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箱子岩跑警报寂寞巩乃斯的马教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368421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9.25KB
高一语文箱子岩跑警报寂寞巩乃斯的马教案Word格式.docx
《高一语文箱子岩跑警报寂寞巩乃斯的马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箱子岩跑警报寂寞巩乃斯的马教案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3.梭罗,H.D.(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
作家、思想家。
生长在波士顿附近超验主义思想运动中心康科德村,父亲是小业主。
20岁于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
在学生时代与爱默生相识,在爱默生影响下,阅读柯尔律治、卡莱尔等人的著作,研究东方的哲学思想,同时以爱默生倡导的“自助”精神进行思考,形成了一套独立见解。
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
他的代表作《沃尔登,或林中生活》(1854)记录了他于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沃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
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
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
他的思想对英国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
路德·
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4.周涛:
1946年出生,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
祖籍山西,在京启蒙,少年随父迁徙新疆。
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
已出版诗集、散文集20多种,深得读者喜爱。
1982年,他的诗歌《野马群》发表,以《野马群》为代表作的新边塞诗以苍劲沉郁的气色笼罩了八十年代西部诗坛,周涛被誉为“新边塞诗的扛旗人”。
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周涛的《巩乃斯的马》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84年第8期。
在周涛的散文中,对生命现象的描绘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总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家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亦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这种清醒的生命意识,就使他的散文呈现出当代散文界少有的、野马般的生命活力以及对读者的巨大冲击力。
《巩乃斯的马》也是如此。
它借助对马的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与进取精神的向往与渴求。
四、课文分析
1、《箱子岩》
沈从文曾说: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
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的悲痛也忽略了。
”〔12〕《箱子岩》平实的叙事,直抒己意的历史缅想,需要读者格外留意去把捉文字背后的隐忧、悲痛。
那方土地上的那些人,达观、乐天、安分,作者尽管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评判,将自己的价值追求昭示于人,但读者还是不难发现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倾向的取舍。
在“人是如何渺小的东西,这些人比起世界上任何哲人,也似乎还更知道的多一些”的一声喟叹里,既有一种禅意的超脱、达观,也有对自轻自贱的警示。
作者的思索路径因此转向民族性格的重铸与民族文化的重构。
寻思“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
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能换个方向,就可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
不过有什么方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可是个费思索的问题”。
作者把问题摆到读者面前,但并不给出答案,而且作者的用意恐怕也不是要为读者给出一份明确的答案,而更注重于展示丰富多样的人生境遇,激发读者某种思考的热情与兴趣。
箱子岩前,作者面对湘西的言说,也是对中华大地的悲悯,他的湘西之问,也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叩问,那满溢胸间的是文本背后深藏着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种族存亡断续的危机意识。
作者没有慷慨悲歌,而其博大浩淼,对人类充满关爱的情愫,呼唤民族理性精神重建的追思,则具有终极的意义。
正是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沈从文“民族品德的发现与重造”的总主题。
沈从文的作品文意朦胧多义,情思飘忽迷离。
他对笔下的人、事、景、物,不作单纯的判断,读者只有反复品味,文本复杂丰富的意蕴和作者的悲悯情怀才能被很好地发掘出来。
本文选自《湘行散记》,最初发表在1935年4月出版的《水星》杂志上,原题为“湘行散记——箱子岩”,是一篇游记性散文。
1934年1月初,沈从文接到家里来信,说母亲病重,或许将不久于人世,母亲很想见他一面,要他赶紧回去,迟了,只怕没有见面的机会。
