示出笔法的意味。
先是篆笔,隶变之后,又出现了隶笔起着生力军的作用。
到了汉末和魏晋,笔法的研究日益深刻,中锋和侧锋正式运用了,悬针、垂露有了分别,运笔之疾涩等在书法艺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除了书法家的努力钻研而外,与当时笔、纸、墨的制作日精,也是分不开的。
工匠是默默无闻的英雄。
正由于书写工具之制作日趋完善,我国四(五)大书体到魏晋已经成
熟。
又适逢我国当时政治腐败,导致西北少数民族内移,因而形成南北纷攘。
统治者们只顾其权力私欲,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顾。
于是老、庄思想,佛教、道教与儒家学说相互流行,平民安于佞佛乞道,上层士大夫之气不问政治,趋于清谈玩世,这一思潮很快也波及书法界。
他们浸润于孔孟之弘博兼济的思想,也接受了老庄的无为哲学,重神遗形,还深受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影响,因而以解脱物象束缚之后的草书为手段,着重自身内在的意象为主,逸气奔放,挥洒自得,终于将书法和实用服务,彻底分开,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于是欣赏的层次也就分向两途:
(1)民间和一般书写工作者,大致以形式美为满足,而且不易理解意象美和笔法美及其在书法艺术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
于是以形式美为主流,致力于笔画的整齐、棱角等的方峻,行幅的安排距离的式度,又还注意墨色的光洁,遂成为乌、方、光为特色的馆阁体。
(2)上层知识分子和书画工作者,除了对作品要求有好的形式美而外,更注重的是意象美和笔法美,即有笔墨功底的上乘之作。
进一步还更要求有书卷气的作品,这是除有笔墨功底之外,需要深厚的学养,包含有情景交融,诗一般的意境的作品。
上述两种不同的书法表现,其差别只在于目的不同。
前者是以实用为主,后者则是艺术的追求。
两者日渐拉开了距离。
(三)黑白魂
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是用有节奏的笔法,组合概念符,构成黄金分割比之形式美,以表现作者内在世界的意象美,属于重在表现的视觉空间艺术。
如果和她的姊妹艺术——绘画和音乐相比较,则可发现:
绘画是有物可像,又有色彩的烘托以强化对比,则更显具体,容易为视觉所接受;
反之,音乐则抽象而模糊,但它有明确的节奏和不同的基调,易于诱导不同的情感,而为听觉所接受。
书法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早巳离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象化而为概念符。
比之绘画,既不具体,又无色彩的渲染,仅只墨的黑色和纸绢等的白色或对比度较差之黄色等,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
它扬弃了自然的色相,纯以作者自我之体验,着意挥洒,以表现其意象而已。
它高度抽象概念化,其形象已显得十分模糊,与音乐很贴近。
可它却是无声的,唯它能凝结时间上不同的节奏感,听不到,而可通过视觉来感知。
因是用线条作为表现的手段,则较易于流逝的旋律稍为具体。
但书法艺术不及绘画和音乐那么易于感受,其所表达的对象不具体,只是概括性的抽象符号,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却有时间上的节奏感,这和音乐很接近,音乐随时间而流逝,书法则能用抽象符号,将节奏和情感的强度固定在受体(石、纸、帛等)上,长久保存,这又和绘画相似。
由此可见,从表达感染力来说,书法不及绘画或音乐那样强烈,也就不易于被一般人所接受。
因之,书法欣赏比之其他艺术的品鉴要难,原因前面已经提过,即它太抽象,而且无声无象。
但从表现的手段来说,却有其独特之处:
不用色彩,仅只墨和纸的运用,能显示多层次、多色彩感的效果。
从有限的(约10种)基本笔画,进行不同的搭配,可以体现儒家雍容平实、弘博兼济的天人观与中和之节,也可以表现老、庄哲学的无为自然观和精神的超脱以及荆楚文化的热情奔放之浪漫主义色彩。
它虽属视觉的空间艺术,却能凝结流动的节奏,所以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或凝固的旋律。
它能在单个形式中,反映普遍,如仅写一个“龙”字或“寿”字,即可体验笔意及作者的丰富情怀;
在有限的时空里,能赋予无限的意蕴和情操。
作者将其意志和性灵皆寓之于书,重在意象的表现,以抒发胸中之逸气。
希腊学者西蒙尼底斯(Simondis)曾说:
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
北宋张舜民说: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苏轼对“诗佛”王维之诗、画的赞誉。
唐宋以来的诗人,常蕴有美丽的意境,而一些画师的作品中,多富于诗意,大都令人体味无穷,意境深远。
一幅好的、成熟的书法作品,是一帧画,也是一首诗,能将人们的精神导入一种超自然的境界,令人有洗去一切尘嚣之想。
它虚实相生,疏密两宜,在黑白两色强烈的对比下,情景交融,透露出诗一般的意象。
它朴素无华,天然雅澹,体现出高洁的神韵,是抒情写意,是中国人生哲学的折射。
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结合时代气息的东方精神——黑白之魂!
