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材料doc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398800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82KB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材料docWord文件下载.docx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材料d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材料doc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4.区域地位:
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引起的作用和影响。
P271
25、土地承载力:
-•定技术水平、投入强度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引起土地退化,或不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负面影响,或不使环境遭到严重退化的前提下,能持续、稳定支持具一定消费水平的最大人口数量,或具一定强度的人类活动规模。
二、判断(10分)简答(30)
第一章
1.P2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
(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2.P2
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3.发展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特征:
P18
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2.P20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1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白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
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白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舞影响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大小
%1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1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P33
1,生态环境调查:
(1)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
(2)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3)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单元的确定
(2)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
(3)评价标准与
方法的确定(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
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建设项kl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3)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第三章
1.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P72
任何一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其基础是区域文化背景。
从宏观层面看,文化发
展不仅以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形势直接推动生产发展,还以政治制度形势、思想意识形态为推动区域发展
提供保障。
从微观层面•看,各经济主体重视文化建设,弘扬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产品文化含量,从而能在市场竞争中技高一筹,立于不败之地。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
(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
展道路的选择
(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3)区域文化与
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
■I-
2、区域人曰结构的内容:
P79
1,性别构成(最基木、最重要):
叩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2,年龄构成:
即年龄组人曰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3,职业构成:
区域人曰中,劳动人曰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
4,民族构成:
不同民族的人曰数量在总人曰中的比例关系。
3、社会人口结构问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性别构成:
人曰性别构成直接影响婚配与生育,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供应和就业安排时,必
须重视人口的性别构成,在控制人曰增长,对人曰实行科学管理过程中,对性别构成的考虑有重要意义。
人口年龄构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适龄人口同被抚养人曰的比例关
系上。
其次处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人口对社会环境有不同的影响和要求。
区域人口分析的目的就是研究区域人口的职业构成与区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对劳动力
的客观需求相适应的程度,探求调整人口职业构成,适应区域发展要求,充分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有效
途径。
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人曰、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一个
民族构成复杂的区域,若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相反,若
民族关系处理得不好,加上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和矛盾,则容易导致政治上的隔阂,影响经济发展,
甚至导致社会动乱。
4、区域劳动力资源构成:
P88
1,劳动力资源数量构成:
(1)“适龄就业人曰”:
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2)“未成年劳动者”或“未成年就业者”:
尚未达到劳动年龄,但2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3)“老年劳动者”或“老年就业人口”:
已超过劳动年龄,但继续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4)“就业人口”:
即具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
(5)“就学人口”:
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学习的人口。
(6)“家务劳动人口”:
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
(7)“军队服役人口”:
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军队服役的人口。
(8)其他人匚I:
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其他人口。
2,劳动力资源质量构成:
体现在劳动人口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上,文化水平一般以接受教育的等级与年限来衡量,专业技术水平一般用接受专业技术教育的年限与等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等级、生产操作人员的技术等级及专业人员占劳动者的比重来衡量。
第四章
1.P128
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均属技术转让范畴,技术引进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而技术转移则是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是指一个国家或企业引进国外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所必须附带的设备、仪器和器材,用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C
第五章
1.P138
1,平均指标:
评价区域发展水平的平均指标有:
人均GDP、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消费余额、人均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消费、人均社会经济福利费等;
2,相对指标:
区域评价中常用的相对指标有:
(1)反映发展速度的增长率,如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自然率;
(2)反映某项发展在总体发展中的地位或某项发展的构成,如产业结构、人曰职业或文化构成、城镇化水平等;
(3)反映工业化程度的霍夫曼系数;
(4)反映居民消费状况的恩格尔系数;
(5)反映收入公平分配程度的基尼系数。
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P160
1、传统社会阶段(牛顿学说以前)
该阶段主要经济特征是:
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
没有现代技术,农业生产为主;
社会组织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家族或氏族
2、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段(工业化初期)
这是从传统社会阶段想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
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
近代科学知识在工业中开始发挥作用;
金融、商业开始发展并扩大;
政治体制变革促使资金积累增强;
经济活动开始突破地域限制,出现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
3、起飞阶段(相当于工业化中期)
三个前提条件:
有较高的生产性投资比例,占10%左右;
有起飞的主导部门;
制度上的改革或体制的完善。
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
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向工业领域流动加强;
资本大量流向工业领域;
近代工业和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4、向成熟推进阶段(工业化中后期)相当于资本助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度的阶段
“重化学工业”成为经济成熟的标志,并带动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的作用加强,产业结构开始向高度化演变;
已吸收了技术先进成果,有能力生产想要的东西;
新的主导部门建立并替代旧的主导部门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人们对耐用消费品和劳动力服务需求增长,从而使相应的生产部门成为经济主导部门;
企业竞争趋向垄断,消费者权益缺乏保障;
经济生活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并存局面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代表居民生活质量的服务业部门成为主导部门;
居民追求时尚与个性,消费呈现多样性与多变性;
非物质条件对生活质量评价认同感加强
第六章
1.区域优势类型:
P168
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
2,绝对区域优势与相对区域优势(绝对区域优势是指在一个区域或城市,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劳动生产率较另一个区域或城市要搞(或成本要低))
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
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2.P171
1,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u标相一•致
2,区域发展优势要通过对区域内部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
第七章
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
P203
第一产业是指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门类A,即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门类B、C、D、E,即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
