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400648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236.61KB
苏轼Word下载.docx
《苏轼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Word下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论
诗词
文化
书法
绘画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书法作品
绘画作品
作品注本
传世佳句
词句
诗句
文句
解读
评论
轶闻
家庭
乌台诗案
展开
人物简介
苏轼[1](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世人说:
“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清人敬称说: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2]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姓名:
字:
子瞻、和仲
清代画家胡锡珪1881年所作《东坡小照》
号:
东坡居士
家乡:
父亲:
苏洵
弟弟:
苏辙
妻子:
王弗(第一任妻子)、王闰之(王弗堂妹)、王朝云(侍妾)
民族:
所处朝代:
北宋
诗歌类型:
宋词、宋诗
代表作品:
《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
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
编辑本段生平
宋四家苏轼
公元1036年12月19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
苏轼《江城子·
夜记梦》词意图吴玉阳作(2张)
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今安徽阜阳市治)。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儋州(古名单耳)(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平生)为古代儋州的文化教育做出卓越的贡献。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号文忠(公)。
故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的荣誉之称。
编辑本段年谱
孔凡礼撰写的苏轼年谱一般被认为较为详尽。
[3]
宋仁宗时代
景祐三年(1036年)丙子一岁
公历1036年12月19日,卯时,生于眉山县(属成都府路之眉州)纱縠行。
此年父苏洵二十八岁,母程氏二十七岁。
范仲淹四十八岁,梅尧臣三十五岁,欧阳修三十岁,司马光十八岁,曾巩十八岁,王安石十六岁,程颢五岁,程颐四岁。
范仲淹因反对宰相吕夷简,贬知饶州,欧阳修亦坐贬夷陵。
宝元元年(1038年)戊寅三岁
苏轼兄景先卒。
元昊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
宝元二年(1039年)己卯四岁
弟苏辙生于二月二十日。
庆历二年(1042年)癸未八岁
始入乡校,从道士张易简读书,闻欧阳修等名。
此年范仲淹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
庆历五年(1045年)乙酉十岁
苏洵东游京师,拟应次年的“茂才异等”科考试。
苏轼从母程夫人读书,“奋厉有当世志”。
此年因苏舜钦进奏院事件,范仲淹等离朝出任地方官,“庆历新政”中断。
黄庭坚生。
庆历七年(1047年)丁亥十二岁
苏洵因制科落第,南游庐山等地。
五月苏轼祖父苏序卒,苏洵闻讯返家,自此居丧读书,并教养二子。
皇祐元年(1049)己丑十四岁
苏洵作《名二子说》,名轼及弟辙。
是岁,秦观生。
皇祐四年(1052年)壬辰十七岁
三姊受其舅程濬、姑宋氏、夫之才(正辅)之虐,卒。
苏、程结怨。
范仲淹卒。
皇祐五年(1053)癸巳十八岁
至是岁,日益壮大,好读史、论史,章亦好道。
晁补之、陈师道生。
至和元年(1054年)甲午十九岁
娶妻王弗。
张方平镇蜀,访知苏洵之名。
是岁,张耒生。
至和二年(1055年)乙未二十岁
以诸生谒张方平于成都,张一见待以国士。
嘉祐元年(1056年)丙申二十一岁
