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朗读指导.docx
- 文档编号:2140069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80KB
讲座朗读指导.docx
《讲座朗读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座朗读指导.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讲座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
讲座:
初中语文组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从语文教育来讲,一个人熟读、背诵的诗文越多,语文学习潜力就越大。
历代文学家、思想家,近代的国学大师、现代著名学者,甚至是自然科学家,他们在学习的初期无不以博闻强记,尤其以背诵优秀诗文见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修订教材中,朗读背诵是列在“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意在强调它的重要性。
朗诵,或叫朗读、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
通过朗诵课文培养语文能力, 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和语文活动。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具有独特的作用。
严格的语文能力训练,往往体现在朗诵教学上,中学生只有经过这种训练,才能具备坚实的语文功底。
缺乏严格的朗诵训练的语文教学,即使讲得再美妙,练得再多,也是不完整的。
朗诵是一种以读为表现形式的对学习对象进行感知、记忆、思想、想象,同时伴有情感发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的复杂心理过程,要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朗诵活动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诵活动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
其意义就在于:
(一),提高普通话水平。
提高普通话水平必须依靠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的诵读。
中学语文教学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
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在千百遍规范朗诵作品中训练而来的,所谓“熟读是把一切成例化成习惯”。
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用于日常交际,也就可望消除方言和语言渣滓的消极影响。
(二),能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
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理解语言,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快捷。
反复朗诵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
朗诵,就是带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得琅琅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比较朗悉,在这个熟悉的过程中,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
通过朗诵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言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
(三),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反复吟诵典范文章,“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予以反复咏诵体味,久而久之,对文章的思维脉胳、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就了章法。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读书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味,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韵。
这是值得借鉴的。
(四)、朗读背诵有助于学生发展记忆力,提高理解能力。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
“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
”朗读背诵是增强记忆的一大秘诀。
其实,从朗读到背诵就是心理学上识记——保持——再现的过程,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写出16个无意义的音节,让被试者识记9分钟,然后马上回忆,全部用于朗读的能回忆35%,1/5时间和2/5时间用于背诵(其它时间用于朗读),能回忆50%和54%。
”宋代学者陈亮云:
“童子以记诵为能。
”有现在足够的记忆才有他日丰富多变的理解;有深刻的朗诵才有成年时源源不绝的活用。
苏步青教授曾经说,他小时候背诵《孟子》、《史记》等书,很多内容都不理解,但硬是背下来了。
随着背诵的增多和年龄的增长,所背内容都一一理解了。
他今天深厚的文学功底,就是那时候由背诵打下的。
事实上,一个人等到理解力强了,恐怕背诵的大好时光也就过去了。
应当趁年纪小,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时大量背诵。
就像牛儿吃草一样,先抢着囫囵吃进去,到吃饱了以后,再卧下去慢慢反刍、咀嚼、消化、吸收。
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十四、五岁是人的记忆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在这之后,人的机械记忆能力就开始下降了,在有限的两、三年内,尽可能让学生多背、多记一些东西,扩大语言信息储存量,既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记忆资源,又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有益于他们终身的学习。
(五)、朗读背诵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叶圣陶说:
“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
”朗读背诵课文,字字入眼,声声入耳,句句入心,对于母语的形态、句式、语调、语速、语境等都有了明确的了解,正确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固定模式,历久训练,就形成了规范的语感。
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朗读出来,这就把两者自然地沟通起来,使口头语言日渐规范,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六)、朗读背诵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教育心理学》指出:
“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
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
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
”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范文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是语感经验不断积淀的过程。
而实现这一过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背诵。
我们常教育学生“熟读成诵”,“熟读”实际上就是储存语言信息的过程,而背诵是储存语言信息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学生利用青少年记忆的黄金时期有选择地朗读熟记名篇佳句,可以达到积累知识和“下笔如有神”的目的。
(七)、朗读背诵还有利于陶冶情操。
通过朗读背诵课文,学生去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去强化语言的感情色彩,去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
佳词美句、精彩篇章喷吞于口中,存贮于心中。
语言文字承载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以至于种种文化积淀,都在学生心中流淌,真、善、美的种子播下了,入乎心布乎四体,心灵得到熏陶,人格就会高尚起来。
