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358457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7.19KB
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
《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龛影不规则,其附近胃壁僵硬、胃部蠕动消失。
胃镜活检可找到癌细胞。
胃癌
1.胃溃疡多见无青壮年,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史,长期典型的溃疡疼痛,用制酸剂可缓解。
一般无食欲减退。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如无出血、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全身情况改变不大。
无腹部包块出现。
左锁骨上淋巴结及直肠指诊正常。
胃酸过多或正常,查不出癌细胞,大便隐血试验治疗后可转阴性。
X线检查壁不僵硬,蠕动波可通过,溃疡常小于2.5cm,为圆形或椭圆形龛影,边缘平滑,无充盈缺损。
2.胃良性肿瘤又分为两类:
一类为胃粘膜的腺瘤或息肉样腺瘤;
另一类为胃粘膜下中胚层组织的平滑肌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等。
临床良性肿瘤常不引起症状,多在X线、胃镜检查或手术时偶乐发现。
一部分由于发生出血、梗阻而出现症状。
X线检查充盈缺损边缘整刘,有蒂时充盈缺损阴影可移动,肿瘤溃烂时可出现龛影,很难与胃癌区别。
中胚层病变胃镜很难活检确诊。
胃良性肿瘤都有恶变可能。
3.胃肉瘤其中以胃恶性淋巴肉瘤为胃常见,其次为胃平滑肌肉瘤。
平均发病年龄稍低于胃癌。
症状多于胃癌相似。
X线、胃镜检查阳性率低。
典型的恶性淋巴瘤X线表现为胃粘膜上多数不规则圆形充盈缺损,常被描述为“鹅卵石样”。
平滑肌肉瘤X线表现为边缘整齐的圆形充盈缺损,有时在充盈缺损中央存在典型的“脐样”的溃疡龛影。
4.其他疾病当上腹部摸到肿块时尚须与横结肠或胰腺肿块区别。
有肝转移时应与原发性肝癌区别。
晚期发生腹水时应与门静脉高压性腹水及结核性腹膜炎区别。
在胃癌没有得到病理证实时,要考虑到某些少见病之可能,如间质性胃炎、胃浆细胞瘤、胃壁内异位胰腺、胃内膜异位症、胃类癌及胃嗜酸细胞肉芽肿等。
结肠癌
1.阑尾包块因结肠癌引起的右下腹痛可类似阑尾炎,盲肠与升结肠起始部肿瘤应与阑尾包块相鉴别。
后者有急性阑尾炎病史,无明显贫血、体重减轻与大便隐血等改变。
2.回盲部增生型肠结核本病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有消瘦、盗汗,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以及右下腹包块等临床表现。
对有类似临床表现,特别是肺部或身体其他部位有结核病灶者,应考虑肠结核可能。
纤维结肠镜检查可发现结肠乃至回肠末端病变,肠腔狭窄、粘膜隆起呈息肉样改变或形成深浅不一溃疡。
活检发现结核性肉芽肿或是粪便浓缩找结核菌阳性有助确诊。
3.血吸虫病肉芽肿由于血吸虫感染、虫卵沉积等炎症刺激,可诱发大肠血吸虫性肉芽肿。
以乙状结肠及直肠较多见。
病人有疫水接触及血吸虫病史。
环卵试验及结肠镜检活组织检查有助鉴别。
必须提醒血吸虫流行区血吸虫感染与结肠癌有明显相关。
结肠血吸虫性肉芽肿有癌变可能。
4.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以便频、腹泻、脓血便为主,常有左下腹痛。
病程长者可伴发热、体重下降、贫血等。
结肠炎症病变常累及乙状结肠、直肠,亦可侵犯全结肠。
结肠镜检显示肠粘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可形成小溃疡可融合成大溃疡,溃疡间粘膜可形成增生性息肉,活组织检查显示粘膜及粘膜下炎性改变。
尽管溃疡性结肠炎钡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最有诊断价值,但严重急性发作期检查应慎防结肠穿孔。
5.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症状与结肠癌相似,病变发生在粘膜下淋巴组织,结肠镜检查可发现肠粘膜隆起性改变,范围较大。
