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有关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136362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4.84KB
《送东阳马生序》有关资料.docx
《《送东阳马生序》有关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有关资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送东阳马生序》有关资料
《送东阳马生序》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是由元入明者。
他们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
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
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刘基则诗文兼长。
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
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
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课文删节部分原文、注释和参考译文】
今虽耄老⑴,未有所成,犹幸预⑵君子之列,而承⑶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⑷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⑸日有廪稍之供⑹,父母岁有裘葛⑺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⑻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⑼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⑽之卑⑾,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⑿在太学已二年,流辈⒀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⒁,生以乡人子谒余⒂。
撰长书以为贽⒃,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⒄。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⒅也;诋⒆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⒇者,岂知余者哉!
〖注释〗
⑴〔耄老〕年纪大。
⑵〔预〕参与。
⑶〔承〕承受,接受。
⑷〔过〕超过。
⑸〔县官〕这里指朝廷。
⑹〔日有廪稍之供〕天天有米粮供给。
廪,粮仓。
稍,廪食,官府发给的粮食。
⑺〔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
⑻〔司业、博士〕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⑼〔假诸人〕假之于人,向人借。
⑽〔天质〕天资,人的智力。
⑾〔卑〕低下。
⑿〔君则〕马生的字。
⒀〔流辈〕同辈的人。
⒁⒁〔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⒂〔以乡人子谒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浦江县和东阳市在明朝同属金华府,所以说是同乡。
谒,拜见。
⒃〔撰长书以为贽(zhì)〕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
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⒄〔夷〕平和。
⒅〔志〕意愿,心愿。
⒆〔诋〕诋毁,诬蔑。
⒇〔骄乡人〕在乡人面前炫耀。
〖参考译文〗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
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
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言辞很顺畅通达。
同他谈论事理,言辞温和,脸色和悦。
自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奋。
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
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
【《送东阳马生序》讲析(节选)】
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现在分几段来谈。
第1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一共有三层。
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
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
“嗜学”就是喜欢读书,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手自笔录”,自己亲手抄写,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
“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
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了。
这既是指天气,又是指家道贫寒。
而“砚冰”“手指”,是围绕着“手自笔录”的抄书方式写的。
“弗之怠”,是说不懈怠偷懒。
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
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
“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
“走送之”,亲自去借,又亲自去送,而且赶紧送去。
“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
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乐于借书给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观群书”。
从“无从致书以观”到“遍观群书”,这中间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敢稍逾约”,实际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
这一层是写读书刻苦。
第二层一开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
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便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成年。
前一层说的是学习刻苦,这一层讲的是求师艰难。
写的是“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情景。
所谓“乡之先达”,是指当地有学问的前辈。
“执经叩问”,就是带着经书去请教。
“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
这个情景是分三点来写的。
第一点写老师的严厉。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性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屋子这一情景进一步烘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
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师也没有“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丝毫也不随便。
这是用的反衬手法。
而写老师严厉又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
于是,接下来的第二点是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第三点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态度更加谦和,以至于不敢出声。
这里的两个“愈”字,相当传神。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又继续请教。
这一层是写求师难。
第三层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
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明穷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
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
“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这些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
这是写行,同时写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旧棉袍,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
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
而着力写苦,有两个目的:
一是对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
作者连用这样几个动词,“被”“戴”“腰”“佩”“备”,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形象,“烨然若神人”,像神那样光彩艳丽。
这是个比喻,这一个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对比就越鲜明。
“余则袍敝衣处其间”,一边是服装鲜艳,一边是破衣烂袄。
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
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进入对精神境界的揭示,“略无慕艳意”,表明他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
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会在吃、穿上和别人比较了。
接下来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束这一层,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是一种特定情景,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概括了许多类似情形。
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
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
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
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
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
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
本章的结论便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鲜明,很有说服力。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
元至正中,荐授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不赴,隐东明山著书。
明初以书币征,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
后因长孙宋慎与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牵连而被贬四川茂州,死于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终年七十二。
正统中,追谥文宪。
宋濂少时勤苦好学,元时曾受业于文豪吴莱、柳贯、黄之门,得其薪传。
于书无所不窥;自少至老,未尝一日释卷,故学识、文才俱登峰造极。
及事明太祖,凡国家祭祀、朝会、诏谕、封赐之文,多出其手。
相传明太祖尝以文学之臣问于刘基,基对曰:
“当今文章第一,舆论所属,实在翰林学士臣濂,华夷无间言者。
其次臣基,不敢他有听让。
”(《跋张孟兼文稿序后》)当时日本、高丽使臣来京朝贡者,每问“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购其文集而归。
著有《宋学士集》《宋文宪全集》并行于世。
宋濂文雍容高华,醇厚演迤,而多变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
“濂文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
”刘基于其所著《宋景濂学士文集序》中引欧阳玄赞濂之言曰:
“先生天分极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
其气韵沈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其神思飘逸,如列子御风,飘然骞举,不沾尘土;其词调清雅,如殷卣周彝,龙纹漫灭,古意独存。
其态度多变,如晴霁终南,众驺前陈,应接不暇,非具众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送东阳马生序 东阳 马生序 有关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