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实验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三含答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396219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0.35KB
广东省实验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三含答案Word格式.docx
《广东省实验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三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实验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三含答案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只有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展开,美才能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
拿自然界来说,在人类的蛮荒时代,它是与人们完全对立的,是完全异己的,无所谓美丑。
而只有当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自然界成为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时,人们才获得自然的美。
而且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美被发现。
我们对美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经验的感性的认识上,而应当经过实践,切身体验,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
同时由于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多种可能性和发展性,这样就使得在对美的以往经验、理论认同的同时,使美的新的认识成为可能,这对美的创造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切实体验,才能真正地认识美、创造美,离开这一点,对美的认识就容易停留在经验的位置上静止不前,更无从谈到美的创造。
美的体验越深,对美的认识就越深。
著名画家徐悲鸿画马出神入化,美不胜收。
他自己谈道:
“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作过深入的观察。
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所得。
”正是画家对绘画对象的“美”的一次次的体验,使他获得了这一形象的美的深刻认识,从而创造出令人难忘的“美”。
因此,可以说,美的体验是认识美、创造美的关键。
我们强调美的体验的重要性,并不是要抹杀美的纯哲学理论,恰恰相反,美的体验应是美的理论与美的实践的结合体。
在美的实践中检验和形成对美的理论认识,反过来这种理论又推动和指导着美的实践的有效进行,如此循环不已,每一次循环都是对美的认识的又一次提高。
(选自芦国强、王爱军《论审美体验》)
1.下列关于“美的体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的体验的获得,不但需要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知因素、情感因素、理解因素和行为因素的干预,而且需要审美的深度性、共鸣性和创造性。
B.美的体验具有比日常生活的一般性体验更为深刻和独特的内涵,绝不能把人的美感与只是美感起源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实用感混为一体。
C.美的体验的程度决定着美的认识的程度,著名画家徐悲鸿正是因为对绘画对象马的“美”体验得很深,才获得了对马这一形象的美的深刻认识。
D.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创造美起关键作用;
强调体验美的重要,并不是要抹杀美的纯哲学理论,因为美的体验是美的理论与美的实践的结合体。
【答案】D
【解析】D项强加因果。
根据文意,“美的体验是美的理论与美的实践的结合体”与前句并无因果关系,且原文中是说“美的体验应是美的理论与美的实践的结合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审美时,若要把握对象的内容,而不至于获得一些美的形式上的感性认识,那就不能处在远距离旁观者位置,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阶段。
B.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美被发现;
我们对美的认识如果只停留在经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就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
C.只要切实体验,就能真正地认识美、创造美;
如果离开这一点,对美的认识就容易停留在经验的位置上静止不前,也就更无从谈到美的创造。
D.徐悲鸿画马出神入化,美不胜收,是因他对马作过深入观察,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动态及神情。
【答案】C
【解析】C项改变了条件关系。
“只要……就能……”表述不当,原文是说“切实体验,才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应是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有机统一;
它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形式,也不能把它仅归结为单纯的物质形式。
B.我们只有进入到对象所处的环境中去体验、领悟对象的所蕴所含,才能够获得深刻的美感;
由此看来,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C.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美的不断丰富发展,有赖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展开。
D.美的实践和美的理论相互作用,在美的实践中检验和形成对美的理论认识,反过来这种理论又推动和指导着美的实践的有效进行,循环往复。
【答案】B
【解析】B项理解分析不正确。
“领悟对象的所蕴所含”与原文“领悟对象美的蕴含”范围不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丰子恺:
抒情漫画缘何依然动人
范 昕
1910年,在李叔同的推荐下,陈师曾即兴创作的文人水墨画陆续发表在上海的《太平洋画报》上。
这应该是中国现代的第一批漫画。
其中一幅名为《落日放船好》,简单至极,画中央是一株无叶的柳树,一位身着长袍、头戴斗笠的书生独坐船头,隐于柳树后,仿佛漂浮在无尽的时空中。
“即兴之作,小形,着墨不多,而诗趣横溢”,这批画给丰子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35年之后他仍记得其中一部分的题目。
丰子恺早期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
图画与诗意的结合,原本不稀奇,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即有这样的传统。
丰子恺这一系列作品既有对文人画的继承,也有他的特别之处:
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在技法和意境上进行大胆的创造。
尝试古诗新画以前,丰子恺其实热衷户外写生。
20世纪20年代执教于上虞的春晖中学期间,一次他向学校请假寄居在杭州西湖的朋友处。
一晚月上柳梢时,他出门写生,想去描绘月光下的西湖,却怎么也无力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只得徒劳而返。
他的朋友观赏过丰子恺描绘的湖光月色之后,脱口而出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这诗句让丰子恺豁然开朗。
他突然琢磨起,是不是可以放弃对西湖的直接描画,转而尝试去表达由诗句联想到的场景。
他想描绘的,其实是关于西湖的诗句引发的想象,而非风景本身。
这件事令丰子恺一生难以忘怀,不禁深感“诗人眼力可佩,习画应该读诗”。
1926年,军事冲突在上海蔓延,丰子恺一家从江湾逃离,最终在沪江大学里找到了避难所。
一晚,丰子恺随口问骑在自己膝上年仅4岁的小儿子瞻瞻:
“你最喜欢什么事?