活组织检查需钳取到粘膜下病变组织方可明确诊断。
急性阑尾炎
1.右肾与右输尿管结石尿路结石为绞痛、较剧烈,并向右侧外阴部放射。
右腰部或右下腹常有深部压痛,尿中见大量红细胞有诊断意义。
阑尾炎病人偶见少量红细胞,但常同时有较多的白细胞。
腹部X线平片或静脉肾盂造影可见结石阴影。
2.胃十二指肠穿孔消化液可沿升结肠外侧沟流向右髂窝处,引起右下腹部的压痛和腹肌紧张,常与阑尾炎混淆。
应详细询问病史及认真的体格检查,注意肝浊音区的变化及有无“板状腹”,X线腹透多数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3.急性胆囊炎及胆石症一般与阑尾炎鉴别并不困难,但当胆囊位置较低(系膜胆囊)或阑尾位置较高时,两者容易发生混淆。
胆囊结石疼痛多较剧烈,且有多次发作病史,可有肩胛部放射痛,B超检查常能作也明确诊断。
4.盆腔感染性疾病如右侧输卵管炎或积脓,一般疼痛部位较低,双下腹均有压痛,且体温较高,白带多,详细询问性生活史,一般不难鉴别。
5.右侧卵巢滤泡或黄体破裂出血腹膜受刺激可引起疼痛,详细询问月经史,卵巢滤泡破裂发生在排卵期,黄体破裂在月经中期以后,疼痛特点是开始较重,以后可减轻,白细胞计数仅轻度增高。
6.宫外孕破裂追问有无月经过期的病史和晨间呕吐等,注意有无面色苍白、脉搏增快、休克等内出血症状。
腹部检查特点,症状重、体征轻,一般右下腹仅有轻压痛,但反跳痛明显。
B超检查有诊断意义,阴道后穹窿穿刺抽出血液,即可明确诊断,妊娠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7.右侧卵巢囊肿扭转临床表现类似阑尾炎,但其腹痛多突然发作,为阵发性绞痛,比阑尾炎剧烈,甚至可伴轻度休克。
盆腔检查或B超检查发现右下腹囊肿物对诊断具有决定意义。
8.急性美克尔憩室炎剖腹前不可能鉴别,因此在手术时如发现阑尾如常,必须检查距回盲部1m以内之回肠,以免误诊。
9.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此病多见于儿童,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在腹痛出现前有高热,阑尾炎一般无高热。
右下腹压痛范围较广,腹肌紧张有明显,肠鸣音活跃。
10.其他如节段性肠炎、结核性腹膜炎、肠伤寒穿孔、大网膜疾患(化脓性大网膜炎)、急性胃肠炎,右下肺炎,也易与阑尾炎混淆,需仔细鉴别。
肠梗阻
肠梗阻早期有时症状不典型,需注意与某些腹部和腹部以外急性疾病加以区别,如胆道或泌尿系统结石、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和急性胃肠炎、胃扭转、胆囊扭转、大网膜扭转、卵巢囊肿扭转、小儿肠痉挛、过敏性紫癜、尿毒症、铅中毒、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酮中毒、全身感染等疾病加以鉴别。
肛裂
1.肛管表层裂伤常无症状,能很快自愈,体检时无典型的“三联症”。
2.肠道炎性疾病肛裂位于侧方者少见。
如侧方有肛裂,或有多个裂口,应想到是肠道炎性疾病如克罗恩病(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癌或结核的可能,可作组织学检查鉴别。
痔
1.直肠腺瘤有息肉状腺瘤与乳头状腺瘤两种,临床常表现为无痛便血,具有细蒂,可脱出肛门外。
直肠指诊可扪及圆的肿块,质软或硬,直肠镜检查可见肿瘤表面光滑或结节状,也有呈绒毛或细颗粒状,色鲜红,表面可有溃疡
2.直肠癌形状上不难与痔鉴别。
但临床上少误诊为痔,主要原因忽视直肠指诊及肛门镜检查。
3.直肠肛管脱垂排便时直肠全层脱出,形成环形,需与环形内痔鉴别,直肠脱垂粘膜呈梅花瓣状,括约肌松弛。
4.肛乳头肥大肛管不适及排便时疼痛感,检查时发现在齿状线上方有质硬的乳头状物,可从肛门脱出,一般不出血。
原发性肝癌
1.继发性肝癌发展较慢,AFP阴性,多无肝炎病史或肝硬化表现,多有原发病变症状。
鉴别方法为检查肝脏以外器官有无原发肿瘤病灶。
2.肝硬化相关病史及症状,AFP阴性或低浓度阳性以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鉴别困难时,可密切观察AFP的动态变化和AFP与肝功能的关系(肝硬变病人出现AFP阳笥时,多有肝功能改变),作AAT、ALD-A和AFP异质体检查,并反复作B超检查,必要时作CT扫描或肝动脉造影,一般多可鉴别。
