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景区故事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399272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KB
郭沫若景区故事Word格式.docx
《郭沫若景区故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沫若景区故事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孩子们一听,也觉得很有兴趣,开贞说:
“先生,你就出个上联吧?
沈先生捻着花白胡子想了想,便吟出两个字道:
“钓鱼”
开贞并没有惊慌,他忽然想起前两天看过的一则川剧《杨香打虎》,于是马上答道:
“打虎”。
先生又面对着眼前的小溪流水,又吟出四个字道:
“流水潺潺”。
这回很多孩子都傻愣着,一时竟冷了场。
开贞一直在疑神思索,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对道:
“河风清清”。
先生听了,高兴地叫了一声:
“妙,郭生所对极是”。
这天回家后,他挥笔草成了他的第一首诗《村居即景》:
闲居无所事,散步宅前田。
屋角炊烟起,山腰浓雾眠。
牧童横竹笛,村媪卖花钿。
野鸟相呼急,双双浴水边。
郭老少年诗:
《早起》
早起临轩满望愁,小园寒雀声啁啾。
无端一夜风和雪,忍使峨眉白了头。
郭沫若4岁半进入家塾读书,开蒙是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私塾里是没有上下课时间的,从早晨起一直坐到中午才放学,中午吃过饭后马上又得去,一直坐到天黑。
郭家的家塾比起其他私塾又多加一会,就是晚饭后还要多加两个小时的夜课。
幼年时那种浪漫成性的生活,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郭沫若实在受不了。
上课不到3天,他就逃起学来,赖在家里不愿去。
既然穿了牛鼻子,要脱是脱不了的。
母亲劝,不行,最后还是父亲采用强制手段,把他夹在胳肢窝里送进了家塾。
一进家塾,不知为什么,那种在父母面前的威风就没有了。
他不声不响地又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头也不敢抬。
这时就听见前后左右的同学们指指点点地小声说:
“逃学狗,逃学狗。
”沫若一下子感到无地自容,低着头,不敢正眼看同学。
从此以后他不敢再逃学了。
沈先生的规矩是很严厉的,稍有差错,就要遭到体罚。
他相信:
“不打不成人,打到做官人。
”沈先生打人的刑具,是一种两分厚,七八分宽,一尺来长的竹板。
正式的打法是打掌心、打屁股。
非正式打法,就是隔着衣服、隔着帽子乱打。
有时沈先生还将帽子拿下来打。
学生们叫做“笋子炒肉”。
先生看到有人稍有异动,就警告说:
“哼!
牛皮子又在发痒了!
郭沫若的学习成绩很好,先生教的书都能背得出,字也写得好,常常得到先生的夸奖。
沫若常听到先生对他父母说:
“开贞大有长进。
”但是郭沫若也经常被先生打。
被打的原因,十回有九回是因为“不安分”,调皮捣蛋。
有一次他在作业本上画上刚出土的几棵竹笋,旁边无心地写了一句:
“笋子炒肉真好吃。
”被先生发现了,于是就给了他一顿“笋子炒肉”,头上打起了几个包。
7岁那年,因上厕所贪玩,他被先生打了一头包,晚上睡觉时,头都不能着枕。
母亲很心疼,便在家里找了一顶硬壳的瓜皮帽,里面衬上了毛毡,这样戴在头上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沫若仗着这顶“铁盔”又肆无忌惮起来。
一天又招来先生一顿“笋子炒肉”。
只听竹条打在头上“嘭,嘭”响,沫若假装“啊唷,啊唷!
”喊疼,却不见他流泪。
这被他五哥开佐看在眼里。
等沈先生去厕所的时候,他就走过去摘下沫若头上的瓜皮帽,“噢!
