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汇报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364168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2.89KB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汇报Word格式.docx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汇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汇报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锡城市历史源远流长,翻开无锡地下史书:
洪口墩遗址、彭祖墩遗址、丘承墩遗址、赤马咀遗址等所代表的马家浜文化遍布无锡大地,见证着无锡先民早在7000年前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浩瀚的史书记载了太伯奔吴,居无锡梅里建“勾吴国”,开创了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第一个文明古国的光辉历史。
今年江苏的考古专家在无锡城郊的太湖之畔考古发现了春秋时期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郭城和1.2平方公里的内城,把无锡自汉高祖5年(公元202年)设置无锡县的建城史推前至2500多年。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锡这座城市在每一个节点上都翻涌出醒目的浪花。
无锡是古代吴文化发源地和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还是当代乡镇企业诞生地。
商末泰伯定居梅里,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在此交融,吴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明代后期以无锡人顾宪成、高攀龙为首,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名扬天下。
光绪二十一年,无锡就出现民族资本企业,带动了当时全国民族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无锡又成为中国乡镇企业诞生地,为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元素的培育做出了历史的贡献。
无锡至今保存着大量的吴文化和民族工商业文化遗存,以泰伯墓、泰伯庙、泰伯渎、彭祖墩、阖闾城遗址和鸿山遗址为代表的吴文化遗存,以荣巷、振新纱厂、开原机器厂、鼎昌丝厂、茂新面粉厂和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文化遗存,以及馆藏文物3万余件的无锡博物馆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地东林书院等,这些闪耀着“吴文化”、“工商文化”和“运河文化”独特标志的遗存,印证了无锡城市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反映了无锡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和享有的广泛影响。
无锡城市历经上千年历史,至今保留着龟背形平面格局,地址始终未迁,城名一贯至今,成为古城文脉延伸的特征符号。
无锡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县。
县城建在惠山东麓,古江南运河西岸。
唐宋以来,城址向古运河东岸扩展一倍,形成的以古运河为中轴线的“龟背状”和“一弓九箭”的城市空间布局并保留至今。
城区历史街区众多,现存荣巷、惠山、清名桥沿河、小娄巷等四大历史街区,保护面积52.24公顷,为全省第二位。
城内还保存有日晖巷、蔡家弄、淘沙巷等江南街坊,城郊有荡口、严家桥、黄土塘、玉祁、礼舍、周新镇等古镇。
街区、古镇保持着历史建筑风貌和原生态社会环境。
无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342处,位居全国前列。
市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6处,文物遗迹控制单位86处,大型地下文物埋葬区5处,工业遗产保护名录首期公布20处。
国保总数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5位,各级文保总数均居全省第三位。
地下遗址和不可移地文物主要集中市区和城郊,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达70%。
无锡是非物质文物遗产较为丰富的城市,江南无锡人杰地灵,也孕育了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明,其代表作有惠山泥人、江南丝竹、蓝印花布、锡剧、竹编竹刻、顾绣锡绣、吴歌等。
无锡在抓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同时,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了惠山泥人博物馆、无锡民间艺术博物馆、锡剧博物馆、蓝印花布博物馆、阿炳艺术纪念馆。
无锡惠山手捏泥人等3项已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锡剧、锡绣、道教音乐等10项已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工业遗产众多,成为无锡鲜明的城市特色。
无锡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中心,早在元代便有“置仓无锡,以便海漕”的记载。
明清时期,逐渐成为江南漕粮集中地和商品粮集散地。
至清光绪年间,无锡已有米行100余家,堆栈30余处,仓储容量达200多万石,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随着“米码头”的形成,“布码头”、“丝茧码头”和“银钱码头”也逐渐形成,整个无锡出现了“四方辐辏,市肆林立”的景象。
鸦片战争之后,民族工商业在无锡迅速崛起。
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创办我国最早的商办棉纺企业—业勤纱厂,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无锡形成六大民族资本集团,建立民族工商业体系,无锡资本总额在当时全国六大工业城市中位居第三,产业工人总数位居全国第二,人称“小上海”。
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
经普查,无锡现存工业遗产百余处,沿古运河形成工业遗产走廊,成为保留工业遗产较多的城市。
2006年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召开,形成保护纲领性文件《无锡建议》。
与此同时,无锡举办了工业遗产保护展览,编辑了工业遗产保护图录,出版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文集》,筹备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公布了第一批“无锡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无锡历代贤能辈出,灿若群星,成为中国名人之乡。
掠过漫漫时空,无论是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无锡名人的星光在闪亮。
令人称奇的是,就一个领域而言,代表人物不是一二个,而是群体崛起、高峰并列,各自都有骄人的业绩和贡献。
当今从无锡走出的学子产生了近70位两院院士。
无锡现保存完好的名人故居53座,先后修缮并开放就有薛福成故居、钱钟书故居、顾毓琇故居、唐文治故居、钱松岩故居、陆定一故居、秦邦宪故居、王昆仑故居、华蘅芳故居、姚桐斌故居、阿炳故居等16座。
名人故居形成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道独特的风光。
综上所述,对照建设部《关于报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关程序及入选标准》,我市认为,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和富有成效的工作,无锡已具备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和标准。