”瞻瞻率性回:
“逃难。
”丰子恺纳闷,设法探问他:
“你晓得逃难是什么?
”瞻瞻解释道:
“就是爸爸、妈妈、宝姐姐、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丰子恺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理解的“逃难”是这样的!
这样一次对话,激发丰子恺思考关于童年的话题。
他写了一篇《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感叹“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
唉!
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
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
丰子恺能够发现孩子心里和成人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他的很多画都是来源于儿女的嬉戏,看到哪个孩子有个有趣的举动,就马上画下来。
孩子们碰到蚂蚁搬家,不但不去伤害它们,还用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的路上请行人绕行。
为丰子恺最早的“儿童相”漫画提供灵感的,则来自日常的温情一幕。
一天,丰子恺完成了一天的教务,妻子抱了儿子瞻瞻,携了女儿阿宝,到弄堂门口等他回家。
瞻瞻坐在母亲的臂上,口里唱着:
“爸爸还不来,爸爸还不来!
”阿宝拉住了母亲的衣裾,在下面同他合唱。
马路上熙来攘往的人群中,瞻瞻一眼就认出了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突然欢呼舞蹈起来,几乎使他母亲的手臂撑不住。
阿宝陪着他在下面跳舞,也几乎撕破了母亲的衣裾。
母亲则在一旁笑着喝骂他们。
这时,丰子恺觉得自己立刻化身为两个人。
其中一人体验着小别重逢时的家庭团圆之乐,另一个人,则远远地站出来,从旁观察这一幕悲欢离合的活剧,看到一种可喜又可悲的世间相。
对丰子恺而言,儿童的世界更接近真实,更具有自然之美,这正是他希望通过作品努力捕捉乃至置身其中的境地。
可贵的是,丰子恺描绘日常,出于感情,也出于自然,其实也是带有诗趣的。
恰如他自己所说,“这种画表面都平淡,浅率的人看了毫无兴味,深于感情的人始能欣赏”。
(选自《文汇报》)
【相关链接】有一天,门前来了卖鸡崽的小商贩,孩子们齐声向爸爸呐喊“买小鸡”。
丰子恺和小商贩讨价不成,小商贩拔腿就走,孩子们顿时哭声一片。
丰子恺再度加码讲价,小商贩还是不依,孩子们的哭声更强了。
因为还会有来卖小鸡的,丰子恺就抚慰孩子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吧,但你们下次……”丰子恺立即把话打住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
这些成人世界的道理,丰子恺没有告诉孩子们。
女儿丰一吟回忆说:
父亲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种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一言一行都饱含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
(节选自望秋园《丰子恺是个慈父》)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写丰子恺在抒情漫画方面取得的成就,先从陈师曾写起,是说明丰子恺的漫画创作受到了陈师曾的绘画影响。
B.丰子恺的抒情漫画至今依然能够感染读者,是因为他继承传统,敢于创造;
热衷写生,大胆尝试;
而且他能守护童真。
C.“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是丰子恺艺术成就的土壤,举家的逃难虽然艰辛,但对于画家而言却是幸事。
D.丰子恺描绘日常景物,不仅出于感情,而且出于自然,带有浓浓的诗意,感情丰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解析】文章出现“逃难”文段,只是为了说明丰子恺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善于守护童真,逃难“对于画家而言却是幸事”于文无据。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丰子恺对陈师曾发表在上海《太平洋画报》上的一批画做深入研究,对陈师曾赞赏有加,以致丰子恺早期有大量的作品是仿效陈师曾的“古诗新画”。
B.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就有图画与诗意结合的传统,丰子恺早期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这些作品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大胆的创造。
C.丰子恺寄居杭州西湖,月上柳梢时出门写生,却无法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徒劳而返,后来从朋友的诗句中得到启发,让他豁然开朗。
D.有一天,丰子恺的妻子带着子女到弄堂口等他回家:
儿子瞻瞻和女儿阿宝看见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而欢呼舞蹈,妻子因陷于难堪而烦恼地责骂孩子们。
【解析】A.“仿效陈师曾的‘古诗新画’”分析概括错误,“古诗新画”是丰子恺对宋代以来文人画的继承与创新。
