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统计师统计相关知识打印版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365802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76
- 大小:430.48KB
中级统计师统计相关知识打印版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级统计师统计相关知识打印版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统计师统计相关知识打印版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需求法则的例外
需求曲线:
表示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线,或根据需求表绘制的曲线。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符合需求定律。
例如,吉芬商品(Giffengoods)就属于需求法则的例外。
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如图1-2所示。
图中的D线就是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
D线的斜率为正表明:
吉芬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对它的需求量就越大;
吉芬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对它的需求量就越小。
图中显示,当吉芬商品的价格较低为P1时,商品的销售量也较少,为Q1;
当价格上升到P2时,销售量也相应增加到了Q2。
成为吉芬商品应同时具备的条件:
“是劣等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三.需求量的变动以及需求的变动
1.需求与需求量
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需求量:
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和某一特定的价格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它由需求曲线上的某一点来表示。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这样一种状态:
即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自身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购买量的相应变动。
如果需求曲线是既定的,那么需求量的变动就表现为沿着既定需求曲线的位移。
如图1-4所示。
在图1—4中,当商品价格从Pa下降到Pb时,需求量从Qa增加到Qb,或沿着D线由a点移动到b点;
当商品价格从Pb上升到Pa时,需求量便相应地从Qb减少到Qa,或沿着D线由a点移动到b点。
(2)需求与需求量不同。
既然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和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因此,需求不是指某一特定的需求量,而是指所有的特定的需求量的总和,即是说,它是一个完整的需求表。
在坐标上,需求不是指需求曲线上的某一点,而是指整条需求曲线。
与此相联系,需求的变动是指这样一种状态:
即在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在每一可能的价格水平上需求量变化的全部情况。
因此,需求的变动是指整个需求表的变化,在坐标上,它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见图1—5。
在图l一5中,需求曲线由D线左移至D1线表示需求的减少,反之,需求曲线由D线右移至D2线则表示需求的增加。
显然,需求的变动不是由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引起的。
因为在价格水平为Po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商品的销售量伴随着需求的减少,相应地从Q。
减少到了Q1,或者商品的销售量伴随着需求的增加,相应地从Q0增加到了Q2。
四.影响需求的因素和需求函数
1.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
影响需求的因素,一般有如下几种:
①消费者可支配收入。
如果是正常商品而言,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他们对这些商品需求的增加,反之,则会导致他们对此类商品需求的减少。
但如果产品是低档商品,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只会导致他们对该种商品需求的减少,反之则会导致需求的增加。
②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偏好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爱和喜好。
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该种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
反之,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减弱,则该种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少。
③相关商品的价格。
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
替代品是指消费中可以相互替代并满足消费者同一种需求的商品。
替代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需求按相同的方向发生变化,即替代品价格的提高会导致需求的增加,替代品价格的降低会导致需求的减少。
例如,鱼类食品与其他肉类食品具有较高的替代性,即使鱼类食品的价格不变,如果其他肉类的价格上升,人们对鱼类食品的需求也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
互补品是消费中必须相互补充才能满足消费者同一种需要的商品。
互补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需求按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即互补品价格的提高会导致需求的减少,互补品价格的降低会导致需求的增加。
例如,汽油与汽车是互补品,即使汽车的价格不变,如果汽油的价格上升了,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也会减少,反之则会增加。
④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如果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未来会上升,那么他就会在本期内增加对该种商品的购买,从而导致该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右移,即需求增加;
反之,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未来会下降,他就会在本期内减少对该种商品的购买,从而导致需求曲线左移,即需求减少。
除上述因素外,诸如消费信贷条件的改变、厂商推销费用的变化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
2.需求函数
表示需求量与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偏好、相关商品价格以及消费者对商品价格预期等因素的关系的函数,叫做需求函数
为了简化分析,假定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仅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即把商品的需求量仅仅看成是这种商品的价格的函数。
即Qd=f(P)
上述需求函数只表明了变量之间的一般关系,并没有说明它的性质和大小。
例如,上式并没说明价格或收入的增加会使需求量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了提供定量信息,就要选用具体的函数形式。
市场需求的线性形式,即线性的需求函数,一般可以具体表示如下:
Qd=
需求函数所表明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价格发生变化,商品的需求量将会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多大的变化。
例如,当α等于1000,β等于-200时,需求函数即为:
根据上式,如果商品的价格为2元,这时的需求量即为600=1000-200×
2,当价格上升到3元或下降到1.5元时,需求量则分别减少到400=1000-200×
3和增加到700=1000-200×
1.5。
3.需求价格弹性
指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对它本身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即
Ed>
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映强烈,这类商品为高档消费品(或称为奢侈品);
Ed<
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映缓和,这类商品为生活必需品。
五.恩格尔曲线和恩格尔系数
需求法则和需求曲线所表明的是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果把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得到恩格尔曲线。
1.恩格尔曲线:
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曲线。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认为,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他们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消费者对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需求量的增加幅度需小于他们的收入增加的幅度,消费者对高档商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需大于他们收入增加的幅度。
2.恩格尔系数:
消费者用于购买食品方面的支出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即为:
用恩格尔系数可以分析一个家庭或国家的贫富程度。
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高,这个家庭或国家的收入就越低;
反之,恩格尔系数越低,这个家庭或国家的收入水平就越高。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六.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需求有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之分。
个人需求也称个别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和每一种给定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个人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和每一种给定的价格水平上所有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据此可以推知,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一定是每一价格水平上所有个人需求量之和;
而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必定是所有消费者个人对该种商品的需求之和,因此市场需求曲线也一定是所有个人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
由于市场需求是所有消费者个人需求的水平加总,所以,同个人需求曲线一样,市场需求曲线也一定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斜率为负。
斜率为负的市场需求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明在相应的各种价格水平上可以给所有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或最大满足程度的市场需求量.
