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试题金卷全国省级联考浙江省届高三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384693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789.73KB
地理试题金卷全国省级联考浙江省届高三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地理试题金卷全国省级联考浙江省届高三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试题金卷全国省级联考浙江省届高三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③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④促进土地资源区际流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4、A
5、B
4.设定区域建设用地指标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防止随意占用耕地,A对。
我国中小城市加快城市化增长速度,B错。
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不是根本目的,C错。
提高建设用地的成本不是设定指标的目的,D错。
5.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占补平衡不能改善城市的空间结构,①错。
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空间配置,②对。
利于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③对。
土地资源位置是固定的,不能进行区际流动,④错。
B对,A、C、D错。
【考点定位】设定用地指标的根本目的,跨区域占补平衡的作用。
【名师点睛】根据材料信息分析,设定区域建设用地指标,主要是限制乱占耕地,保护耕地资源。
结合我国城市政策,对中小城市是推动发展,不是控制。
土地资源是固定不动的,不参与区际流动。
从其它区域购买指标,不会改变城市空间结构。
下图为浙江省铁路分布示意图。
完成第6题。
6.影响浙江省高速铁路选线最主要的因素是
A.农业发展水平B.城镇分布
C.原有铁路走向D.地形地貌
【答案】B
【考点定位】影响交通线路选线的因素。
某中学地理研究小组对本地水库分布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其工作步骤如下图。
完成第7题。
7.该研究小组工作过程中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B.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虚拟现实D.遥感技术、虚拟现实
【考点定位】地理信息技术。
下图为北太平洋主要“垃圾洞”(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分布示意图。
8.“垃圾洲”的固体漂浮物主要来自
①大气沉降②河流输入
③海洋运输④海底上泛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9.2019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甲地,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
A.西北B.东南C.东北D.西南
8、C
9、C
8.根据材料,“垃圾洲”是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固体漂浮物主要来自河流输入从陆地上带来的垃圾,②对。
大气沉降不是主要来源,①错。
海洋运输过程的废弃物等,③对。
垃圾漂浮聚集,不是从海底上泛的物质,④错。
C对。
A、B、D错。
9.读图,图中甲地附近有北太平洋暖流经过,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东北方向,C对。
不可能向西北、西南方向,A、D错。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可能有部分向东南方向,B错。
【考点定位】海洋污染物来源,洋流分布及方向。
【名师点睛】根据材料信息,了解垃圾洲的垃圾来源,主要是陆地入海河流,或海洋资源开采运输过程产生的废弃物。
结合洋流分布规律,判断洋流的流向,漂浮物的漂向。
下图中甲地森林茂密,有“林海雪原”之称,乙地草原丰美,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完成下列各题。
10.甲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11.开成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海拔B.热量C.土壤D.水分
10、C
11、D
10、读图,根据经纬度位置,甲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侧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对。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A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地中海气候区植被,B错。
亚寒带针叶林带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植被,D错。
11、根据材料,乙地是草原景观,形成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图示位置符合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对。
海拔是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因素,A错。
热量是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B错。
土壤是在植被影响下形成的,C错。
【考点定位】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
下图为北半球和全球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1971---2000年平均值)变化图。
12.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A.1900--1910年B.1910--1940年C.1940--1975年D.1975--2019年
13.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
A.纬度较高B.海拔较低C.陆地面积比例较大D.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12、D
13、C
【考点定位】读图能力,影响气温距平的主要因素。
【名师点睛】读图分析能力是地理基本技能,根据曲线形态,结合图中数值判断,北半球气温距平值的变化幅度大小。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的气温变化幅度大于海洋。
陆地面积越大,气温变化幅度越大,平均气温距平值越大。
总抚养比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下图为我国2005——2019年抚养比变化图。
14.图中信息反映了