秘书们在文案中运用书法艺术,一千多年来,渐次形成了一种书体----秘监书体。
究其源流,乃晋代把秘书寺改为秘书监,简称“秘监”而来。
具体而言,秘书监最早为魏文帝黄初初年改秘书令而置,西晋晋武帝把秘书监与中书省合并。
到晋惠帝永平年间,又重置秘书监机构,其官属有秘书监、著作郎等。
至唐初,秘监书体就渐呈雏型。
这跟唐代的科举制度有关,唐代有秀才、明经、明法等十多种科目,除“帖经”(答出儒经这句话的完整部分)、报考、糊名(密封)等外,还需有一手整齐圆润、规范清晰的好书法,而被入试进士奉为圭臬的则为楷书。
同时,唐代行政秘书部门规定誊写公文一律用楷书,字体需端庄、工整,担当誊写的官吏,叫“楷书”,当时中书省就有楷书官吏余人。
秘监书体的集大成者,首推颜真卿。
颜氏自六世祖颜之推起,世代研深古文字学和书法艺术,从籀(音“宙”)篆到隶楷,从形体到音训,多所正定,世称“颜氏字样”。
如他的《颜勤礼》、《颜家庙》、《颜麻姑坛》、《蔡明远》、《刘太冲》、《裴将军诗》等帖。
颜体不仅影响及于唐以后直到近代科举中应用的所谓“正体”,而且也成为唐代及以后朝代行政官署秘书们的正规书法。
追至元代,宋代遗民赵孟俯仕翰林学士,继承颜氏的书体,他的小楷充盈着宋代阁帖之气息。
项穆《书法雅言》曰“赵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秀,殊乏大节大夺之志。
又说“妍而质,媚而遒,多骨丰筋,清健俊丽。
”历代认为秘监书体柔媚,颜氏赵氏之法,其归结为柔毫,通用浙江湖州所产的湖羊笔。
秘书们大多偏好湖笔柔毫,狼毫仅为偶而之用。
明代也以小楷为宗,强调楷书的“八法”,谨严法守。
“明人皆精帖学,董其昌为明书第一,其楷书以丑为美,善用柔。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
>
清初康熙的御用秘书高士奇就是从小在他父亲督导下,临习明代的小楷而成为秘监书体的高手,从而为他日后殿试夺冠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清代是秘监书体得到长足发展的鼎盛时期。
秘监书体的大家为翁方纲,他的楷书古茂质朴,淳厚毓秀,其《夫子庙堂碑》一直被视为秘书们习字抄文的范本。
此外,翁同酥、林则徐的书体也是秘监书体,前者古茂质朴,后者字体清秀。
大凡通过进士考试后人仕的官员,绝大多数擅长秘监书体。
所以,秘监书体掌握得优劣,从某种意义上说将直接影响进士的录取与否。
如龚自珍由于从小不按秘监书体习字,尽管他是清朴学大师段玉裁的外孙,家学殷厚,然而就是考不中进士,这恐与他的书体有关。
落榜后,他滞留京城,专门派身边的脾佣去购买一些秘监书体的字帖,天天临池,日日瀚笔,以期实现他心仪已久的夙愿。
秘监书体较重视楷书,认为是秘书的基本功,也是公案文犊整洁端庄之需而鄙弃草书及怪书。
秘书在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秘书 汉字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