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377384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61
- 大小:43.68KB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课后小结
准备充分、课堂效果较好。
第2课细菌
2
1、
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
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
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
是醋;
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
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
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
球菌、杆菌、螺旋菌。
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是单细胞。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没有。
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
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
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
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
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不可能。
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
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
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不快。
师;
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
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自养。
(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
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寄生、腐生。
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
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
这种观点全面吗?
不全面。
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
(由直观的看图片入手,更加直观有效)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
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
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既然大家各持已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
不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大家看如何?
教学效果好
第3课馒头发霉了
3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设计思想
一、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了解霉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四、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五、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准备充分、课堂效果好
第4课食用菌
4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知道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多媒体课件
播放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
一.
让学生思考:
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
二.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
(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
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
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
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
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五.
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
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
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
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
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
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
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
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
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熟悉蘑菇生长环境,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第5课蜡烛的变化
5
过程与方法:
●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1、重点:
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
一、导入
1、谈话:
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
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
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出示蜡烛)看!
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
第一个实验
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3.汇报交流。
第二个实验
你们加热过蜡烛吗?
会发生什么变化?
冷却后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
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
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三个实验
1、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1)指导学生观察30页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
(2)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3.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
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
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
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
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5.小结:
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
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
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
你的证据是什么?
3、小组讨论并填写书73页表格,汇报。
4、小结:
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
1、看书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2、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3、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6课食盐和水泥
6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
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准备材料:
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
为了课堂上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要相应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物品以及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高楼大厦、海边晒盐
活动一:
我们来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可以分成三个环节。
一是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学生通过水泥、食盐等物质的变化认识不可逆变化和可逆变化。
活动二:
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教科书提供了三幅图片,分别森林大火、污染的水域、废品收购站,意图是通过对图片内容的分析,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利弊。
森林大火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认识到一些不可逆变化带给人类的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污染的水域是一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认识到虽然是一种可逆的变化,但如果想使污染的水恢复到原状却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
废品收购站的图片提示学生认识到很多物质是可以发生可逆变化的,我们可以合理的使用它们,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片内容只是一种指向,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充分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带给人们的利弊。
生活中还有那些变化是可逆变化,哪些变化是不可逆变化。
实验准备充分,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
第7课铁生锈
7
知识目标:
1、知道金属有生锈的现象;
2、以铁生锈为例,说出金属生锈的原因;
3、说出一些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技能目标:
培养用实验方法研究金属生锈的原因。
情感目标:
激发爱护金属制品的思想情感。
重点:
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难点:
金属生锈的原因。
锈铁块、铜绿以及一些不锈钢制品,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预做铁钉生锈的实验。
锈迹斑驳的沉船
1、许多金属都会生锈。
(1)在我们身边有哪些金属生锈的现象?
(2)会生锈的这些东西是什么材料做的?
归纳:
铁生锈这锈叫做铁锈。
(3)还有什么金属会生锈?
通过观察铜上面绿色的物质,得出“铜绿”是铜生锈形成。
(4)那么,铝、铅等金属会不会生锈呢?
许多金属都会生锈。
2、金属为什么会生锈?
(1)出示生锈的铁钉,问:
铁钉上出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生锈?
(学生讨论)
(2)教师归纳小结得出:
锈是金属在空气中发生氧化作用的结果。
(3)学生观察自己面前的潮湿试管中的铁钉和比较干燥试管中的铁钉,两个铁钉有什么区别?
(4)说明了什么呢?
(5)日常生活中什么金属最容易生锈?
铁锈有什么特点?
3、怎样防止金属生锈?
(1)怎样才能防止生锈呢?
(2)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金属放在干燥的环境中;
金属的外面加一层保护层;
金属与空气隔绝;
在一种金属中加入另处一些金属制成不易生锈的合金。
(3)出示一些用合金作的制品让学生观察。
提前准备实验,学生完成效果较好
第8课牛奶的变化
8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体思路;
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实验数据;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乐于用学到得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牛奶变化的原理
搜集和整理一些典型的有关牛奶变化和引用牛奶方面需要注意问题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
你知道为什么要喝牛奶吗?
(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牛奶有关的知识,看一看牛奶和一些物质混合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牛奶的变化
(1)提出问题:
在牛奶中加入橘子汁、苹果汁、砂糖、食盐、咖啡、醋、酱油、味精、啤酒、白酒,会有什么变化?
(2)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可选择2—4种物质加入牛奶)
(3)小组实施探究。
将活动中观察到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表格中
(4)汇报交流
2.牛奶的变化与生活关系
(1)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牛奶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自由活动
1.学生用脱脂牛奶制作胶水
2.学生试验自己制作的胶水的效果
课后学生根据教材图示做酸奶引用
第9课静止和运动
9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
尊重证据;
愿意合作与交流。
3.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了解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多媒体课件、小车
1.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录像(播放一组录像:
校园内学生活动录像和人们乘坐公共汽车情景录像)。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同学们有的在跑步,有的在玩耍。
公共汽车在奔跑。
公路边还有树。
那你都发现了什么呢?
汽车和人是动的,小树没有动……
那这节课你最关注、最想探究的是哪个问题?
(师引导生提出问题)
静止和运动。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静止和运动”。
板书课题。
一.猜想假设:
1.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①教师谈话,提出问题:
刚才我们观看的录像中,谁在运动?
谁是静止的?
②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物体“谁在运动、谁是静止的”展开激烈的争论。
)介绍运动、参照物的概念。
(以人们乘坐公共汽车情景图为例)
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
车内的人都在运动。
生2:
不,我认为车内只有一个人在运动。
说说你们的理由。
司机和乘客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没动,只有一个人正在向车门处走,所以我认为车内只有一个人在运动。
汽车在向前运动,人们都坐在汽车里,当然所有的人都在运动了!
其他同学纷纷参与争论,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运动、静止因所选的标准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有不同,这个被选定的标准就叫做参照物。
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汽车也是运动的。
坐在座位上的人,以座位为参照物,他就是静止的。
生3:
以坐在座位上的人为参照物,那个正在走向车门的人是运动的。
生4:
以正在走向车门的人为参照物,那些坐在座位上的人就是运动的。
二、制定方案:
设计模拟实验,验证猜想与认识。
模拟“乘客与行人”的实验,进一步体验并描述运动与静止。
⑵描述运动和静止。
①出示课件:
游人坐过山车图,商场内顾客乘电梯上下楼图,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图,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轨道图。
②仔细观察图中的物体,谁是运动的?
③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可鼓励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在班内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实施探究:
(以游人做过山车为例)
谁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游人坐过山车图中,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游人是运动的。
过山车也是运动的。
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如果以车上人为参照物,那过山车就是静止的。
以车上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和房子就变成运动的了。
如果以过山车为参照物也是这样,车上人是静止的,路边的树和房子也都是运动的。
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说的可真棒!
看来,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同啊。
四.展示交流:
1.教师谈话:
生活中,你们还见过类似的运动和静止的例子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岛 小学 科学 六年级 上册 精品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