沈从文得到消息后,将手头的事情稍做安排,就急匆匆地独自踏上了回乡的征程。
出发前,他对夫人张兆和许诺,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感,无论人物、景物、事物,都写下来用书信的形式报告给她。
从故乡回来后,作者根据那些书信,以“湘行散记”为总题,陆续写成12篇散文在刊物上发表,后来又整理编成《湘行散记》一书出版。
那些书信后来也整理出版了,书名就叫“湘行书简”。
《湘行散记》各篇都是相对独立,可以单独成篇,全书整体上又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
全书文笔优美、生动、感人,人、物、情、景、事,古今与未来,滚动交织融成一片,浸透着作家发自内心的乡土悲悯情怀。
湘西居民古朴原始的生活与生命形式固然使人倾心神往,未来湘西的何去何从又让作者困惑迷茫,成为深藏于作者胸间的锥心透骨的痛。
因而,本书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绪便显得十分复杂。
近年来,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湘行散记》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越来越凸现出来,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
如今,该书已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典范,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欢迎。
沈从文是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
原本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在地方武装部队做过几年文书,后经人指引从偏僻封闭的崇山峻岭到了北京,最终走向了世界,成为20世纪中国能够被国际社会认可的为数不多的文学大师之一。
他的故乡湖南凤凰县是一个使人神往倾心的美丽地方,湘鄂川黔四省在此相交,汉族、苗族、土家族在此杂居。
这片神奇的土地弥漫着荆楚文化神秘浪漫的气氛,奇异怪诞的民风民俗、淳朴率真的人情、似真若幻的历史传说,极大地刺激着人的想像,也成就了一批著名人物,除沈从文外,黄永玉、熊希龄等也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不管人们对沈从文曾经有过多大偏见、多少误解,历史已经证明,沈从文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以自己超群卓绝的艺术禀赋,建构起的独特的文学世界,不仅是中国文学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引人瞩目的一朵奇葩。
2、《跑警报》
《跑警报》是一篇奇文。
是关于抗日战争中躲避日机空袭的。
正如文中所言,“逃警报”“躲警报”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惟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
往下,就介绍了“跑警报”中西南联大师生的各种轶事奇闻:
有用第六感觉先行预告警报的,有利用警报作小食品买卖的,有忙里偷闲谈恋爱的,更有运用逻辑学推理捡到金戒指的!
最为叫绝的是不跑警报的两个同学,姓罗的女生,用锅炉房的热水敞开来洗头;
姓郑的男生,竟能在隆隆的炸弹声中不动声色地煮他的冰糖莲子!
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概,真令人景仰。
两副对联的引用更是锦上添花:
“人生几何,恋爱三角”用数学名词的双关效果来描述空袭下的爱情,既浪漫又睿智,而“见机而作,入土为安”以即兴的诗意来调侃轰炸的恐怖,简直是妙笔生花,把汉语和革命英雄主义运用到了极限。
《跑警报》简直就成了联大师生与日机游击式的快乐周旋。
但也有一点疑问:
为什么汪曾祺的空袭非但不恐怖,反而很有诗意,像在给我们这些和平时代的人做空袭生活的宣传广告?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的空袭是相当恐怖的。
1940年10月13日这一天,“炸弹爆炸的声音比任何一天都刺耳,白泥山被震得一耸一耸,树上的落叶纷纷雨点般落地,突然有人惊叫:
‘学校中弹了!
’”给校长看办公室的老校工尹师傅被炸死,校长办公室被毁。
为了保命,绝大部分人不得不跑。
三位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校长要跑,“梅贻琦、蒋梦麟都选择跑,张伯苓虽然年迈体胖,能跑的时候也绝不留下”;
残腿的华罗庚总跑在最后;
费孝通的家在妻子临产时被炸,他不得不背着妻子四处到农民家中求助。
在汪曾祺这里则不同。
单从文字上,我们也看不到一点恐怖的影子。
比如写郊外马尾松那一段:
“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
”字里行间不像在躲避空袭,反而像在谈恋爱,一种悠然自得、见物生情、世界多美好的感觉。
《跑警报》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相似,经过回忆的过滤,把残酷的生活写得温情脉脉,把恐怖搞成了狂欢,与40年代众多的“见机而作”的国防文学相比,与那些愤怒的声讨和悲痛的呼喊相比,它充满了轻松愉快和浪漫情致。
对空袭的恐怖有如此诗意的感受和描绘,不能不说与他的生活经验有关。
汪曾祺对昆明生活一直有美好的印象,一是在那里经历了青春时光和消闲的生活,比如说,他在当时颇有才气,按他儿子汪朗的说法,“博得了不止一个女同学的好感”;
“还有一个女生和他的关系相当密切”,尽管有情人最终没成眷属。
同时,他是当时学生中“泡茶馆”的能手,有《泡茶馆》一文专写此事,说他有一门哲学课的考试卷就是在茶馆里答好再交上去的,还称“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二是在学业上遇到了沈从文这样的知遇者,正是在沈的指引和影响下,汪曾祺踏上了终其一生的文学道路。
昆明既可以看作汪曾祺人生道路的一个美好起点,又可以看作他人生理想的一个归宿。
据统计,汪曾祺的全部作品中,有关昆明的小说9篇、散文12篇(包括《跑警报》)。
在后来的《翠湖心影》《昆明的雨》等文章中,对昆明早年生活的回忆,美好和舒适的感觉跃然纸上。
作为一个普通人,长久地在内心中存留这种美好的人生回忆是自然而然的。
