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9课 元曲三首 精品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394741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54.85KB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9课 元曲三首 精品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9课 元曲三首 精品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9课 元曲三首 精品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曲牌名,"
高祖还乡"
为套曲的题目。
宫调"
,是乐调调式的统称。
乐音有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声。
以"
宫"
声为主的乐调调式称为"
,以其他六声为主的调式称为"
调"
,统称"
曲牌"
,曲调的名称,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
按曲调填的曲词,字数、句法、用韵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
每一个曲牌部分属一定的宫调。
如"
叨叨令"
属"
正宫"
,"
醉花阴"
黄钟宫"
墙头花"
;
也有分属几个宫调的,如"
,又可入"
中吕宫"
题目是作者根据所写的内容或创作曲词的目的动机自己加的。
有的曲词有题目,有的没有题目。
二、简介作者马致远
四、老师结合典故讲解课文,正义;
明白本曲大量用典的旨意及创作上的技巧
叹世"
本是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但本曲却无一字言及当世,而是通过"
咏史"
来达到"
的目的,"
项废东吴"
刘兴西蜀"
本是历史上极为壮丽的一页,却被说成是瞬息幻无的南柯一梦;
韩信虽屡建奇功却不能因世而立身,蒯通劝韩信之言亦近似疯话。
看来功业无用,世道无常,人生如梦,其牢骚之态跃然纸上,这种借古吟今的曲笔,正是
作者的高明之处。
四.本曲语言特色
元曲语言的一大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本曲体现了这一点。
【南吕】四块玉.别情
二、基本解读
这首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两层的写法完全不同,前三句为第一层,写离别相思之苦,用直抒胸臆的方法,第二层是以景托情,言尽而意不尽。
本曲语言浅近如话,通俗浅白,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
,读来韵味悠长。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一、简介作者
二、结合以下问题自读课文
1.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
这样表现有什么长处?
分析:
作者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
作者构思尤为巧妙的是,他所塑造的这个农民不仅熟悉刘邦的底细,并且在刘邦没有发迹以前,和刘邦还有过一些瓜葛。
这样通过他的嘴,对汉高祖嘻笑怒骂,揭露了最高统治者五色锦袍下所藏着的丑恶东西,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由于使用了大量符合农民身份的语言,使整组套曲生动活泼,笔锋所至,妙趣横生。
2.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观的,可我们在读描写这种场面的曲子时,却感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
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层次井然地描写了皇帝出巡那种威严盛大的场面。
你看当瞎五留引着一帮不务正业的家伙,胡乱地吹笛擂鼓奏起乐来,宣告皇帝车驾到达时。
先来的是一彪仪仗队,引头的是彩旗队,许多面旗帜迎风舒展,有月旗、日旗、飞虎旗、凤凰旗,还有蟋龙戏珠旗,各种图案,五颜六色,真让
人目不暇接。
紧接着是一队兵器,有叉,有斧,有金瓜锤,光彩耀眼,威势逼人。
再下来的是引道的鹅毛宫扇。
最后是皇帝乘坐的车子到了,驾车的一色都是壮马,车上用黄色丝绸做成圆盖,车前八个大官导驾,车后跟着一群捧着皇帝用物的内侍,还随着一群嫔妃宫女,真是好大的气派。
然
而,这个旁观者是
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也许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村子,根本没看到过这些人物和东西,他是用自己掌握的那点知识来观察和理解这一切的,所以就像通过哈哈镜观察世界一样,一切都走了形。
那些有着吉祥意义的皇室旗帜,在他看来只是白环套住个兔子,红圈打住个乌鸦;
凤凰,他以为不过是只在跳舞的鸡;
飞虎,他看了还觉得可笑;
狗干吗要插上翅膀;
而那象征帝皇的龙,他觉得和蛇也没啥区别。
那些光闪锃亮的武器,有些他是从来没看见过,只能拿自己所熟知的事物去猜想,于是金瓜锤成了甜瓜苦瓜,朝天蹬成了倒放的马鞍,显得那么不伦不类。
东西怪,人也怪,穿了些稀奇古怪的衣服,一个个板起面孔,没有一点表情,就像是庙里的菩萨装模作样。
经他这么一"
理解"
,这支威风凛凛的皇家仪仗队,就变成了耍把戏的队伍了。
使人读来,感到忍俊不禁。
但是掩卷深思,又感到合乎情理。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扭歪了的形象,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嘲讽和鞭挞。
3.套曲写的是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不很快出场,而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写支差迎驾,銮舆仪仗之类的面?
