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解析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360992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8.38KB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解析Word格式.docx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解析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书主要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为主要人物,今天我分析的是诸葛亮这个人物。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三国,必先说诸葛”,这足可见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
那么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
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诸葛亮一生有两个亮点,一为忠贞,二为智绝。
下面我就从他忠贞、智慧、贤明等三个方面对其形象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
诸葛亮是忠贞的典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是诸葛亮的主导方面。
从他的忠贞和智慧这两者来讲,他的忠贞更让人感动。
忠于蜀国的政权,忠于兴复汉室的事业,忠于刘氏两代帝王,是忠贞无二的这样一个臣子,所以他成为千古名相。
在东汉末年的纷纷乱世之忠,刘备为了争夺天下,认识到招揽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他认识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之后,就一直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创立蜀汉基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
刘备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如枯苗逢甘雨。
”自从有了诸葛亮,刘备集团的情形就大为改观,不但有了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而且占据了荆、益两州的大片国土,建立了自已的国家,并使刘备登上了皇帝宝座,承续了汉室的大统。
诸葛亮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地扶刘兴汉,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东征西讨大小数百战,终于夺得两川之地建立了基业。
为了安定后方他炎夏渡泸,历尽艰险深入不毛,七擒孟获;
为了北伐中原他六出祁山,百折不回。
他身担军政要职,日理万机,然而他事必亲躬,日夜操劳,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是忠贞之士最突出的表现,最可贵的品质。
刘备虽然英明仁慈,但他却义气用事。
关羽死后,他不听诸葛亮的劝告,也不顾赵云等文臣武将的阻谏,举倾国之兵伐吴,为关羽报仇,结果在彝陵惨败,全军覆没,不但严重地削弱了蜀国的军事力量,也给以后的斗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刘备本人悔恨成疾,一病不起,演出了“白帝托孤”的悲剧。
尽管刘禅昏庸得难以点化,尽管刘备当初白帝城托孤时就曾说过,如果刘禅不材,可取而代之,但诸葛亮却从未萌生过些微野心,始终克尽人臣之职。
从刘备托孤的内容来看,一是肯定诸葛的才干,只有他才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二是要诸葛亮在佐禅或废禅自主之间进行选择。
从刘备的本意和性格来看,他以统一天下的大业为重,他深知阿斗无能,不堪重任。
刘备许诺诸葛亮在辅禅和废禅之间进行选择,应是实情。
但这对诸葛亮的忠贞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要废禅,无论从诸葛亮的才干和威望还是权力和地位来看,都是能够做到的,而且有先帝的遗诏明喻,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从客观上看,于当时统一天下的大业也是有利的。
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忠贞爱国”与忠君是一致的,刘禅是刘备的嫡亲长子,又是已立太子,太子继位是继承汉统,废禅自主则是篡逆,非忠臣所为,在这二者之间,诸葛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辅禅继刘,且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诸葛亮自白帝一回到成都就立刘禅即了帝位。
此后,他上失英主,下失股肱。
刘备在时对诸葛亮深信不疑,言听计从,就连关、张有居傲之言都要受到责备,刘备自已也团结了一大批文臣武将支持诸葛亮进行政治军事斗争。
刘备驾崩之后,旧时的一批军事骨干关、张、马、黄等了相继去世,因此,斗争更为艰巨,但为完成先帝托孤之重,诸葛亮的工作也更勤勉了,真是夙兴夜寐,呕心沥血。
先是智平五路,化险为夷,接着南征夷越,七擒孟获,然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不辞劳苦,不避艰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形象的光彩,就在于他的为当时社会所推崇备至的人格力量。
建兴十二年秋八月,诸葛亮在北伐中殒命五丈原。
作为文臣殉于职所,作为武将战死沙场,也就算“全忠”了。
可诸葛亮死后还以木像吓退魏兵,用锦襄妙计殊杀反将魏延。
他不但自已尽忠王事,他的子女们也尽殉国难,这不能不说是他忠贞言行教育影响的结果。
三国时各国都有不少的著名军师谋臣。
东吴有周瑜张昭辈,周瑜虽有谋略,但他嫉贤妒能,气量狭小,不顾联刘抗曹大计,一心泄私仇害贤良,结果反使自已被气身亡,使吴国失去股肱之臣,不可为忠。
至于张昭,大敌来临时只会鼓动君主投降,希图苟安;
局势稍缓则尽出馊主意陷害贤良之士,其行为与“忠贞”挂不上号。
魏国有奇谋之士司马懿,然而就是这个鹰视狼顾的大谋士,最终夺了曹家天下,篡魏兴晋,何忠之有?