在性格上,《跑警报》所演绎的那种中国平民惯有的“不在乎”态度,及它所散发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样符合汪曾祺本人的性格。
他虽然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但对生活却始终充满一种乐观主义的平民化生活态度。
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民间审美观念的认同,使他从民间吸取了这种“不在乎”的营养,使他能从复杂的时事中解脱出来。
正是那些日常琐事和普通人情,激发了创作的热情与灵感。
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和平凡的人性美,成为汪曾祺作品最突出的特点。
《鸡鸭名家》中的余老五和陆鸭,《受戒》中的明海和小英子、故里三陈……一个个都活脱脱,仿佛是身边人物。
《跑警报》中的人物同样具有这些角色的影子。
讲述战争年代的非常历史,发掘生活中的浪漫与诗意,宣扬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总结中国人“不在乎”的民族心理,无论哪一方面,《跑警报》都是令人叹服的。
3、《寂寞》
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①文章以“寂寞”为题,那么“寂寞”表现在哪里?
(从文中找出)
②作者真的寂寞吗?
为什么?
③对于这种“独处”的生活,作者是怎样认为的,情感有变化吗?
④过独处的生活而不觉寂寞,是因为大自然的缘故,如果老师说文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你们同意吗?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⑤文中对于大自然的描写有很多,作者用了何种修辞?
梭罗的这两年的独处生活,是想寻求一种生活方式。
他不满当时的复杂生活,提出“人口膨胀”将导致“生活绝望”;
他断言当时所谓之进步是不必要的,他声言我们往往由于手段而搞不清目标,为了达成目的而误用了方法;
甚至断言原始人的生活在某种情况下比现实快乐而完满。
其实,这其中隐含着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你觉得梭罗是怎样认为的?
小结:
本文通过写“我”在山林独居的生活与感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4、《巩乃斯的马》
周涛的散文《巩乃斯的马》借助对马的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与进取精神的向往与渴求。
作家先通过对比,议论马不像牛、骆驼、驴子的形象,它在广阔的草原上“是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
马虽然接受了文明的洗礼,却仍然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与人类是朋友而非奴隶,兼得文明与自然之长:
“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
它优美柔顺却不让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故而认为“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
很显然,马的形象寄托了作者自己对不受羁绊的自由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文章中的两个场面典型地刻画出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的融合。
一个场面是作者1970年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纵马狂奔的场面,“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
”马的狂奔与人的情感的宣泄合拍,生命的强力冲动抗拒着阴暗低沉的气候,在压抑的环境中使人重温到自由的快乐——了解了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作者何以如此钟情于马。
在另一个场面中,作者进一步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酒神式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
这是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精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式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
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
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叙事人“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界真正的崇高壮烈。
周涛的散文常常将思想的表现与感性的叙述、描写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清澈而又深邃的风格。
在《巩乃斯的马》中,“马”作为核心形象引起了他对于世界的思考,通过马联想到人生不朽的壮美和潜藏在其深层的忧郁,联想到流淌于民族精神中的英雄豪气与进取精神——现实与想象、情感与理性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崇高深邃的气韵与精神。
不过,这种理性颇强的写作之所以能够达到崇高的风格,与其浸透了生命体验的感性的叙述、描写是分不开的。
《巩乃斯的马》中描写的两个“马”的场面,是具有典型的西部草原特色的广阔壮烈的场面,正是这种特有的西部风情,提升了作为个体的作者的生命境界,形成一种特定的西部气质,同时也显示出作为特定人文景观的西部气质是与特有的自然景观分不开的:
这种广阔纯洁的自然景观是精神处于绝境的人的最后的支持,既逼迫又提升着,使个体达到一种崇高壮烈的生命境界。
对于周涛来说,马的优美而不羁的精神正是这种西部气质的象征,他偏重它自然的一面,尤其是自然作为人的精神的最后支撑这一点。
他写到,在那个与世隔绝、生活单调、充满潜伏危险的年代,他只有一个乐趣,看马:
“不像书可以被焚,画可以被禁,知识可以被践踏,马总不至于被驱逐出境吧?
