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379919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24
- 大小:640.24KB
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教师边说边出示统计表:
现在把统计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数量
9
6
15
8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
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
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
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三)观察统计结果
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
)色合适。
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
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
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目标检测
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
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了解了统计的含义。
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
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并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继续用给定的统计表整理、呈现所收集的数据。
2.通过对数据简单的分析,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在预测和决策中的作用,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请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请想一想用什么办法选好呢?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们可以举手表决。
(2)我不同意你的方法,这样有时会伤害到他们的,我认为用投票选举最好。
对我也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请同学们在纸条上写好选票,我来收。
同学们票是选完了,怎样才能知道结果呢?
学生可能回答:
我们来统计选票数。
怎么统计?
应注意什么?
老师我们向选三好生那样进行唱票,有2人在黑板上记录,1人唱票,1人监督,其他同学可在纸上记录。
要注意的是每个同学都要认真统计,不能出现错误,数据不准的话,还得重新唱票,那很麻烦。
你的办法很好。
请看我这有3个同学统计的结果。
(课件示出书中第3页的记录结果)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我发现第一位同学是写“正”字纪录的,第二位同学是画“√”记录的,第三位同学是画“○”记录的,而且他们都写得很整齐。
请大家看一看,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
我喜欢画“√”记录的,这样记录快。
(2)我喜欢画“○”记录的好数。
(3)我不同意你们的想法,我认为写“正”字记录的最好,因为一个“正”字是5笔,代表5票,5个5个地数又好数又不易错,而且占得地方少还节约纸。
你说得很有道理。
你们都同意吗?
好下面大家把他们记录的数据整理好,填入教材第3页的表中。
同学们看看表中数据,我们应该选谁参加比赛呢?
学生回答:
陈小菲。
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书上第3页)
(1)我是这样想的:
如果这两位同学把票都投给王明明,王明明只有17票,可陈小菲的票数还是比王明明多,还是陈小菲参赛。
(2)如果这两位同学给王明明和陈小菲各一票,王明明16票,陈小菲23票,还是陈小菲参赛。
(3)我是这样想的:
这两票无论都给谁都不会影响陈小菲参赛的结果,因为陈小菲比王明明多7票。
看来同学们都善于观察思考才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
你们表现得非常好!
下面我们继续完成下面各题。
三、巩固学习
1.完成第3页“做一做”(如下图)
同学们应该怎样调查谁最喜欢去哪里春游呢?
我认为举手选择自己最喜欢去的地方,数一数有多少人去,这个方法省事只要一数就好。
同学们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全班答是。
(“全班答是”要删除)
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
并填写表格及回答问题。
(做后订正)
2.完成书第4页的第3题。
(如下图)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指名学生台前来讲他的解答过程。
3.完成书第4页的第1题。
引导学生思考,空白格表示什么意思。
四、课尾梳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梳理,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或纠正。
五、板书设计
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由于学生都有了选三好生统计票数的经验,在这里我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再次回忆和感知统计数据方法的多样性,并优化记录方法,感受用写“正”字方法纪录的好处。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表内除法
(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
平均分
《201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例1、例2(8-9页)。
内容解析:
本节包括两个例题,例1认识“平均分”,例2学习“平均分”的方法。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平均分”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
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材第9页例2是“平均分”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不但关注“分”的结果,“分”的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
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春天)春天柳树醒了,桃花红了,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
(1)班的同学准备明天去参观科技馆。
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
(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
(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
(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
(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
让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
5.完成“做一做”第1题。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
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6.练习:
说一说。
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5份。
出示问题一共有(
)个胡萝卜,每(
)个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一共有几个胡萝卜?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
)是平均分吗?
每几个一份?
平均分成了几份?
(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
7.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
1.谈话引出例2。
我们刚刚帮助二
(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
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
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
(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
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
(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操作:
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
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
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橘子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
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
(如:
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
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
(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
第3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习二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4.联系生活实际:
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要注意什么?
对低年级来说,教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情绪的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节课以二
(1)班学生参观科技馆活动的情境引入,自然有趣,使学生一上课就产生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
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述概念,在“做一做”第2题的基础上又加练了一道类似的题目。
此环节,教师必须舍得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说,通过动作和语言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
通过操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情感需求,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让学生操作分学具、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平均分”“每份”“几份”概念的理解。
通过巩固练习,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
利用教材编排的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判一判”“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巩固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表内除法
(一)》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第10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包含分的表象,经历包含分的过程,探索包含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包含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包含分”
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
瞧,动物王国要开春季运动会了,小动物们在忙着分东西呢。
出示课件:
苹果,桃子
哇!
