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及说课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371287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52KB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及说课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及说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及说课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找画描写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后的心情的语句。
2、学生交流。
师投影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很难过。
”(师板书“难过”)
3、激疑:
儿子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竟然不了解母亲,是因为他的心中没有母亲?
是这样的吗?
引导学生再次进入课文,深入了解母亲的形象)
4、学生交流。
体会儿子的难过与母爱的伟大。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抓住住手拉,背背,肩挑,翻山越岭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伟大。
指名学生朗读欣赏令自己最感动的句子。
5、师总结指导说话: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被母亲的坚强而感动了,现在了解了儿子为什么会感到难受了吗?
生自由交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对学生的追问,感悟,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文字,揣摩人物的言行,正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感恩母亲
1、激疑:
母亲虽然瘦弱,但却表现的如此坚强,不能不让人感叹母爱的力量。
这力量实在是太伟大了,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就不用说那亲生体验的儿子了。
(1)回顾课文,儿子开始抱母亲只是为了方便护士换床单,可是,等床单换好以后,为什么还要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入睡呢?
(2)齐读第二处抱母亲的句子。
体会儿子难过、愧疚的心情。
(3)激疑:
母爱是伟大无私的,它不仅感动了作者,也让护士感动了,引读:
护士
也动情地说:
————。
但是,母亲呢?
(4)投影出示:
母亲笑了笑说:
“提那些事干什么?
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自由交谈。
2、激情:
母亲是坚强的,母亲又是伟大的,她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我们苦着
累着。
而我却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那
么重的担子。
如今,母亲病了,病得不轻,连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对此,我的
心中充满了深深地内疚。
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想对她说——(师板书“愧疚))
师:
望着母亲瘦小的脸,让我们深情地对母亲说一声……
(指名说两次)
3、师:
所以我就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入睡。
于是,在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先前的那一幕……
(1)师投影出示最后一段的内容
我决定抱一抱母亲,就像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为了让母亲入睡,护士不忍
离去,就在边上看着。
我以为母亲睡着了,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
流下来。
(教师配乐深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
(2)母亲的泪水是母亲因为病痛而流下的吗?
这是怎样的泪水?
引导学生入情如境,发表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感情积淀,让学生从各自的理解所进行的角度进行论说,在分享中丰富自己的想法)
(3)师:
小时候,母亲从无数次的抱过我,而这仅仅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却给了母亲无比的激动和幸福,这是幸福的泪水,这是激动的泪水,让我们再读一读,让我们这个画面留住,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里。
生齐读。
4、自由表达,加深体验
(1)激疑:
如果你是旁边的护士,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你会对儿子说些什么?
又会对母亲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对于子女伟大而无私的爱心,感受儿子动人的孝顺之情,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
(2)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一读本段。
三、联系生活,表达情感、总结课文
1、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无私博大的母爱。
此时此刻,你们一定也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母亲。
朝夕相处之中,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爱呀!
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
现在请同学们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或一句话写在卡片上,送给妈妈。
(板书无私博大)
2、生练写展示结果
3、请大家把这份心意卡,轻轻地放在她的床头,她一定会非常感动的。
请大家永远不要忘记这句话: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愿天下所有的妈妈幸福安康。
发挥语文学习的情感功能,让学生懂的孝顺的美德,学会做人)
四、作业
1、课外阅读: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贤士都用优美朴实的语言歌颂母爱,赞美母亲,课后大家可以找几篇相关的文章来读一读。
2、小练笔:
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有关和母亲相处的文章。
板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
难过愧疚爱无私博大说课稿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
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哄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围绕“奉献爱”这一主题,就本课而言,能通过阅读感受到课文中母亲一生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体会儿子得知母亲“竟然这么轻”后的愧疚心情,也不忘护士“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这个细节动作里所传递的关爱与敬意,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全文后应收获的知识点。
本单元另外三篇课文是《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我不是最弱小的》,分别阐述了对社会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弱小者的疼爱,本文则从回报母爱的角度记录了“乌鸦反哺”的感人体验。
歌颂了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母亲,懂得回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单元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学会向母亲表达爱。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说教法:
由于本班的孩子都是进城务工子女或是留守儿童,家长平时忙于生计,和孩子的交流沟通较少,已使大部分孩子对父爱、母爱的认识不知不觉变得淡化,因而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篇课文恰恰是帮助孩子反思母爱、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
《新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即读悟教学法:
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
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读中悟情。
此外,为了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我还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法:
一是情境教学法:
使用图画来展示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语言来描述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
二是联想感悟法:
在文中几处较难理解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母亲的艰辛。
如理解“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这句话,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丰富的视像,将文本语言扎根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
说学法:
《课标》提出:
学生当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天天面对母亲,却不一定感受到母爱,也不一定体会到母亲的辛苦,这就是我班学生的现状,更让人失望的是,根据平日观察及家访了解,有一位同学甚至对母亲怀有排斥反感的态度。
“语文以情作谱,以爱作词。
”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栽树不育林;
只教书,不育人。
因此,我选用“朗读—体验—感悟—实践”这种学法,即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得到思考和感悟,最后能引申到用点滴行动回报自己的母亲。
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是:
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课文、读悟理解课文、升华总结课文、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母亲》。
让学生说说这首歌里歌唱的是谁?
并提出: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赞美妈妈,你会说什么?
如果让你抱一抱妈妈,你会有什么感觉?