二、无锡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作了大量的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经济综合实力一直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位。
如何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特色、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现象,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
实事求是讲,无锡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上一度走过一些弯路,曾有过深刻的教训。
1982年国务院开始评审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与之失之交臂,这在全市引起了强烈震动。
此后,虽然我们的城市建设步伐并没有放慢,但我们对于在城市建设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却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强烈,我们努力以一种“文化的自觉”去看待这座城市,谨记先贤的功德、解读古人的智慧、感悟文化的美丽、赓续历史的文脉、彰显城市的个性。
面对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文化传统、众多的文化遗产,我们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最为珍贵的资源,也是不可再生资源,更是体现城市个性和特色的资源。
充分发掘和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赋予它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城市个性,打造城市品牌,是我们这一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在无锡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实现了从激进的城市改造向和谐的城市更新转变,从城市建设的包袱向城市发展的动力转变,从文物单体保护向文化空间、文化环境保护转变,从行政强制保护向民众认知保护转变,从后期文物抢救向前期参与机制转变。
全市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日趋统一,政策开始倾斜,合力逐步形成,工作有所突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认知决定着态度,态度决定着实践。
上个世纪末,无锡把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2000年,市委九届十三次全会提出加强文物保护,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要求,市第十次党代会把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确立为“十五”奋斗目标。
无锡全市上下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共识进一步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我们以“发掘精华资源,凸现无锡人文,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城市品位”为主线,以“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为方针,8年来我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批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提升,全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1处增加到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21处增加到5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176处增加到285处,市级文物控制单位由42处增加到185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量从全省第9位跃升至第3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5位;
一批历史街区得到依法保护,历史街区由1处增加到4处,保护面积由18.78公顷增加到52.24公顷,列全省第二。
清名桥古运河段、惠山历史街区规划已经省建设厅审核,修缮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并将全面展开,其他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规划已正在推进;
一批文化遗存得到精心修缮,投资7亿多元,修缮了东林书院、薛福成故居、文渊坊、钱钟书故居、顾毓琇故居、秦邦宪故居等120处文保单位,并先后开放,项目之多,规模之大,资金之巨,是以往任何时期所没有的;
一批地下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全市组织考古20批次,其中高城墩良诸文化遗址、骆驼墩马家浜文化遗址、鸿山遗址等考古成果分别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正在建设的鸿山遗址被国家批准列为大遗址保护工程,阖闾城遗址考古项目已有重大发现;
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弘扬,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抢救、传承等保护工作,无锡手捏泥人、宜兴手工紫砂陶艺、梁祝传说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吴歌、锡剧等10项被公布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一批法规和规划陆续出台,编制了《无锡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布了《无锡市历史街区保护办法》、《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无锡市工业遗产普查及认定办法》等地方法律和规章;
编制了《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无锡工业遗产保护规划》、《无锡古运河保护规划》等一批保护规划;
一批历史文化课题得到挖掘研究,我市成立了“吴文化研究会”、“古运河文化研究会”、“太湖文化研究会”、“祠堂文化研究会”、“吴学研究所”等一批地方文化学术研究团体,对地方历史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先后出版了《吴地文化通史》、《无锡文化丛书》、《中国大运河史》、《无锡人杰》、《文化无锡》、《无锡名人故居考录》、《梁溪胜迹》等数十套历史人文课题研究专著。
今年为广泛深入开展无锡历史人文的研究,我市借全国之智,向全国发布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招标课题,获得众多院校、学术团体、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
通过历史课题的研究,为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学术支撑;
一批合作项目全面启动,去年4月份成功举办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发表了宪章性文件《无锡建议》。
经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共同倡议,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和中国古迹遗址协会工业遗产专业委员会永久落户无锡,今年4月份又成功举办中国乡土建筑保护论坛,发表了《关于保护乡土建筑的无锡倡议》,无锡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聚焦之地。
三、无锡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扎实有效。
无锡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经漫长的8年长路。
8年来,无锡市委、市政府锲而不舍,扎扎实实抓名城建设。
申报不是目的,而是一个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