而在蜀国,一方面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刘备对诸葛亮礼贤下士,信任有加;
另一方面从博望坡到五丈原,诸葛亮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情况下,他执著理想,力撑危局,顽强进取,坚忍不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诸葛亮确确实实堪称“忠贞”的典型。
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构成诸葛亮形象的另一基本要素在于他的足智多谋。
他料事如神,谋略超人;
下知地理,上晓天文;
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
他的形象就是智慧的化身。
第一、政治才能
早在隐居隆中时,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
初见刘备,就透辟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占荆、据蜀、联吴、抗魏的长远的战略思想。
要刘备北让曹操占天时,东让孙权占地利,而蜀汉只能占人和。
当时刘备因为屡吃败仗,檐下借居,正走投无路,忽然有这样明眼人的指点,使他眼前豁然一亮,从心底感激佩服。
自此二人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形同鱼水。
诸葛亮不仅有隆中高论,而且能实际用兵。
第一次在博望坡就出奇制胜,以区区九千人马,一举用火烧退了曹操部将夏侯惇的十万大军。
一下子就扭转了刘备集团长期以来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使得当初就对他冷眼旁观、并不服气的关羽、张飞,也不得不刮目相看、“拜服”再三。
这样,诸葛亮很快就在刘备集团中树立了威信,站稳了脚跟。
隆中对策,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正确的政治路线;
审时度势,建立了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
扶刘兴汉,采取了顺应时代民心的斗争策略,这些都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才能。
第二、军事才能
首先,作为军事理论家,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
《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将苑》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
军食未熟,将不言饥;
军火未然,将不言寒;
军幕未施,将不言困。
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包括其他行业有识领导)奉为座右铭;
其次,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
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
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
他“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
当然,处在那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是否为军事家,主要还要看他的军事实践,即是否有过统兵打仗的经历以及他的战绩。
火烧博望后,接着又火烧新野,诸葛亮再次用火攻把曹仁、曹洪的大队人马烧得焦头烂额。
终于激起曹操重整旗鼓,统雄兵百万,率上将千员,假称帝命,逼近长江,要与东吴孙权联盟共伐刘备。
面对曹操强大的实力和声势,东吴集团文官们都主降,只有一部分武官主战。
这时,诸葛亮为了贯彻联吴抗曹的战略,又顶着危险,只身到吴,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力驳群儒,语惊四座。
接着又用激将法,智激周瑜和孙权,最终争取了东吴这个强有力的军事同盟。
然而,也就在此时,诸葛亮的精明智慧引起了周瑜的嫉妒不安,他三番五次找机会想杀掉诸葛亮。
但诸葛亮凭着他的足智多谋和豁怀大度,虚与周旋,每次都巧妙地躲过了谋害:
先是周瑜派诸葛亮去乌巢劫粮,断曹操的粮道,目的是想借曹操之手杀掉诸葛亮,结果却被诸葛亮巧妙地以言相激,点破劫粮必备擒的后果,并通过鲁肃告诫周瑜应以拒曹为重,不要相互谋害。
接着是群英会,曹操派蒋干说降周瑜,不想自作聪明、愚不可及的将干反被周瑜愚弄,最终使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了自己的两员水军大将。
周瑜对此计非常得意,以为别人不知,实际早被诸葛看破。
于是周瑜再设障碍,令诸葛十天之内造十万只箭,想以此难住对方,进而对诸葛军法从事。
但诸葛亮胸有成竹,利用大雾横江,草船借箭,仅三天就赚获了曹军羽箭十万只。
后来周瑜又用苦肉计,把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几次昏厥。
为的是借此让黄盖去诈降曹操。
周瑜这一计人人莫名其妙,就连鲁肃也蒙在鼓里,但诸葛亮却冷眼旁观,心内有数。
在周瑜安排下,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赤壁大战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得意中的周瑜突然大叫一声,往后便倒。
接着就口吐鲜血,卧病不起。
这时,又是洞察一切的诸葛亮看透了此时周瑜得的是心病:
因为在隆冬十月,西北风正盛,东吴放火要烧北方曹操的战船,无异于玩火自焚,就在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下,又是诸葛亮筑坛祭东风,这才使火烧赤壁一举告捷,直烧得曹军“强鲁灰飞烟灭”。
因此,小说中引诗说: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
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赤壁之战的正面指挥者虽然是周瑜,但其中关键的人物却应是诸葛亮。
不是诸葛亮顾全大局、维护联盟,不是诸葛亮火起前筑坛祭风,火起后又智算华容,截击焦头烂额的曹兵,那么,这场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简直难以想象。
火烧赤壁后,诸葛亮与周瑜的矛盾随着吴蜀双方对荆州的争夺而更加激烈。
这时的诸葛亮,对周瑜一改退让而为进逼,先后凭借神机妙算,三气周公瑾:
一是趁赤壁火起后,周瑜与曹仁交战的机会,夺了曹军的兵符,先于周瑜占领了荆襄九郡,使周瑜徒劳往返,一无所获。
所谓“几郡城池非我有,一场辛苦为谁忙”,本来就战斗负伤的周瑜,看到荆州城上插的全是刘备的旗子,一气之下跌下马来;
二是用锦囊妙计协助刘备一举粉碎周瑜用“美人计”索取荆州的企图,空落一个“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千古话柄,再次金疮迸裂,不省人事;