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门类F'
、T,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运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2、产业划分的方法:
从社会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时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按个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
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
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
31,优势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木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
在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优势产业一般处于发展的中后期到成熟期的中期这一区间,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处于或即将处于鼎盛时期,同时与处于后劲不足的衰退期前夕,对经济的带动期巳经很短暂了。
2,支柱产业是指净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的产业,仍属于优势产业的范
畴,但吏强调某一产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只有那些经过残酷竞争而生存下来旦得到不断壮大,其经济规模在区域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的产业,才可能成为一定区域中的支柱产业。
3,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各自强调的日标利益也不相同.主导产业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发展,强调创新,未来的发展优势和带动效应;
而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则立足于现实经济的效率和规模,注重可靠性和效益。
从产业寿命周期理论看,一般情况下,主导产业处于幼稚期到发展期之间,而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则处于成熟期,有些则已经步入衰退期。
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却已经走了下坡路。
4、主导产业的作用:
(P221)
(1)主导产业是指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2)国家和区域的主导产业是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有不同发展阶段的(3)主导产业一般具有当时阶段最高的技术装备,在开发产品、开辟市场方面应走在最前头(4)主导产业一般应领先增长5、P207
(1)社会消费
(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三、论述2题25分,读图15分
第八章
1.P236
1,综合性:
(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
(2)规划的思维方法者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
(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1=1标、多方案必选的结果。
(4)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
2,战略性:
(1)规划实践跨度长
(2)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3)规划指标具右较大的弹性(4)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发生深远的影响3,地域性:
(1)地方特色
(2)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
2.P257
1,规划准备工作:
(1)思想上的酝酿和宣传发动。
(2)组织起有权威的利未来进行实际决策的领导机构。
(3)筹建实际参与规划方案设计的工作班子。
(4)筹措规划经费。
(5)准备规划区域的地图,包括最新的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
(6)制定规划工作计划。
(7)培训规划工作人员。
(8)筹备办公地点或办公室。
2,规划工作步骤:
(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4)规划方案设计
(5)规划方案评估(6)报批定案(7)实施阶段
3,区域规划的动态性:
(1)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
(2)保持规划的弹性。
(3)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状况。
3、近现代规划历程:
霍华德的田园理论,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华沙宣言
4、区域规划成果包括内容:
文木,图件,附件。
第九章
1.P266
战略重点是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任务,是关系到区域全局性的战略目标能否达到的重大的或薄弱的部门或项目。
战略重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阶段性
(1)竞争中的优势领域
(2)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3)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担转区域局面的关键因素
2.空间发展战略思想与基本要求:
P290
基木的战略思想:
1,集中式发展【
(1)同类型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集中分布(由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地区差异及企业外部的经济利益。
)
(2)不同类型的产业在同一地点或同一区域的集聚(由于相同的产业指向、特殊的区位优势产生的吸引力、产业的关联性、企业外部的集聚效益)】2,分散式发展(原因:
1)同类产业的排异性。
2)产业的区位指向。
3)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
4)经济活动过分集中产生的推力。
5)小企业的有三经济效益。
)
3,集中与分散整合发展
基本要求:
1,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
2,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
3,要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
4,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
第十章
1.P308
1,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
2,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
3,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
4,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
5,增长极的体系。
6,对增长极要集中投资。
2.点:
区域中的务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等。
轴带的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轴选择思路:
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石水路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点选择思路:
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城镇的发展规模;
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3、布德维尔增长极(P299)增长极既是指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又指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增长极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意思。
4、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P302
1,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效果。
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种负效果被称为极化效果。
2,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
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
这种正效果被称为扩散效果。
3,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是同时并存的复合过程。
极化作用使区域经济向核心移动,工业、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的经济主要部门,以及科技、高等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都会集中到一定的极化中心,导致人口、资金、物质向核心聚集,以致造成周围地区经济处于停滞、衰退,其至萎缩。
极化作用将扩大极化中心与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扩散作用是一种离心力的作用,使核心地区的信息、资金、产品、人曰向周围地区转移,影响和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中心极化地区与外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扩散作用将使经济在地区间均衡的发展。
第十一章
1.
三边界: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禁止建设用地边界
四个管治区域:
允许建设区。
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
第十二章
1、区域农业产业现代化
第十四章
1.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P461
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
2.P463
1,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划分:
(1)单中心体系类型
(2)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
2,按区域的经济类型划分:
(1)综合经济区域城镇体系(大经济区、基木经济区、基层经济区)
(2)根据需要划分为矿区型、农业区、以及流域型、铁路公路沿线型城镇体系
3,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以分为全国、省域、(地级)市域、县域城镇体系类型
4,以特殊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对象,分为沿海、沿江、三角洲地区、边境地区城镇体系类型等
3.P483
1,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所以区域发展战略应当知道城镇体系规划。
2,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他表现为农村人口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和城镇现代化水平提高,是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变化。
3,一方面,城镇化发展战略是新形势下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利益方面,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也把研究城镇化发展战略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4,构筑城镇化的支持系统:
P484
1,经济支持系统
2,制度支持系统
3,农业与农村发展支持系统
4,科技与人才支持系统
5,资源与环境支持系统
6,城镇发展支持系统
5.城镇化质量内涵:
P487
以城镇人曰占总人口的比重为衡量城镇化量的指标,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程度为衡量城镇化质的方•面。
城镇化质景:
的研究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城镇化的核心载体——城镇的发展质量,即城镇现代化问题;
二是城镇化的域面载体一一区域的发展质量,即城乡一体化问题。
城乡-•体化是在城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提高城镇化质量的终极日标。
6.城镇体系结构规划P490
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规划
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规划
四、读图15分P296P510
五、(论述)P490P51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分析 区域规划 复习 材料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