A.总抚养比呈持续下降B.2019年前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C.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D.2019年后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
15.我国于2019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预期2025年比2019年
A.少儿抚养比明显上升B.人口总抚养比明显下降
C.老年抚养比明显下降D.劳动年龄人口明显增多
14、C
15、A
【考点定位】人口抚养比特点,主要影响因素。
下表为2019年我国三省(市、区)社会经济相关数据。
行政区
上海
辽宁
广西
人口自然增长率(%)
3.14
0.26
7.86
城镇人口比重(%)
89.60
67.05
46.01
人均GDP(万元)
9.7
6.5
3.3
三次产业结构
0.5:
34.7:
64.8
8.0:
50.2:
41.8
15.4:
46.7:
37.9
16.影响表中行政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农业发展水平B.人口自然增长率
C.工业发展规模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7.从区域发展阶段看,上海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是
A.高新科技B.交通状况
C.自然资源D.人口规模
16、D
17、A
【考点定位】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区域发展阶段的特征。
【名师点睛】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所以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水平。
区域阶段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占比重最大的影响因素。
要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特征。
下图为近地面等压线和风向示意图。
18.在垂直方向上,中心气流呈现上升运动的是
19.7月,控制澳大利亚中南部的气压系统属于
18、A
19、D
【考点定位】常见天气系统及特征。
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省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位:
万公顷)。
稻谷
玉米
大豆
油菜籽
全国
3031.0
3712.3
917.9
758.8
黑龙江
320.6
544.0
262.2
吉林
74.7
369.7
33.2
河南
65.0
328.4
45.4
0.5
湖南
412.1
34.6
17.0
129.8
20.从全国来看,表中四种农作物播种面积集中程度最高的是
A.油菜籽B.大豆C.玉米D.稻谷
21.黑龙江和吉林油菜籽播种面积为0,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B.土壤C.市场D.交通
20、B
21、A
20.根据表中数值,从全国来看,表中四种农作物播种面积集中程度最高的是大豆,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约占全国的28.6﹪,B对。
油菜籽集中程度较高,约占17﹪,A错。
玉米、稻谷集中程度低,C、D错。
【考点定位】读材料分析能力,影响作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名师点睛】作物播种面积集中程度最高,不能只看面积大小,要计算作物面积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大小。
所占比重越大,说明集中程度越高。
作物生长范围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即积温多少。
纬度不同,热量不同,适宜生长的作物类型有差异。
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区。
下图为河套灌区局部略图。
22.乌梁素海湿地的主要作用是
A.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B.调蓄黄河洪水
C.发展航运和水产养殖D.汇集灌溉余水
23.为防止河套区土壤盐流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A.推广耐盐作物B.完善排水系统
C.增加灌溉水量D.增施有机肥料
22、D
23、B
22.根据材料,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区,灌溉区域内水向低处流,与黄河流向一致。
读图可知,乌梁素海湿地位于灌溉区域的下游位置,主要作用是汇集灌溉余水,D对。
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应在灌区上游方向,A错。
不能调蓄黄河洪水,也不能发展航运,B、C错。
23.为防止河套区土壤盐流化,宜采取的措施是完善排水系统,B对。
推广耐盐作物、增施有机肥料不能防止盐碱化,A、D错。
增加灌溉水量易导致盐碱化,C错。
【考点定位】区域湿地的主要作用,防止盐碱化的措施。
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地河谷剖面图。
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
24.从成因看,该河谷为
A.地堑谷B.断层谷C.背斜谷D.向斜谷
25.该地河谷植被茂盛的一侧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①侧,光照较强B.②侧,热量较多
C.①侧,蒸发较弱D.②侧,降水较多
24、B
25、C
【考点定位】地质构造及地貌成因,阴坡、阳坡的差异。
【名师点睛】根据岩层形态特征,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及特征,要了解地质构造基本类型及特征。
在干旱区,降水少,植被在阴坡的生长环境更好一些,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更充足,植被较茂盛。
阳坡的光照条件好。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1)图中河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图示区域内年降水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水汽不易到达。
(2分)
(2)图示区域棉花种植的主导自然因素是;
该地棉花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光照强、。
(3)矿化度(单位湖水中矿物质含量)是衡量湖水咸淡的重要指标。
图中咸海的湖水矿化度较高,其主要原因是流域内降水量少,造成量小,而湖区量大。
(4)“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与该区域相关国家在能源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简述“中哈输油管道”建成对中国能源安全和哈萨克斯坦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4分)
(1)乌拉尔深居内陆(距海较远)
(2)水源昼夜温差大
(3)入湖径流蒸发