是否有点走题?
这是一种反复铺陈欲抑故扬的手法,目的是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
车驾来到以前,全村男女老少,不管是穷人还是富户,都忙得不可开交。
虽然这个农民还搞不清"
车驾"
和"
銮舆"
是怎么回事,但看这忙乱的劲,猜想一定是个了不得的人要来了。
接下去连着用三支曲子写仪仗车队,虽然描写的是威武盛大的场面,但作者着意是写那个至此还未出场的人物,这样豪华威严的气派,来的肯定是个非凡的人物。
然而当读者按这个思路去推想时,却突然来了个大转折。
第五支曲子,主角上场了,但这时作者还未点出他的身份。
一方面是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场景来看,这样写也合情合理。
皇帝驾到,百姓都得下跪恭迎,来不及仔细辨认,所以最初给人的印象只是外形:
一个大汉,(这是农民的口语,但是很真实,一年四季从事农耕的老百姓判断一个人,第一眼是看他长得壮实不壮实。
)而且架子极大,"
觑得人如无物"
待到跪拜之后,抬起头来仔细瞧,"
觑多时认得"
,这才认出那大汉是谁。
可是到这时作者还不点破究竟是谁,只用一句包含着许多问号的话"
险气破我胸脯"
收尾。
这句词好像奇峰突起,带起了无穷悬念,激起读者急切要求了解其中原委的欲望。
三、整体把握课文
1、人物形象。
这套曲子塑造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在元散
曲中还是不多见的。
这些人物为什么会具有这么高的艺术价值呢?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用的是近乎漫画化的笔法,粗粗勾勒几笔,就显示出了这个人物的主要特征,虽然近乎夸张,但又是真实的,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最成功的当然数"
我"
,作者对他的外形完全没有作任何描绘,但读了这套散曲,几乎就有一个真实的人在眼前活动。
第一首曲子从他对支应苦差的抱怨,和对富户的嘲讽,就可以判定他的身份是普通农民。
以后的三支曲子可以看出他的见闻实在有限,没见过世面,一辈子是在村里劳动。
同时他的性格是
风趣开朗的。
再往下几支曲子,则又可以判断他和刘邦的关系,估摸出他的年岁来。
同时又可以看出他那种直率认真,不怕天、不怕地,敢说敢为的性格。
这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典型,通过他的嘴,作者说出了广大百姓想说又不好说的话。
其次是刘三。
作者几乎只用一支曲子,抓住了他的几个细节,就画出一个好酒闲散无赖的画像。
除此之外,如王乡老、赵忙郎等,虽然只用了一两句话,也活脱脱画出
了那种得意洋洋,又要强装惶恐恭敬,装模作样的小丑式的脸谱。
2、构思特点:
构思新奇、嬉笑怒骂。
构思新奇是这篇套曲的最大长处,也是该曲传诵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的新奇处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选取了一个新奇的视角。
这一视角给作者的描写和
叙述带来许多方便,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和讽刺效果。
假如由作者直接叙述,那么"
飞虎旗"
怎么能说成"
狗生双翅"
呢?