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进行提问,师生交流抱母亲的不同感受。
进而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第一次抱母亲
【设计意图】新课教学之初,用音乐作为师生对话、交流的背景,创设温馨的情境氛围,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景之中。
谈谈抱母亲的感受,迅速地唤起学生心目中母亲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为引出课题做好铺垫,为学习本文铺设感情基础。
二、初步感知课文
首先是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会或者不懂的字词,并提醒学生:
眼到、心到、手到。
学生读、圈画生字之后,同桌互相读生字词,初步交流释疑解惑。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出示预设的生字词进行检测。
学生轮读生字词,指导写“摔”和“瘦”字,并认识“疚”字的读音。
接着是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并让学生相互评价。
最后是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读后交流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点拨和提示。
三、读悟理解课文
《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有以下明确要求: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因此,读悟理解课文环节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本课重点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为例。
在反复阅读教材时我发现文中出现了三次“没想到”,这三个“没想到”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
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
于是用三个“没想到”贯穿整节课的教学。
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出示这个句子,再问:
“竟然”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以理解为“居然,没想到”。
教师再引导:
“作者没想到什么呢?
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于是会找到这样三个句子;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
“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我说: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句子,通过朗读把作者的当时心情表达出来,既训练了朗读,又促进了理解。
接下来,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外延;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背上(),肩上()。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背上(),肩上()。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背上()肩上()。
此时,设计这样一个情景:
我们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40斤,如果请你背一个同学从校门口上三楼到教室,你感觉会是怎样?
课文中母亲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相当于两个半同学的重量啊,再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紧接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母亲肩上挑的仅仅是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
母亲的肩头还承受着什么?
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
)。
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这时老师引导朗读:
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
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
学生感情齐读句子:
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紧接着,在理解母亲说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
”这番话的意思时,出示几幅情境图,如:
清晨、中午、生病、学习等时候,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这样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自然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最后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加深理解,瘦弱的母亲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并不是母亲的力大无穷,而是母亲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爱护,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四、升华总结课文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景,启发学生理解这泪水背后的含义,学生体会到这是幸福的泪水,感动的泪水,高兴的泪水……通过“无数次”和“第一次”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给予我们的太多,而我们给予母亲的太少,学生自然想到孟郊的一首诗:
《游子吟》,并板书: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最后通过朗读,让那种浓浓母子之情充溢在学生心中。
五、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1、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练习2、3。
2、积累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或语段,或者搜集有关赞美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3、学唱一首给母亲的歌;
4、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将它记叙下来……
在本课重难点的处理上——
本课的重点是:
因此教授重点时,我预备删减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思维度不高的提问,紧紧抓住课后思考题: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阅读理解,以求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第一课时,请学生交流初读课题时产生的想法,提炼出“作者为什么抱母亲?
”和“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
”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的自读自悟活动中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博大”。
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亲说的话“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以及思考“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
”从而达到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板书按照教学思路,通过
“轻、重”这两个字,即母亲身体之轻和肩上担负的责任之重形成鲜明的落差,勾勒出勤劳母亲的形象,感悟母爱;
通过孟郊的一句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让学生懂得回报母亲,感恩母亲。
因此我用关键词和主旨句来设计了板书。
说课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
长辈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
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读者对于爱的反思。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谈两点体会;
一、
找准切入点。
我认为,每一篇课文都存在一个窗口,可以让读者由此进入文本的深处,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
在设计时,我扣住“难过”“惭愧”这两个表示作者抱母亲时内心感受的词语引发探究:
“我”为什么难过?
为什么愧疚?
进而探究母亲的“力大无穷”,一指母亲肩上的重担,二指生活的重担。
对
“翻山越岭”这个词再三斟酌,感悟母亲的艰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认真解读文本后,我认为文章的作者不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而感动,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不知道而愧疚、难过。
试上时,我发现,孩子记忆中父母的关爱几乎都是自己生病了的事,因为太过深刻,可这毕竟是偶发事件。
事实上,父母的关爱更多的则在平时的点滴。
所以,在课堂最后,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中父母的哪些关爱是我们根本没在意,甚至都不知道?
唤起学生记忆中那些被遗忘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现在应当每天及时发现爱、回报爱,这些是为了将来在父母老去的时候能少一点难过、少一点愧疚。
这样“大问题大空间”的设计,相信学生的回答就不仅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二、
彰显语文味。
语文课就是朗读、感悟、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说一段好话,写一篇好文。
首先是朗读能力的训练,好的朗读就是说话,文章就是作者内心想说的话,我们的朗读就是在替作者说生活中的话。
课堂上,我分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朗读:
特别是在朗读我记忆中的母亲那一段的时候,先是在理解“肩上的重担”时,读出重,接着在感受了母亲“生活的重担”后读出艰辛,最后在读完母亲那句“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之后再读那段话,读出母亲的无私,而作为儿女,却应该是时刻刻铭记在心。
通过这样有坡度的朗读,带领孩子们逐步走进文本深处,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并且融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再表现出来。
其实是感悟与对话,好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由内而外的互动,教师是智慧的点拨,点燃唤醒学生,触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有话说,想表达,会表达。
比如在最后回忆父母的恩情时,我把说话的时间留给孩子,适当点拨“此刻,当你回忆起这些,你的心情如何?
”“父母对你如此呵护,可你却…”,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大胆表达出来。
其实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并非如此,为了寻求亮点,我最初在翻山越岭这个“翻”字上做了点文章,因为“翻”在说文解字中,左边的“番”是多次反复的意思,而右边的“羽”是鸟儿的翅膀,“翻”字的意思是鸟儿多次拍打翅膀飞翔。
课堂上我用鸟来比喻母亲,双翼的重担凸显母亲翻山越岭的艰辛。
但是课上下来发现,孩子们印象最深的变成了这只鸟儿,语文失去了它的本真,所以最终只选择了它“反复、多次”这一层面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朗读训练还应该落实得更扎实些,时间关系,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次抱母亲 苏教版 小学 四年级 下册 语文 第一次 母亲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