3.肝脓肿急性肝脓肿一般较易鉴别。
对于慢性肝脓肿可根据病史、B超检查(液性暗区)和肝穿刺病理学检查。
4.肝脏良性肿瘤通常病情发展慢,病程长,全身情况好,多不伴有肝硬化,AFP阴性,常见的有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等。
借助AFP检查、B超、CT、肝血池扫描以及肝动脉造影可以鉴别。
门静脉高压症
1.消化道大出血当消化道疾病引起:
①出血量大于800ml;
②出现休克征象;
③最初24小时需输血2500ml以上才能维持血压者均为大出血。
(1)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特点
相关疾病史—肝炎、血吸虫病、酗酒、药物等;
长期慢性病史—脾肿大、腹水、肝硬化或慢性肝炎等;
明显诱因—暴饮暴食、粗糙食物、腹内压增高等;
相关体征—肝病体征(肝掌、蜘蛛痣、腹水、脾大和腹壁静脉曲张等);
症状转换—出血后脾脏明显缩小;
出血表现—呕血为主,鲜红色,量多,一次可达500-1000ml以上,常呈喷射状,可有长条状血凝块;
肝功能异常—以全盛功能障碍为主,其次为代谢功能及酶谱异常;
辅助检查—纤维胃镜或X线钡餐证实食管静脉曲张存在和(或)出血。
(2)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特点
溃疡性腹痛史—上腹痛具有周期性、发作性和节律性;
明显诱因—精神过度紧张、劳累、饮食失调或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保泰松、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
前期症状—出血前数日常有溃疡性腹痛发作,且以往有效的药物无效;
前驱症状—出血前数分钟可有口渴、强烈恶心、乏力和眩晕等表现;
症状转换—出血后腹痛多明显减轻;
出血表现—便血为主,呕出的血液多呈暗红色或咖啡色,可有血凝块;
辅助检查—纤维胃镜或X线钡餐证实消化性溃疡存在和(或)出血。
(3)急性胃粘膜出血(或称出血性胃炎、门脉高压性胃病等)的特点
明显诱因—好发于严重外伤、败血症、大手术、呼吸衰竭、黄疸等之后;
内镜特征—散在而多发的粘膜浅表层凝固坏死,不侵及肌层,愈合后无瘢痕,较少导致穿孔;
出血表现—反复间歇性发作,呕吐咖啡色液体或黑便;
临床转归—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4)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特点
明显诱因—常发生在重病或大手术后2-12日;
内镜特征—散在而多发的粘膜糜烂,常侵及粘膜肌层,愈合后常留有瘢痕,偶可引起穿孔;
出血表现—呕吐咖啡色液体,多伴有低氧血症;
临床转归—纠正低氧血症和高胃酸分泌后多能控制出血。
(5)胆道出血的特点
明显病因—多有胆道(或肝内)感染、蛔虫、结石、肿瘤和创伤等;
出血表现—以柏油样便多见,呈周期性发作,出血时多伴有明显的右上腹或心窝部剧痛,其程度与出血速度有关,可出现畏寒、发热和阻塞性黄疸;
辅助检查—B超、CT或MRI检查可发现胆道疾病的表现。
(6)胃癌出血的特点
全身症状—多有腹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腹部包块、腹水等;
出血表现—以黑便为主,持续少量,(胃肉瘤时可有大出血);
辅助检查—纤维胃镜和(或)X线钡餐证实恶性占位。
(7)贲门粘膜撕裂症(Mallory-Weiss综合征)出血的特点
前驱症状—出血前数分钟常有反复剧烈的呕吐或阵咳;
出血表现—常在一次或多次吐出胃内容物后突然呕出大量鲜红色血液,可有血凝块;
辅助检查—纤维胃镜下可见贲门前壁纵行粘膜裂伤。
(8)食管裂孔疝出血的特点
出血表现—间歇性呕血或黑便,以呕血为主,出血量多不大,常有反复发作史,伴有进行性贫血和体位性上腹痛;
典型表现—胃管不能插入。
2.脾脏肿大脾肿大是临床常见腹部体征之一,可由多种内外科病因引起,而且脾切除术是门静脉高压症的常规手术之一,因此,脾肿大的鉴别非常重要,如不能肯定者可请血液科会诊。
(1)溶血性贫血尤以慢性溶血性贫血的脾肿大较为明显,但有反复溶血危象发作,同时伴有进行性贫血,周围血象可见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的脆性增加,网织红细胞增高,相关抗体明显增高。
部分病人对脾切除有一定疗效。