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永续利用、构建和谐社会,才是我们的目标。
在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领导、专家的关心、支持下,无锡市委、市政府郑重作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决策,加大了名城建设力度,名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领导重视。
近几年来,市委常委会、市长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现场检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了办公室,加强组织协调。
去年8月份,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文化工作会议,结合“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的制订,出台了《关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实施意见》。
在认真梳理、积极协调的基础上,提出了100多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市委、市政府以项目任务责任书形式下达到全市三十个地区、部门(单位)落实。
为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无锡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的决定》,为贯彻落实又发出《关于确定“十一五”市文化重点工程的通知》,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八大工程”,成为对各地各部门考核的重点工作目标。
为落实责任,无锡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对“十一五”市文化重点工程实行领导挂钩联系制度的通知》,把名城建设纳入领导责任制,制定了《“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项目任务责任书》和《项目任务责任考核办法》,对分解任务跟踪考核,推动重点项目落到实处。
二是分工明确。
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文化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召开申报工作推进会,对申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我们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材料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基础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申报材料的编制,完成了大量的图录、规划、简介、影像片及有关文物保护地方法律法规等编制、撰写。
我们将申报内容一一梳理,分解为13项任务,分别下达给文化、规划、法制、广电、外宣、统计、发改、建设等8个部门承担,形成了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加紧推进的工作局面。
三是改革创新。
为加强队伍建设,本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原则,我市将原政府部门直属的8个文物文博单位划归文化艺术管理中心管理。
改革后的文化局设置文物处、文管办、文物执法大队、法规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并在全国率先成立文化遗产局,全面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十五”期间,我市为名城保护共投入7.8亿;
“十一五”期间,财政预算投入35亿。
在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为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全社会保护名城的体制和机制,在全国率先设立“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今年首期基金募集达2480万元。
为加强名城特色的保护措施,在全国率先公布《无锡市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20处,整体置换茂新面粉厂,建成“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至此,无锡已有二个全国性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
为推动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我市正在积极争取承担大运河保护的牵头城市,承办“大运河保护申遗办公室”。
无锡不仅要做好自身工作,更要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是成效初现。
各部门根据分工,领受任务,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建立了工作班子,责任到人,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切实过细地做好各项工作。
部门之间加强沟通,紧密配合,通力合作。
深入现场踏勘,对古运河沿岸、古村古镇、工业遗产、历史街区等进行了全面的普查;
组织知名专家等330余人次举行各类保护规划论证会32次,修改完善各类规划;
搜集、拍摄资料1900余份,撰写20余万字,形成了一批保护资料。
完成了《无锡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材料》、《无锡历史文化名城图录》、《无锡文物古迹通览》、《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无锡工业遗产保护规划》、《无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无锡古运河保护规划》、《无锡历史文化名城》声像片(DVD)、《无锡城市简介》、《无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无锡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等一批保护规划和宣传资料。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尤其是在座的各位专家,对无锡申报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精心指导。
去年3月20日各位专家参加了我市在京举办的无锡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咨询会,4月10日,周干峙、罗哲文、王景慧、谢辰生等专家又专程来锡,进行现场勘看、考察,今年三月,又在京论证了《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长期以来对无锡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高度重视,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对无锡的申报给予了鼓励和肯定。
这极大鼓舞了我们的士气,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也找到了我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所有这些我们铭记在心。
假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对各位专家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将把这项申报工作,作为对我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次检阅,也作为我们深化下一步工作的起点;
在建设部、文物局和专家组的指导下,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把无锡建设成适于人居并具有鲜明文化特质的现代化城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 工作 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