(4)中国:
增加能源供应量;
实现能源供应地多元化。
哈萨克斯坦:
资源优势转就变为经济优势;
增加就业岗位。
【考点定位】区域气候特征及成因,农业发展的条件,湖泊水文特征成因,输油管道建设的意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区域略图。
2019年中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材料二:
淮河中游许多河段,河道弯曲狭窄,泄水不畅。
一旦上游及支流洪水迅猛地汇集在一起,极易在中下游地区造成洪涝灾害。
(1)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填“提高”或“降低”)廊坊的城市功能等级。
(1分)
(2)图中资源调配工程的名称是工程,该工程能缓解华北地区的问题。
(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气候区的南界,该界线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区。
(4)防治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有:
上游。
下游。
(5)图中太行山东麓有一条古都密集的长廊,分析古都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
(3分)
(1)提高
(2)南水北调水资源短缺
(3)温带季风东部季风
(4)修筑水库(水利设施)开挖(疏浚)人海河道
(5)位于山前冲积扇;
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等。
【考点定位】跨流域调水工程及意义,重要地理分界线,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古代城市分布区位因素。
【名师点睛】利用材料中信息,注意北京要疏散非首都功能,即为保护北京的生态环境,要将工业向外迁出,促使周边地区经济水平提高。
了解主要地理分界线及特征,防治洪涝灾害的主要措施在不同河段有差异。
古代城市主要是在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形成条件主要分析农业发展条件。
28.【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5分)
左图为欧洲西部局部略图。
图中甲区域为欧洲西部著名的小麦产区,其典型土壤是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右图为左图中乙地春分日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的运动轨迹,黑点为春分日正午太阳位置。
在德国工业化时期,鲁尔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快速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也造成莱茵河的严重污染。
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尔区经历了综合治理,面貌焕然一新,昔日被称为“欧洲下水道”的莱茵河变得清澈。
(1)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
(2)分析莱茵河航运价值高的自然条件,并说明鲁尔区治理后其水运地位相对下降的原因。
(3)指出鲁尔区治理后区位因素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对莱茵河变清的影响。
(5分)
(4)在右图中绘出乙地夏至日地平线以上太阳运动轨迹,并注明日出、日落位置,用小黑点标明正午太阳位置。
(1)河流冲积物。
土层深厚;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
气候湿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2)条件:
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径流量大且稳定;
地势低平、水流平缓。
原因:
公路和航空运输发展,分流水运运量;
产品附加值提高,宜采用公路和航空运输。
(3)原料和能源地位下降,技术和人才地位上升。
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技术工艺改进,污染物排放减少。
(4)太阳运动轨连:
日出、日落位置;
正午太阳位置。
【考点定位】
29.【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196米。
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图甲为青海湖流域略图。
图乙为图甲中甲区域消地分布图,图丙为湖区栽地气候统计图。
下表为环青海区域1977——2019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
平方千米)。
土地利用类型
1977年
1978年
2000年
2019年
耕地
302
419
451
454
草地
7286
7144
7098
7096
建设用地
7
13
20
36
水域
4678
4568
4533
4575
(1)指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
(8分)
(2)说出21世纪以来青海湖水面变化的特点,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
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1)沙源地:
①河谷及三角洲;
湖岸。
成因:
①河谷宽厂,三角洲面积大;
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
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
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阳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
(2)特点,湖面扩大。
湖水补给主要来自发源于北部山地(祁连山)的河流;
全球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河流补给量增大。
(3)风沙(秒尘暴),土地荒漠化。
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
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多;
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
【考点定位】区域沙源地成因,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区域自然灾害类型及原因。
【名师点睛】根据图示水系及地形条件分析,泥沙主要来自河流沉积和湖底泥沙出露地表。
风沙输送离不开大风条件,受地形影响,风力减少,携带的沙尘堆积。
青藏高原地区,河流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全球变暖,冰川融水量增大。
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试题 全国 省级 联考 浙江省 届高三 普通高校 招生 科目 模拟考试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138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