(2)白血病脾脏肿大是慢性白血病的特征,多同时伴有肝脏和淋巴结肿大,周围血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并可见大量未成熟的白细胞,骨髓象中可见其特异表现。
一般来说,此病是脾切除的禁忌证。
(3)霍奇金病脾型霍奇金病是以脾肿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少见类型,但多伴有严重贫血,且脾亢表现明显,周围血中淋巴细胞相对增多,临床上还可有屡发性发热,淋巴结活检是确诊的主要方法。
此病不主张手术治疗。
(4)疟疾此病的脾肿大多伴有明显的左季肋部疼痛,询问病史多有疟疾病史或流行区居住史或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病史,可有单核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增多,血液或网状内皮系统组织中找到疟原虫可以确诊。
此病脾肿大非常显著时可以考虑手术切脾。
(5)脾脏肿瘤比较少见,一般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多数影像学表现为局灶性病变。
无法确诊时,可行骨髓检查排除脾切除的禁忌证后行剖腹探查。
3.腹水腹水形成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有腹水时不宜手术,但临床上仍需进行鉴别诊断。
(1)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腹水时常伴有明显的肝脾肿大,还可有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体检时可发现相关阳性体征和异常心电图表现。
(2)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此病除腹水外还可有肝肿大和全身水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确诊。
(3)肾小球肾炎此病除腹水外常有多浆膜腔积液和全身性水肿,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可以确诊。
(4)结核性腹膜炎此病可有中等量腹水出现,一般见于病程较急、全身中素养症状较明显的病例,其腹水为渗出液,腹水涂片、培养或接种发现结核杆菌可以确诊,抗结核治疗有效。
(5)腹膜癌病腹膜转移癌是腹腔内脏癌肿的终末期表现,多由胃、肝、胰及卵巢等癌肿移植性迁徙所形成。
此种癌性腹水生长迅速,往往为血性的,密度高低不一,腹水中LDH活性较血清LDH活性为高,腹水中找到癌细胞可以确诊。
急性胆囊炎
需要与急性胆囊炎鉴别的主要的和常见的疾病
(1)胆绞痛可自行缓解或经解痉、镇痛治疗后很快恢复,并不再发展为胆囊的急性炎症。
(2)急性消化性溃疡穿孔①多有溃疡病史,穿孔前常自觉溃疡症状加重,腹痛多为上腹部突发性、持续性、刀割样痛;
②无黄疸,腹部触痛明显,腹肌僵直如板状,肝浊音界消失或缩小;
③80%的病人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
④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3)急性胆管炎起病急、发展快,常可继发急性胆囊炎,主要表现:
①绝大多数具有上腹或右上腹持续性腹痛伴阵发性加重,并向右肩背部放射;
②90%的病人表现为弛张高热,伴寒战,少数病例可有体温不升;
③30%-40%病人可发生休克和精神神经症状;
④90%左右的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
⑤上腹及右上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肝区叩击痛;
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伴核左移;
⑦B超可见胆管增粗、管壁毛糙。
(4)急性重症肝炎①乏力纳差伴呕吐、腹部不适,出现肝昏迷及明显的出血倾向,有的迅速出现脑水肿、腹水和肝肾综合征;
②黄疸迅速加深;
③肝炎标志物阳性;
④ALT、AST及胆红素明显升高,部分严重病人出现“酶胆分离”现象;
⑤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⑥B超肝体积缩小。