一.供给与供给法则
1.定义:
供给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
供给的价格弹性:
即某一商品的供给量对它本身的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Es=(△Q÷
Q)/(△P÷
P)
Es>
1,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或易保管商品;
Es<
1,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缓慢,这类商品多为资金或技术密集型或不易保管商品。
2.供给表与供给曲线
供给可以用供给表和供给曲线来表示。
供给表所表示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和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即商品价格(P)与供给量(Q)之间的关系表。
如表1—2所示。
根据表l—2上的各种价格——供给量(P—Q)组合,可以在一个纵轴代表价格,横轴代表供给量的平面坐标上绘制一条供给曲线。
见图1—7。
图1—7中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斜率为正的直线。
实际上,供给曲线既可以是一条直线,也可以是一条曲线。
当供给函数为线形函数时,供给曲线即为直线,其斜率不变。
当供给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供给曲线就是一条曲线。
无论供给曲线的形状如何,我们都将其称之为供给曲线。
就一般商品而言,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斜率为正。
这表明供给量和商品的价格是正相关的。
3.供给法则: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市场价格越高,卖方愿意为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越多:
即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
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
供给量与商品价格正相关的关系被称为供给定律或供给法则。
之所以存在供给法则,是因为经济学假定:
在市场经济中,厂商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
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厂商的行为准则,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水平越高,厂商的利润就可能越大,在此情况下,厂商就会增加产量,向市场提供更多的商品,于是,供给量就会增加;
反之,商品价格水平越低,厂商的利润就可能越小,这时,厂商通常会减少产量,从而减少商品的市场供给量,于是,供给量就会减少。
可见,在斜率为正的供给曲线的背后所隐含的是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
二.供给法则的例外
在经济中也存在着供给法则的例外。
在产品市场中,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历史文物、古董那些绝对稀缺的、不可再生的商品了。
在坐标上,它们是一条垂线。
例如,名画清明上河图仅有一幅珍品,其价格(P)无论怎样上升,其供给量(Q)都不可能增加。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土地。
由于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其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垂线。
垂直的供给曲线表明,无论土地的价格上升还是下降,其供给量都可能是不变的。
如图1—8所示。
图1—8表明,历史文物、古董和土地的价格无论是上升至P2,还是下降到P1,其供给量都是不变的,都为Q0。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劳动的供给曲线在一定的价格水平即工资水平(W)上也可能成为供给法则的例外。
一般认为,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如图l一9所示。
图l一9劳动的供给曲线
图1—9中的纵轴W表示劳动的价格即工资,横轴L表示劳动的供给量。
劳动的供给曲线之所以是向后弯曲的,是因为作为消费者的劳动者存在着两种需求:
对消费品的需求和对闲暇时间的需求,这两种需求都是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的组成部分。
因此,这两种需求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在工资水平从较低到较高的上升过程中,劳动者被较高的工资水平所吸引,通常会减少对闲暇时间的消费,并增加劳动时间,即增加劳动的供给量,以满足其对消费品的需求。
在这个阶段,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其斜率为正。
但是,工资水平的上升对劳动供给的吸引力是有限的。
当工资水平上升到W1时,劳动的供给量达到最大,为L1。
此时,如果再增加工资,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已经足够高,他们会更多地追求闲暇。
在此情况下,增加工资非但不能增加劳动的供给量,反而会使劳动的供给量减少。
在这一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就会向后弯曲。
总之,产品市场中的古董和历史文物的供给量、生产要素市场中的土地和劳动供给量的供给曲线都是供给法则的例外。
三.供给量的变动以及供给的变动
供给与供给量
供给和供给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根据供给的定义,供给是指整个供给表或整条供给曲线。
而供给量则是指供给表中的某一个特定的P—Q组合或供给曲线上的某一个P—Q组合点。
因此,定义供给量为:
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和某一特定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
与此相联系,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也是不同的。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条件的变化,即外生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在坐标上,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位置的左右移动。
如果供给曲线右移,这意味着供给增加,而供给曲线左移则表示供给减少。
如图1—10(A)所示。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在坐标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沿着一条特定的供给曲线的点的位移。
如果P—Q组合点沿着S线向右上方移动,表示供给量增加;
反之,P—Q组合点向左下方移动,则表示供给量减少。
如图1—10(B)所示.
