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范围儒家思想表现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398300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3
- 大小:19.85KB
茶文化范围儒家思想表现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茶文化范围儒家思想表现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文化范围儒家思想表现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儒家正是以自己的“茶德”,作为茶文化的内在核心,从而形成了民俗中的一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它对人们的思维乃至行为方式都起到指导和制约的作用。
茶是一种文明的饮料,被人们视作饮品中的“君子”。
首先,这是由其本性决定的。
茶性温,喝茶使人清醒,喝茶可以驱病健身,茶对人可谓有百利而不一弊,故茶自古已有君子之誉。
其次,茶的“君子性”还表现在茶的诸种属性上。
茶的属性之一是其形貌风范为人景仰。
北宋司马光把茶与墨相比:
“茶欲白,墨欲黑;
茶欲新,墨欲陈;
茶欲重,墨欲轻,如君子小人之不同。
”茶的属性之二是茶作为人间纯洁的象征。
茶从采摘烘焙到烹煮取饮,均须十分洁净。
正因为如此,人们历来总是将茶品与人品相比,有茶德似人德的说法,这茶德正是寄寓着儒家追求廉俭、高雅、淡洁的君子人格。
古往今来,有识之士一直倡导廉、俭,增加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历代文人雅士的品饮活动向来具有内涵深刻优雅的文化情结,因为茶清廉、高洁的品性,茶在养廉、雅志和励志等方面的作用是由古及今的,对君子之风的崇尚心理与饮茶的天然物性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清茶一杯”寓意深长,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作为中华茶文化的奠基人,陆羽将儒家修身养性、克己复礼的首先追求引入茶文化,将品茶作为人格修炼的手段,他在《茶经?
一之源》中就认为真正的茶人必须是“精行俭德之人”。
可以说,陆羽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实践和修炼“精行俭德”的理想人格。
唐人斐汶在《茶述》中也表述得非常明确:
“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
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
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在唐代刘贞亮所总结的茶的“十德”中,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这些都代表了儒家的观点。
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进一步综合了前人的说法,总结概括了儒家的茶人精神:
“至若茶之为物,擅甄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察。
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
冲澹简洁,韵高致静,则非追速之时可得而好尚炎。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曾说:
“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
”林语堂先生也说:
“茶是象征着尘世的纯洁。
”总体而言,孔子与后儒的道德修养理论,一般都坚持首先克己修身,然后推己及人,而及于社会政治的修养路线。
品茶一旦上升到了与人格节操相对应的高度,也就是对茶的清淡宁静品格的欣赏十分和谐的统一起来了。
儒家将道德摆在首位,必须保持高洁的情操,才能在茶事活动中体现出高逸的中和美学境界。
二、儒家之“和”与茶的社会功能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强调和谐统一的民族,处在春秋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就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体会到“和”的作用。
“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范畴,同时也是美学境界。
“和”在儒家哲学中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它不但显示了儒家的理想境界,也体现了儒家的艺术情调。
“和”可用于自然、社会、人生各个方面,是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理想中拯救社会的一剂良方。
茶之为物,最为高贵醇厚,而茶人茶事也是相应的纯洁平和,茶文化之中更是处处渗透着和的思想,可以说讲究和谐已成为中国茶文化应有的内在特质。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认为茶因禀有山川之灵气,因而能“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可见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
如果说“和”可以代表茶性的核心,那么这个“和”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对自然与人文统一的追求。
儒家认为茶可以协调人际关系,饮茶营造了一个强调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的空间,这正是代表了儒家茶文化真实的理想。
茶在民间作为习俗出现,首先是相互交往、互敬互重、增进友谊的象征。
饮茶风俗作为睦邻之道,可以从钱塘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中找到相关的记录:
“杭城人皆笃高谊,……或有新搬来居止之人,则邻人争借助事,遗献汤茶,……相望茶水往来,……亦睦邻之道,不可不知。
”通过清茶一杯,可以更多地审己、自省,清清醒醒地看待自己,认识别人。
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促进和谐,增进友谊。
其间蕴含的宽容平和与绝不强加于人的心态,恰恰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之道,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这恰恰又正是最具有现代意识的宇宙伦理、社群伦理和人道原则。
三、儒家之“中庸”与行茶之道
所谓中庸,按儒家创始人孔子自己的解释就是“不偏不倚”“执其两端而折之”。