而改为由乡民这一观察认识角度叙述就可以了。
作者以乡民的"
无知"
为手段,将皇帝的仪仗、銮驾、导驾官等被认为是神圣威严的东西及大人物变成了滑稽可笑的嘲讽对象。
二是作者大胆想象,采用童话式的处理方法,将乡民见皇帝时,当众揭皇帝的老底,数说皇帝的种种丑事,并逼皇帝还债这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写在曲中,借助童话式的夸张性和荒诞性扫尽皇帝的威风,把他的劣迹一一抖搂出来。
使读者明白,那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汉高祖刘邦原本不过是个村夫酒徒和流氓无赖。
以上两个方面是该曲构思的新奇独特之处。
3、语言特色:
通俗易懂、趣味横生
语言的主要特色有两点,一是通俗性。
通俗性是元曲的"
本色"
特征。
凌蒙初在《谭曲杂剳》中说:
自成一家言谓之本鱼,使上而御前,下而愚民,取其一听而无不了然快意。
这里强调的是通俗,要求人人都听得懂。
该曲这一特点是很鲜明的。
全曲俗语、口语用得很多。
二是趣味性。
语言的趣味性表现在用语很形象、描摹生动风趣。
鸡学舞"
蛇缠葫芦"
,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
常言俗字,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
本篇曲用常言俗字达到了点铁成金的水平
,增添了曲子的民间性、通俗性,给读者以诙谐感和轻松感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凭阑(lá
n) 南柯(kē) 蒯能(kuǎi) B、干戈(gē) 銮舆(luá
n) 田契(qiè
)
C、尽管(jǐn) 丰稔(rěn) 绦虫(tāo) D、擂鼓(lé
i) 妆梳(shū) 觑得(qù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排门告示:
打门 这差使使不寻俗:
平常 索应付:
必须 乔男女:
装模作样的男男女女
B、一 人马:
一帮子 大作怪:
非常奇怪 那大汉上的车:
下了车 曹判:
天上的判官
C、多娇女:
打扮得十分妖艳的美女 你须身姓刘:
必须 根脚从头数:
出身 有甚胡突:
糊涂
D、白甚么改了姓:
禀告 施礼数:
行礼 新刷来:
刚洗刷过 匹头里几面旗舒:
当头、迎面。
3、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关汉卿,号已斋叟。
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作品大多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人民的苦难和反抗精神。
B、马致远,元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
秋思》是其代表作。
C、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两者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D、散曲,是曲的一种。
各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有宾白科介。
包括散套和小令。
4、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陈林同学把平时省下来的钱买了一批学习用具,送给希望小学。
B、孔繁森把自己的整个生命无怨无悔地献给了人民,他的伟大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热血青年的学习。
C、西部之行使我们充满了希望,当然也留下些许沉重。
D、事情发生后,班主任同家长一起商量,决定就这个问题同马可飞进行一次教育。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大概只有十七、八岁,但痛苦的经历,却使他显得有些苍老。
B、是你去呢?
还是他去呢?
我还拿不定主意。
C、写什么景,怎样写景,为什么写景,是我们阅读分析散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D、文明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历史进步的结果;
人类智慧的结晶。
二、新题导练
阅读下面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首元曲情景交融,请你分析:
(1)作者写了哪些秋景?
(2)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一、1、B(契qì
) 2、B 3、D(无宾白科介) 4、C 5、C(A“把”改“用”或“拿”;
B去掉“的”;
D“同”改“对”)
二、
(1)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
(2)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解析:
第一题只要在曲中找到几个写景的词语即可。
第二题:
在古人的眼里,秋天的景物一般都是凄凉肃杀的,用秋景最容易寄托自己的情感。
因此,借景抒情,诗人很容易把秋景和自己的复杂情感结合起来。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2.分析并掌握词中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课堂练习
1.我们知道这首词中用了很多典故。
请说说什么是“用典”。
2.对照注释,想想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3.名句默写。
(1)舞榭歌台, , 。
(2) , ,一片神鸦社鼓。
(3)凭谁问:
, ?