准备了这么多的东西,他们打算分给谁?
怎样分呢?
我们一起瞧一瞧。
课件出示:
猴子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分桃子
二、动手操作,感受“包含分”的含义
(一)分果冻
1.提出问题
猴子妈妈想怎样分这些桃子呢?
课件出示问题:
8个桃子,每2个分给一只小猴,可以分给(
)只小猴呢?
学生活动:
留有片刻学生独立思考
2.动手操作
你能帮助猴妈妈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吗?
并把你的想法一边摆小棒一边说给同桌听。
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1)学生活动:
小老师板前汇报,其他同学倾听,全班互动。
(2)教师点拨,理解含义。
刚才小老师在分小棒时,同学们都看到了他一共要分多少根?
(一共要分8根)小老师又是怎么分的?
(两根两根地分)结果怎样?
(分给了4只小猴)这样两个两个地分,数一数8里面分了()个2?
(8里面有4个2)
教师总结:
也就是把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4分;
还可以说8里面有4个2。
(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二)分苹果
大象伯伯也准备了12个苹果分给运动员,它想请同学们猜一猜:
它是把12个苹果每(
)个一份,分给了(
)名运动员。
动手操作,汇报交流,得出多种答案。
三、加强对比,理解“包含分”的意义
(一)延续分苹果的情景,师:
大象伯伯是这样分的。
12个苹果平均分给4名运动员,每名运动员分(
)个?
学生汇报
(二)比较:
与刚才的分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互动评价
教师小结:
虽然采取的分的方法不同,但得到的结果每份同样多,也是平均分。
三、联系生活,应用提升
(一)找一找生活中包含分的例子
(二)练习二第5、6题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
六一艺术节,我们班要选16个同学参加朗诵。
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下队形:
想一想每(
)个站一排,可以站(
)排。
把队形用学具摆出来或在纸上画出来。
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探讨。
设计以春季动物运动会,小动物分果冻、分苹果的情景为载体,通过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借助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方法、理解含义,即直观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合作参与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
另外,通过分苹果,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得出不同的分配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包含分”数量关系的理解:
要分的总数相同,每份数不同,所分的份数也不同。
在此环节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情况的平均分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方法虽然不同,用图表示分的过程也不同,但结果相同,都是平均分,加深理解两种活动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包含分”就在我们的身边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内除法
(一)》教学设计(第3课时):
除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页例4及相关知识。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等分),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渗透模型化思想,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问题诊断:
例4是结合平均分中等分的情况教学除法的含义,而除法含义的本质就是“平均分”,学生在前面例1-例3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认识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并能用语言准确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所欠缺的就是把这一类问题概括化的表示出来,因此本节课探索的重点就是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符号表征),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并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是平均分的活动,然后再学习用除法表示,并结合“÷
”的使用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
一、问题引入
(一)谈话引入
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看看它是谁?
出示大熊猫图片,可爱的大熊猫遇到了一些困难,想寻求大家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大熊猫说:
“我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呢?
”
你们能帮助大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要想帮助大熊猫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什么?
是“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每个盘子里同样多。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具代替竹笋和盘子,亲自动手分一分。
学生活动
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结果怎样?
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
(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
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得出:
每份同样多,都是每盘放3个。
(二)语言描述平均分
谁能完整的说一说分竹笋的结果?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然后图文结合,再让学生说一说。
三、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一)引入除法
刚才我们帮助大熊猫解决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
除法。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用除法来计算。
(二)介绍除号
加法、减法、乘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分别是“+”、“-”、“×
”,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
”,读作除号,板书指导除号的写法。
除号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介绍除号的由来。
1695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
”表示除法,你知道除号表示什么意思吗?
“÷
”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介绍除法算式
1.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请大家试着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12÷
4=3。
说说这样表示的理由。
引导得出:
因为÷
表示平均分,所以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可以用12÷
4,分得的结果是每盘同样多都是3个,所以最后等于3。
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读。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除号表示什么?
(四)在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列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四、深化练习
(一)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1.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2.动手连一连并写出除法算式。
3.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二)分一分,填一填(做一做第2题)
1.先让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新人 教版二 年级 下册 教案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