三是粉碎周瑜虚名收川,实取荆州的“假途灭虢”之计,出其不意地以犒劳所谓的“过路”士兵为名,包围了吴军,把别有用心的周瑜好好羞辱了一场,周瑜一气之下金疮复裂,坠于马下。
就这样,诸葛亮凭借他的胆识才智,一而再、再而三地挫败周瑜,使其一筹莫展,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最终因心劳力拙,仰天长叹:
“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36岁。
雄姿英发、少有才气的周郎,居然被诸葛亮活活气死,有力地烘托了诸葛的智谋才干。
诸葛亮后期主要对手是司马懿。
司马懿老奸巨猾,见识手段都远远超过周瑜。
不过,他到底比不过诸葛亮。
司马懿能料定诸葛亮的一些计谋,并预作相应的对策,但诸葛亮因势利导、别出新意,他就穷于应付了。
像著名的空城计就是如此。
失街亭尽管有诸葛亮用人不当的微疵,但却因空城计的巧设而得到了补偿。
面对司马懿率15万大军席卷而来,弹丸之地的西城仅有老弱残兵两千五百,战又不能,退又不是,诸葛亮便命“大门四开,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使得司马懿满腹狐疑,逡巡不敢冒进,最终“两路兵尽皆退去”,不动一刀一枪,就解了西城之围。
这当然不是诸葛亮侥幸取胜,而是建筑在敌我双方的精确分析上。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了解他“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进而出其不意,一反常态。
从现象上看,这是军事战场上的较量,实际上是军事才能的较量,显示了诸葛亮在瞬息万变的事态面前的超人镇定,过人胆识,惊人魄力。
连司马懿也不得不承认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
第三、外交才能
诸葛亮也表现出杰出的才干。
他出使东吴,建立了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
刘备死后,他摒弃吴、蜀旧怨,重新巩固了孙刘联盟,为后蜀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国际环境;
他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
他西和诸戎为蜀国营建了安定的后方。
第四、文学才能
他的前后《出师表》理精言畅,情真意笃,千百年来受到后世的人的景仰称道。
他还掌握了超越时代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发明创造的杰出才能。
他所制作的木牛流马,不仅当时人觉得神奇,今天的人们也觉得是个迷。
他临终前传授给姜维的连驽之法,是当时还未曾使用过的先进武器,也是他的重大发明创造。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
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鲁迅评论说:
“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
三、诸葛亮是贤明的楷模
诸葛亮辅佐刘备,作军师之职,总理军国重事。
章武元年刘备即帝位,封诸葛亮为丞相。
建兴元年后主即位,加封诸葛亮为武乡侯。
他二十七岁出山,至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五十四岁,为官二十七年。
在这二十七年中,他兢兢业业勤于王事,夙兴夜寐恢复刘汉江山。
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高尚的德行和优秀的品质,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崇拜景仰,被后世人们视为“贤相”的典型。
第一、他知人善任,任人为贤。
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
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
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
”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
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
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
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
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
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
第二、严于律己、谦恭待人。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
“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
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
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
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
与他同齐名的庞统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
虽然,水镜先生说: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
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
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
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
他多次表白: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与杜微书》中说:
“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
”在《又教与军师名史与参军掾属》中称:
“任重才轻,故多阙漏。
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
后交元直,勤见启诲;
前参事于功宰,每言则尽;
后从事于伟度,数以谏止;
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子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
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
刘备入川之后,从赵云之谏,使老百姓安居复业。
令孔明拟定治国条例,刑罚颇重。