(5)急性胰腺炎①常有暴饮暴食史,腹痛以上腹正中或右上腹为重;
②腹肌紧张、全腹触痛及反跳痛;
③腹腔穿刺液为血性,淀粉酶升高明显;
④血尿淀粉酶升高;
⑤B超或CT检查可发现胰腺肿大、腹腔积液,有时可发现胰腺坏死灶,胆囊可无明显异常。
(6)急性阑尾炎①70%-80%的病人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多数病人有胃肠道症状,严重时有全身中毒症状;
②右下腹麦氏点有固定的压痛点,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阳性,白细胞计数升高,尿常规可有少量红细胞。
需要与急性胆囊炎鉴别的比较少见疾病
(1)右下肺炎 ①常有胸痛、咳嗽和铁锈色痰,右下肺湿变;
②腹痛体征不明显;
③胸部X线有异常征象。
(2)绞窄性肠梗阻①具有肠梗阻的一般表现:
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②肠梗阻发展至绞窄性时,病情发展迅速,甚至出现休克;
③腹膜刺激征明显,腹胀不对称,可见有肠型;
④腹穿抽得血性液。
(3)肠系膜血管栓塞①有风心、动脉粥样硬化或癌肿、血管损伤病史;
②发病初腹痛范围广、肌紧张和触痛不显著,6-12小时后出现腹膜刺激症并很快进入休克;
③血管造影可发现病变部位。
需要与急性胆囊炎鉴别的少见病
(1)右侧肾盂肾炎①起病急,常有寒战或畏寒、发热,有时有恶心、呕吐;
②疼痛多为腰痛,少数有腹部绞痛,沿输尿管向膀胱方向放射,常有尿道刺激征;
③尿常规检查可见脓尿、血尿、蛋白尿。
(2)右侧输卵管炎①腹痛多位于下腹,伴发热,可达40℃;
②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③妇科检查。
可见阴道血性或脓性分泌物,宫颈举痛,有时可触及输卵管或卵巢肿块,压痛明显。
慢性胆囊炎
1.胃十二指肠疾病自B超应用于临床,胆囊炎、胆囊结石与胃十二指肠病的鉴别,临床上常较容易。
但当两病并存时,所出现的临床表现是哪一疾病引起,则需要鉴别:
①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为:
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疼痛;
②胃镜:
胃镜下可见活动性溃疡或肿瘤;
③胃十二指肠疾病进油腻食物后不会加重症状,而慢性胆囊炎病人常可诱发;
④消化溃疡性与进食时间有关,而慢性胆囊炎则与饮食的质量有关。
2.胆囊癌临床上胆囊癌较难鉴别,临床表现常有以下特征:
①长期发作的胆囊炎及胆囊结石病史;
②胆囊体、底部不规则肿块,或因胆囊管阻塞,胆囊积液、肿大;
③由于肝门部局部侵犯或淋巴结转移,导致梗阻性黄疸。
下列人群应视作胆囊癌的高危人群:
①年龄超过55岁的女性病人,胆囊结石病史在5年以上者;
②无症状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近期无明显诱因发作,或疼痛持续、保守治疗效果不好者;
③胆囊结石大于1.5cm,尤为单枚结石大于2.5cm者;
④B超提示胆囊壁有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壁厚大于0.5cm者;
⑤真性胆囊息肉。
3.慢性胰腺炎临床上表现为顽固的上腹痛,胰腺功能不同程度受损,胰腺影像学检查及胰腺组织学检查异常。
其特点为:
①腹痛位于上中腹部,多为隐痛,可有上腹剧痛发作;
②胰腺功能损伤,表现为脂肪泻、消瘦和严重糖尿病的症状;
③血尿淀粉酶多不增高,尿对氨基苯甲酸(PABA)排泄试验可提示有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
④B超及CT检查提示胰腺萎缩及局部肿大,可显示胰腺钙化和胰管结石;
⑤ERCP为诊断慢性胰腺炎的重要手段,但可引起胰腺炎急性发作,ERCP可显示主胰管及分支胰管呈不规则狭窄和扩张,有胰管结石或胰腺钙化,主胰管部胰腺囊肿,胆总管胰段狭窄。
4.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多表现为厌食、厌油、纳差及右上腹不适、隐痛,但有肝功能改变,查肝功能和肝炎标志物常可明确诊断。
5.胆囊息肉作为一种慢性胆囊病,其症状、体征与慢性胆囊炎常难区分,但B超可鉴别:
①息肉回声为等回声或强回声光团,后无声影;