我说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他便跟沫若说:
“八弟,这顶帽子借给我戴几天。
”沫若不肯,开佐就抢,你争我夺起来。
正好沈先生回来,一追问,原来是这么回事,就把帽子没收了,又在他俩的头上打了不少包。
有一天上午,他读书读厌了,就借口向先生说要去小解,先生允许出去小解,但他并没有往厕所去,却走到园子里来。
一到园门口,看见三嫂背着手站在一笼竹林下面,在那儿瞭望,穿着一件洗白了的葱白布衫,三嫂的两只手掌带着粉棠花的颜色,他忽然起了一种美的念头,很想去扣触那位嫂子那粉红的柔嫩的手。
(郭沫若自传《少年时代》)
1905年,因沈先生有事回犍为,家塾馆没有先生,郭朝沛就把开贞送到太平镇他老表家的家塾馆去读书。
不久端午节来临,汤先生照例放假三天,让学生们各自回家过端午。
学生放假回来后,纷纷把家里给的礼钱和一些腊肉、粽子、盐蛋送给先生,只有开贞没有任何表示,于是便用纸条写了一句话递给开贞,道是:
“竹本无心,节来岂能空过?
先生的意思是:
我本来无心要礼,但过节了,难道没有一点表示吗?
开贞看后,知道汤先生暗中问他为啥端午节不送礼。
于是也随即用同样大小的纸条写了一句话递给汤先生,道:
“松原有果,叶落尽
是干苞。
谁知汤先生看后不仅没有动怒,反而哈哈大笑说:
八老表对得好,礼钱老表不要了,有你八老表这份才气,我汤老表就足矣!
说罢,汤先生反而拿出他的折扇送给开贞,请他吃盐蛋和粽子。
还有一次,开贞他们到寺庙偷桃,被主持和尚告到汤先生那里,汤先生怀疑是郭开贞带头干的,但又没有证据。
这天汤先生上完课后,突然脸色一变说:
“昨天,旁边寺庙里桃树上的桃子被人偷摘了,今天就以此为题,要你们每人对出一句下联。
”汤先生说罢,从袖筒里摸出一张纸条展开,“这便是我的上联”。
孩子们定睛一看,纸条上写的上联是: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汤先生见无人对答,便将目光落在开贞脸上说:
“沙湾场的开贞,你不是很能对对子吗?
你来对。
开贞被首先点名,心里顿时怦怦直跳,他疑心汤先生已经知道这事是他带头干的。
他想了想,于是避开偷桃之事,在一张纸上写出了下联: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开贞下联一出,竟使汤先生大吃一惊。
开贞的下联不仅闭口不谈偷桃之事,反而语出惊人。
汤先生立刻转怒为喜,说:
“郭生的下联对得太绝了,不仅契合严谨,而且气势咄咄逼人,好,偷桃之事不追究,以后大家不能再干这种事”。
有一天下午,汤先生要去座茶馆,便布置学生们自己自习,有一个余场坝的学生用毛笔写了“汤先生吃汤,汤烫汤先生”的一张纸条,另一个学生将字条抢过去,边高呼“写得妙”然后将字条贴在墙上。
快放学的时候,汤先生踱着方步回来,一看见墙上贴的那张纸条,便勃然大怒,立即吼起来,“是那个逆徒写的,快从实招来!
汤先生见没有人承认,便说:
“没有人承认也罢,只是今天我要你们为这句话对出一句下联来,对不出,就全部罚坐到天黑”。
这时,只见郭开贞站起来说:
“先生,我对上了”。
汤先生有些不相信,抿了抿嘴说:
“你念来听听”。
郭开贞对道:
“马大娘骑马,马顶马大娘”。
汤先生一听,在心里默念了两遍,然后高兴地笑着说:
“郭生,难为今天解救了大家,此事不再追究,下不为例,放学!