“中庸之为德”这句话出于《论语•雍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应该说,中庸思想在孔子和后代儒家那里,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孔子甚至把中庸作为一种君子人格,《中庸•第二章》中有:
“仲尼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儒家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中庸之道乃是一种修身之道,是处世做人的态度与方法。
有中庸这种善德的人格,处世为人处处得乎中道,恰如其分,可见它是一种不偏不激的高贵的君子人格。
在修身律己的过程中,只有保持中庸精神,中言中行,“允执其中”,不走极端,避免“过”与“不及”的片面和偏激,才能把握住“度”,才能造成社会的和谐。
生于山野之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茶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契合。
儒家的思想要求我们不偏不倚地看待世界,这正是茶的本性。
在漫长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中,中庸之道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儒家把中庸思想引入中国茶道,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
在儒家茶人眼里茶代表了中,代表了度,代表了宜,代表了当,代表了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儒家茶人对自身的要求是保持高洁的情操,在茶事活动中体现出高逸的中庸美学境界。
茶道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与自然结合的至高的艺术,反映出自然的四时有序,万物和一。
因此,无论是煮茶过程中茶具茶器的使用,还是品饮过程中茶事礼仪的动作要领,都要不失儒家端庄典雅的风韵,正如儒家“中庸”之所谓“发而中节”,符合规范。
从这一点看,儒家茶人的行茶之道,被视为一种修身的过程、陶冶心性的方式、体验的途径、格物致知的方法,比之道家的“自然之道”显得更为讲究。
从实践的角度看,行茶要取得完满的结果,关键在于把握“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
首先,礼茶人必须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不能有偏激走极端,要心平气和,进退有节,待人有礼;
其次,在具体活动中也要不偏不倚。
例如礼茶的动作,既要突出仪式美,又不过于夸张;
选择茶器时融贯美的追求,既讲究了造型与材质,又不失端庄;
沏茶过程中,碳火煮水的温度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置茶叶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斟茶时,也依照了同样的原则,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
虽然具体的量是因人而异,但基本的中庸之度,却是一致的。
四、儒家之“礼”与茶的礼仪性
礼是中国古代调整人际关系的根本和行为规范,是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
每个人都能按照礼的精神自律与待人,整个社会就会处于非常和谐融洽的状态,这就是儒家所以重视礼的原因。
由于儒家的重视和提倡,中国人特别看重礼,言行举止都力图讲礼、合礼。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自觉地以礼来要求或规范自己的行为,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体现其礼仪教化,力图通过礼,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因此,中国被世界公认为是“礼仪之邦”。
“茶”作为民俗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重视,民间甚至有“无茶不成仪”的说法。
茶使人清醒,所以在中国茶道中也吸收了“礼”的精神,茶道重礼,这和儒家重礼异曲同工。
总的来说,茶礼所表达的精神,主要是秩序、仁爱、敬意与友谊。
它上达国家间的礼仪活动,下渗入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礼俗,成为相互交往、相互敬重、增进友谊的象征。
“敬”是儒家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客来敬茶”,就是儒家思想主诚、主敬的一种体现。
其次,敬茶有序,先敬谁后敬谁,必按长幼尊卑顺序。
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在饮茶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好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
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
在我国历史上,不论富贵之家或贫困之户,不论上层社会或平民百姓,莫不以茶为应酬品。
以茶叶相馈赠,在唐朝以前的文献中还记述不多,从《全唐诗》中便能发现馈赠茶叶成为常见的题材,经粗略查点,《全唐诗》关于答谢馈赠茶叶的诗篇,多达30余首,这也多少说明了茶在当时受人重视的一斑。
一般平民百姓也用茶来相互请托,互致问候,来表达和睦相处之情。
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可见,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南宋时,临安每年“立夏”之日,家家都会各自烹了新茶,再配上诸色细果,馈送亲友比邻,俗称“七家茶”,这种习俗,直到今日在杭州郊区农村还保留着。
自古以来,朝廷会试有茶礼,寺院有茶宴,居家茗饮更是皆有礼仪制度。
比如明代《家常礼节》中提倡奉茶明礼敬尊长,深刻地影响了民间茶礼,深入人民生活之中,并且一直延续下来。
受儒家礼教思想影响之深的中国文化,历来主张长幼有序,敬老抚幼。
居家生活常以差表示相敬相爱,明礼议论序,向长辈敬茶已成为家里的重要形式。
茶的礼仪性还体现在茶在婚礼、祭祀等特殊的礼仪活动中的地位。
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缔婚中应用、吸收茶叶或茶叶文化作为礼仪的一部分。
茶的许多特性都暗合了中国人的传统观:
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
“茶不移本”,可示爱情“坚贞不移”;
茶树多籽,可象征子孙“绵延繁盛”;
茶树又四季常青,又寓意爱情“永世常青”。
儒家向来有祭祀的仪俗,而我国以茶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时逐渐兴起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茶文化 范围 儒家思想 表现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