C.理解错误,是从朋友“吟诵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中得到启发的,而不是“朋友的诗句”。
D.“妻子因陷于难堪而烦恼地责骂孩子们”表述不够准确;
原文是“母亲则在一旁笑着喝骂他们”,看不出“烦恼”。
6.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包含着哪些优秀的品质?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优秀品质:
①率真。
在孩子面前,言行举止都源自内心,不掺杂一点成人世界里的东西。
②正直。
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不固执己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③友善。
平等待人,爱世界的一切生命;
和孩子对话心平气和,不责怪打骂孩子。
(能准确答出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性题目,既涉及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找到体现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的优秀品质的句子,再通过文章后半部分写他与儿子对话中的感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悟,还有材料中买小鸡等事情,从这些事例中概括分析,然后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要紧紧围绕材料来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一种深久的不安
乔 叶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穿得很破的收废品的老人,骑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摇着牛皮纸扎成的拨浪鼓,在繁华的大街上一脸灰尘,我就会觉得不安。
看见卖水果的小贩,小心地拎起一串葡萄,把那些裂了口的果子仔细地摘下,然后把它们最大最好的那一面朝外码好,在薄暮里用芭蕉扇赶着聚拢过来的蚊蝇,我也会觉得不安。
看见人力车夫坐在树荫下,寂寞地抽着烟,眼神却毫不懈怠地关注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仿佛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的乘客,我还会觉得不安。
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月赚多少,有几个孩子,住在什么地方。
除了从表象上对他们的职业生活有一点认识,我对他们一无所知。
可我就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这种不安。
他们也是有幸福的,我想。
生意顺畅的时候,年节团聚的时候,雨天憩息在家里喝点小酒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快乐,也欣赏他们的享受,可我还是感到不安。
而我不安的原因听起来竟是这样矫情和可笑——因为我的物质生活比他们富足。
③精神生活充满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不能比较的。
我知道。
可物质生活上我确实比他们富足。
每当我掏出钱夹去消费时,就不由得会想到他们。
一件专卖店里的名牌T恤,一道豪华饭店里的特色佳肴,一辆已经在路边等候的帕萨特出租车……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
仿佛我在无形中欠了他们什么,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去花这些其实是自己一分一角挣来的钱。
④有很多人的物质生活都比他们好,也比我好,我知道。
我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分子。
然而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三六九等。
我不是最低的一等,也不是最高的一等。
如果作为最低等,我一定不会甘心。
但是当我看到真的还有那么多人在我的界线之下生活时,我却无法对自己理直气壮地说:
“花自己的钱,想他们干什么,比你过得好的人多着呢!
⑤似乎是有些神经,有些自作自受。
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
——可细细想来,难道不是吗?
我的上几辈的亲人中谁没有和他们一样在最狭窄的空间里挣扎过?
谁不是和他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奉献着自己最浓稠的汗水?
他们中有多少人敢去翻看“梦特娇”的标价?
有多少人摸过五星酒店里的紫檀雕筷?
有多少人会识别蓝鸟和奔驰的标志?
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怎么能够容许自己这么快就割断我和他们之间最本质的那种血脉关联?
⑥我做不到。
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
而我已经看到有太多的人正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
我不想这样。
我常常会问自己:
有必要穿这么好的衣服吗?
有必要吃这么贵的菜吗?
有必要坐这么好的车吗?