”这样,他就从巩乃斯的马身上找到了“奔驰的诗韵,辽阔草原的油画,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
当然,也有我们在上段所指出的淋漓尽致、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
人与自然处于一种互相激发的状态,终于将本来地方色彩颇浓的西部风情上升到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境界。
五、考点分析
现代文大阅读解题“三步法”
要想有效地提高现代文大阅读能力,关键在于平时要遵循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训练答题方法和技巧。
下面试以2007年广东卷现代文大阅读《泥泞》为例,谈谈解答此类试题的“三步法”。
(一)总览全篇,把握要旨。
首先要强化整体把握的意识,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而快速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
在快速阅读并整体感知全文的同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拎出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一般指:
在篇章结构上,起总领作用的起始句,起收束、总结作用的收束句,起承前启后作用的过渡句;
在句子内容上,能概括段落大意的中心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论点的主旨句、中心论点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寓意句,以及关联词、指代词等,对这些词句作圈画勾点,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如广东卷(以下举例均指广东卷)第17题:
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请联系全文回答。
通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是围绕着“我热爱泥泞”这一思想感情来铺写行文的。
因此“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一句显然是本文的主旨句。
从篇章结构上看,这一句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明白了这一点就抓住全文的“纲”,从而可以“纲举目张”。
二要“辨明文体特征”。
辨清文本是叙事写人、写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还是抒写人生哲理;
然后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去把握思想内容,如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较为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
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最重要的是把握融于景物之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要体味象征这一表现手法,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如《泥泞》中“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一句,尤其是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如《泥泞》结尾处的“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这一句议论非常重要,它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三要“关注背景信息”。
注意文题、作者、写作时间、注释说明等。
背景是大语境,是理解文章的重要依据。
背景材料,有的在文章中提供一点,透露一点,一般通过题目、注释、题干来体现,阅读时切不可忽视。
如《泥泞》一文的标题就是本文描写的对象、赞美的对象,“雪”是次要的,起陪衬作用。
四要“把握行文结构”。
文章的起承转合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
如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句,领起句或总括句,表示主次轻重的词语等,借助这些从而逐段概括内容大意,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框架形成明确的认识。
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把握。
如《泥泞》前三段借助关键语句,就可知:
第一段写“雪”之美,第二段写“雪”之丑,第三段写自己“热爱雪”,“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实际上由此引出了本文的主旨: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
(二)细读全文,深入理解。
在前面理顺行文思路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则,一要抓住每段的主旨句或关键句,化面为点(浓缩每段内容),连点成线(串起各段内容)。
如果是记叙性作品,就看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等。
二要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注意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
如辨别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明确其作用或表达效果。
三要注意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这一过程为后面的答题做充分的准备。
(三)审读题目,整合答题。
一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要求。
即了解从哪个角度设问,考查哪个考点,应该如何回答,从而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和角度,确定表述的范围和答题的表达方式。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答案,不外乎以下五个方面:
①内容观点、②情感态度,③结构位置、④方法技巧、⑤语言表达。
为此,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题目,明确答案指向是从哪个方面回答,尽量做到为问而答,不多答,不少答,不答非所问。
二要明确答题区间,准确筛选。
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如果答案所在区间确定错了,那么可能“满盘皆输”。
确定答案所在区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借助题目本身的指定。
有时题目上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如第17题:
本题指明必须联系全文作答,如果答题时目光只聚焦文章的局部,势必考虑不全面。
(2)根据命题原则确定区间。
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一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②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③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
根据这些原则,答案应是随着题号的递增在文中呈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分布。
(3)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的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
如第18题:
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要理解这两句,必须联系上下文,明白是在什么情状和环境之下对泥泞的“渴望”,并找到“渴望”的理由,因此这两句的上下文皆为答题区间。
三要合理整合原文语句,精心组织答案。
一方面尽量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的,历年高考题的参考答案也都是对原文中相关词句的整合。
另一方面要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
比如:
是问“为什么”,就要答足理由,并用关联词“因为”。
另外答案的表达形式是用句子还是用短词?
是用单句还是用复句?
是用偏正短词还是用动宾短词?
这些都得由题干问题决定。
【典型例题】
2007年广东卷文学作品阅读题:
泥泞
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箱子 跑警报 寂寞 巩乃斯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