在图l—10(A)中,供给曲线由S1线移至S2线,从而引起了供给数量从Q1增加到Q2,这意味着供给的增加;
反之,当供给曲线由S2线移至S1线时,供给数量从Q2减少到Q1,这意味着供给的减少。
在图1—10(B)中,P—Q组合点从点a移至点b,这表示供给量增加;
反之,从点b移至点a,则表示供给量减少。
四.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1.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①投入要素的成本。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生产成本的提高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生产者不愿意生产,进而减少供给量。
②生产的技术水平。
一般而言,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愿意提供更多的产量。
就某种商品的替代品而言,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替代品的价格水平越高,该商品的供给就会越多,反之则越少;
就某种商品的互补品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互补品的价格水平越高,该商品的供给就会越少,反之则越多。
④厂商对未来商品价格的预期。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厂商对商品的价格水平有较高的预期,该商品的供给就会增加;
相反,如果厂商预期商品的价格水平下降,该商品的供给就会减少。
2.供给函数
表示厂商向市场供给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投入生产要素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以及相关商品的价格等因素的关系的函数,叫做供给函数
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可以看作是所有影响该商品供给的因素的函数。
一般地,简化分析,常假定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仅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对该商品供给量的影响,得到的函数为:
QS=f(P)
上述供给函数只表明了变量之间的一般关系,并没有说明它的性质和大小。
市场供给的线性形式,即线性的供给函数可以具体表示如下:
式中δ和γ均为参数.
供给函数所要表明的是,当价格发生变化时,商品的供给量将向相同的方向发生多大的变动。
例如,当δ=-500,γ=400时,供给函数为:
根据上式,当价格为3元时,供给量为700=-500+400×
3,当价格下降到2元或上升到4元时,供给量会相应减少到300=-500+400×
2和增加到1100=-500+400×
4。
五.厂商供给与行业供给
供给有厂商供给与行业供给之分。
厂商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和每一种给定的价格水平上单个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给市场的商品数量;
行业供给则是指在一定时间和每一种给定的价格水平上该行业内所有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给市场的商品数量。
因此,在任意一个价格水平上,某一个行业的供给量都会等于该行业内所有厂商的供给量之和。
据此推理,在短期内,如果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从而没有引起厂商生产成本的变化,一个行业的供给曲线就可以由该行业内所有厂商的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而得到。
假设在某个竞争性的行业中有n个厂商,并且假定它们具有完全相同的成本曲线和供给曲线,那么厂商的供给曲线和行业的供给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如图l—ll所示。
在图l一1l中,(A)图中的供给曲线为单个厂商的供给曲线,(B)图中的供给曲线为行业的供给曲线。
在价格水平为P1时,单个厂商的供给量为Q1,则整个行业的供给量即为nQ1,当价格水平为P2时,单个厂商的供给量为Q2,则整个行业的供给量即为nQ2。
依此类推,整个行业的供给曲线必定是该行业内所有厂商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
第三节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商品市场的均衡
需求和供给分别代表着产品市场上两种不同的力量:
买方力量和卖方力量。
在市场上,买方是消费者,他们的行为准则是追求效用最大化;
卖方是厂商,他们的行为准则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在此情况下,买方和卖方就必然存在着竞争。
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中,买方和卖方之间的竞争必然会使商品的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
1.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恰好相等,能够使市场出清的价格。
它是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形成的。
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可以用图1—12来说明。
在图l一12中,我们把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都整合在同一个坐标中。
从图1—12可以看出,当商品的价格水平较高,例如为P1时,需求量只有Q1,供给量却为Q2,Q1<
Q2,商品出现了过剩。
如果商品出现过剩,卖方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导致价格下降。
反之,如果价格水平较低为P2,此时需求量为Q3,供给量为Q4,Q4<
Q3,商品就出现了短缺。
如果商品出现短缺,买方之间的竞争必然会驱使价格上升。
价格、供求和竞争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即为市场机制。
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代表买方和卖方这两种力量的需求和供给最终会稳定在E点上,这时的价格为PE,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均为QE,即商品既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叫做市场出清。