答案常常不是肯定的。
那么,我就会坚定地远离这些东西,去做一种最经济的选择。
⑦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
这是个性化的时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只尽力来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随着时尚的标准而高涨。
仿佛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离那些底层的人们更远,同时也才能让心灵获得最质朴的感知和最踏实的抚慰。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看到其他人物质生活没有“我”富足就感到不安,在许多人看来,这种解释可能十分矫情可笑。
B.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主要是因为我挣钱太容易了,没有付出多少血汗。
C.本文作者的情感是清晰的,她对不甘心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们既抱有同情,又表达了崇敬之情,表现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可贵良知。
D.虽然作者说不评价别人的消费,因为在个性化的时代这是不被法律许可的,但作者还是想通过本文去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
【答案】A
【解析】B.“主要是因为我挣钱太容易了,没有付出多少血汗”与文意不符。
C.“对不甘心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们既抱有同情,又表达了崇敬之情”说法错误。
D.“因为在个性化的时代这是不被法律许可的”说法错误。
8.第⑤段中作者说:
“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①这些人和自己上几辈的亲人一样,在社会的底层为生计苦苦挣扎,正是他们的努力,给社会贡献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②他们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坚韧精神,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精神财富。
所以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建立在他们的奉献的基础上的。
(2)作者的这句话表达了其对社会底层辛勤的劳动者的亲近和敬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考查语句的内涵并分析情感。
作答时要立足文本,联系上下文分析。
抓住“亲人”“站在肩膀上”分析,表达了其对社会底层辛勤的劳动者的亲近和敬意。
9.结合本文并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第⑥段所引用的鲁迅的“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的现实意义。
【答案】鲁迅先生的话现在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①我们国家经济还不发达,还有一部分人在社会底层艰难地生活,而有些人却已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这是让人忧虑的。
②无论怎样都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丢掉悲天悯人的情怀,更不能为了钱而苟且偷生,奴颜婢膝。
③生活条件改善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挥霍浪费了,我们依然要考虑这样的消费有没有必要,可不可以做更有价值的投资。
④为了发展,我们必须消费,但在消费过程中,我们不能放纵,为所欲为,冲破法律、道德的底线。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这是一道探究类题目,既涉及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理解“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的含意,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
然后谈对自己的启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
八世祖允良生期岁,淳化间盗起,举家歼焉,惟一姑未笄,以瓮覆之,得免。
子才少从其父客陈咸,咸张乐大宴,子才闭户读书若不闻见者,见者咸异之。
嘉定十六年举进士。
时丁大全与宋臣表里浊乱朝政,子才累疏辞归。
初,子才在太平建李白祠,自为记曰:
“白之斥,实由高力士激怒妃子,以报脱靴之憾也。
力士方贵倨,岂甘以奴隶自处者。
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其后分提禁旅,蹀血宫廷,虽天子且不得奴隶之矣。
”又写力士脱靴之状,为之赞而刻诸石。
属有拓本遗宋臣,宋臣大怒,持二碑泣诉于帝,乃与大全合谋,嗾御史交章诬劾子才在郡公燕及馈遗过客为入己,降两官,犹未已。
帝疑之,密以椠问安吉守吴子明,子明奏曰:
“臣尝至子才家,四壁萧然,人咸知其清贫,陛下毋信谗言。
”帝语经筵官曰:
“牟子才之事,吴子明乃谓无之,何也?
”众莫敢对,戴庆炣曰:
“臣忆子才尝缴子明之兄子聪。
”帝曰:
“然。
”事遂解。
盖公论所在,虽仇雠不可废也。
未几,大全败,宋臣斥,诬劾子才者悉窜岭海外,乃复子才官职,提举玉隆万寿宫。
帝即欲召子才。
会似道入相,素惮子才,仅进宝章阁待制、知温州;
又嗾御史造飞语目子才为潜党,将中以危祸。
上意不可夺,遂以礼部侍郎召,屡辞,不许。
乃赐御笔曰:
“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
”故事,近臣自外召者,必先见帝乃供职;
子才至北关,请内引奏事,宦者在旁沮之,帝特令见,大说,慰谕久之。
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
度宗在东宫,雅敬子才,言必称先生。
即位,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力辞不拜,请去不已。
进端明殿学士,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赠四官,官其后二人。
(节选自《宋史·
牟子才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B.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C.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D.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解析】“扫除之职固当”做“以为”的宾语,“尔”是句末语气助词,“所以”表结果,因此A、B两项错误。
“力士”应做下句主语,结合上句意思,“逐”的不是力士,因此D选项错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笄”是古代用以盘头或别住帽子的簪子,特指男女十五岁成年可以插簪子的年龄。
B.“记”是古代以记叙为主的文体,如《桃花源记》;
也可按时间记述史实,如《史记》。
C.“拓本”是把碑刻、铜器等器物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或图像拓下来的纸本。
D.“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设的御前讲席,宋代以翰林学士等任经筵官。
【解析】“特指男女十五岁成年”理解不恰当,应该是特指“女子十五岁成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牟子才少年时苦学上进。
他随父亲寄人篱下,闭门读书,专心学习,不受外界干扰,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B.牟子才敢于为国得罪宦官。
他借为李白作记表达了对宦官专权的不满,以致后来他从外地召回皇宫时,宦官董宋臣从旁阻挠。
C.牟子才屡遭权臣忌恨。
丁大全、贾似道都曾唆使御史对他诽谤诬陷,罪名分别是侵吞公款和暗结叛党,但均未能完全得逞。
D.牟子才深得皇帝信任。
他被人中伤,皇帝暗中写信给吴子明询问真实情况;
度宗做太子时,就对他很尊敬,即位后给予重用。
【解析】牟子才作记不是“以致”后面内容的直接原因;
“从旁阻挠”的是其他“宦者”,不是董宋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乃赐御笔曰:
“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实验 中学 高考 适应性 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