课后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巷陌( ) ②元嘉( )
③孙仲谋( )④佛狸祠( )
⑤狼居胥( )⑥舞榭歌台( )
⑦金戈铁马( )⑧可堪回首( )
2.多义词
3.古今异义词
人道寄奴曾住
4.词类活用
(1)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赢得仓皇北顾
5.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英雄无觅( )
(2)烽火扬州路( )
6.查字典,解释下面的词语。
(1)舞榭歌台:
(2)金戈铁马:
能力提升
1.如何理解“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句词的含意?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主旨表现在结句“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
请根据上下阙内容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3.词人的政治见解是怎样透过诗歌形象地表达出来的?
4.《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5.请你谈谈该如何理解本词中的对比手法。
6.所谓“掉书袋”,是指滥用书本材料来炫耀自己知识的渊博。
本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
你认为如何?
参考答案
课堂练习:
1.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
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
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2.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3.
(1)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2)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3)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1.①mò
②jiā ③zhò
ng ④bì
lí
cí
⑤xū ⑥xiè
⑦gē
⑧kān
2.
(1)名词,阳光;
名词,山的南面。
(2)能够,可以;
动词,经得起,忍受。
(3)动词,远看;
名词,农历的每月望五;
动词,盼望。
(4)动词,像;
动词,比得上;
副词,只、仅。
(5)动词,看;
动词,回看、环视;
动词,看望、拜访;
副词,难道。
(6)无处;
副词,不论、无论;
副词,不要。
3.人道:
古义,后人说;
今义,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
4.
(1)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2)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5.
(1)宾语前置句,即“无觅英雄”。
(2)主谓倒装,即“扬州路烽火”。
6.
(1)榭:
楼阁。
唱歌跳舞用的亭台楼阁。
泛指寻欢作乐的地方。
(2)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
比喻战争。
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1.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流风余韵现在已不复存在。
“舞榭歌台”是太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太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
“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和他的建树。
“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所处时代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
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2.上阕通过追慕古代英雄,感慨昏聩不振的南宋现状;
下阕则从嘲讽古人着笔,提取历史事件来借鉴。
南宋的不抵抗主义,带来令人目不忍睹的现实悲剧,投降派没有丝毫的敌情观念,更无收复国土的雄才大略,谁可改变这令人痛心的现状呢?
词人想起了在历史上曾与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来。
廉颇当着赵王派来的人一顿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以显示自己尚能领兵作战。
辛弃疾以廉颇自喻,表达了希望被朝廷任用,继续为国杀敌立功的悲壮苍凉的心情。
这几句的意思是:
我虽然老了,还有廉颇一样的雄心壮志,可是有谁来关心我、重用我?
特别是“凭谁问”三字,含有无限悲凄,反映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悲哀。
3.词人的政治见解透过诗歌形象地表达出来而不破坏诗美,是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的。
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冑的警告;
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
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词人内心的独白。
词人构建的意象,有借古讽今的,规劝的;
也有总结历史经验的,预示未来的。
而这些都串联在创作主体的思绪和感情的变化、升腾之上。
也正因为事件的述说浸透了情,理又隐在事中,要读者去体会,故而体现了诗的本质。
4.
(1)相同点:
①结构上均为“古迹+怀古+议论”,②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③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
①《念奴娇·
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衬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
苏词感慨年华逝去,壮志难酬;
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5.词中的对比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用孙权的典故,表达出江山犹昔,而如孙权般的英雄已不重见,暗含无人可抵御外侮之意,表现出南宋的萎靡不振。
②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警告当局并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③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
借佛狸祠的典故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的悲愤之情和“烽火扬州路”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作用:
这些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6.用典过多,不免流于晦涩难懂,但用典多,不一定就是“掉书袋”。
中国古典诗词向来有用典的传统,是否有“掉书袋”毛病,关键不在使用典故的多少,而在用的恰当不恰当。
这首词用典多但不能说是毛病。
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
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即便是廉颇的典故,也是紧紧联系自身的实际遭遇,表达不被重用的愤慨。
故这首词虽用典多但贴切,且寄意深远,所以用典多不但不是毛病,反而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9课 元曲三首 精品学案 高中语文 必修 19 元曲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