张方平致书欧阳修推荐苏洵,苏轼、苏辙随父进京.兄弟俱获开封府解,拟应次年的进士试。
苏洵上《书》欧阳修,并上所作《洪范论》、《史论》,修大称赏之。
时欧阳修任翰林学士,荐苏洵于朝,洵文名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丁酉二十二岁
正月六日,以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
应省试,所撰《刑赏忠厚之至论》无所藻饰,一反险怪奇涩的“太学体”。
梅尧臣得之以荐,欧阳修喜置第二。
省试时并作杂策五首、诗一首。
母程氏卒于家,父子三人回蜀治丧。
嘉祐四年(1059年)己亥二十四岁
母丧服除,十月与父、弟携眷赴京,沿岷江、长江东下,岁末至江陵,将三人一路唱和诗歌编成《南行前集》,苏轼作序。
嘉祐五年(1060年)庚子二十五岁
回朝,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
苏洵试秘书省校书郎。
梅尧臣卒。
嘉祐六年(1061年)辛丑二十六岁
与弟苏辙同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策,苏轼入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二月赴任,苏辙送至郑州西门。
苏洵授霸州文安县主簿,在京编撰礼书;
苏辙制策入四等,除商州军事推官,知制诰王安石封还诏命,辙遂辞官不赴,居家侍父。
《石林燕语》卷二云:
“故事,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然中选者亦皆第四等。
”
嘉祐八年(1063年)癸卯二十八岁
三月仁宗皇帝崩,英宗即位。
苏轼在凤翔任。
时陈希亮知凤翔府,其始,轼与希亮不甚叶,作《客位假寐》诗。
秋,考试永兴军。
王安石丧母,苏洵不赴吊,作《辨奸论》刺之。
苏轼兄弟有“嘻其甚矣”之谏。
宋英宗时代
治平二年(1065年)乙巳三十岁
凤翔签判任满代还,转殿中丞判登闻鼓院。
召试馆职,除直史馆。
妻王弗卒。
此年宋廷议英宗本生父濮安懿王称号,宰相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与天章阁待制司马光、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激烈相争,史称“濮议”。
治平三年(1066年)丙午三十一岁
苏洵卒于京师,苏轼、苏辙兄弟护丧返蜀。
治平四年(1067年)丁未三十二岁
在家乡眉山居父丧。
宋英宗崩,神宗即位。
欧阳修罢参政,知亳州。
宋神宗时代
熙宁元年(1068年)戊申三十三岁
除父丧,离蜀赴京。
神宗召见翰林学士王安石,酝酿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己酉三十四岁
二月,王安石参知政事,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
苏轼至京,除判官告院。
苏辙除条例司检详文字。
四月,诏议改贡举法。
五月,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认为不当轻改,得神宗召对。
御史中丞吕诲弹劾王安石,出知邓州。
秋,苏轼为国子监考试官,策题讽刺王安石。
神宗数次欲用苏轼,被王安石阻止。
冬,苏轼权开封府判官,作《上神宗皇帝书》,全面驳斥“新法”。
《能改斋漫录》曾记一事,言轼作诗以讽安石:
“安石作假山,其中多诡怪。
虽然知是假,争奈主人爱。
熙宁三年(1070年)庚戌三十五岁
判大名府韩琦言青苗法害民。
苏轼《再上皇帝书》,要求罢免王安石。
神宗贬黜群官,扶持安石。
苏辙在条例司议事不合,出为河南府判官。
御史谢景温诬奏苏轼,查无实据。
王安石拜相。
熙宁四年(1071年)辛亥三十六岁
六月,得通判杭州差遣,离京赴任。
途经陈州,时张方平守陈州,苏辙为州学教授。
九月离陈州,苏辙送至颖州,同谒欧阳修。
十一月至杭。
此年司马光因反对“新法”,罢归洛阳。
熙宁五年(1072年)壬子三十七岁
在杭州通判任。
七月循行属县,八月监试进士。
时卢秉提举两浙盐事,改革盐法,十二月,苏轼被命监视开运盐河,至湖州考察堤岸,又至秀州。
欧阳修卒。
熙宁六年(1073年)癸丑三十八岁
冬,往常、润、苏、秀等州赈济饥民。
朝廷设立“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命王安石提举。
熙宁七年(1074年)甲寅三十九岁
纳侍妾朝云。
九月,差知密州。
离杭赴任,十一月至密。
此年大旱,流民多入京,郑侠上《流民图》,坐编管。