少年时期的郭沫若聪颖好学,但又顽皮淘气。
有一年端午节的早晨,郭沫若走进厨房望着小巧精致、热气腾腾、清香扑鼻的粽子拿来就想吃,刚过门不久的三嫂看见,机警地抢了过来。
旧时有讲究,没有祭过神和祖先的粽子是不准吃的,可郭沫若软磨硬泡非吃不可。
三嫂灵机一动,对郭沫若及众妯娌和妹妹说:
“这样吧,我出一个上联,你若对得好就吃,否则就休想。
”大家同意。
三嫂心想把上联出得难一点,这样他没想出来祭祀的时间就到了,三嫂窃喜。
当天是端午节,郭沫若又排行老五,三嫂于是随口吟道:
“五月五,五叔厨房争粽子。
”虽出句口语化,不甚雅,但连用三个“五”字,且就事而发,自然贴切,想对好也不容易。
郭沫若心想:
你想刁难我,不让我吃个头粽子,我也要让你难堪。
便一本正经地大声对出了下联:
“三更三,三哥床上打糍粑。
”众妯娌一怔,待回过神后,一齐望着新婚燕尔的三嫂,一个个笑得东倒西歪。
三嫂涨红了脸,抄起一根擂槌就追打郭沫若。
花园里,郭沫若边笑边跑,三嫂边追边喊,笑闹声惊动了奶奶,奶奶出来一看,问道:
“三嫂子,你为啥追打小叔子啊?
”三嫂说:
“您问他自己。
”郭沫若答道:
“不过是对了一副对子而已。
她出的上联是‘五月五,五叔厨房争粽子。
’”奶奶问:
“那你是如何对的呢?
”。
郭沫若头脑一转,诡秘地笑了笑说:
“我对的是‘三更三,三哥窗下读文章’。
”奶奶朝三嫂子笑道:
“对得蛮好哒,还追打他做啥子?
快准备祭祀吃早饭吧!
”三嫂子红晕未退,气也不是,恼也不是,便和众人张罗祭祀神。
祭神后,眼明手快的郭沫若第一个抢过粽子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四大瑞兽之一,亦是龙的九子之一。
又称金猊、灵猊,原为狮子,凶其形状像狮,喜烟好坐,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
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谓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坐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享用香火。
另外,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上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
故狻猊象征着勇敢、无畏。
在古时候,君王之间常常为了争夺领土而互相征伐,完全不管民间百姓的疾苦。
因此,百姓怨声载道,天天祈求战争结束,能够过上好日子。
也许是百姓的祈求灵验了,一天,突然出现了一只奇怪的军
队,他们骁勇善战,并且乘坐着一种奇怪的异兽。
这异兽就是狻猊!
这支强悍的军队一出现,便驰骋沙场!
狻猊所到之处,人马皆惊,不战而退。
经过一次次的战斗,这只军队的名声越来越大,所到之处均是战争纷乱的战场,并且所向披靡,未有一败。
没过多久,在这支奇怪军队的威慑下,纷乱的战争便停止了。
战争停止后,这支军队也随之销声匿迹,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
君王们均怕战争会再次让这支强悍的军队出现,便暗中定下协议,休战!
而在民间,将这只强悍的军队称之为狻猊铁骑。
狻猊被人们当做停止战争的福星,成为瑞兽之一。
但是狻猊杀戮太重,因此,常常把狻猊刻在香炉上,用香来镇压狻猊身上的杀伐之气。
出土地点:
沙湾区龚嘴镇长江村
寺庙:
南天祠
等级:
国家三级文物
各位来宾!