经济学把这种市场出清的状态称为市场均衡。
能够实现市场出清的价格PE为均衡价格,供给量或需求量QE为均衡数量。
我们还可以举例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
按照前面给出的例子,如果需求函数(Qd)和供给函数(Qs)分别为:
Qd=1000-200P
Qs=-500+400P
根据市场均衡的条件,就可以求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已知市场均衡的条件是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即Qd=Qs,因此,将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代人均衡条件,就有
1000-200P=-500+400P
解出上式中的P,可知均衡价格应为2.5元。
将2.5元的均衡价格代人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可以得到500的均衡数量。
上面的例子表明,该种商品的价格为2.5元时,市场可以实现均衡,这时的需求量和供给量都是500,既不存在商品过剩,也不存在短缺。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竞争性市场中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结果。
假如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的价格就只能是均衡价格。
因为供给和需求一旦出现非均衡,市场中就会形成一种压力,这种压力或者称为市场力量,就会迫使供给和需求向均衡点趋近,并最终形成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供给量和需求量或许并不总是均衡的,尤其是在市场状况突然发生变化时,一些商品也许不能很快出清,但趋势总是使市场实现均衡。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商品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会发生改变。
如图1—13所示。
在图1—13(A)中,假定供给不变,如果需求从D1减少到D2,均衡点就会从E1点移动到E2点,于是,均衡价格下降到P2,均衡数量减少到Q2;
反之,如果需求从D1增加到D3,均衡点就会从E1点移动到E3点,于是,均衡价格上升到P3,均衡数量增加到Q3。
在图1-13(B)中,假定需求不变,如果供给从S1,增加到S2,均衡点就会从E1点移动到E2点,于是,均衡价格下降到P2,均衡数量增加到Q2;
反之,如果供给从S1减少到S3,均衡点就会从E1点移动到E3点,于是,均衡价格上升到P3,均衡数量减少到Q3。
综上所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按相同方向发生变动;
供给的变动则会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需求、供给的变动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即为供求法则或供求定律。
实际上,在商品市场上,供求的变化是相当复杂的。
例如,当需求变化时,供给也许并不是不变的,并且供给变化与需求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有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但无论市场供求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都可以通过供求法则推导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主要表现为对商品价格的干预,即价格控制。
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是通过制定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两种方式进行的。
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而制定的高于均衡价格的价格。
当政府认为由市场供求力量自发决定的某种产品的价格过低而不利于该行业的发展时,通常就要对该种产品实行支持价格。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的政策,其原因就在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且需求的价格弹性较低,因而较低的价格并不能导致农产品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致使农产品增产不增收。
政府一旦对某种产品实行支持价格,就一定会导致该种产品过剩,而要消除产品的过剩,实现市场出清,就只能增加产品的需求(包括政府需求)或减少产品的供给。
如图1—14所示。
在图1—14中,PE为均衡价格,PS为支持价格,Q2-Q1为实行支持价格后的产品过剩的数量。
从图1-14不难看出,如果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到a点,或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b点,都会消除产品过剩。
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防止价格水平过高而制定的低于均衡价格的价格。
对某种产品实行限制价格的原因是很多的。
例如,为了防止物价水平的过快上涨,政府有时会对某些原材料或关键产品实行限制价格;
为了限制某一行业的发展,也会对该行业的产品实行限制价格;
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对于垄断性很强的公用事业的产品或服务,政府通常也要实行限制价格;
在战争时期或出现饥荒的时候,为了稳定市场,政府也要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实行限制价格,等等。
对产品实行限制价格会导致该种产品的短缺,同时还可能引发黑市交易。
在此情况下,为了维持产品的限制价格,政府通常会采取产品配给的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打击黑市交易。
如图l一15所示。
在图l—15中,PE为均衡价格,PC为限制价格,Q2-Q1为实行限制价格后产品短缺的数量。
图1—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级 统计 相关 知识 打印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