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吕惠卿参知政事,继续施行“新法”。
熙宁八年(1075年)乙卯四十岁
在密州知州任。
此年王安石复相,吕惠卿罢。
颁行《三经新义》。
熙宁九年(1076年)丙辰四十一岁
在密州知州任,九月移知河中府,十一月离密赴任。
此年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神宗亲自主持续行“新法”。
熙宁十年(1077年)丁巳四十二岁
二月,于道中改知徐州。
至京师,有旨不许入国门。
五月至徐州。
七月,黄河决堤,水汇徐州城下,苏轼亲率军民筑堤抗灾。
元丰元年(1078年)戊午四十三岁
在徐州知州任,筑黄楼。
元丰二年(1079年)己未四十四岁
二月移知湖州。
七月,因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弹劾苏轼诗语讥讽朝廷,自湖州任上被拘捕入京。
八月至京,系于御史台狱,十二月结案出狱,诏贬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史称“乌台诗案”。
轼任地方官数年,相继与晁补之、秦观、黄庭坚、张耒结识,四人后来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元丰三年(1080年)庚申四十五岁
二月,至黄州,寓居定惠院,撰作《易传》、《论语解》。
五月,苏辙送兄长家眷至黄,留伴十日后别去,赴筠州任。
黄州士人多与苏轼交往。
宋廷议改官制。
王安石封荆国公。
元丰四年(108l年)辛酉四十六岁
贬居黄州。
开始经营东坡。
此年神宗决策以五路兵进攻西夏。
曾巩被召为史馆修撰,专典国史。
元丰五年(1082年)壬戌四十七岁
筑成东坡雪堂,居之,自号东坡居士。
于秋、冬两次游赤壁,作前、后《赤壁赋》。
此年宋与西夏交战,宋兵大败于永乐城。
新官制施行。
元丰六年(1083年)癸亥四十八岁
苏辙权筠州州学教授,所作策题违反《三经义》旨,被劾罢。
此年西夏攻宋,宋兵败求和。
曾巩卒。
元丰七年(1084年)甲于四十九岁
正月,神宗出御札,苏轼量移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四月离黄州,自九江至筠州,访苏辙。
游庐山。
七月,回舟当涂,过金陵,见王安石,相谈甚欢,留一月别去。
岁晚在泗州,上表请常州居住。
此年司马光等修《资治通鉴》成。
元丰八年(1085年)乙丑五十岁
正月离泗至南京,得请常州居住。
三月,宋神宗崩,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
苏轼在江宁闻讯,赴常州。
五月过扬州,游竹西寺。
有旨复朝奉郎知登州,又除尚书礼部郎中。
十一月至登州任,迅即被召进京,十二月除起居舍人。
苏辙亦被召为右司谏。
程颢卒。
宋哲宗时代
元祐元年(1086年)丙寅五十一岁
在京师,三月除中书舍人,四月差同详定役法。
时司马光主持政事,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苏轼以为免役法不当废,遂与司马光议论不合,然深受太皇太后高氏器重。
九月除翰林学士,值司马光卒,御史孙升恐苏轼入相,始上章论之。
此年苏辙迁中书舍人。
王安石卒。
元祐二年(1087年)丁卯五十二岁
在翰林学士任,八月兼侍读。
朝臣分裂为朔、蜀、洛三党,迭相攻轧,史称“洛蜀党争”。
苏轼为蜀党之首。
此年程颐罢经筵,苏辙迁户部侍郎。
元祐三年(1088年)戊辰五十三岁
以翰林学士差知贡举。
因台谏攻击,上章乞郡。
宋廷吕公著年老,拜司空、平章军国重事,吕大防、范纯仁为相。
元祐四年(1089年)己巳五十四岁
三月,除龙图阁学土知杭州,四月出京,七月至杭。
十一月,以浙西七州旱灾,乞赈济。
此年吕公著卒,范纯仁罢相,苏辙迁翰林学士,进吏部尚书,出使契丹。
元祐五年(1090年)庚午五十五岁
在杭州知州任,疏浚西湖,筑长堤,杭人称为“苏堤”。
因浙西灾伤,连章请求赈济。
苏辙使契丹归,为御史中丞。
宰相吕大防、中书侍郎刘挚欲引用新党人士以为调停,因苏辙激烈反对而罢。
元佑六年(1091年)辛末五十六岁
正月,自杭州内调为吏部尚书。
二月,因苏辙为尚书右丞执政,避亲嫌改翰林学士承旨。
三月离杭州,沿途具辞免状,至京后仍上章乞郡。
五月,兼侍读。
程颐门人贾易等弹奏不已,朝廷两罢之,八月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闰八月到任。
此年刘挚为右相,与左相吕大防不和,朋党之论复起,挚遂罢相。
元祐七年(1092年)壬申五十七岁
正月自颖州移知郓州.寻改扬州,三月到任。
七月,内调为兵部尚书,充南郊卤簿使。
八月兼侍读。
九月至京。