法正反对,提出“宽刑省法,以慰民望”的观点,诸葛亮则指出“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得之。
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君臣之道,渐以陵替。
宠之以位,位极则贱;
顺之以恩,恩弱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
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
”此论不仅法正叹服,而且诸葛亮从严治蜀也是史有明证的。
正是由于他革除刘璋暗弱弊政,从严治蜀,恩荣并济,所以蜀国国内局势安定,生产发展,百姓日子相对平稳,有力地支持了南征北伐的军事斗争。
第三、赏罚严明,高风亮节。
诸葛亮赏罚分明,既包括功臣名将,也包括自已。
无论是谁,只要有功,皆受赏赐,只要有德有能皆受重用,而且宫中府中皆为一体。
马稷身为参军,是蜀军中的“高干”,他丢失街亭重地,导致北伐失败,诸葛亮挥泪崭之。
可贵的是他能自责“用人不明”之过,上表自贬三级,自削俸禄。
我们看到“文过饰非”者太多,能引咎自责者实在太少。
即如曹操,误杀蔡瑁、张允,却说此二人怠慢军法,错斩杨修反污其惑乱军心,两相比照奸贤自明。
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过分的名位与特权。
李严为曾怂恿诸葛亮加九锡,加爵称王。
诸葛亮不为所动,严词拒绝:
“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庭,坐自贵大,非其义也。
若灭魏斩睿,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其高风亮节,堪称典范。
国家兴衰高于个人荣辱,志高品洁,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超凡脱俗。
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人格之崇高,品德之纯正,堪称历代忠臣良吏之典范。
第四、勤政为民,不谋私利。
诸葛亮一生勤于政务,兢兢业业,为蜀汉立下莫大功劳,他自已却不贪不奢,除了简单的吃穿用度之外,家无盈财。
他为国家献出了生命,却未给子女留下多余的财富。
他临终时上表后主说: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了。
”以诸葛亮的功劳和贡献,赏赐多少都是应该的,可是他却能做到“不使内有余帛,外无赢财。
”这是何等的廉洁,这与贪官污吏及以权谋私者相比是何等的鲜明!
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
他对后主说:
“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官一是要轻徭薄赋,让老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二是要保境安民,赏罚有度,秉公执法,惩治腐败;
三是为官者要清正廉洁。
诸葛亮就体现出这样的德行与操守,所以,他在老百姓心里是一个“贤相”,《三国演义》的作者通过大量的事例描写,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贤相”的典型。
第五、不贪权势,治蜀有方。
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
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
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
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孔明治蜀刑法颇严,他与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还拟出,《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科条。
孔明促进了蜀地农业的发展。
他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创设“堰官”专职管理,采用以农养战、耕战结合的政策,解决军粮问题。
诸葛亮对手工业也非常关注,恢复盐铁专营,并亲到现场视察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情况。
并于城内设置“锦官”,专门管理。
后世称成都为“锦官城”,即源此。
诸葛亮说:
“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
由于诸葛亮不仅是从征战的角度推动生产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稳定人民生活着眼制定政策发展生产的,其结果蜀地是“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一片繁荣安定景象。
总之,在小说中,诸葛亮是“智”的化身,是当之无愧的“智绝”。
魏国的曹操、司马懿,吴国的周瑜、吕蒙、陆逊,蜀国的庞统、姜维等,尽管都长于计谋,但与诸葛亮一比,就都相形见绌。
“智慧”与“忠贞”结合在一起,使诸葛亮无疑成了当时社会人们理想的“贤相”的典范。
诸葛亮一生足智多谋,无穷如天地。
但作为一个凡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可避免的会犯错误。
俗话说:
“疵不掩瑕”,这些不足之处,这些历史局限性,并未对人物形象造成太多的不良影响,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参考书目及注释:
(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2)《中国小说史》,鲁迅著,上海社科出版社,1998。
(3)《诸葛亮的故事》,王凯著,襄樊日报社,
80年代后期。
(4)《诸葛亮与隆中》,襄阳师专中文系著,襄樊市隆中管理处,1980。
(5)《诸葛亮研究新编》,襄樊市诸葛亮研究会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6)《诸葛亮形象史研究》,陈翔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
(7)《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
论文提纲:
第一部分(1段)概括介绍三国演义
第二部分(2-7段)主要介绍诸葛亮的生平
第三部分(8-9段)总述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特点
第四部分(10-最后段)对诸葛亮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一讲介绍诸葛亮的忠贞
第二讲介绍诸葛亮的智慧
第三讲介绍诸葛亮的贤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演义 中的 诸葛亮 形象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