在我们的正前有一座塔,叫“文豹塔”。
据郭沫若自述“我母亲说我在受胎的时候,是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的左手虎口,便一觉惊醒了,故取名‘文豹’”。
在“文豹塔”前面的大门两边,有一对“瑞兽象”,也是我们老百姓所称的“四不象”,大家请看,这个“四不象”是由象头、龙身、狮尾、牛脚及脚踏葫芦组成的瑞兽。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在建筑物前摆放、雕刻各种瑞兽,以化煞避凶,趋吉纳祥的习俗。
这些常见的瑞兽,包括麒麟、狮子、龙、象等等,而其中,大象尤为大家所喜爱。
大象力大无穷,却性情温和;
憨态可掬,又诚实忠厚;
且能负重远行,被视作吉祥、力量的象征,也被人们称为兽中之德者。
而在神话传说中,大象则为摇光之星生成,能兆灵瑞,古佛就是乘象从天而降;
还有一说,大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相传能预兆灵瑞。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因为“象”与“祥”字谐音,传统习俗中,象代表了吉祥。
“象”能给人间带来祥瑞,象微天下太平。
“象”即表示和平、美好和幸福。
大象力大魁武,性灵却温和柔顺,相传象为摇光之星生成,能兆灵瑞,古佛就是乘象从天而降;
大象善于吸水,水为财,凡家居窗户见水,摆放“吉象运财”则能达到汲水纳财之功。
在家里摆放大象饰物,是取大象体形如山,有山之寓意,以便给自己增加靠山,增加贵人运,助旺自己的事业运程。
所以,象兆灵瑞,抚摸“瑞兽象”可保吉祥、如意、平安,为其带来吉祥、富贵。
风水象的象征意义 吉象吸旺气加强坐方之力量,一般楼宇的风水喜后有靠山,而象的体型庞大,如山一般,于居家客厅,办公室或书房坐方摆放吉象,便可加强坐方的力量,另一方面,象是群居动物,非常有组织,安置吉象可提升领导的地位,带来稳定及和谐,将四面八方之财都吸到身上凡居家门窗见海,水池,河流等水者,均称之为明堂聚水,所以,安置吉象在家中,小财大财均为已所纳,象之禀性驯良善于吸水,水为财,放在家中聚财和吉祥如意,财福齐临,放在客厅旺位(财位)全家人受惠,安置生意场所,办公室,居家书房助旺运势,提升事业财运,得贵人助,凝聚向心力,加强坐方力量,事业巩固,钱财源源不绝,财库饱满丰厚,“吉象运财”!
商朝末年,姜子牙辅佐西伯侯,一次又一次帮助西岐打败商朝的进攻,立下了无数战功。
商朝太师闻仲为了讨伐姜子牙,特意请来四海九龙岛的四位道人——王魔、杨森、高友乾、李兴霸。
这四位道人不仅精通法术,而且每人都有一头奇异的神兽坐骑。
王魔的是狴犴,杨森的是狻猊,高友乾的是花斑豹,李兴霸的则是狰狞。
这四头神兽长相凶恶、力大无穷,每次两军交战都把西岐的军队撞得人仰马翻。
姜子牙看到这种情形,十分着急。
可他一时又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应对,只好去找元始天尊,向他请教对策。
元始天尊听完姜子牙的话,赐给他一头叫“四不像”的坐骑,让他放心应战。
四头神兽虽然很勇猛,但一看到四不像,还是吓得仓皇逃窜。
姜子牙乘胜追击,成功地打败四位道人,取得了胜利。
沙湾区铜街子园坝村
紫云寺
郭沫若的家训家规故事
一、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
这是郭家的传家之道,也是教育后辈做人之道。
同时以“事以利人皆德业,言堪持赠即文章”作为祖训,他要求郭姓后人处世要坦率真诚和厚道,这也是郭老秉承一生的信条。
芭蕉花的故事
在郭沫若五六岁的时候。
他母亲的头晕病又发了,呻吟呕吐,十分痛苦,需要芭蕉花入药治疗。
有一天,郭沫若和他二哥一起到天后宫去玩耍,忽然看见散馆园内的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就像尖瓣的莲花一样。
(在天后宫里面有一座散馆,是福建人子弟读书的地方。
)两兄弟欢喜极了,想到家里正在找芭蕉花,但四处托人找都找不到。
两兄弟商量着便去摘取那朵芭蕉花。
二哥怕人看见,把摘取来的那朵芭蕉花藏在衣袂下同路回去。
回到家里了,二哥叫郭沫若把花苞拿去献给母亲。
当郭沫若兴奋地捧着花苞跑到母亲病床前,母亲便问郭沫若,花是从什么地方拿来的,郭沫若便直说是在天后宫摘来的。
当母亲问明花的来历后,非常生气,立刻叫郭沫若和二哥跪在床前,只是连连叹气地说:
“唉,娘生下了你们这样不争
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
”不一会儿,郭沫若父亲知道此事,把两兄弟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面前打了一阵,并责令兄弟俩将芭蕉花送还原处。
郭沫若一面挨打,一面伤心。
但不知道为甚么该讨父亲、母亲的气。
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在别处园子里掏了一朵回来,为甚么就犯了这样大的过错呢?