十一月除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上,充礼部尚书。
此年苏颂为右相,苏辙进下侍郎。
元祐八年(1093年)癸酉五十八岁
在礼部尚书任。
三月苏颂罢相。
御史黄庆基、董敦逸等连奏川党太盛,苏轼亦自请外任,六月,除知定州。
七月,范纯仁为右相。
八月,继室王闰之卒。
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崩,宋哲宗亲政。
苏轼将赴定州,请面辞,不允。
十月至定州。
绍圣元年(1094年)甲戌五十九岁
在定州知州任。
宋哲宗行“绍述”之政,恢复神宗“新法”。
罢免吕大防、苏辙、范纯仁,召回章惇、曾布等新党人物。
苏轼于四月落二学士,以本官知和州,又改英州,旋降左承议郎。
闰四月离定州,六月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十月,至惠州,初居合江楼,不久迁嘉祐寺。
苏辙于三月出知汝州,六月降官知袁州,七月贬筠州居住。
绍圣二年(1095年)乙亥六十岁
贬居惠州。
表兄程之才任广东提刑,巡行至惠州,苏轼得以再住合江楼。
游罗浮、白水山等地。
绍圣三年(1096年)丙子六十一岁
四月,始营白鹤新居。
又迁于嘉祐寺。
惠州造东西二新桥,出资赞助。
七月,侍妾朝云卒。
绍圣四年(1097年)丁丑六十二岁
二月,白鹤新居建成,自嘉祐寺迁入。
朝廷重贬“元祐党人”,苏辙贬雷州。
闰二月,苏轼再贬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四月离惠州,至藤州,与苏辙相遇,同行至雷州。
六月,别弟渡海。
七月至昌化军,军使张中以官舍居之。
元符元年(1098年)戊寅六十三岁
贬居海南。
朝廷遣董必察访两广,将苏轼逐出官舍。
苏轼于城南买地,筑室五间,当地士人多助之。
苏辙自雷州移循州。
元符二年(1099年)己卯六十四岁
贬居海南,与当地书生、黎民游。
琼州人姜唐佐来从苏轼学。
元符三年(1100年)庚辰六十五岁
正月,宋哲宗崩,弟徽宗即位,向太后同听政。
二月,诏苏轼移廉州安置,苏辙移永州。
四月,苏轼授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居住,苏辙岳州居住。
六月,苏轼离海南,渡海,与秦观别于海康,秦观寻卒。
十一月,诏苏轼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在外州军任便居住;
苏辙授太中大夫提举凤翔府上清官,外州军任便居住。
苏辙即往颍昌府,居焉;
苏轼犹在北归途中。
宋徽宗时代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六十六岁
朝廷欲调和党争,兼用新旧,故以“建中靖国”为年号。
正月,苏轼度南岭,北上,五月至当涂、金陵、真州,病作。
六月至常州,上表乞致仕。
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次年葬汝州郏城县小峨眉山,苏辙作墓志铭。
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苏轼降生
1054娶王弗
1057中进士;
母丧;
服孝(1057.4-1059.6)
1059举家前往京都
1061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任职史馆
1065妻丧
1066父丧;
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娶王闰之
1069返京;
任职史馆
1071任告监管;
任杭州通判
1074任密州太守
1076任徐州太守
1079任湖州太守;
入狱
1080谪居黄州
1084往常州
1085往登州;
任登州太守;
往京都;
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任吏部尚书;
任颍州太守
1092任扬州太守;
兵部尚书;
礼部尚书
1093妻丧;
太后逝世;
调定州太守;
河北军区司令
1094往惠州贬所;
谪居惠州
1097往海南;
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北返;
往常州;
逝世
1126北宋亡
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文论
苏轼诗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
“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