②胆囊息肉,附于胆囊壁,不随体位移动;
③胆囊息肉可为单发、多发,有蒂。
6.心绞痛心绞痛有时可放射至剑突下,无相关的腹部体征,且心电图有相应改变。
但慢性胆囊炎胆绞痛有时可引起心绞痛,因此,在胆囊炎诊断明确的病人,应常规查心电图,一方面鉴别心绞痛、心肌损害,另一方面为手术作好准备。
胆囊结石
1.消化性溃疡具有长期性、周期性、规律性三大特点,进食后疼痛可缓解是其特点。
2.胆囊息肉一般不引起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表现。
B超表现胆囊壁上的等回声隆起,后方无声影,不随体位移动。
3.病毒性肝炎可引起右上腹痛及压痛,但常有乏力、纳差,丙氨酸氨基移换酶(ALT)明显升高,且持续时间长,肝炎标志物呈阳性。
4.急性胰腺炎尤其是急性胰腺炎与急性胆囊炎两者同时存在时,鉴别常困难,血尿淀粉酶及B超、放射性胆系核素扫描、CT可以鉴别。
5.肝脓肿典型表现为寒战、高热和肝区疼痛,肝区常有明确的压痛点和叩击痛,部分病人还可出现胸腔积液。
B超或CT可鉴别。
6.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偶可引起腹部的剧烈疼痛,而胆绞痛亦可发生在下胸部或心前区,且心绞痛与胆绞痛两者都常伴有恶心及门冬氨酸氨基移换酶升高。
心绞痛常因为运动而诱发心电图异常,而疼痛期间若心电图正常,则疼痛不是心脏引起,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有助于诊断。
7.肝囊癌可表现为急、慢性胆囊炎腹痛性质的改变,出现黄疸,晚期可出现肝大、黄疸、腹水以及其他恶病质的表现。
胆总管结石
1.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1)肾绞痛和肠绞痛肾绞痛始发于腰或胁腹部,向股内侧和会阴部放射,常伴血尿或排尿困难,很少有腹膜刺激征。
肠绞痛多为满腹阵发性绞痛,以脐周为重,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较重。
若为肠梗阻引起,除呕吐、腹胀及肠鸣音亢进外,严重时还可有腹膜刺激征。
(2)肝脓肿有时可表现为与胆总管结石引起的胆管炎非常类似的症状。
细菌性肝脓肿常继发于某种感染性先驱疾病,起病较急,主要症状是寒战、高热、肝区疼痛和肝肿大,体温可达39-40℃;
白细胞计数增高、核左移;
X线片可见膈肌抬高、运动受限,部分病人可发现右侧胸腔积液;
B超可见肝内液性暗区,常为多发性。
阿米巴肝脓肿常继发于阿米巴痢疾,起病较慢,病程较长,可有高热或不规则发热盗汗,B超可见肝内液性暗区,常为单发。
(3)肝癌病程较慢,无急性感染表现,可伴纳差、消瘦。
肝脏呈进行性无痛性肿大,表面不平整;
血清AFP常呈阳性。
B超及CT可从形态上明确诊断。
(4)右下肺炎及急性心肌梗死有时也需与胆总管结石相鉴别。
2.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主要是与胰头癌、肝胰壶腹部癌相鉴别。
若黄疸较轻且为暂时性,伴有发热并且发现胆囊内有结石,则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可以成立;
血清胆红素极少可超过200umol/L。
若B超或CT发现胆管扩张,血清胆红素在170umol/L以上并持续数周,即使胆囊内发现结石,也应首先想到恶性梗阻的可能。
CT对胆道结石的诊断价值不如B超,而对腹部肿块比B超敏感,因此,若临床上怀疑恶性胆道梗阻时,应行CT检查。
当黄疸较深或当B超未发现胆囊结石时,应行直接法胆道造影(PTC或ERCP)来鉴别梗阻性黄疸的病因。
(1)胰头癌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饱胀不适和无痛性进行性黄疸,肝脏和胆囊因胆汁淤滞而肿大。
实验室检查胰腺癌特异性抗原肿瘤标记物有一定的阳性率。
影像学诊断技术对胰腺癌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2)肝胰壶腹部癌是指胆总管末端肝胰壶腹部和十二指肠大乳头的癌肿。
临床上早期即出现黄疸,且呈波动性;
合并感染时可有寒战、高热;
上腹饱胀和上腹痛是由于胆胰管阻塞所致,故常在进食后明显。
晚间疼痛加重,并可向肩背部放射。
实验室检查及影像诊断与胰头癌基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鉴别 诊断