病中的母亲盼花心切,但没有忘记育子的重任,父亲也能体察到孩子的孝心,但他坚守“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信条,第一次责罚了心爱的孩子。
他们把孩子的品德看得比治病还重要,比生命还可贵,他们对孩子的爱才是真爱,爱得有价值。
二、宅启亲仁
郭沫若父亲郭朝沛是个略通医道,勤于经商,言行大略,盛德感人,好施乐助的人,他常告诫子女“积金不如积德,善虽小,不可不为”。
由于郭朝沛常常帮助乡民和捐资助学、修桥修路等善事,受到乡民们的爱戴和尊敬。
地方官府和乡民们为表彰郭朝沛盛德感人、好施乐助的行为,送了这个横匾“宅启亲仁”给他。
自学医务为乡人
郭沫若的祖父秀山公去世后,本来有病的祖母又多起病来,而且医治终不见成效。
郭膏如是一位孝子,做生意回家时总要亲自端汤送药,出门做生意时便到处寻访名医,请求药方。
他甚至买来许多医书晚上挑灯自学。
这样坚持了八年,也为母亲延年益寿起了些作用。
后来郭沫若的祖母去世了,郭膏如也学得不少医术,乡里人病了来求他医治,他药到病除,乡亲们都信任他。
遇到流行病,四乡来求他医治的人更多,过往沙湾的人也慕名前来请他诊治。
凡来求治者,他总是一一给予满足,而且他给人治病,从不收钱财。
所以乡里乡外的人都感谢他、尊敬他,送给他一个“医仙”的美称。
但他从不满足,一直坚持急人所急,义务为他人诊疗,因此也得到过不少人的回报,曾经有这样的两个故事。
一次,他派人到云南采办药材运回来时,在离家十五华里的千佛岩遭人抢劫。
挑夫逃散了,只剩下采办的人回到了沙湾。
当时正值清朝末期(光绪中期年间),铜河两岸匪患恶重。
土匪多数是外地来的,而且又多为当过兵的。
他们成群结党,白天、晚上都拿着刀枪招摇过市。
各乡稍微有点钱的人都不敢外出,而郭膏如照常早出晚归都没有出过事,这次还是第一回。
但出事后的第二天早上,有人敲他们家的前门,并喊:
“屋外有货物还没有收好,谨防盗贼。
”家里的人打开大门时,屋外静悄悄的,没有人,却看到被劫去的药材原封不动地放在门外,还附了一张无姓无名无地址的字条,上面写着:
“得罪了。
动手时疑是外来客商,入手后查出一封信才知道此物的主人。
谨将原物归原主,惊扰了,恕罪。
”此事,后来被乡邻传为美谈。
还有一次,牛华镇的一位亲戚完婚,郭膏如带着四岁的郭沫若去祝贺后返回,归至离家三十五华里的罗汉场时,日已西斜。
郭沫若因为肚子饿了,吵着要上街吃面,郭膏如见天色将晚,耽心路上出事,所以便不答应。
但还不懂事的郭沫若又哭又闹,郭膏如没法,只好牵着郭沫若上了街。
谁知刚走到一茶店时,忽然发现一群盗匪聚坐于茶店门口,刀枪矛棍,横七竖八,竟无一面熟者。
郭膏如以为必定要出事了,正想改道而行,忽一匪首起身相邀入座喝茶。
郭膏如进退两难,只好带着郭沫若就座应酬。
谈话间问起缘由,匪首才告知:
先年路经沙湾患上了流行病时,受了他的诊疗才免了一死,一直想报答他。
告别时,匪首不仅拒收茶钱,还替他们付了面钱。
事后,郭膏如时常用此事件教育郭沫若他们兄弟姐妹说:
“积金不如积德,善虽小,但不可不为。
三、宽进严出
进则宽容,出则严已。
这是郭沫若的祖辈们以故居两侧大小门告诫家族的子孙们,无论对待何事,都要以宽容之心待人处事。
一但走出家门,处处时时都要严格要求自已,言行举止必须遵循家族意识,为郭氏家族增光。
拒收“纪念品”
郭沫若有时到外地视察——这是人大代表的工作。
一次,到了江西景德镇。
他仔细地看了当地瓷器的发展,生产过程及老艺工的手艺;
与瓷器厂的领导和员工交谈并题了字。
第二天启程时,只见楼下餐厅的长桌上放满了各种精美瓷器——这是厂方为送给郭沫若精心选出的。
他看了说:
“我又不是贩瓷器的,”表示“只留一件做纪念吧。