在学生心灵最清澈的时候,让学生从小朗读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学生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终生受益。
二 教材提供的朗诵基础
我们的语文教材具有让人们通过反复摹拟训练,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模式性。
语文教材及可以作为教学范例的文学作品的模式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 语音模式。
语文教材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汉语拼音注音,是推广普通话的书面标准样式。
学生按标准的读音朗读课文,训练用普通话读书、说话的能力是我国目前提高全民族普通话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 语言模式。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所包容的古今词汇、句式十分丰富而全面,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教材不仅可以作例子来讲授古今汉语的规则,还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
学生在大量感知古今汉语词汇、句式词语搭配的前提下, 对汉语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就可望有较大提高。
3 表达模式。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典范作品,是学生学习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的最好范例。
鲁迅先生说得好: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
应该怎样写。
”如果能将教材中的典范的表达技艺、语言气势、情感风格学到手,表达思想感情也就有望“文笔增华”。
4 思辨模式。
文章是思想的积淀,好的文章蕴含有或今或古思路的精华,其中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青少年起着规范的作用。
接受这些思想的熏陶,取精用宏,头脑会得到充实,思想会日趋成熟。
另外,一篇文章或一个语段句群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体现着一种思维方式或思维过程,或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或分析、综合、比较、对照、抽象概括;或由总到分,由大到小,由前到后。
学生能将教材中的这些思维模式烂熟于胸,熟能生巧,自由运用这些思维方式也就不是很难的了。
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召唤,有必要在初中学生中开展朗诵活动。
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但在我们现在的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重分析轻朗诵,重传授轻感知的情况,这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
同时为了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借助这一艺术手段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获得艺术享受,更有必要开展朗诵活动。
朗诵可以为教育教学服务,为社会需要服务。
三 朗诵的基本条件
诗人艾青说:
“朗诵者可以说是‘解释的艺术家’。
”这就是说,朗诵者只进入作者的心灵是不够的,还要使作品融进朗诵者的心灵。
这就要求朗诵者分析、研究和体会作品。
它有以下几点要求:
1 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
所以朗诵者必须考虑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思想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
只有地作品有深入的认识,朗诵时才能更好的把握朗诵的基调,否则很有可有处理错误,甚至歪曲原作。
2 深刻感受作品的形象。
朗诵好象的内心深处真情的自然流露,他怀有一种要把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给听众倾吐出来的强烈愿望,他的朗诵字字句句都牵动着听众的心。
朗诵者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迫使”听众与他同喜同悲同呼吸。
发生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俗话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朗诵者应具有这种魅力。
3 依据作品展开想象。
在理解和感受作品的过程中朗诵者要依据作品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自己的再创造,使作品的形象在自己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见到,亲身经历一样。
这个过程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
这种想象所燃烧起来的艺术魅力,有唤起听者的想象,不仅使听者听得见,而且仿佛好“身临其境”、“设身处地”。
这样的朗诵自然会有感染力。
基于以上几点,朗诵的过程就必须有这几个步骤:
第一步:
初步分析研究――阅读作品
第二步:
进一步分析研究――分析作品
第三步:
综合的分析研究――总结
第四步:
内化――心领神会
四 掌握朗诵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朗诵有它自己的组织和表现形式。
朗诵是通过有声的语言来进行艺术创造,声音语言的运用是朗诵艺术的本质特征。
首先在于语音的基本要求:
1 用普通话进行朗诵。
2 念准字音。
在注意声韵调的同时还要掌握音变的规律。
主要有“轻声”、“变调”、“儿化”等。
其次在于朗诵的表现手段:
朗诵语言的运用中,主要的表现手段有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节奏等。
例如重音,同样结构内容的句子由于强调重点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强调重音,重音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如:
谁在读英语?
――我在英语。
你在读什么?
――我在英语。
你在干什么?
――我在英语。
你在读英语我在英语。
吗?
――我在英语。
又如:
――暴风雨!
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之间,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
这是胜利和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再次要把握三个原则
1.准确
准确地读是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的基础,只有从最基本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做起,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字句地去读。
读正了字音,读通了词句,读好了句读,读准了语调,读清了思路,读懂了技法,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就一定能使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
在培养背诵习惯的过程中,背诵还要以正确的朗读为基础,否则,一旦某个词发音有误,又没有得到纠正,背熟了就难以改正。
应善于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忆素质。
所谓记忆素质,是指记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保持记忆的牢固性和再现的敏捷性。
记忆的完整性表现在对背诵的课文能逐字逐句逐段直至全篇的识记,不应漏掉一个字。
识记的准确性表现在记得很清楚,而不是粗枝大叶、大概的记忆,不能记错一个字。
牢固的识记表现在熟读后能够再现,再现的敏捷性表现在能把背诵的东西迅速地回忆起来。
2.出声
朗读,是一种将书面语言有声化,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
朗,指声音清楚、响亮;读,指念文章。
“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系列再生出意义。
”朗读,把书面符号变为有声语言,把抽象静止的感情变为真实具体的感情,使课文中的人物、景物跃出纸面,读者可以直接地毫无障碍地体味、感受、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能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
”
“从诵读入手,能够更好地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讲座 朗读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