”哪知刚说完,又有人带来了一些精品,郭沫若生气了,说如果不把这些瓷器收回去,就不走了,随后又上楼了。
郭沫若的这一表态急坏了工作人员,因为后面的日程安排是很紧的。
经过劝说,第二次送来的瓷器也全部原样退回了。
慷慨资助爱无私
建国前,郭沫若的稿费和版税用来维持家庭生活及参加社会活动,又经常用来帮助朋友。
1930年,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他直接将版税给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作为基金。
此后他常常用自己的稿费和版税支持国统区的革命文化工作。
于伶的悼念文章中回忆道:
同年《上海艺术剧社》在中国第一次叫出了“为无产阶级而戏剧”这个革命的口号,要公演时,没有经费,打算从书店借出准备寄给郭沫若的版税二百元,作为演出费。
当在东京的父亲知道后,给他们写信表示:
“估计你们一定难于卖出戏票去,这二百元算我买下了你们的戏票,分送请无产者看革命的戏剧吧。
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又将余下的稿费十五万元,全部交给了科学院党组。
捐出的稿费在“文化大革命中”中科院作为宣传费用用了一部分,在郭沫若去世后,中科院领导又补齐了稿费的额度,经中央批准把这笔钱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了“郭沫若奖学金”。
你们的血汗钱没有白费
抗战时期,郭沫若出任第三厅厅长后,主持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制度,杜绝任何渎职、腐败现象发生。
在1938年4月17日上报政治部的《三厅办事规则草案》中便有这样的条款:
“第4条,本厅职员承办事件应随到随办,如有特殊情形不能即办者应将不能即办原因签呈本管长官核定之”;
“第41条,本厅一切支出均由本厅会计副官遵照预算切实执行,其超过预算之支出或违背审计则例、手续不完备涉及滥费者,应拒绝支出,或呈明厅长、副厅长办理”;
“第54条,购买物品不得扣取回佣,或收取其他送赠”……郭沫若对下属思想也提出了很高要求。
在他签署的《军委会政治部抗敌宣传队服务规则》中有这样的条款:
“11·
每周举行队员会议一次;
12·
为增加队员之休养,应举行理论及工作上之研究,及其他必要之修养工作;
13·
每周须举行自我批判一次,检讨各队员之工作情形及生活状况……”
在郭沫若严格要求下,三厅造就了一支廉洁高效的队伍。
经过三厅人员努力工作,1938年“七七”周年纪念的献金活动取得了出乎意外的成功:
所献现金和物品折价金额超过法币100万元。
更重要的是,在慰劳总会(事实上由三厅主持)支配下,这一百多万献金“不仅没有一分一厘的浪费,而且是把一个钱当作了十个乃至一千个在使用的”。
在这一百多万献金中,三厅请准了二十万元外汇,派阳翰森、程步高到香港采办前方急需的医疗器材和药品。
物品采购妥当后却遇到广州沦陷,郭沫若便叫阳、程二人买了十部卡车,载足汽油,改由海防入口,把物品运到昆明,再由昆明运到重庆。
当这批药品半年后运到重庆时,时价已达五百多万。
相对于抗战时期各机关在香港采办的大量物资堆积在香港、海防、昆明等地烂掉或贪污的情况,郭沫若“敢于向武汉的爱国市民们说出这样的一句话”:
“你们的血汗钱并没白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郭沫若 景区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